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康成年人颞下颌关节间隙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测量分析 被引量:58
1
作者 王瑞永 马绪臣 +1 位作者 张万林 登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目的:获得50名健康成年人100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 mandibular joint,TMJ)关节间隙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值,并对髁突位置进行分析。方法:对经过严格筛选、符合试验设计的50名健康成年人100... 目的:获得50名健康成年人100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 mandibular joint,TMJ)关节间隙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值,并对髁突位置进行分析。方法:对经过严格筛选、符合试验设计的50名健康成年人100侧颞下颌关节行CBCT扫描,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使用5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对CBCT图像矢状位关节中间层面关节间隙进行定量测量研究,并对这些测量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获得了5种不同测量方法CBCT图像关节间隙测量值。3种线距定量测量方法均表明关节前间隙和后间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9,P值均大于0.05);双侧关节前、上、后间隙测量结果对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0,P值均大于0.05);5种测量方法双侧关节间隙ln(P/A)值间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t≤0.74,P值均>0.05)。结论:在CBCT图像上,5种测量方法均显示髁突基本位于关节窝的中央位置,左右基本对称,但有一定的变异范围。CBCT检查可以准确地反映颞下颌关节关节间隙情况,在与颞下颌关节间隙改变相关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锥形束CT 关节间隙
下载PDF
牙颌面锥形束CT与普通X线检查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孟娟红 张万林 +2 位作者 登高 赵燕平 马绪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比较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CBCT)与普通X线检查曲面体层片、许勒位片、经咽侧位片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0例(511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牙颌面专用CBCT行颞下颌关节检查,与普通X线检查曲面体层、许勒位、... 目的:比较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CBCT)与普通X线检查曲面体层片、许勒位片、经咽侧位片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0例(511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牙颌面专用CBCT行颞下颌关节检查,与普通X线检查曲面体层、许勒位、经咽侧位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判断其与CBCT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对骨质变化情况进行分类。结果:(1)骨关节病的发生率:男性、女性分别为59.04%和69.66%,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曲面断层和经咽侧位与CBCT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准确性分别为90.64%和94.10%;而许勒位与CBCT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准确性为86.97%。(3)CBCT检查显示骨关节病中骨质硬化的比例最高,为39.86%,其次骨质增生为28.18%,骨皮质模糊为18.90%。结论:CBCT可以在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以及多个层面上准确地反映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及其骨质改变情况,在颞下颌关节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曲面断层和经咽侧位片亦可较好地显示颞下颌关节骨质病变,而许勒位片则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骨关节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应用锥形束CT诊断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探讨 被引量:39
3
作者 傅开元 张万林 +2 位作者 登高 陈慧敏 马绪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 CT(cone beam CT,CBCT)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临床诊断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炎)、不可复(可复)性盘前移位伴骨关节病患者共48例(96侧关节)。48例同时拍摄经咽侧位 X 线平片和 CBCT,比较两种 X 线... 目的探讨锥形束 CT(cone beam CT,CBCT)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临床诊断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炎)、不可复(可复)性盘前移位伴骨关节病患者共48例(96侧关节)。48例同时拍摄经咽侧位 X 线平片和 CBCT,比较两种 X 线检查方法的病变检出率、医师判断的重复性和一致性。结果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 X 线表现分为6型:髁突表面皮质骨模糊消失型(Ⅰ型)、表面缺损破坏型(Ⅱ型)、髁突磨平型(Ⅲ型)、骨质硬化型(Ⅳ型)、骨质增生型(Ⅴ型)、囊样变型(Ⅵ型)。CBCT 的检出率分别为65.63%、37.50%、27.08%、31.25%、28.13%、1.04%;经咽侧位 X 线平片的检出率分别为52.08%、19.79%、32.29%、23.96%、12.50%、2.08%。对每一型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同一医师两次判断或不同医师之间,对Ⅰ、Ⅱ型病变的评判,经咽侧位 X线平片和 CBCT 均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 值大于0.60。结论除Ⅲ型外,CBCT 对每一类型的病变均有很高的检出率,所显示的病变及其部位清晰、明确。CBCT 清晰的病变影像、明确的病变部位和显示多层面病变的优势,使其有望成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判定病变程度、预后以及药物治疗后效果的定量评价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骨关节病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乐迪 张豪 +1 位作者 胡文杰 登高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 检验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牙龈健康、20~30岁之间的青年14人(男6人,女8人),共66颗上颌前牙.通过判断牙周探针在探入的牙龈组织内轮廓是否清晰定性判断上颌前牙牙龈生物型;使用锥形束CT测量上颌前牙唇侧... 目的 检验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牙龈健康、20~30岁之间的青年14人(男6人,女8人),共66颗上颌前牙.通过判断牙周探针在探入的牙龈组织内轮廓是否清晰定性判断上颌前牙牙龈生物型;使用锥形束CT测量上颌前牙唇侧中央釉质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一致率为80%,Kappa=0.699)和可重复性(一致率为88%,Kappa=0.815);牙周探诊法定性判断牙龈生物型与锥形束CT定量测量牙龈厚度的结果一致,薄型、中间型、厚型3种牙龈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02±0.20)、(1.28 ±0.25)和(1.46±0.25) mm,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是一种简便、相对客观、适用于临床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龈生物型 牙周探诊法
原文传递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测量牙龈厚度 被引量:30
5
作者 曹洁 胡文杰 +2 位作者 张豪 登高 乐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BCT拍摄前准备:硅橡胶取初印,藻酸盐与造影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取终印;拍摄CBCT后应用配套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获得清晰牙龈图像,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应用以上方法对15名研究对象的60颗上前牙进行CBCT拍摄,CBCT测量釉牙骨质界处的牙龈厚度,牙齿中央骨嵴顶下方2 mm处唇侧牙龈厚度及骨厚度,综合临床判断牙龈生物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应用CBCT显示牙龈外形并可结合软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薄型、中间型与厚型3组间的牙龈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06,P=0.002);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相关(r=0.449,P<0.05);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负相关(r=-0.31)。结论:通过印模技术结合造影使牙龈表面间接显影的方式,应用CBCT拍摄获得了清晰的上前牙区牙龈三维图像;CBCT测量牙龈厚度的结果与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结果较为一致,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呈正相关,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呈轻度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龈 牙测量学
下载PDF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管位置的曲面体层X线片和锥形束CT观察 被引量:24
6
作者 陈全 登高 +1 位作者 张刚 马绪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7-221,共5页
目的观察分析在曲面体层X线片上人群中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与下颌管位置关系的类型,并对二者关系密切的病例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了解二者实际位置关系。... 目的观察分析在曲面体层X线片上人群中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与下颌管位置关系的类型,并对二者关系密切的病例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了解二者实际位置关系。为临床制定IMTM拔除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观察390例(645侧)曲面体层X线片,将IMTM与下颌管的位置关系的影像分为3种类型:①无接触类,二者影像无任何重叠或接触;②点状接触类,二者之间影像仅为点状接触;③部分重叠类,二者影像部分重叠或有较大范围接触。统计3种类型的构成比。曲面体层x线片显示IMTM与下颌管影像呈部分重叠或较大范围接触的部分病例行CBCT检查,观察曲面体层X线片IMTM与下颌管关系密切者中,IMTM实际突破下颌管壁所占的比例。结果390例(645侧)IMTM的曲面体层x线片影像中,无接触类441侧(68.4%);点状接触类149侧(23.1%);部分重叠类55侧(8.5%)。对31例(50侧)曲面体层X线片上显示IMTM与下颌管呈部分重叠或较大范围接触的CBCT检查发现,25侧(50%)IMTM突破下颌管壁。结论①曲面体层x线片可以排除90%以上IMTM与下颌管关系不密切的病例;②曲面体层x线片IMTM与下颌管影像呈部分重叠或较大范围接触表现的病例有必要行CBCT进一步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 第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拔牙
原文传递
游离腓骨瓣移植术前常规下肢血管造影的必要性探讨 被引量:23
7
作者 毛驰 蔡志刚 +2 位作者 彭歆 登高 俞光岩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17,T002,共4页
目的 探讨游离腓骨瓣移植术前常规下肢血管造影的必要性。方法 对游离腓骨瓣移植术前行常规下肢血管造影的 49例和 40例未行常规血管造影的患者作回顾性研究 ,根据术前下肢血管的物理检查和血管造影两种方法的结果 ,结合游离腓骨瓣术... 目的 探讨游离腓骨瓣移植术前常规下肢血管造影的必要性。方法 对游离腓骨瓣移植术前行常规下肢血管造影的 49例和 40例未行常规血管造影的患者作回顾性研究 ,根据术前下肢血管的物理检查和血管造影两种方法的结果 ,结合游离腓骨瓣术中所见情况 ,分析下肢血管的变异情况 ,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游离腓骨瓣移植术中的意义。结果  49例行常规血管造影的患者中 ,2例因血管变异而改用其他修复方法 ,其余 47例中 ,46例完成腓骨瓣移植 ,1例因术中发现腓静脉病变而放弃。 40例未行血管造影的患者中 ,39例完成腓骨瓣移植 ,1例因术中发现腓静脉病变而放弃手术。全部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结论 游离腓骨瓣术前的常规下肢血管造影并无必要 ,血管造影仅适用于下肢血管临床检查有异常者、下肢有严重外伤史者和周围血管病变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外科 血管造影术 游离腓骨瓣 骨骼移植
原文传递
埋伏上颌中切牙影像学分类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万林 登高 +1 位作者 张祖燕 马绪臣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9-571,共3页
目的应用口腔颌面专用锥形束CT检查分析埋伏上颌中切牙的影像特点并进行分类。方法收集上颌埋伏中切牙120例,共计125颗上颌埋伏中切牙。采用NewTomQRDVT-9000ConeBeamCT扫描后进行多层断、曲断以及三维重建观察埋伏牙的形态、位置、朝... 目的应用口腔颌面专用锥形束CT检查分析埋伏上颌中切牙的影像特点并进行分类。方法收集上颌埋伏中切牙120例,共计125颗上颌埋伏中切牙。采用NewTomQRDVT-9000ConeBeamCT扫描后进行多层断、曲断以及三维重建观察埋伏牙的形态、位置、朝向以及与相邻牙、牙列的位置关系。结果上颌埋伏中切牙分为4种基本类型:①后翻型48例(共计51颗);②后钩型29例(29颗);③后前水平型25例(共计26颗);④高位型(垂直或倾斜)18例(共计19颗)。后翻型和后钩型牙多弯曲畸形。结论口腔颌面专用锥形束CT检查可为临床医师的进一步治疗设计或手术前入路选择提供准确的信息。后翻型和后钩型牙多弯曲畸形,根细小,很难将其导入正常位置,应选择拔除后修复;后前水平型和高位型(垂直或倾斜)牙形态多数正常,应将其导入正常位置,恢复牙列完整及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埋伏 上颌中切牙
下载PDF
汉族青年人上颌前牙牙根位置及牙槽骨厚度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杨刚 胡文杰 +1 位作者 曹洁 登高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16-720,共5页
目的 对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骨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测量上颌前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为深入了解上颌前牙牙根和牙槽骨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牙周健康的汉族青年23名[男性9名,女性14名,平均年龄(24.5±1.6)岁],对共计138... 目的 对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骨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测量上颌前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为深入了解上颌前牙牙根和牙槽骨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牙周健康的汉族青年23名[男性9名,女性14名,平均年龄(24.5±1.6)岁],对共计138颗上颌前牙拍摄锥形束CT,通过锥形束CT配套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调整至合适的位置及轴向,定性分析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骨的矢状向位置关系,并进一步定量测量上颌前牙唇腭侧牙槽骨的厚度.结果 97.1% (134/138)的上颌前牙牙根矢状向位置偏向唇侧骨皮质,2.9% (4/138)的牙根偏向腭侧骨皮质;上颌前牙唇侧正中骨嵴顶下方2 mm和根中部位点仅有2.2%(6/276)牙槽骨厚度>2 mm.结论 上颌前牙牙根矢状向位置绝大多数偏向唇侧,唇侧牙槽骨较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槽骨厚度 前牙
原文传递
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角结膜干燥症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朱正宏 俞光岩 +2 位作者 邹留河 登高 蔡志刚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 通过兔自体颌下腺移植试验 ,研究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角结膜干燥症的可行性 ,移植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 健康大耳白家兔 2 0只 ,分成 2组。试验组切除泪腺 ,通过血管吻合移植自体颌下腺至左颞部 ,导管植入外... 目的 通过兔自体颌下腺移植试验 ,研究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角结膜干燥症的可行性 ,移植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 健康大耳白家兔 2 0只 ,分成 2组。试验组切除泪腺 ,通过血管吻合移植自体颌下腺至左颞部 ,导管植入外下穹隆结膜 ;对照组仅切除泪腺 ,不移植颌下腺。术后观察 2个月 ,于术后 1、2、3、4及 8周分别进行施墨试验、移植眼泪液唾液淀粉酶测定、移植颌下腺造影、移植腺体及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组兔术后施墨试验滤纸条长度低于术前。移植组施墨试验滤纸条长度高于术前。移植眼唾液淀粉酶浓度高于术前。移植腺体造影可清楚显示移植颌下腺完好的导管及腺泡结构。组织病理学观察 ,移植成功腺体结构正常 ,移植侧角膜无受破坏现象。结论 自体颌下腺移植可适当增加角结膜干燥症兔泪液量 ,移植腺体分泌的唾液不会对眼部结构造成破坏 ,是治疗角结膜干燥症的有效方法。施墨试验及唾液淀粉酶浓度测定对判定移植腺体是否成活及移植腺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移植颌下腺造影是检查移植腺体结构及功能的一种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颌下腺移植 角结膜干燥症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应用锥形束CT评价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的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钟金晟 登高 +1 位作者 欧阳翔英 谢晓艳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4期41-43,共3页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在体内外定量测量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的准确性。方法体外实验利用CBCT测量10个干下颌骨下前牙牙槽窝的高度和厚度,并与直接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体内实验选取待拔除的22颗前牙,拔除前使用CBCT测量牙槽骨的...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在体内外定量测量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的准确性。方法体外实验利用CBCT测量10个干下颌骨下前牙牙槽窝的高度和厚度,并与直接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体内实验选取待拔除的22颗前牙,拔除前使用CBCT测量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并与拔除后即刻直接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体外实验CBCT与直接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实验CBCT对唇侧牙槽骨厚度测量结果大于CBCT测量结果(P<0.05),而其他3个参数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拔牙的损伤和CBCT拍摄过程中患者的移动有关。结论 CBCT可以较好地反映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和厚度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牙槽骨高度 牙槽骨厚度 前牙
下载PDF
上颌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形态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景亚楠 叶欣 +2 位作者 登高 张祖燕 马绪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58-962,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分析上颌恒磨牙牙根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方法:对2012年5~9月因牙体牙周疾病行CBCT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健康、未经过治疗、发育良好的630颗上颌第一磨牙、519颗...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分析上颌恒磨牙牙根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方法:对2012年5~9月因牙体牙周疾病行CBCT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健康、未经过治疗、发育良好的630颗上颌第一磨牙、519颗上颌第二磨牙被纳入本研究,分析每颗磨牙的牙根数目、根管数目及根管形态,采用Venucci分类法对根管构型进行分类描述.将Vertucci Ⅰ型计为常规形态,其他类型计为变异形态,计算变异率.结果:上颌第一磨牙中,2.38%有2个独立牙根,97.14%有3个牙根,0.48%有4个牙根.上颌第二磨牙中,10.41%为单根牙,15.22%有2个牙根,73.60%有3个牙根,0.77%有4个牙根.存在3个牙根的612颗上颌第一磨牙中,近中颊根变异率为30.88%;存在3个牙根的382颗上颌第二磨牙中,近中颊根变异率为13.87%.结论:CBCT精确地显示了关于牙根及根管数目与形态的三维图像,这为疑难根管治疗提供了直观而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 牙髓腔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
下载PDF
上颌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角化囊肿及含牙囊肿的螺旋CT和锥形束CT影像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孟圆 张亚琼 +3 位作者 叶欣 赵雅宁 陈艳 登高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59-664,共6页
目的 利用螺旋CT和锥形束CT分析上颌骨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M)、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及含牙囊肿的影像学特点,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12月至2017年5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 目的 利用螺旋CT和锥形束CT分析上颌骨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M)、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及含牙囊肿的影像学特点,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12月至2017年5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医学影像科就诊的有完整临床资料、病理诊断及螺旋CT或锥形束CT影像的上颌骨原发性AM、OKC与含牙囊肿患者85例,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包括形态、膨隆情况、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结果 共纳入85例患者,男性56例,女性29例,年龄8~84岁.22例AM中11例为促结缔组织增生型,16例横断面为类圆形,18例唇颊侧骨质膨隆.44例OKC中l例为双侧上颌病变,共计45侧病变,26侧为类圆形;30侧唇颊侧膨隆;22侧充满上颌窦;26侧含牙,包括向心型11侧、偏心型4侧及贴壁型11侧.19例含牙囊肿中l例为双侧病变,共计20侧病变,均为单房;包括向心型8侧,偏心型6侧及贴壁型6侧;16侧病变有唇颊侧膨隆.结论 本组病例中上颌AM促结缔组织增生型较多,多为类圆形,唇颊侧膨隆多见;上颌OKC形态呈多样性,易突人上颌窦,可为含牙病变;含牙囊肿和OKC的囊肿与所含牙的关系可为向心型、偏心型及贴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釉细胞瘤 含牙囊肿 牙源性角化囊肿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原文传递
锥形束CT测量离体下颌磨牙Ⅱ°根分叉病变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13
14
作者 钟金晟 欧阳翔英 +1 位作者 登高 曹采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评价锥形束CT对离体干下颌骨磨牙Ⅱ°根分叉病变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9个干下颌骨上有Ⅱ°根分叉病变的20颗第一、第二磨牙进行检查,并测量相关的8个参数,与直接探诊测... 目的:评价锥形束CT对离体干下颌骨磨牙Ⅱ°根分叉病变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9个干下颌骨上有Ⅱ°根分叉病变的20颗第一、第二磨牙进行检查,并测量相关的8个参数,与直接探诊测量结果、根尖片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BCT可以对全部根分叉病变进行准确分度,对于全部8个参数中的5个,CBCT和直接探诊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根分叉开口至骨嵴顶、骨袋底及水平骨缺损最深处距离3个参数则CBCT小于探诊结果(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两种方法对根分叉开口位置的判定不一致。两颗磨牙的根分叉病变无法通过根尖片进行诊断,且根尖片测量只能获得全部8个参数中两个参数的相关数据。结论:在体外,CBCT可以为下颌磨牙Ⅱ°根分叉病变提供较为准确、全面的三维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根分叉部缺损 X线胶片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乔静 段晋瑜 +1 位作者 孙昌洲 登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75-979,共5页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纳入牙周基础治疗后需进行根分叉区翻瓣术的22颗下颌磨牙共38个根分叉病变,术前对根分叉进行临床探诊,并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比较术前临床探诊、...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纳入牙周基础治疗后需进行根分叉区翻瓣术的22颗下颌磨牙共38个根分叉病变,术前对根分叉进行临床探诊,并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比较术前临床探诊、根尖片和CBCT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CBCT检查与术中检查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一致性较高(κ=0.976),完全一致率为86.8%。CBCT上测得的根分叉区垂直骨缺损[(4.03±2.27)mm]与术中直接测量值[(4.32±2.3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05±0.89)mm,术中为(2.07±0.97)mm;两者测得的根柱长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35±0.88)mm,术中为(2.24±0.75)mm;而CBCT测得的水平骨丧失[(3.40±1.27)mm]则小于术中直接测量值[(3.72±1.19)mm,P<0.05],但差异的平均值较小(0.32 mm)。根尖片只能获得垂直骨丧失[(2.17±1.32)mm]和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1.46±0.88)mm]这两个参数,且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实际情况,弥补临床检查和传统X线根尖片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根分叉部缺损 磨牙
下载PDF
健康青年人髁突松质骨结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树铭 张祖燕 +2 位作者 李居朋 登高 马绪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 CT 测量下颌骨髁突松质骨结构的可行性,了解下颌骨髁突松质骨结构的分布特点。方法用锥形束 CT 对4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20~32岁)的80侧下颌骨,获取髁突冠状位正中层面图像,用自行设计的图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 目的探讨锥形束 CT 测量下颌骨髁突松质骨结构的可行性,了解下颌骨髁突松质骨结构的分布特点。方法用锥形束 CT 对4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20~32岁)的80侧下颌骨,获取髁突冠状位正中层面图像,用自行设计的图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并分8区对松质骨结构参数进行分析,包括单位体积内的松质骨体积即骨小梁体积分数、测量范围内骨小梁的平均厚度即骨小梁厚度、单位毫米长度内骨小梁数目及骨小梁间的平均空间距离即小梁分离度。结果髁突上区与中、下区的所有松质骨结构参数值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上区骨小梁体积分数最高(52.2%),骨小梁数目最多(1.33 mm^(-1)),骨小梁厚度(393.48μm)和骨小梁分离度(361.59μm)最小;两侧髁突松质骨的结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骨髁突内部的松质骨结构分布不均,但两侧的分布对称;用锥形束 CT 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可以实现髁突松质骨结构的体内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髁状突 颞下颌关节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关节间隙改变的X线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瑞永 马绪臣 +1 位作者 张万林 登高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3-305,310,共4页
目的测量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健康成人许勒位片上的关节间隙,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髁突后移位在关节盘前移位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120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和30例健康成人,拍摄许勒位片,使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 目的测量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健康成人许勒位片上的关节间隙,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髁突后移位在关节盘前移位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120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和30例健康成人,拍摄许勒位片,使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采用2种线距测量方法(张震康法和Kamelchuk法)在许勒位片上测量关节间隙,并计算ln(P/A)值,比较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健康成人(对照组)关节间隙的差异。结果 2种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均显示:关节盘前移位组的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均小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节前间隙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盘前移位组ln(P/A)值均小于对照组相应ln(P/A)值,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许勒位片上显示的颞下颌关节髁突后移位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有关节盘前移位的存在;但正常髁突位置也存在变异,单纯的许勒位片尚不能作为关节盘前移位的确切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盘前移位 髁突位置 关节间隙
下载PDF
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术后失神经支配腺体的病理变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朱正宏 俞光岩 +3 位作者 邹留和 登高 孙开华 武登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 :研究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术后失神经支配腺体的病理变化 ,探讨其分泌机制。方法 :在摘除泪腺建立家兔角结膜干燥症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 ,于移植术后分别对不同时间失神经支配腺体组织切片行HE染色、S 10 0蛋白... 目的 :研究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术后失神经支配腺体的病理变化 ,探讨其分泌机制。方法 :在摘除泪腺建立家兔角结膜干燥症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 ,于移植术后分别对不同时间失神经支配腺体组织切片行HE染色、S 10 0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 ,制做电镜标本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移植后早期可见腺实质部份轻度萎缩变性样改变 ,神经节及神经纤维不同程度变性。长期观察腺体结构正常 ,腺体内可见健康的神经节及神经纤维。电镜观察见腺泡细胞内较多分泌颗粒。结论 :移植腺体能保持旺盛的分泌功能 ,失神经支配腺体未见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化自体颌下腺移植术 失神经支配腺体 病理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健康成人颞下颌关节间隙许勒位片和锥形束CT测量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瑞永 马绪臣 +1 位作者 张万林 登高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比较颞下颌关节矢状位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外1/3层面图像与许勒位片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许勒位片是否可以准确地反映颞下颌关节外1/3层面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方法对经严格... 目的比较颞下颌关节矢状位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外1/3层面图像与许勒位片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许勒位片是否可以准确地反映颞下颌关节外1/3层面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方法对经严格筛选、符合试验设计的30名健康成人的60侧颞下颌关节同时进行CBCT和许勒位片检查,使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采用两种线距定量测量方法对60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CBCT外1/3层面图像和许勒位片影像进行关节间隙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测量方法均表明颞下颌关节许勒位片和矢状位CBCT关节外1/3层面图像左侧和右侧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且许勒位片与CBCT关节外1/3层面图像loge(P/A)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大于0.05)。结论许勒位片可以较准确地反映颞下颌关节外1/3层面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目前许勒位片检查仍可做为颞下颌关节间隙和髁突位置判断的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锥形束CT 关节间隙 髁突位置 许勒位片
下载PDF
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8
20
作者 登高 马绪臣 +1 位作者 高岩 武登诚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 研究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共包括 16只成年兔及 3例动静脉畸形病例。 16只兔中 14只为实验动物 ,包括A组 9只 ,B组 5只 ;余 2只作为空白对照。实验动物均形成颈部动静脉瘘 ,观察瘘形成后 1~ 3个月及瘘... 目的 研究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共包括 16只成年兔及 3例动静脉畸形病例。 16只兔中 14只为实验动物 ,包括A组 9只 ,B组 5只 ;余 2只作为空白对照。实验动物均形成颈部动静脉瘘 ,观察瘘形成后 1~ 3个月及瘘结扎后 1~ 3个月时瘘动静脉病理学变化。此外 ,尚对 3例动静脉畸形病例的动静脉标本作病理学研究。结果 动静脉瘘形成后 ,动脉弹力膜进行性破坏 ,而静脉胶原纤维增生 ,动静脉平滑肌均破坏且排列紊乱 ;瘘结扎后 ,动静脉弹力组织恢复不明显 ,而胶原纤维增生显著。动静脉畸形主要病理表现为胶原纤维的显著性增生和退变。结论 动静脉瘘形成后 ,弹力组织破坏持续加重 ,胶原纤维则修复性增生 ,使动静脉失去原有的弹性。瘘结扎后 ,胶原纤维增生较明显 ,但弹力组织未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脉瘘 组织病理学 血管畸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