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究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 被引量:5
1
作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第15期80-82,共3页
目的探究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早期治疗的措施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60例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对症手术治疗,术后使用地塞米松及阿奇霉素进行促康复治疗。治疗后均进行连续1年回访,统计患者... 目的探究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早期治疗的措施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60例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对症手术治疗,术后使用地塞米松及阿奇霉素进行促康复治疗。治疗后均进行连续1年回访,统计患者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焦虑、抑郁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水平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0例患者中,治疗优70例,良68例,可15例,差7例,优良率为86.25%。治疗后,患者焦虑评分(39.7±1.6)分、抑郁评分(32.1±2.0)分均低于治疗前的(51.3±3.2)、(50.9±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实施早期对症手术治疗及术后促康复治疗,能够尽可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脱位 脊髓损伤 早期治疗 神经功能改善
下载PDF
3D打印导板辅助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尹春云 张译文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第2期4-8,共5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3D打印导板辅助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在格尔木市人民医院与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诊治的骨盆骨折患者71例,根据随机数表法把患者分为3D打印组35... 目的探讨与分析3D打印导板辅助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在格尔木市人民医院与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诊治的骨盆骨折患者71例,根据随机数表法把患者分为3D打印组35例与空心螺钉组36例。空心螺钉组给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D打印组在空心螺钉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3D打印导板辅助治疗,观察3D打印组与空心螺钉组患者影像学参数变化情况。结果3D打印组与空心螺钉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空心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术后3个月的钉道感染、骶神经损伤、静脉血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空心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3D打印组与空心螺钉组骨盆入射角与骨盆倾斜角都显著小于术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也明显小于空心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术后3个月的骨盆优良率显著高于空心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3D打印导板辅助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能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骨折愈合,也能改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提高患者的骨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空心螺钉 骨盆骨折 影像学参数 并发症
下载PDF
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创伤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16期76-78,共3页
目的观察脊柱创伤患者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00例经影像学确诊为脊柱创伤患者,基于双模拟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接受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 目的观察脊柱创伤患者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00例经影像学确诊为脊柱创伤患者,基于双模拟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接受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8.52±2.13)d、(124.63±26.47)min、(37.45±8.39)h,均短于对照组的(16.28±3.67)d、(197.25±24.64)min、(56.87±9.59)h;术中出血量(135.23±27.45)ml少于对照组的(294.35±33.6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椎体高度丢失率2.00%、椎体水平位移率2.00%,均低于对照组的14.00%和16.00%;研究组脊柱侧弯Cobb角(7.52±1.49)°小于对照组的(12.13±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脊柱创伤患者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病症,缩减治疗时间,取得理想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脊柱创伤 并发症 椎体
下载PDF
探讨脊柱创伤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第13期137-138,共2页
目的 探讨脊柱创伤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12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脊柱创伤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VTE分为实验组(有VTE,15例)与对照组(无VTE,105例).采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信息,回顾分析术后VTE发生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脊柱创伤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12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脊柱创伤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VTE分为实验组(有VTE,15例)与对照组(无VTE,105例).采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信息,回顾分析术后VT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输血史、血栓史、合并基础病、下肢瘫痪、未抗凝治疗比例分别为46.67%、66.67%、60.00%、40.00%、40.00%,均高于对照组的9.52%、2.86%、32.38%、16.19%、6.67%,卧床时间(18.64±5.73)d长于对照组的(10.49±1.18)d,年龄(60.52±3.79)岁大于对照组的(47.38±2.05)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血栓史、卧床时间、下肢瘫痪、未抗凝治疗(P<0.05).结论 脊柱创伤患者术后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血栓史、卧床时间、下肢瘫痪、未抗凝治疗,为了进一步降低术后VTE的发生率,需加强临床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创伤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固定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研究
5
作者 陈爽 廉晓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33期78-80,共3页
目的研究对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采取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通道下固定融合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50例行RLDH治疗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后路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 目的研究对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采取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通道下固定融合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50例行RLDH治疗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后路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Wiltse入路通道下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及手术前后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107.21±17.16)min、术中出血量(189.36±54.19)ml、术后引流量(119.24±29.36)ml、术后第7天疼痛评分(3.77±1.23)分、术后卧床时间(3.39±1.05)d、住院时间(7.21±1.89)d,均优于对照组的(136.24±19.26)min、(388.34±64.25)ml、(255.31±61.28)ml、(5.19±1.24)分、(5.25±1.33)d、(9.89±2.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术后2个月、术后4个月、术后6个月,实验组腰椎JOA评分分别为(15.87±1.41)、(20.31±1.22)、(24.35±1.79)、(27.21±0.7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3.25±1.29)、(16.27±1.29)、(20.39±1.64)、(24.74±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Wiltse入路通道下TLIF治疗RLDH,手术效果显著,且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肌间隙入路 固定融合术 应用价值
下载PDF
连续和间断型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特征比较研究
6
作者 尚琦松 吴兵 +1 位作者 盛文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9期888-890,共3页
目的比较和评估连续型和间断型多椎体骨折(MVFs)的诱因、损伤位置,以及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07-09—2010-04对77例MVFs进行了研究,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为新发MVFs(173节椎体)。评估了连续型和间断型骨折患者的年龄、性别... 目的比较和评估连续型和间断型多椎体骨折(MVFs)的诱因、损伤位置,以及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07-09—2010-04对77例MVFs进行了研究,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为新发MVFs(173节椎体)。评估了连续型和间断型骨折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BMD)、受累椎体水平以及损伤诱因的不同。结果间断型MVFs的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患者更多。通过双发射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连续型和间断型MVFs平均BMD分别为0.70和0.58 g/cm3,2组BMD差异显著。在34例间断型MVFs病例中,32例(94.1%)在胸腰椎交界处有椎体骨折。在连续型MVFs病例中,19例(44.2%)是由高能创伤所造成的,24例(55.8%)是由低能量或诱因不明创伤引起。结论间断型MVFs一般是由低能量外力所引起,并且通常发生在胸腰椎交界处。而连续型MVFs通常是由高能量创伤所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骨折 连续型 间断型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