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50
1
作者 王锡明 武乐斌 +2 位作者 李振家 陈海松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01-1204,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患者行64层MSCT冠脉造影检查,利用其先进的后处理功能对冠脉进行重组,以显示冠脉各主支及分支,并对冠脉病变进行诊断.对诊断冠脉不同程度狭窄的16例患者中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患者行64层MSCT冠脉造影检查,利用其先进的后处理功能对冠脉进行重组,以显示冠脉各主支及分支,并对冠脉病变进行诊断.对诊断冠脉不同程度狭窄的16例患者中15例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6例行64层MSCT冠脉造影均成功地显示冠脉各主支(左冠脉主支、左冠脉回旋支、左冠脉前降支及右冠脉主支)及其分支(包括右冠脉的后降支、左室后支、圆锥支、窦房结动脉及左冠脉的对角支、钝缘支等),18例患者的56支冠脉有不同程度的硬斑块和软斑块,其中16例的38支冠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15例行选择性血管造影的患者显示32支冠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结论 64层MSCT是1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其对冠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较4~16层MSCT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充分发挥64层螺旋CT的优势 被引量:78
2
作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145-1147,共3页
目前,64层螺旋CT已经应用于临床。但是它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应该如何充分发挥64层螺旋CT的优势,这是目前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64层螺旋CT的主要技术改进:高空间分辨力和高时间分辨力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探讨了其在各向同性扫... 目前,64层螺旋CT已经应用于临床。但是它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应该如何充分发挥64层螺旋CT的优势,这是目前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64层螺旋CT的主要技术改进:高空间分辨力和高时间分辨力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探讨了其在各向同性扫描及对比剂应用中所带来的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空间分辨力 时间分辨力 各向同性扫描
下载PDF
颞骨高分辨率CT各向同性的研究 被引量:84
3
作者 刘凯 +2 位作者 陈青华 巩若箴 夏冰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6-100,共5页
目的 研究颞骨高分辨率CT是否能够达到各向同性并筛选出最佳扫描参数组合。方法 采用Philips公司Mx 80 0 0 4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 ,MxVIEW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矩阵采用5 12× 5 12 ,视野 (FOV)为 2 5 0mm× 2 5 0mm ,选用... 目的 研究颞骨高分辨率CT是否能够达到各向同性并筛选出最佳扫描参数组合。方法 采用Philips公司Mx 80 0 0 4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 ,MxVIEW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矩阵采用5 12× 5 12 ,视野 (FOV)为 2 5 0mm× 2 5 0mm ,选用头颅标本 4具 ,8耳 ,分别用准直 0 5mm、重建间隔5 0 % (0 3mm)、不同螺距 (0 6 2 5、0 875、1 2 5 0、1 75 0 )得到直接扫描轴、冠状面图像各 4组。通过图像重建技术 ,得到准直 0 5mm、重建间隔 83 3% (0 5mm) ,准直 1 0mm、重建间隔 5 0 % (0 5mm)的重建图像各 4组。轴面选用镫骨、弓形下窝、前庭上神经管、鼓膜张肌、前庭导水管等 9个解剖结构 ,冠状面选用鼓膜张肌、锤骨外侧韧带、前庭下神经管、蜗窗等 9个解剖结构。利用多平面重建 (MPR)技术 ,采用上述解剖结构 ,分别将 12组轴、冠状扫描图像与相应的重建图像的显示质量进行统计评分处理 ,验证能否达到各向同性并筛选出达到各向同性的最佳参数组合。利用这个最佳参数组合 ,采用患者组 15耳进一步验证其正确性。结果 螺距 0 6 2 5、0 875 ,准直 0 5mm、重建间隔 0 3mm 2组扫描参数的MPR图像与直接图像能够达到各向同性。 [前组t0 0 5( 2 ) =- 0 78,P >0 0 5 ;后组t0 0 5( 3 ) =- 1 93,P>0 0 5 ]。采用准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 高分辨率CT 重建 前庭 解剖结构 神经管 患者 数组 扫描图像 准直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80
4
作者 邵广瑞 +1 位作者 刘延军 王道萍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05-808,共4页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5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MSCTA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SCA) ,分析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和回旋支的通畅性 ,狭窄发生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将MSCTA与SCA...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5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MSCTA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SCA) ,分析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和回旋支的通畅性 ,狭窄发生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将MSCTA与SCA结果对照 ,初步评价M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71支MSCTA显示无狭窄的冠状动脉支中 ,68支与SCA一致 ;2 9支显示狭窄的动脉支中 ,19支与SCA一致。其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95.8%和 65.5% ;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 86.4%、87.2 %、87.0 %。结论 MSCTA作为微创性检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价值 狭窄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多层螺旋CT 对照研究 SCA 特异度 显示 主干 准确度
原文传递
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及其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70
5
作者 周存升 孙丛 +2 位作者 王涛 王道萍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0-95,共6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及其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正常人 6 0例及胰腺癌 44例分两组行螺旋CT双期扫描 :A组 40例 ,分动脉期和门脉期 (注射对比剂后 2 0s和 6 0s)扫描 ;B组 6 4例 ,分胰腺期和肝脏期 (注射对比剂后 35s和 70s...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及其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正常人 6 0例及胰腺癌 44例分两组行螺旋CT双期扫描 :A组 40例 ,分动脉期和门脉期 (注射对比剂后 2 0s和 6 0s)扫描 ;B组 6 4例 ,分胰腺期和肝脏期 (注射对比剂后 35s和 70s)扫描。分别测定各期胰腺、病灶及胰周大血管的CT值 ,计算胰腺期及肝脏期胰周小静脉的显示率 ,并行统计学处理 ,对扫描时相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处理 ,对胰周小静脉的显示率采用 χ2 检验分析。结果 正常组 ,胰腺在胰腺期的增强值高于其他 3期 (F =13 45 ,P <0 0 0 0 1)胰周大血管在胰腺期显示良好。胰周小静脉的显示率 ,胰腺期优于肝脏期 (χ2 =4 44 ,12 38,4 81,P <0 0 5 ) ;异常组 ,胰腺与病灶的增强差值 ,胰腺期明显大于其他 3期 (F =14 90 ,P <0 0 0 0 1) ,发现小胰腺癌 4例。胰周大血管受侵者占不可切除性肿瘤的5 4% (19/ 35 ) ,胰周小静脉迂曲扩张者占 42 % (10 / 2 4)。肝转移灶占 37% (13/ 35 )。结论 胰腺螺旋CT双期扫描宜分为胰腺期和肝脏期 ,该技术在胰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螺旋CT双期扫描 诊断 CT
原文传递
CT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58
6
作者 马睿 周存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76-478,共3页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CTA诊断 2 0例脑动脉瘤 ,19例行DSA检查 ,18例手术。用最大强度投影 (MIP)法进行血管重建。结果  2 0例患者中 ,DSA及手术发现 2 1个动脉瘤 ,CTA发现 2 0个。 19例为单发 ,1例...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CTA诊断 2 0例脑动脉瘤 ,19例行DSA检查 ,18例手术。用最大强度投影 (MIP)法进行血管重建。结果  2 0例患者中 ,DSA及手术发现 2 1个动脉瘤 ,CTA发现 2 0个。 19例为单发 ,1例为多发 (2个 ) ,DSA示位于基底动脉和左后交通动脉 ,CTA未能显示后者。动脉瘤瘤径为 3~ 33mm。 1例有血栓。靶重建、CTA像与原始图像相结合及立体画观察法等措施 ,对诊断很有帮助。CTA所示动脉瘤位置、大小与手术及DSA结果一致。CTA诊断符合率为 95 % (2 0 / 2 1)。结论 CTA对Willis环周围瘤径 3.0mm以上的动脉瘤显示清晰。图像编辑技巧对诊断很有帮助。MIP CTA与原始图像结合诊断动脉瘤则更为准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CT 血管造影术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9
7
作者 周存升 袁振国 +2 位作者 杨青 徐卓东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56-259,共4页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诊断肾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40例临床拟诊为肾动脉狭窄者行SCTA检查,其中20例经DSA对照。SCTA扫描参数取准直宽度3.2mm,螺距(pitch)1,以小剂量试验获得...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诊断肾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40例临床拟诊为肾动脉狭窄者行SCTA检查,其中20例经DSA对照。SCTA扫描参数取准直宽度3.2mm,螺距(pitch)1,以小剂量试验获得最佳延迟扫描时间。综合分析CT轴位断面像、多层面重建(MPR)与曲面重建、最大强度投影(MIP)及表面遮盖显示(SSD)三种方法重建的血管影像,完成诊断。结果40例中SCTA显示肾动脉正常65条,肾动脉狭窄16条,共81条。20例有DSA对照者,DSA显示肾动脉正常21条,肾动脉狭窄17条;SCTA显示正常肾动脉22条,肾动脉狭窄16条。诊断肾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告值及阴性预告值分别为94.1%、100.0%、100.0%及95.5%。结论SCTA能清晰显示肾动脉并对肾动脉狭窄作出可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狭窄 CT 血管造影 螺旋CT
原文传递
CTA对颅内动脉的显示及成像技术探讨 被引量:47
8
作者 周存升 马睿 +2 位作者 赵斌 王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7-128,共2页
CTA对颅内动脉的显示及成像技术探讨周存升马睿柳澄赵斌王涛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是一种新的少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笔者就CTA对颅内动脉显示能力及扫描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材料与方法脑C... CTA对颅内动脉的显示及成像技术探讨周存升马睿柳澄赵斌王涛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是一种新的少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笔者就CTA对颅内动脉显示能力及扫描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材料与方法脑CTA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50例,男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诊断 CTA 血管造影 CT
原文传递
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造影在急性胸痛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9
9
作者 王锡明 晁宝婷 +4 位作者 武乐斌 张云亭 陈海松 李振家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12-814,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急性胸痛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急性胸痛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用冠状、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TP)等方...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急性胸痛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急性胸痛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用冠状、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TP)等方法行冠状动脉、肺动脉和胸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所有图像进行观察,对疾病进行诊断,其中16例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所有行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的患者1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双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胸主动脉,同时均可进行纵隔及肺窗重组,对胸部疾病进行诊断。显示冠状动脉狭窄1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14例,主动脉夹层6例(其中1例同时伴有冠状动脉右支急性血栓形成);并诊断气胸1例、缩窄性心包炎1例;4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64层螺旋CT 1次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能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对其病变作出正确诊断,还能清晰地显示胸部疾病,是急性胸痛病因诊断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胸痛 冠状血管 主动脉瘤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一) 被引量:42
10
作者 秦维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94-195,共2页
关键词 螺旋 单层 高压发生器 CT 层厚 探测器阵列 多层螺旋扫描
下载PDF
热消融治疗肺部亚实性结节专家共识(2021年版) 被引量:41
11
作者 叶欣 范卫君 +54 位作者 王忠敏 王俊杰 王徽 王俊 王春堂 牛立志 方勇 古善智 田辉 刘宝东 仲楼 庄一平 池嘉昌 孙锡超 阳诺 危志刚 李肖 李晓光 李玉亮 李春海 李岩 杨霞 杨武威 杨坡 杨正强 肖越勇 宋晓明 张开贤 陈仕林 陈炜生 林征宇 林殿杰 孟志强 赵晓菁 胡凯文 顾春东 徐栋 黄勇 黄广慧 彭忠民 董亮 蒋磊 韩玥 曾庆师 靳勇 雷光焰 翟博 黎海亮 潘杰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消融专家委员会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05-322,共18页
局部热消融技术在肺部结节治疗领域正处在起步与发展阶段,为了肺结节热消融治疗的临床实践和规范发展,由"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 局部热消融技术在肺部结节治疗领域正处在起步与发展阶段,为了肺结节热消融治疗的临床实践和规范发展,由"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消融专家委员会"组织多学科国内有关专家,讨论制定了"热消融治疗肺部亚实性结节专家共识(2021年版)"。主要内容包括:(1)肺部亚实性结节的临床评估;(2)热消融治疗肺部亚实性结节技术操作规程、适应证、禁忌证、疗效评价和相关并发症;(3)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筛查 肺亚实性结节 肺磨玻璃结节 热消融
下载PDF
充分发挥各向同性扫描的优势,开拓多层CT新的应用领域 被引量:32
12
作者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1期1-3,共3页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各向同性扫描 多层 多方位重组
下载PDF
CT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6
13
作者 马睿 周存升 +3 位作者 王涛 刘作勤 周善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对脑动脉畸形的显示能力和诊断价值。方法 :CTA诊断的 16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 ,经DSA对照检查、手术证实。应用MarconiCT Twin及Omnipro工作站 ,采用最大强度投影 (MIP)和表面遮盖显示 (SSD或 3D)法进行血管重...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对脑动脉畸形的显示能力和诊断价值。方法 :CTA诊断的 16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 ,经DSA对照检查、手术证实。应用MarconiCT Twin及Omnipro工作站 ,采用最大强度投影 (MIP)和表面遮盖显示 (SSD或 3D)法进行血管重建 ;利用CTA并参考原始图像 ,对照DSA像、手术结果 ,统计CTA诊断符合率 ,比较CTA和DSA图像对病变的显影情况。结果 :16处AVM ,DSA显示供血动脉 33条和引流静脉 2 8条 ,CTA显示供血动脉 16条 (48.5 % )和引流静脉 2 3条 (82 .1% ) ,CTA与DSA对畸形血管团的显示完全一致 ,诊断符合率为 10 0 %。结论 :CTA对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和主要供血动脉显示满意 ,可明确诊断AVM。显示细小或多支、多源性的供血动脉不及DSA。CTA可用于AVM的诊断、筛查和动态随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 CTA
下载PDF
多层CT后处理图像对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4
14
作者 刘学静 王洪波 +3 位作者 武乐斌 王道萍 王丽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图像对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临床怀疑为主动脉缩窄的患者进行主动脉增强扫描。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薄层VR重...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图像对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临床怀疑为主动脉缩窄的患者进行主动脉增强扫描。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薄层VR重组。结果9例患者经行主动脉CT成像检查,均确诊为主动脉缩窄,其中有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结果与手术及DSA检查结果相一致。主动脉靶重建全面整体显示9例患者缩窄情况,整体VR全面整体显示9例患者侧支循环情况。结论MSCT二维与三维图像相结合对主动脉缩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术后随访是1种非常有用的无创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原文传递
腹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被引量:29
15
作者 陈青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4期641-644,共4页
随着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 ,CT血管成像 (CTA)在腹部的应用范围扩大。腹部CTA对扫描和后处理技术有较高要求。本文对CTA的各方面技术及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组织成像技术 螺旋CT 腹部
下载PDF
CT低剂量扫描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6
作者 张栋青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2期209-212,共4页
CT检查作为重要的诊断方式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同时也对受检人群产生了辐射危害。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CT剂量、图像质量、影响剂量的因素等方面对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二) 被引量:28
17
作者 秦维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年第1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CT透视 计算机容积成像 CVR
下载PDF
颅颈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技术探讨 被引量:31
18
作者 姜保东 冯晓源 +2 位作者 李克 于富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70-97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颅颈联合动脉成像追踪触发技术的应用,以及准直与螺距的最佳匹配方案。方法 (1)19名志愿者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以时间密度曲线峰值之前4 s 处对应CT 值的平均值作为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2)40名志愿者按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颅颈联合动脉成像追踪触发技术的应用,以及准直与螺距的最佳匹配方案。方法 (1)19名志愿者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以时间密度曲线峰值之前4 s 处对应CT 值的平均值作为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2)40名志愿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 A 组(准直1.0mm,螺距1.750)和 B 组(准直2.5 mm,螺距0.625),评价三维血管质量,探讨准直与螺距的恰当匹配。统计方法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 t 检验(双侧,α=0.05)。结果 (1)19例时间密度曲线峰值之前4 s处对应 CT 值的平均值为75 HU。(2)按照三维动脉质量评分标准,B 组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额顶升动脉、终末支的评分分别为(2.85±0.37)、(2.64±0.49)、(2.29±0.72)、(1.70±0.98)、(1.07±0.94)分,A 组分别为(2.40±0.50)、(2.31±0.47)、(2.70±0.57)、(2.35±0.75)、(1.96±0.89);B 组对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等大动脉的成像质量较佳,血管边缘光滑、锐利,A 组对大脑中动脉、额顶升动脉及终末支动脉等小动脉的细节显示清晰。A、B 两组间的三维动脉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结论 (1)追踪触发技术可更好地显示头颈部血管。对比剂注射流率3.5 ml/s 时,触发阈值为75 HU 的图像质量较佳。(2)颅颈联合 CT 血管造影采用准直1.0mm、螺距1.750优于准直2.5 mm、螺距0.625,这种匹配方式对小血管显示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针刺委中穴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脑功能成像的观察 被引量:28
19
作者 邵广瑞 马蕾 +2 位作者 宋磊 张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69-972,共4页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委中穴在脑内引起的代谢变化,探讨针刺疗法的中枢调节机制。方法电针刺激8名健康志愿者右侧委中穴,同时行PET/CT脑功能成像,采用相同扫描技术对同8名受试者行无任何穴...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委中穴在脑内引起的代谢变化,探讨针刺疗法的中枢调节机制。方法电针刺激8名健康志愿者右侧委中穴,同时行PET/CT脑功能成像,采用相同扫描技术对同8名受试者行无任何穴位刺激的PET/CT脑功能成像。使用统计参数图(SPM)的配对t检验模型,对比针刺委中穴组与静息对照组的差异脑功能图。结果根据布劳德曼区(Broadmann area,BA),(1)针刺诱发的平均功能激活脑区:左侧BA10、11、22、38、39、40、44、45、46,右侧BA10,双侧BA19、18以及左侧小脑皮层、屏状核、岛叶(t>3·36,P<0·01,k>30voxels);(2)针刺诱发平均功能抑制脑区:双侧BA24,左侧BA7、8、19、40,右侧BA1、3、6、20、44和左侧黑质。结论委中穴与大脑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针刺委中穴是通过激活和抑制有功能联系的多个特异脑功能区,并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其中前额区、岛叶及小脑的功能激活和扣带回、顶叶及黑质的功能抑制分析是针刺委中穴的中枢调节机制之一。本研究证明,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有助于揭示中医经络理论,为针刺疗法提供中枢调节机制的可视性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委中穴 发射型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双能CT成像在显示膝关节韧带中的价值 被引量:30
20
作者 孙丛 +3 位作者 王锡明 王涛 王道平 邓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23-1325,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双能CT成像在显示膝关节韧带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志愿者行膝关节双能CT扫描,并均行容积显示(VRT)和多平面重建(MPR)等二维及三维图像后处理,用以显示膝关节的韧带。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膝关节部... 目的初步探讨双能CT成像在显示膝关节韧带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志愿者行膝关节双能CT扫描,并均行容积显示(VRT)和多平面重建(MPR)等二维及三维图像后处理,用以显示膝关节的韧带。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膝关节部分韧带(膑韧带、前、后交叉韧带和腓侧副韧带)亦可清晰的显示;而较薄的韧带(胫侧副韧带)、横行的韧带(如膑内、外侧支持带)和后方的韧带(如腘斜韧带)显示欠佳。结论双能CT是一种能够多方位、立体、直观地显示膝关节韧带的新方法,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能 膝关节 韧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