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Ⅲ期临床试验 被引量:160
1
作者 朱以诚 崔丽英 +42 位作者 高山 樊东升 李继梅 牛俊英 詹青 秦新月 郑荣远 陈康宁 周华东 曾进胜 彭凯润 张兆辉 卢祖能 章军建 刘煜敏 张朝东 曲方 曹秉振 徐运 吴江 王宝军 杨期明 冯连元 胡兴越 潘小平 迟兆 毕建忠 丁新生 王为珍 董万利 孙红斌 李玲 王伟 董强 何俐 贾建平 陈应柱 刘俊艳 彭斌 倪俊 贺佳 马修强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18,共6页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共入组552例起病48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共入组552例起病48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为 6~25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丁苯酞注射液组和奥扎格雷钠注射液组分别为370例和182例.结果 丁苯酞组治疗前、治疗后第8天和第15天的NIHSS总评分分别为8.64±3.03、6.45±3.88和4.71±3.90,Barthel指数分别为45.42±20.82、55.60±25.64和65.39±26.85,治疗后第15天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评分的差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方法,z=2.21,经P=0.027; z=2.50,P=0.012),在调整治疗前的NIHSS评分和既往有症状的卒中发生次数后,该差异仍存在,丁苯酞组优于奥扎格雷钠组.治疗后第15天丁苯酞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奥扎格雷钠组(OR=1.67,95%CI科1.15~2.42).丁苯酞组和奥扎格雷钠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最常见不良事件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 确切概率法,2.74%与4.44%,P=0.34).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和安全的,在第15天静脉给药结束时,其疗效优于奥扎格雷钠注射液.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TRC-090004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苯呋喃类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APACHE Ⅱ与GCS评分预测神经重症监护患者病死率的价值 被引量:36
2
作者 陈鑫 严晓铭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4-446,共3页
目的比较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患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8例NICU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421例)和死亡组(1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APACHEⅡ... 目的比较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患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8例NICU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421例)和死亡组(1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APACHEⅡ和GCS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APACHEⅡ和GCS评分对NICU患者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病死率的独立因素。结果死亡组APACHEⅡ评分高于生存组[(21.01±5.59)分vs.(14.12±4.26)分](P<0.05);GCS评分低于生存组[(8.29±2.72)分vs.(10.32±2.08)分](P<0.05)。APACHEⅡ和GCS评分预测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和0.720(Z=3.921,P<0.01)。APACHE II和GCS评分均为NICU患者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APACHEⅡ和GCS评分均能有效预测NICU患者的病死率,APACHEⅡ的预测价值优于G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ACHEⅡ评分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神经重症监护室
原文传递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患者病情及其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35
3
作者 肖章红 丁立东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患者病情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法设计。应用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斑块探查及定性,将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采用NIHSS评分法评估入选患者入院时、入院后第7 d、第14 d神经...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患者病情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法设计。应用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斑块探查及定性,将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采用NIHSS评分法评估入选患者入院时、入院后第7 d、第14 d神经功能。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 根据多普勒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173例(70.3%)和无斑块组73例(29.7%)。与无斑块组比较,斑块组年龄、NIHSS评分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比率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0.01)。在完成随访的患者中,斑块组脑梗死复发39例(24.84%),复发时间为10.12个月;非易损斑块患者脑梗死复发时间为11.82个月,混合斑块患者为10.62个月,易损斑块患者为9.13个月。无斑块组脑梗死复发7例(10.45%),复发时间为11.56个月。斑块组脑梗死复发率显著高于,复发时间显著早于无斑块组(均P〈0.05)。易损斑块患者复发时间显著早于非易损斑块患者(P=0.034)。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使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加重,复发率增高,尤其是易损斑块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病情 脑梗死复发 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抗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和评价 被引量:31
4
作者 曹茂红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3年第6期429-431,共3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恢复缺血局部的脑血流和保护缺血性神经元上,对于已失去溶栓可能的患者,关键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挽救缺血半暗带神经元。针对抗栓治疗中抗血小板聚集、降纤和抗凝疗法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不同机制,提...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恢复缺血局部的脑血流和保护缺血性神经元上,对于已失去溶栓可能的患者,关键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挽救缺血半暗带神经元。针对抗栓治疗中抗血小板聚集、降纤和抗凝疗法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不同机制,提出了在急性期联合应用3种疗法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 缺血性神经元 脑血流 抗血小板聚集药
下载PDF
人参皂甙Rb_1、Rb_3、Rg_1对培养小鼠皮层细胞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浓度—效应关系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爱红 +1 位作者 包仕尧 吴小梅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2期72-74,76,共4页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Ginsenosides,Gs)的三种单体成分GSRb_1、GSRb_3、GSRg_1对培养小鼠皮层神经细胞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①将离体培养的ICR小鼠胎鼠神经细胞缺血培养以模仿缺血对中枢神经元的损伤,观察不同缺血时间神经元活性变...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Ginsenosides,Gs)的三种单体成分GSRb_1、GSRb_3、GSRg_1对培养小鼠皮层神经细胞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①将离体培养的ICR小鼠胎鼠神经细胞缺血培养以模仿缺血对中枢神经元的损伤,观察不同缺血时间神经元活性变化。②利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终浓度(0、20、40、60、80、100μmol/L)的GS Rb_1、Rb_3、Rg_1对缺血神经细胞的作用。③检测细胞外液LDH释放量以观察60μmol/L浓度的GSRb_1、Rb_3、Rg_1对缺血神经细胞存活的影响。结果:①培养的小鼠胎鼠皮层神经元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神经元活性逐渐降低,缺血时间越长,神经元活性下降越多、细胞受损越明显、死亡率增加。②在所研究GS浓度范围(20~60μmol/L)中,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以60μmol/L终浓度的GS单体能明显提高缺血神经元的活性和生存能力,减轻细胞的形态学损伤,且这种保护作用以GSRb_2最明显,随着浓度的再进一步升高,保护作用减弱,100μmol/L的GS单体对缺血神经元无保护作用。结论:适宜浓度人参皂甙单体对缺血培养的小鼠胎鼠皮层神经细胞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 RB1 Rb3 RG1 小鼠 皮层细胞 保护作用 浓度-效应关系 脑缺血
下载PDF
人参皂甙Rb_1、Rb_3、Rg_1对培养皮层神经细胞的抗缺血效应及其机制 被引量:26
6
作者 李爱红 +1 位作者 吴小梅 包仕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1-233,i002,共4页
目的 研究人参皂甙 (Ginsenosides,GS)的 3种单体成分GSRb1、Rb3 、Rg1对培养的皮层神经细胞的抗缺血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胎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 ,观察缺血 /再灌注对神经细胞的毒性及GSRb1、Rb3 、Rg1的保护作用。结果 ... 目的 研究人参皂甙 (Ginsenosides,GS)的 3种单体成分GSRb1、Rb3 、Rg1对培养的皮层神经细胞的抗缺血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胎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 ,观察缺血 /再灌注对神经细胞的毒性及GSRb1、Rb3 、Rg1的保护作用。结果 培养的小鼠胎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缺血 /再灌注损伤后 ,细胞出现明显损伤性变化 ,神经细胞活性降低 ,电镜观察显示神经细胞呈变性至坏死等不同程度的损伤 ,死亡率明显升高 ,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 (LDH)释放量增加 ,而细胞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含量明显减少 ,丙二醛 (MDA)生成显著增多。GSRb1、Rb3 、Rg16 0 μmol/L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缺血 /再灌注引起的损伤性改变 ,培养上清液中LDH释放减少 ,而细胞匀浆中SOD含量明显增加 ,MDA生成显著降低。结论  (1)GSRb1、Rb3 、Rg1对神经细胞有明显的抗缺血效应 ;(2 )GSRb1、Rb3 、Rg1抗缺血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神经细胞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的生成 ,保护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 RB1 Rb3 RG1 细胞培养 神经细胞 抗缺血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曹茂红 +2 位作者 周冉冉 周树虎 李秀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与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经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46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398例,无斑块组148例。分析2组患者与血管危险因素、脑卒中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颈部...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与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经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46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398例,无斑块组148例。分析2组患者与血管危险因素、脑卒中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发生率较高,占72.89%。与无斑块组比较,斑块组患者发病年龄、吸烟、脑卒中、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糖尿病、脂蛋白(a)、全部前循环及部分后循环脑梗死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脑卒中、高敏C反应蛋白≥1.74 mg/L、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年龄、高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的干预对预防脑血管病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疾病 腔内超声检查 吸烟 高血压 卒中 年龄因素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内出血患者抗栓药逆转指南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和美国重症医学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声明 被引量:28
8
作者 Jennifer A. Frontera John J. Lewin Ⅲ +15 位作者 Alejandro A. Rabinstein Imo P. Aisiku Anne W. Alexandrov Aaron M. Cook Gregory J. del Zoppo Monisha A. Kumar Ellinor I. B. Peerschke Michael F. Stiefel Jeanne S Teitelbaum Katja E. Wartenberg Cindy L. Zerfoss 杨一萍 谢丽丽 宁小金 季宇腾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1期961-985,共25页
背景抗栓药的使用,包括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溶栓药,在过去10年中日益增多并且预计将继续上升。虽然抗栓药相关性颅内出血可能是灾难性的,但快速逆转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有助于限制血肿增大和改善转归。方法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联合美... 背景抗栓药的使用,包括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溶栓药,在过去10年中日益增多并且预计将继续上升。虽然抗栓药相关性颅内出血可能是灾难性的,但快速逆转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有助于限制血肿增大和改善转归。方法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联合美国重症医学会组建了一个国际性多机构委员会,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神经重症监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卒中、血液学、血液病理学、急诊医学、药学、护理和指南制定,目的是进行文献评价并制定一份循证实践指南。该委员会进行了正式的文献检索,并对符合标准的研究进行了评价。结果利用GRADE方法学,委员会提出了在颅内出血情况下逆转维生素K拮抗药、直接Xa因子拮抗药、直接凝血酶抑制药、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类肝素、戊多糖、溶栓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推荐意见。结论该指南提供了及时和循证的抗栓药逆转策略以协助临床医生治疗抗栓药相关性颅内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药 抗血小板药 抗栓药 颅内出血 脑出血 脑实质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硬膜下出血 逆转 解药 维生素K拮抗药 华法林 香豆素 直接凝血酶抑制药 达比加群 Xa因子抑制药 阿哌沙班 利伐沙班 依杜沙班 低分子肝素 肝素 类肝素 戊多糖 磺达肝素 TPA rtPA 阿替普酶 溶栓药 纤溶酶原激活物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凝血酶原复合物 新鲜冰冻血浆 重组因子Ⅶa 鱼精蛋白 血小板 去氨加压素 冷沉淀 指南 GRADE标准
原文传递
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卒中 被引量:26
9
作者 何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32-537,共6页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是氨基酸代谢的一种重要中间产物,受基因和环境的双重调控,其代谢反应关键酶依赖于维生素B类。离体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表明,Hey可通过降低一氧化氮活性、增强细胞内氧化应激、促进血栓形成等途径...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是氨基酸代谢的一种重要中间产物,受基因和环境的双重调控,其代谢反应关键酶依赖于维生素B类。离体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表明,Hey可通过降低一氧化氮活性、增强细胞内氧化应激、促进血栓形成等途径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研究也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inemia,HHcy)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不过,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未能证实HHcy与缺血性卒中的密切相关性,通过补充维生素B类降低Hcy水平在卒中一级或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尚存争议,治疗剂量的维生素B类可能无法使缺血性卒中患者获得额外的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卒中 脑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 维生素B12 维生素B6 叶酸
原文传递
前列腺素E1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血流量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曹茂红 孙海华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0-183,共4页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PG)E1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血流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PGE1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出血的常规治疗;PGE1组发病后第5d起给予PGE1治疗15 d。发病后第5 d、20 d进行单光子发...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PG)E1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血流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PGE1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出血的常规治疗;PGE1组发病后第5d起给予PGE1治疗15 d。发病后第5 d、20 d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脑灌注显像,应用半定量分析法计算血肿区及血肿周围组织近区、远区及额顶叶区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发病第1 d、第5 d、第12 d和第20 d进行头颅CT检查,观察两组患者血肿及血肿周围低密度区体积;同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发病第1 d、第20 d进行改良的Rank in量表(mRS)评分,第90 d时再次分别进行NIHSS和mRS评分。结果发病第20 d PGE1组血肿周围近区及远区rCBF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发病第12 d、20 d时血肿体积以及发病第20 d时血肿周围低密度区较对照组明显缩小(均P<0.01);发病第20 d和第90 d时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发病第90 d时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PGE1治疗,可增加血肿周围rCBF,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前列腺素E1 预后
下载PDF
一氧化氮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包仕尧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0年第2期82-85,共4页
在缺血性脑损伤中 ,NO的作用是双重的 ,依赖于NO的起源。源于iNOS和nNOS过度表达所形成的NO有神经毒性 ,源于eNOS产生的NO有神经保护作用。nNOS的过度表达与缺血早期神经元损伤有关 ,iNOS的表达与缺血后期神经元损伤有关。这些研究提示 。
关键词 脑缺血 一氧化氮 神经保护 神经毒性
下载PDF
一氧化氮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被引量:14
12
作者 包仕尧 张树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53-254,共2页
一氧化氮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柯开富,包仕尧,张树生1992年一氧化氮(NO)被美国科学杂志[1]评选为“今年的分子”,表明NO在生命科学界的重大价值。NO是结构简单的气体物质,易扩散,反应性强,易溶于水,半衰期仅几秒。... 一氧化氮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柯开富,包仕尧,张树生1992年一氧化氮(NO)被美国科学杂志[1]评选为“今年的分子”,表明NO在生命科学界的重大价值。NO是结构简单的气体物质,易扩散,反应性强,易溶于水,半衰期仅几秒。NO在哺乳动物体内的作用最先是由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损伤 缺血性 一氧化氮
下载PDF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沈丽华 +1 位作者 李作汉 潘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5-447,共3页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 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 P)分析结合 DNA直接银染技术检测 6 6例脑梗死 (CI)患者的载脂蛋白 E(Apo E)基因型 (其中家系中有明确脑梗死先证者的家族聚...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 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 P)分析结合 DNA直接银染技术检测 6 6例脑梗死 (CI)患者的载脂蛋白 E(Apo E)基因型 (其中家系中有明确脑梗死先证者的家族聚集性脑梗死 (FMACI)亚组 2 6例 ,家系中无脑卒中史的非家族聚集性脑梗死 (NF-MACI)亚组 4 0例 ) ,并与 9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 ,同时检测血脂、脂蛋白 (a) [L P(a) ]及部分载脂蛋白。结果 脑梗死组ε3/4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ε3/3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 ;两脑梗死亚组之间的ε3/4/ε3/3基因型频率虽有上升 /下降趋势 ,但未发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FMACI组高密度脂蛋白 (HDL )水平明显低于 NFMACI组 (P<0 .0 5 )。结论  Apo 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ε4等位基因是脑梗死的易感因子 ,ε3等位基因对脑梗死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Apo E基因多态性和 HDL水平双重作用于家族聚集性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基因型 脂质代谢异常
下载PDF
巴曲酶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14
作者 曹茂红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巴曲酶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单用阿司匹林组(ASA组)23例、单用巴曲酶组(巴曲酶组)35例及两者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44例,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纤维... 目的探讨巴曲酶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单用阿司匹林组(ASA组)23例、单用巴曲酶组(巴曲酶组)35例及两者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44例,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高切应力、红细胞压积、凝血功能、血栓烷B2(TXB2)、影像学、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生活自理能力(MBI)的变化,并比较出血(包括颅内出血及其他脏器出血)的发生率。结果3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60s、180s及最大聚集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联合治疗组作用最明显(P<0.05);ASA组及联合治疗组TXB2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巴曲酶组及联合治疗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血高切应力均降低(P<0.005,P<0.01)。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联合治疗组(70.45%)优于巴曲酶组(45.71%)和ASA组(17.39%)。出血发生率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个月时3组NIHSS、MBI比较显示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均P<0.001)。结论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药治疗,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巴曲酶 阿司匹林 联合治疗
下载PDF
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机制 被引量:19
15
作者 程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87-791,共5页
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与脑水肿、炎症反应以及其他损伤因素,如补体系统激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和自由基损伤等密切相关.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时的神经元死亡方式主要为坏死和凋亡.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损伤 凝血酶 脑水肿 受体 补体 炎症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人参皂甙Rb1对模拟缺血环境中的大鼠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云峰 姜正林 +1 位作者 曹茂虹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40-442,共3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b1(GSRb1)对模拟缺血环境中的大鼠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的影响。方法对大鼠胚胎脑海马神经元进行体外培养,将其置于正常细胞外液(正常对照组)、模拟缺血的细胞外液(缺血组)、无钙的模拟缺血液(缺血+无钙组)、以及模拟缺血...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b1(GSRb1)对模拟缺血环境中的大鼠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的影响。方法对大鼠胚胎脑海马神经元进行体外培养,将其置于正常细胞外液(正常对照组)、模拟缺血的细胞外液(缺血组)、无钙的模拟缺血液(缺血+无钙组)、以及模拟缺血液+不同浓度的GSRb1溶液[缺血+GSRb1(20、40、60、80μmol/L组)],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测定各组细胞内钙荧光强度,并计算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荧光强度变化百分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荧光增强度缺血组为(73.5±10.31)%,缺血+无钙组为(4.5±2.58)%,缺血+不同浓度GSRb1组(20、40、60、80μmol/L组)分别为(20.2±3.41)%、(13.6±2.98)%、(10.5±3.62)%和(12.7±4.51)%;缺血+各浓度GSRb1组的荧光增强度明显小于缺血组(均P<0.01)。结论缺血缺氧时神经细胞内游离钙的上升主要是来自细胞外钙离子内流;GSRb1可通过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减轻细胞内的钙超载,保护缺血神经元;保护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在60μmol/L时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RB1 脑缺血 神经元 细胞内游离钙
下载PDF
血尿酸、CysC及Hcy与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病程及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张家和 +1 位作者 施建生 张骐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5期82-85,共4页
目的分析血尿酸(UA)、胱抑素C(CysC)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病程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瑞慈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按照病程分为<6年组(45例),6~10年组(28例)... 目的分析血尿酸(UA)、胱抑素C(CysC)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病程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瑞慈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按照病程分为<6年组(45例),6~10年组(28例)和>10年组(13例);按照Hoehn-Yahr分级评分量表分为轻度组(25例),中度组(43例)和重度组(18例)。比较不同病程和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血清UA、CysC和Hcy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UA、CysC、Hcy水平与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0年组血清UA水平低于6~10年组、<6年组;6~10年组血清UA水平低于<6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组血清CysC和Hcy水平高于6~10年组、<6年组;6~10年组血清CysC和Hcy水平高于<6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血清UA水平低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血清UA水平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血清CysC和Hcy水平高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血清CysC和Hcy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UA水平与病程呈负相关(P<0.05);血清CysC、Hcy水平与病程、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帕金森病不同病程和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血清UA、CysC、Hcy水平变化明显,临床监测其水平变化对于防治以及控制病情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血尿酸 胱抑素C 同型半胱氨酸 病程 严重程度
下载PDF
人参皂苷单体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保护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樊兴娟 +1 位作者 姜正林 王国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9期2071-2074,共4页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即使是短暂的缺血缺氧都能引起一系列复杂的机体反应,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缺血中心区细胞死亡以坏死为主,而周围的半暗带区以凋亡为主,凋亡对脑梗死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减少脑缺血引起的细胞凋亡正是目前研...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即使是短暂的缺血缺氧都能引起一系列复杂的机体反应,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缺血中心区细胞死亡以坏死为主,而周围的半暗带区以凋亡为主,凋亡对脑梗死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减少脑缺血引起的细胞凋亡正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在缺血神经元的凋亡机制中,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处于核心位置,凋亡的最后实施通过它的激活而实现。在再灌注时间窗内恢复供血并积极采取脑保护措施可减轻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缺血神经元 保护研究 皂苷单体 细胞凋亡 大鼠 人参 缺血缺氧 细胞死亡 缺血中心区
原文传递
2015NCS循证指南:神经危重症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陶雯 杨一萍 +3 位作者 朱靓 倪海丹 徐添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10期886-893,共8页
神经重症患者因静脉血栓栓塞而死亡的风险很高,这是由瘫痪后的静脉血液瘀滞风险增加以及潜在的病理改变激活血管内皮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导致的。在许多情况下,标准的静脉血栓预防能够导致相关的出血风险。目前,尚缺乏前瞻性研究来验证不... 神经重症患者因静脉血栓栓塞而死亡的风险很高,这是由瘫痪后的静脉血液瘀滞风险增加以及潜在的病理改变激活血管内皮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导致的。在许多情况下,标准的静脉血栓预防能够导致相关的出血风险。目前,尚缺乏前瞻性研究来验证不同的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策略。由于缺乏可靠的证据基础,使得建立统一、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标准变得困难重重。因为对该指南的需求,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协会决定通过推荐强度结构以及证据分级原则建立基于循证医学的指南,从而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及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卒中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外伤性脑损伤 脑出血 肺栓塞
下载PDF
神经生长液对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周鸣鸣 +1 位作者 强亮 丁斐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5期3444-3445,F003,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液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丝蛋白表达的影响,为应用神经生长液防治神经退行性变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D-半乳糖致小鼠衰老模型,以Y型电迷宫检测其学习记忆能力;以抗低分子量神经丝蛋白(NF-L)...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液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丝蛋白表达的影响,为应用神经生长液防治神经退行性变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D-半乳糖致小鼠衰老模型,以Y型电迷宫检测其学习记忆能力;以抗低分子量神经丝蛋白(NF-L)抗体,采用WesternBlot法观察海马NF-L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65.8±5.8),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达到学会标准所用的次数明显增加(97.8±13.9,t=7.355,P<0.01),低、高剂量神经生长液可明显减少衰老模型小鼠的次数(80.1±9.3,67.7±8.2,t=3.6662,6.4609,P均<0.01)。衰老小鼠海马NF-L表达量明显下降;神经生长液防止衰老所致NF-L表达量减少。结论:神经生长液可改善D-半乳糖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防止衰老小鼠海马NF-L表达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神经生长液 中药制剂 神经丝蛋白 学习记忆能力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