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前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李睿 +4 位作者 罗寅珠 詹志来 李红清 刘大会 雷咪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28,共12页
目的 对白前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其深入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在CNKI、SciFinder、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查询了1981年1月—2021年4月近40年年发表的白前相关文献,对白前的化学成分及药药理作用进行... 目的 对白前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其深入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在CNKI、SciFinder、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查询了1981年1月—2021年4月近40年年发表的白前相关文献,对白前的化学成分及药药理作用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 白前是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Decne.) Schltr.ex Levi.或芫花叶白前Cynanchum glaucescens(Decne.) Hand.-Mazz.的干燥根茎和根,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C_(21)甾体皂苷类、挥发油类、三萜类、黄酮类、苯乙酮及其衍生物类、甾醇类、木脂素类等,药理活性主要有镇咳祛痰、抗炎镇痛、抗肿瘤、抗血栓、消化系统作用、抗感染抗病毒等。但国内外对白前的报道还是相对集中地聚焦于研究白前的甾体皂苷类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白前资源,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其他化学成分的功效,同时深入研究C_(21)甾体皂苷类化合物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前 C_(21)甾体苷类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白前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8
2
作者 雷咪 +4 位作者 陈科力 罗寅珠 孟武威 詹志来 刘大会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14-1019,共6页
目的:为白前的深入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实地走访湖北新洲、团风和江西庐山白鹿镇梅溪村等当前白前主产地以及中药材市场进行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对白前进行本草考证,梳理总结白前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加工... 目的:为白前的深入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实地走访湖北新洲、团风和江西庐山白鹿镇梅溪村等当前白前主产地以及中药材市场进行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对白前进行本草考证,梳理总结白前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加工及炮制方法、性味功效等方面的沿革。结果与结论:白前始载于《名医别录》,为常用中药。该药材别名石蓝,又名嗽药等,但历代本草中均以“白前”为正名。古代医家常将白前与白薇混淆使用,缘于宋《本草图经》所附图示之误;后北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完全沿用《本草图经》中对白前和白薇的描述和图示,故从宋代开始,各白薇产地以“叶如柳”的白前误为白薇;至明《救荒本草》开始,医家对前人的错误进行了修正,从叶形态上将“白薇”和“柳叶白前”区分开。至民国,鹅绒藤属及其基原植物分类有较大争议,《植物学大辞典》与《中国药学大辞典》都将白前归类到夹竹桃科白前属下。现代本草书籍对于白前基原记载趋于一致。白前资源从江苏、浙江一带的长江流域沿岸逐步往长江流域中部、南部转移,其与白前生境特点的生长环境发生地理位置变化有关,并与今白前主要栽培产区湖北新洲、团风一带环境一致。白前以根茎粗壮、须根长、无杂质泥土者为佳,但其内在质量还需有效成分分析和药理学证据来佐证。性味功效方面,元代以前,白前皆“味甘”,但“微温”还是“微寒”的记载不同,现多记载为“辛、苦,微温”。可见,有必要在厘清白前古今基原植物、产地、加工炮制的基础之上,开展化学成分、品质、药效及分子鉴定方面的研究,制定白前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以满足其药材交易和流通中按质论价的需求,从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前 本草考证 产地 炮制 品质评价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验证探讨退热解毒灵清热抗炎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杨爱霞 鲁力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186-2191,共6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来筛选退热解毒灵清热抗炎的作用靶点,并且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SP数据库查询到板蓝根、柴胡、连翘、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作用靶点,根据ADME筛选出祛白颗粒的活性成分并且搜集其靶点,通过Genecards...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来筛选退热解毒灵清热抗炎的作用靶点,并且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SP数据库查询到板蓝根、柴胡、连翘、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作用靶点,根据ADME筛选出祛白颗粒的活性成分并且搜集其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搜集相关疾病靶点,使用STRING构建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网络,接着利用Metascape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利用Cytoscape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退热解毒灵清热抗炎的主要成分有67种,核心靶点有65种,包括PTGS2,HSP90AA1,NOS2,CAMKK2,PTGS1等。GO和KEGG富集结果显示,退热解毒灵清热抗炎的生物学通路主要有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胆碱能突触、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IL-17信号通路等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退热解毒灵清热抗炎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退热解毒灵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热解毒灵 网络药理学 清热抗炎 多靶点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祛白颗粒治疗白癜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鲁力 杨爱霞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302-2304,F0003,F0004,共5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来筛选祛白颗粒治疗白癜风的作用靶点,并且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以及查阅相关文献查询到蒺藜、钩藤、鸡血藤、夜交藤,生地、丹皮、赤芍、当归、丹参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作用靶点,根据ADME筛选出...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来筛选祛白颗粒治疗白癜风的作用靶点,并且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以及查阅相关文献查询到蒺藜、钩藤、鸡血藤、夜交藤,生地、丹皮、赤芍、当归、丹参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作用靶点,根据ADME筛选出祛白颗粒的活性成分并且搜集其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搜集白癜风的疾病靶点,使用STRING构建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网络,下一步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接下来利用Cytoscape构建祛白颗粒成分—靶点—作用通路网络。最后利用动物实验和分子对接技术验证相关预测。结果祛白颗粒治疗白癜风的主要成分有槲皮素、豆甾醇、山奈酚、木犀草素和丹参酮等51种,核心靶点有RXRA、MAOA、MAOB、ESR1、TNF等22个。GO和KEGG富集结果显示,祛白颗粒治疗白癜风的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色氨酸代谢信号通路、酪氨酸代谢信号通路、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等等。结论该研究初步揭示了祛白颗粒对白癜风的治疗作用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祛白颗粒 白癜风 作用机制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原文传递
清血解毒合剂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效果评价
5
作者 许静 +1 位作者 林凯 杨爱霞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2653-2658,共6页
目的:探索清血解毒合剂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小鼠的干预作用并预测其药效作用的关键成分。方法:采用方酸二丁酯诱导小鼠构建ACD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清血解毒合剂低、中、高剂量组... 目的:探索清血解毒合剂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小鼠的干预作用并预测其药效作用的关键成分。方法:采用方酸二丁酯诱导小鼠构建ACD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清血解毒合剂低、中、高剂量组。在治疗过程中,记录小鼠抓挠和颈部皮肤状况。通过HE和甲苯胺蓝染色切片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ELIA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水平,RT-qPCR法检测皮肤组织TNF-α、IL-1β、IFN-γ、IL-4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p-ERK、p-P38蛋白表达。通过数据库预测清血解毒合剂的关键成分和ACD核心靶点,利用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清血解毒合剂能减少小鼠抓挠次数,减轻颈部皮肤红斑、水肿、鳞屑覆盖,降低皮层厚度和肥大细胞浸润,降低血清TNF-α、IL-1β水平和皮肤组织TNF-α、IL-1β、IFN-γ、IL-4 mRNA的表达量,抑制皮肤组织p-ERK、p-P38蛋白表达水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β-谷甾醇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强结合力。结论:清血解毒合剂中槲皮素、β-谷甾醇、黄芩素等关键成分能协同改善ACD小鼠的症状,其作用可能与抑制MA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血解毒合剂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炎症因子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祛白颗粒质量标准的完善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爱霞 鲁力 +1 位作者 许静 《中国药师》 CAS 2022年第11期2043-2047,2057,共6页
目的:完善祛白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通过薄层色谱法对祛白颗粒中的君药钩藤进行定性鉴别;使用化学指纹图谱来考察祛白颗粒不同批次间的差异,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祛白颗粒中7种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钩藤斑点清晰,与对照药材在... 目的:完善祛白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通过薄层色谱法对祛白颗粒中的君药钩藤进行定性鉴别;使用化学指纹图谱来考察祛白颗粒不同批次间的差异,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祛白颗粒中7种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钩藤斑点清晰,与对照药材在相应的位置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且阴性无干扰;建立了10个批次祛白颗粒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5,并确认12个共有峰。根据对照品指认出7个色谱峰,分别是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芍药苷、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丹酚酸B、丹皮酚、大黄素(分别对应1、2、3、4、7、11、12号峰);含量测定显示这7种有效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0.9992),平均回收率在95.2%~101.3%范围内(RSD为1.5%~2.7%,n=6)。结论:钩藤的薄层鉴别和HPLC指纹图谱联合多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适用于祛白颗粒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白颗粒 质量标准 高效液相色谱法 指纹图谱 薄层色谱法
下载PDF
基于“辨状论质”的白前商品规格等级研究
7
作者 左金菊 +5 位作者 刘世红 陈诚 詹志来 刘大会 黄必胜 雷咪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38-46,共9页
目的:从白前市场分级的角度,揭示外观性状评定白前质量等级的科学内涵,为白前运用外观性状进行等级标准的制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相关性、主成分、四分位数法等统计方法对35批白前药材的内外指标进行分析,结合市场交易和实际的可... 目的:从白前市场分级的角度,揭示外观性状评定白前质量等级的科学内涵,为白前运用外观性状进行等级标准的制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相关性、主成分、四分位数法等统计方法对35批白前药材的内外指标进行分析,结合市场交易和实际的可操作性,制定其商品规格等级评价标准。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外观性状类指标构成的第一典型变量与内在含量类指标构成的第一典型变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CR1=0.835,P<0.01)。6项外观性状类指标(长、宽、色度)与6项内在含量类指标(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总皂苷)间,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性。结论:外观性状的优劣可以有效地预测内在含量的高低,通过主要的性状特征对白前进行质量等级划分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初步制订了白前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即根据直径、颜色、须根占比将白前分为一级和二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前 商品规格 外观性状 内在成分 辨状论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