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流域近期水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义天 +2 位作者 李思璇 朱博渊 王靖宜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4-101,共8页
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了2000—2013年长江流域7大水文站水沙变化关系,基于Mann-kendall检验法和Yamamoto突变检验法研究水沙变化趋势和突变年份。结果表明,屏山、朱沱和寸滩站的双累积曲线较为顺直。宜昌、沙市、汉口和大通站则均在200... 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了2000—2013年长江流域7大水文站水沙变化关系,基于Mann-kendall检验法和Yamamoto突变检验法研究水沙变化趋势和突变年份。结果表明,屏山、朱沱和寸滩站的双累积曲线较为顺直。宜昌、沙市、汉口和大通站则均在2005年发生转折,斜率减小,输沙量大幅减小;长江干流径流量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稳,发生突变的现象少,仅屏山站于2001—2002和2005—2006年发生突变,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则较为明显,常发生强突变现象,且宜昌、沙市、汉口和大通站均无虚假点出现;造成长江干流2000年以来输沙量显著减小的主要原因是三峡水库的蓄水运用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开展,而降雨量下降是导致径流量减小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势分析 Mann-kendall检验法 Yamamoto突变检验法 长江流域 水沙变化
下载PDF
涉河工程影响下长江中游河道演变及水力特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超 王福良 +1 位作者 李浩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2期48-54,共7页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了长距离、长历时的冲刷,河道水位及形态出现显著调整,对长江中游河床的影响最为明显。以三峡大坝下游宜昌至螺山站河段为研究区域,探究了长江中游河床冲淤、深泓变化、横向调整、床面糙率变化以及岸...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了长距离、长历时的冲刷,河道水位及形态出现显著调整,对长江中游河床的影响最为明显。以三峡大坝下游宜昌至螺山站河段为研究区域,探究了长江中游河床冲淤、深泓变化、横向调整、床面糙率变化以及岸滩植被生长等在三峡水库运行前后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同流量下洪、中、枯水位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河床横向形态变化有助于岸线的展宽;2001~2009年间河床糙率显著增加,并自2009年以来河段粗化作用基本完成;而河段沿程深泓变化则与相应的中、枯水位的变化规律一致。该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中游河道治理、防洪规划及蓄滞洪区的利用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河工程 河道形态 河床演变 水位变化 三峡工程 长江中游
下载PDF
长江荆江河段航道水深条件与河流演变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云平 李明 +3 位作者 刘万利 张杰 余文钧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547-575,共29页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waterway depths in river development,the effects of the evolution of bars and troughs on waterway expans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iver management and water depth conservation.This study ai...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waterway depths in river development,the effects of the evolution of bars and troughs on waterway expans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iver management and water depth conservation.This study aims to expand the waterway dimensions of the Jingjiang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deter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ver evolution process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waterway depth improvement and navigation hindrances is vital.Therefore,the sedimentation,hydrological,and terrain data of the Jingjiang Reach from 1955 to 2020 are analysed to elucidate the above-mentioned relationship.Since the commissioning of the Three Gorges Dam,the scouring of the low-flow channel has accounted for 90%-95%of all scouring in the Jingjiang Reach.Furthermore,the central bars and beaches have shrunk by 9.4%and 24.9%,respectively,and 18.3%overall.Considering the bed scouring and waterway regulation projects in the Jingjiang Reach,we investigated the continuity of a 4.5 m×200 m×1050 m(depth×width×bend radius)waterway along the Jingjiang Reach,and find that navigation-hindering channels account for over 5.3%of the waterway length.Furthermore,part of the Jingjiang Reach is an important nature reserve and shelters numerous water-related facilities,which inhibi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waterway deepening projects.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at numerous challenge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the waterway depths of the Jingjiang Re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ach trough evolution branching relationship waterway depth Jingjiang Reach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原文传递
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干支流水沙变化趋势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李义天 +3 位作者 李思璇 王靖宜 朱博渊 陈莫非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6-110,共5页
鉴于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的水沙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采用M-K检验法对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2000~2014年的水沙资料进行分析,探究了干支流水沙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并结合Yamamoto突变检验法进一步判断出更可靠的突变点。结果表明,与1950~200... 鉴于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的水沙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采用M-K检验法对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2000~2014年的水沙资料进行分析,探究了干支流水沙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并结合Yamamoto突变检验法进一步判断出更可靠的突变点。结果表明,与1950~2000年相比,干流各水文站径流量的减小比例沿程增大,支流水沙的减幅均大于干流;头道拐至潼关间的支流是影响该河段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龙门至潼关站间,渭河对该段干流的径流量影响较大;经Yamamoto突变检验法诊断后,排除20个虚假点,发现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在2000~2014年间分别出现5、6次强突变,而支流突变点分布散乱,与干流间无明显关系;干流径流量自2004年后为增加趋势,其M-K值于2010年后突破临界值上限1.96;中游年输沙量在2003年前均为增加趋势,2005年后呈减小趋势且在2008年后均突破临界值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沙变化 M- K检验法 Yamamoto突变检验法
下载PDF
各时段城陵矶水位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李义天 +3 位作者 吕宜卫 李思璇 王靖宜 朱博渊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5-28,152,共5页
为进一步了解城陵矶水位的变化规律,采用线性回归法和原始资料观测法分析了城陵矶1955~2014年的水位流量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年际间,城陵矶流量逐时段呈减小趋势,水位呈增加趋势,且流量变幅大于水位;年内,城陵矶水位逐时段出现... 为进一步了解城陵矶水位的变化规律,采用线性回归法和原始资料观测法分析了城陵矶1955~2014年的水位流量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年际间,城陵矶流量逐时段呈减小趋势,水位呈增加趋势,且流量变幅大于水位;年内,城陵矶水位逐时段出现了汛期5~10月流量大幅减小、水位小幅升高及枯季1~3月流量变幅小、水位显著升高的现象,前者主要是因为顶托作用加强和河床淤积共同造成,后者主要因河床淤积抬高水位所致;城陵矶极干旱年份(2006年)的水位较正常年份(2007年)出现了水位枯季不落、汛期不汛的现象,四水及区间汇流的增加是造成枯季不落的主要原因,而松滋、太平和藕池分流比的减小是引起8~9月城陵矶水位降低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陵矶 洞庭湖 水位 流量 变化特征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城陵矶水位变化贡献率的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义天 +2 位作者 李思璇 李晓昭 王靖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0-64,共5页
为分析不同因素对城陵矶水位变化的贡献率,基于1955~2014年实测水文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城陵矶水位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下荆江裁弯和葛洲坝的运行对城陵矶水位流量关系造成较大影响,同流量下城陵... 为分析不同因素对城陵矶水位变化的贡献率,基于1955~2014年实测水文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城陵矶水位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下荆江裁弯和葛洲坝的运行对城陵矶水位流量关系造成较大影响,同流量下城陵矶水位增幅明显,而三峡水库对城陵矶水位流量关系影响不大;1972~2002年水位流量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干流顶托作用加强和断面逐年淤高对水位的抬高值大于因流量减小对水位的减小值所致;城陵矶水位于1967年发生突变,这与1967年中州子裁弯有一定联系,而四水入湖流量的减少是1977年流量发生突变的主要原因;通过构建模型,计算得出下荆江裁弯、葛洲坝和三峡水库的运行在各自所在时期对城陵矶水位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0.3%、50.5%、5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贡献率 城陵矶 三峡工程 葛洲坝 下荆江裁弯
下载PDF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nels and bars in a tidal reach of the lower Yangtze River:Implications for river management 被引量:5
7
作者 YANG Yunping ZHENG Jinhai +4 位作者 ZHANG Wei ZHU Yude CHAI Yuanfang WANG Jianjun WEN Yunche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1年第12期1837-1851,共15页
Deep-water navigation channels in the tidal reaches of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are affected by water and sediment fluxes that produce complex shoals and unstable channel conditions.The Fujiangsha reach is particularly... Deep-water navigation channels in the tidal reaches of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are affected by water and sediment fluxes that produce complex shoals and unstable channel conditions.The Fujiangsha reach i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to manage,as it has many braided channels within the tidal fluctuation zone.In this study,hydrologic and topographic data from the Fujiangsha reach from 2012 to 2017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variations in deposition and erosion,flow diversion,shoals,and channel conditions.Since the Three Gorges Dam became operational and water storage was initiated,the Fujiangsha reach has shown an overall tendency toward erosion.Channels deeper than 10 m accounted for 83.7% of the total erosion of the Fujiangsha reach during 2012-2017.Moreover,the dominant channel-forming sediments have gradually changed from suspended sediments to a mixed load of suspended and bed-load sediments.Deposition volumes of these sediments has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different channels,but ha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Fubei channel.Furthermore,periodic variations in the Jingjiang point bar have followed a deposition-erosion-deposition pattern,and the downstream Shuangjian shoal mid-channel bar has been scoured and shortened.Approximately 44.0% of the bed load from the upstream Fujiangsha reach is deposited within the 12.5-m deep Fubei channel.The increased erosion and river flow from the Jingjiang point bar and the Shuangjian shoal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constituted 59.3% and 40.7%,respectively,of the total amount of siltation in the Fubei chann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al current fluctuating reach point and central bar channel conditions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ujiangsha reach
原文传递
1956年以来洞庭湖盆的演变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琪 瞿毅然 +1 位作者 朱博渊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9-124,130,共7页
1956年以来洞庭湖盆经历了萎缩和扩容的历史过程,为分析各历史阶段变化原因和预测变化趋势,根据1956-2019年洞庭湖水系水沙和湖盆水面面积、湖容实测资料开展研究,基于分离变量法重点识别泥沙淤积、湖盆沉降、湖区围垦及洞庭湖水系采沙... 1956年以来洞庭湖盆经历了萎缩和扩容的历史过程,为分析各历史阶段变化原因和预测变化趋势,根据1956-2019年洞庭湖水系水沙和湖盆水面面积、湖容实测资料开展研究,基于分离变量法重点识别泥沙淤积、湖盆沉降、湖区围垦及洞庭湖水系采沙对湖容变化的贡献比例。结果表明:1956-2019年洞庭湖水面面积减小1247.59 km^(2),其中东洞庭湖水面面积萎缩最为严重,1956-1980年湖区围垦是洞庭湖水面面积减小的主要因素,1980年以后洞庭湖水面面积趋于稳定。三峡水库蓄水前(1956-2002年)入湖沙量及出湖沙量均持续减少,泥沙淤积率约为70%;三峡水库蓄水后(2003-2019年),入湖沙量大幅减少,泥沙淤积率降至14%。湖盆沉降、湖区采沙与泥沙淤积对湖容的影响存在抵消效应,洞庭湖盆目前仍处于缓慢的构造沉降中,平均沉降速率约3 mm/a;2003年以后随着采沙活动进行,洞庭湖萎缩速率有所减缓。1980年以前湖容减小,湖区围垦、泥沙淤积和湖盆沉降对湖容增大的贡献比例分别为-92.7%、-13.2%和5.9%;1980年以后湖容经历了由减小至变大的过程,整体为减小,1981-2002年泥沙淤积、湖盆沉降的贡献比例分别为-107.6%和7.6%,2003-2019年泥沙淤积、湖盆沉降及采沙的贡献比例分别为-11%,24.8%和86.2%。三峡水库蓄水后湖盆沉降速率大于泥沙淤积速率,同时湖区采沙为三峡水库蓄水后湖容变化控导因素,随着新一轮采沙规划(2023-2027年)实施,洞庭湖将呈现扩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水面面积 湖容 驱动因素 贡献比例
下载PDF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ers of the water level at an identical discharge in the Jingjiang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被引量:3
9
作者 CHAI Yuanfang YANG Yunping +4 位作者 DENG Jinyun SUN Zhaohua LI Yitian ZHU Lingl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0年第10期1633-1648,共16页
The operation of large-scale reservoirs have modified water and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resulting in adjustments to the river topography and water levels.The polynomial fitting method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v... The operation of large-scale reservoirs have modified water and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resulting in adjustments to the river topography and water levels.The polynomial fitting method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levels under different water discharge values in the Jingjiang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1991–2016.The segregation variable method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varied riverbed evaluation,the downstream-controlled water level,and the comprehensive roughness on the altered water level at an identical flow.We find that low water levels in the Jingjiang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1991–2016 are characterized by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which has intensified since 2009.Riverbed scouring has been the dominate factor causing the reduced low water level while increased roughness alleviated this reduction.From 1991–2016,there was first a decrease followed by an increase in the high water level.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 in terms of the'high flood discharge at a high water level'before 2003 transformed into a'middle flood discharge at a high water level'since 2009.The increased comprehensive roughness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ncreased high water level,where river scouring alleviated this rise.For navigation conditions and flood control,intensified riverbed scouring of the sandy reaches downstream from dams enhanced the effects that the downstream water level has on the upstream water level.This has led to an insufficient water depth in the reaches below the dams,which should receive immediate attention.The altered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 water level have also increased the flood pressur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level at identical flow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nnel geomorphology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原文传递
长江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过程分析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博渊 李义天 +4 位作者 余文钧 孙昭华 邓金运 张春财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980-2991,共12页
针对河流入海水沙通量变化问题,以长江为研究对象,基于1950~2017年大通站及各组分实测水沙和降雨量数据,在分析入海水沙和各组分变化过程及各组分贡献比例的基础上,确定主要贡献组分,进而预测入海水沙通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各组... 针对河流入海水沙通量变化问题,以长江为研究对象,基于1950~2017年大通站及各组分实测水沙和降雨量数据,在分析入海水沙和各组分变化过程及各组分贡献比例的基础上,确定主要贡献组分,进而预测入海水沙通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各组分年径流量和降雨量的多年变化均不大,使得大通站入海年径流量多年变化不大,宜昌站对入海年径流量的贡献比例为48%。(2)大通站入海流量年内分配过程逐渐坦化,其中宜昌站为主要贡献组分,洪枯季平均贡献比例分别为233.79%和80.36%;宜昌站的主要贡献作用体现了其上游梯级水库群对大通站入海流量过程的调平效应。(3)流域水库建设将使得大通站入海流量过程坦化和年径流量稳定的趋势得以维持。(4)大通站年入海沙量自1985年起显著减少,三峡水库蓄水前大通站泥沙主要来自宜昌,其贡献比例为116.04%,三峡水库蓄水后,大通站泥沙主要来自宜昌-大通区间的河床补给,其贡献比例为53.29%;水库下游河床补给逐渐减少和水库淤积平衡时间延长将使得大通站多年平均入海沙量在较长时期内(>300年)不超过1.5×10^8 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大通站 组分 水沙通量 贡献比例
原文传递
长江中下游同流量下水位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超 李浩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3-36,共4页
三峡工程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其运行对坝下游的来水来沙条件、河道形态、河道比降及河床糙率等均产生了一定影响,进而引起同流量下洪水、中水、枯水位的适应性调整。为此,以长江中游宜昌至螺山站河段为例,采用多项式拟合... 三峡工程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其运行对坝下游的来水来沙条件、河道形态、河道比降及河床糙率等均产生了一定影响,进而引起同流量下洪水、中水、枯水位的适应性调整。为此,以长江中游宜昌至螺山站河段为例,采用多项式拟合法,探究了长江中下游同流量下水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运行后,同流量中水、枯水位为下降趋势,同流量洪水位为上升态势,且存在一个临界流量,等于该流量时,同流量水位不发生变化,因此同流量对应的水位存在上升、下降转换的"临界转换流量"。宜昌站的临界转换流量的上下限为35 200~46 500m3/s,枝城站为35 600~46 400m3/s;受三口分流关系调整的影响,沙市站和监利站的临界转换流量上下限较低,分别为30 000~31 600、30 000~31 000m3/s;受洞庭湖入汇的影响,螺山站临界转换流量上下限值较高,为30 000~45 800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长江中下游 同流量 水位 临界转换流量
下载PDF
螺山站水位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义天 +2 位作者 许炜阳 李思璇 王靖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3-46,29,共5页
为分析螺山站水位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贡献率,采用回归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螺山站1954~2013年的水位、流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螺山站水位于1954~1964、2003~2013年呈减小趋势,1965~2002年呈增加趋势,且分别于1977~1979、... 为分析螺山站水位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贡献率,采用回归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螺山站1954~2013年的水位、流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螺山站水位于1954~1964、2003~2013年呈减小趋势,1965~2002年呈增加趋势,且分别于1977~1979、2004年发生突变。1981~2002年较1967~1980年,1~3月份流量的改变对螺山站水位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8.7%、33.5%、55.2%,河床冲淤及顶托作用的贡献率分别为61.3%、66.5%、44.8%。下荆江裁弯使得螺山站的水位抬升了1.98m,葛洲坝和三峡水库的运行使其水位分别下降了0.92、0.26m。下荆江裁弯、葛洲坝和三峡水库的运行对螺山站水位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3.6%、28.1%、55.4%。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中下游河道的防洪预报与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山站 水位 贡献率 Mann-kendall检验法 三峡 葛洲坝 下荆江裁弯
下载PDF
基于泰森多边形的多点法测U形明渠流量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雪岚 +4 位作者 王超 刘萍 张佳妮 郭帅成 刘卫刚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9-142,共4页
U形渠道是我国灌区主要的输水渠道,基于泰森多边形的多点法在U形明渠流量测验中的应用尚为首次提出,在简单介绍泰森多边形法在明渠流量测量中应用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泰森多边形的一点法、二点法、三点法来测量U形明渠流量,并进行对... U形渠道是我国灌区主要的输水渠道,基于泰森多边形的多点法在U形明渠流量测验中的应用尚为首次提出,在简单介绍泰森多边形法在明渠流量测量中应用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泰森多边形的一点法、二点法、三点法来测量U形明渠流量,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此三种方法所测流量的平均误差分别为5.4%、4.6%、1.5%,均满足工程实践的要求,为U形明渠流量的测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形渠道 多点法 泰森多边形 流量测量
下载PDF
荆江门弯道近期滩槽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绪海 李义天 +3 位作者 刘聪聪 李思璇 熊海滨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17,共6页
三峡水库运用改变了下泄水沙条件,坝下游弯曲河型均呈现“凸冲凹淤”演变规律,以致碍航问题日益突出。为研究弯曲河型滩槽演变特点及其成因,以下荆江河段荆江门弯道为例,利用三峡蓄水后近15 a实测地形资料,采用逻辑推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三峡水库运用改变了下泄水沙条件,坝下游弯曲河型均呈现“凸冲凹淤”演变规律,以致碍航问题日益突出。为研究弯曲河型滩槽演变特点及其成因,以下荆江河段荆江门弯道为例,利用三峡蓄水后近15 a实测地形资料,采用逻辑推理及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预测了航道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用后,凸岸边滩年际间呈持续冲刷趋势,冲刷位置不断下移导致河段展宽引起航道条件恶化;在平滩流量(20000~25000 m3/s)持续时间>15 d的年份,凸岸边滩冲刷后退,反之淤长;冲淤幅度与年均来沙量,尤其细沙(d≤0.125 mm)含量密切相关,基本呈同步变化趋势;荆江一期工程实施后,在当前水沙条件下凸岸边滩会继续受冲,形成枯水双槽,航道条件将恶化。水沙过程的改变是弯曲河型滩槽演变的主要原因,遇大水且来沙量较少的年份,荆江门河段很可能出浅碍航,这可为下荆江弯曲河段航道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槽演变 凸岸边滩 特征流量 持续时间 水沙过程 航道变化 下荆江河段 荆江门弯道
下载PDF
长江中游宜昌—螺山段同流量下中水位变化特征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祖迎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1-34,86,共5页
三峡水库的运行改变了坝下游的来水来沙条件,引起河道形态、河道比降、河床糙率等出现适应性调整,进而改变长江干流流量下中水位变化特征。以长江中游宜昌—螺山段为例,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法和一维水沙模型法量化了各驱动因素对长江中游... 三峡水库的运行改变了坝下游的来水来沙条件,引起河道形态、河道比降、河床糙率等出现适应性调整,进而改变长江干流流量下中水位变化特征。以长江中游宜昌—螺山段为例,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法和一维水沙模型法量化了各驱动因素对长江中游同流量下中水位变化的贡献值。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运行前,长江中游同流量下的中水位无明显变化趋势;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各站中水位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在2003~2008年期间,中水位降幅较小,随着三峡水库进一步蓄水运行,2009~2016年期间的降幅明显增加;河床冲刷下切引起的地形调整(-0.39~-1.52 m)和下游控制水位变化(-0.01~-0.58 m)均使同流量下中水位进一步下降,而综合糙率的增加(0.23~0.92 m)使中水位增加;地形调整和下游控制水位变化的综合作用大于综合糙率变化的影响,从而使长江中游同流量下的中水位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地形调整为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同流量 中水位 机制
下载PDF
量化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中游水位变化的贡献 被引量:2
16
作者 苏鹏 李浩 +2 位作者 俞文超 王超 《陕西水利》 2021年第5期43-45,共3页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的河道形态、河道比降及河床糙率等发生显著变化,引起同流量下的洪、中、枯水位出现适应性调整。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有必要评估三峡工程运行对坝下游水位变化的贡献,相关成果可深化对大型水利工...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的河道形态、河道比降及河床糙率等发生显著变化,引起同流量下的洪、中、枯水位出现适应性调整。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有必要评估三峡工程运行对坝下游水位变化的贡献,相关成果可深化对大型水利工程对坝下游水位影响的认识,为航运、灌溉和水库调度等提供理论基础。基于本研究提出的时间序列方法,剥离了三峡水库运行对坝下游河道水位变化的贡献值。研究发现:2003年~2008年、2009年~2016年三峡工程运行使得宜昌至螺山站河段同流量枯水位分别减少0.23 m和0.71 m,两时段内三峡水库运行对同流量中水位减少的贡献值分别为0.24 m和0.75 m;2003年~2008年期间,三峡水库使得宜昌至螺山站同流量的洪水位减少0.81 m,2009年~2016年则使得其抬升了0.67 m,其抬升数值未超过蓄水前(1991年~2002年)的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水位 长江中游 冲淤
下载PDF
晋中南地区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义天 +3 位作者 许炜阳 李思璇 杨凯麟 朱博渊 《水利发展研究》 2017年第6期45-49,57,共6页
为了对晋中南地区生产生活、灾害预防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文章采用线性回归法研究了山西省太原、临汾和吕梁市气温与降水量的相关关系,并基于Mann-Kendall检验法和Yamamoto突变检验法研究了气温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年份。结果表明:... 为了对晋中南地区生产生活、灾害预防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文章采用线性回归法研究了山西省太原、临汾和吕梁市气温与降水量的相关关系,并基于Mann-Kendall检验法和Yamamoto突变检验法研究了气温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年份。结果表明:(1)晋中南地区气温年际间的变化幅度较小,降水量年际间的变化幅度较大;(2)太原市和临汾市降水量分别于1951—1981年和1954—1969年呈上升趋势、分别于1982—2008年和1970—2012年呈下降趋势,吕梁市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3)太原市和临汾市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吕梁市气温在2000年以前呈不明显的下降趋势、在2000年以后呈上升趋势。由此判断3市气候近期均向暖干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变化趋势 晋中南地区 山西省
下载PDF
河床预开挖对围堰上游桩基局部冲刷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聪聪 林红星 +1 位作者 赵东梁 《人民珠江》 2021年第5期80-85,共6页
桩基冲刷与水流、泥沙耦合作用密切相关,其局部冲刷深度直接影响结构物的安全稳定性。以某大桥深水基础为研究对象,构建并验证三维泥沙输移数学模型,量化分析河床有无预开挖条件下,围堰及上游桩基水流、泥沙运动规律。结果表明:河床无... 桩基冲刷与水流、泥沙耦合作用密切相关,其局部冲刷深度直接影响结构物的安全稳定性。以某大桥深水基础为研究对象,构建并验证三维泥沙输移数学模型,量化分析河床有无预开挖条件下,围堰及上游桩基水流、泥沙运动规律。结果表明:河床无开挖条件下,围堰迎水面流速较小,直角端流速达到最大,后排桩基受前排桩基尾流及下游围堰阻水形成的反向流影响明显;河床预开挖后,围堰四周流速减小,挖槽有利于前端下降水流形成回流,挟沙能力减弱;上游桩基在预开挖条件下,桩基局部流速及冲刷深度均不同程度地减小,后排桩基最为明显,局部冲刷深度减小程度最大,达82.86%~85.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冲刷 数学模型 河床预开挖 围堰 桩基
下载PDF
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同流量—水位演化特征及驱动成因 被引量:9
19
作者 邓金运 +3 位作者 杨云平 孙昭华 李义天 朱玲玲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113,共13页
水库运行改变了坝下游水沙输移条件,在河道冲刷的同时,引起水位过程出现适应性调整。本文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为对象,采用多项式拟合法,对比分析1991—2016年间分级流量—水位变化特征,采用基于河流动力学原理的分离变量法,识别河道冲淤... 水库运行改变了坝下游水沙输移条件,在河道冲刷的同时,引起水位过程出现适应性调整。本文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为对象,采用多项式拟合法,对比分析1991—2016年间分级流量—水位变化特征,采用基于河流动力学原理的分离变量法,识别河道冲淤、下游控制水位及河床综合糙率等变化对分级流量—水位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991—2016年间,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同流量—枯水位呈下降趋势,2009年以来降幅增大;河道冲刷是引起同流量—枯水位下降的主控因素,河床综合糙率增加抑制了同流量—枯水位下降起到积极作用。1991—2016年间,荆江河段同流量—洪水位经历了先减小后增大的"凹"线型变化,2003年以前洪水特征为"高洪水流量—高水位",2009年以来逐渐演化为"中大洪水流量—高水位",同流量—洪水位特性发生转变;河床综合糙率增大是同流量—洪水位抬升的主控因素,河道冲刷抑制了同流量—洪水位的抬升态势。在航道条件及防洪情势上,应重点防控近坝段沙质河段冲刷引起的水位下降溯源传递作用,其洪水流量—水位特性的转变,不利于减缓荆江河段的防洪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流量—水位 时空演化 河道形态 长江中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