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的相似性和应用性探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柯奇 张科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20,共5页
为了探究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结果的相似性,通过文献数据和观测数据,分析了人工降雨模拟试验与天然降雨小区观测在径流、泥沙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从数值和规律2方面深入讨论了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结果的相似性问题。结果表明:(1)模拟降雨试验... 为了探究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结果的相似性,通过文献数据和观测数据,分析了人工降雨模拟试验与天然降雨小区观测在径流、泥沙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从数值和规律2方面深入讨论了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结果的相似性问题。结果表明:(1)模拟降雨试验弱化了降雨因子对坡面径流和泥沙的影响,且雨强/雨量或降雨侵蚀力越小,模拟试验的相似性越差。(2)模拟降雨试验中产流和产沙随坡度的变化规律明显不同于天然降雨观测情况。(3)在坡面条件和降雨作用相同的情况下,在黄绵土坡面上利用静止喷嘴式降雨机进行人工降雨试验观测得到的土壤侵蚀量不到天然降雨小区的50%。因此,模拟降雨试验结果在数量和规律上与天然降雨观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二者的相似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降雨 模拟试验 坡面侵蚀 相似性
下载PDF
中国土壤侵蚀研究重大成就及未来关键领域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科利 蔡强国 柯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3-380,共8页
[目的]回顾中国土壤侵蚀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该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分析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关键研究领域,旨在为中国水土保持及区域生态建设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多年的土壤侵蚀研究野外调查和学术研究工作经验,... [目的]回顾中国土壤侵蚀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该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分析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关键研究领域,旨在为中国水土保持及区域生态建设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多年的土壤侵蚀研究野外调查和学术研究工作经验,对中国土壤侵蚀的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经过多次学术研讨,并与同行权威专家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结果]中国土壤侵蚀研究领域近百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中国土壤侵蚀研究未来应从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完善推广及精度评价,坡面径流计算方法及模型构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和水槽试验结果的代表性及真实性评价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并关注土壤侵蚀过程机理、模型应用、技术方法、响应评价、瓶颈问题等议题的研究。[结论]近百年来的研究实践证明,中国土壤侵蚀研究只有立足于国情,根据中国土壤侵蚀特点、研究现状及社会需求的变化确定和调整研究方向,才有可能取得标志性成果。同时,在国家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土壤侵蚀研究也要调整思路和研究重点。此外,水土保持工作还应与国家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以先预防,少扰动为主,改变过去先破坏再治理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土壤侵蚀研究 重大成就 重点领域 乡村振兴 生态建设
下载PDF
我国人工降雨侵蚀相关试验的研究进展回顾 被引量:7
3
作者 柯奇 张科利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人工降雨试验是土壤侵蚀过程机理研究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应用。笔者运用文献法,从时间历程、空间分布、研究主题、试验平台、降雨机类型、试验方法、研究机构及其地区分布等方面,对我国运用人工降雨试验... 人工降雨试验是土壤侵蚀过程机理研究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应用。笔者运用文献法,从时间历程、空间分布、研究主题、试验平台、降雨机类型、试验方法、研究机构及其地区分布等方面,对我国运用人工降雨试验进行侵蚀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在我国,人工降雨应用于侵蚀相关研究的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70年代的起步阶段、80—90年代的缓慢发展阶段和进入21世纪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2)我国人工降雨侵蚀相关试验研究集中在黄土高原,主要受试土壤为黄土、红壤、紫色土、黑土和石灰土,热点研究主题是细沟与细沟间侵蚀,主要试验平台是直型坡,主要降雨机类型是静止喷嘴式中的侧喷式和下喷式。3)相关研究机构和文献发表分别集中于北京和陕西;以中科院水保所为首的研究院所和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首的高校是我国人工降雨侵蚀相关试验研究的主导力量,相关试验站和行政管理单位也参与进来。最后分别从降雨装置和模拟方法方面提出人工降雨试验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前进方向。本研究可为准确把握我国土壤侵蚀模拟试验研究方法提供基础数据,对进一步认识我国的水土保持研究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降雨试验 侵蚀相关研究 国内进展
下载PDF
西南岩溶区水土保持生态效应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 被引量:6
4
作者 柯奇 张科利 +2 位作者 陈月红 陈美淇 罗建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8-154,共7页
西南岩溶区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但对于其治理的生态效应尚缺乏一套科学客观、简单可行的快速评价方法。通过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专家经验判断相结合,构建了西南岩溶区不同尺度下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综合量化... 西南岩溶区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但对于其治理的生态效应尚缺乏一套科学客观、简单可行的快速评价方法。通过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专家经验判断相结合,构建了西南岩溶区不同尺度下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综合量化模型。实例研究表明:该评价方法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能对西南岩溶区坡面、小流域和区域尺度的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进行快速的量化评价,可为今后西南岩溶区水土保持生态效应的监测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区 水土保持生态效应 不同尺度 指标体系 定量评价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冻融循环对切沟沟壁崩塌的影响
5
作者 贾晨阳 刘宏远 +3 位作者 于悦 马芊红 柯奇 张科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7,325,共10页
[目的]通过测量冻融循环期间沟壁崩塌体积来评价冻融循环对切沟侵蚀的贡献。[方法]2016-2018年间,选取36条切沟共计463个崩塌点开展了野外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切沟沟壁崩塌主要表现为2种类型:块状崩塌和松散堆积。在每个崩塌点测量2种... [目的]通过测量冻融循环期间沟壁崩塌体积来评价冻融循环对切沟侵蚀的贡献。[方法]2016-2018年间,选取36条切沟共计463个崩塌点开展了野外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切沟沟壁崩塌主要表现为2种类型:块状崩塌和松散堆积。在每个崩塌点测量2种堆积体的形态参数:崩塌土壤的体积、切沟横断面的宽度和深度,以及相应沟壁土壤的剪切力和硬度。[结果](1)3年研究期间冻融作用导致的沟壁崩塌强度平均为16.12 m^(3)/(km·a)。2种崩塌类型在切沟内随机发生,单点冻融崩塌量主要集中在0~3 m ^(3),但块状崩塌导致的土方量更大。(2)切沟横断面宽度和深度是沟壁崩塌的主要影响因素,崩塌量随宽深比增大而增加,当宽深比>2.71后,崩塌量迅速增加。(3)切沟崩塌量与沟壁土壤的剪切力和硬度等紧密相关。[结论]沟壁冻融崩塌与切沟宽度和深度紧密相关,冻融崩塌量占切沟侵蚀泥沙产量的3.28%~23.68%,其影响与沟头溯源侵蚀相当。研究结果为定量评价冻融循环对切沟侵蚀贡献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沟沟壁崩塌 冻融循环 黑土 切沟侵蚀
下载PDF
添加水稻秸秆对油菜(Brassica napusL.)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余常兵 胡威 +3 位作者 吕驰驰 柯奇 李银水 庞静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253-261,共9页
近几年,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对油菜幼苗生长的负效应受到关注。有许多研究在水稻残体或腐解物中检测出了酚酸等被广泛证实具有化感作用的物质,因此在水稻秸秆产生的负效应中,化感抑制作用不容忽视。本研究以酚酸为目标化感物质,以湖北省油... 近几年,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对油菜幼苗生长的负效应受到关注。有许多研究在水稻残体或腐解物中检测出了酚酸等被广泛证实具有化感作用的物质,因此在水稻秸秆产生的负效应中,化感抑制作用不容忽视。本研究以酚酸为目标化感物质,以湖北省油菜主栽品种“中双11号”为受体,采用4种采自典型稻油轮作系统中的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水稻秸秆对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看来,添加秸秆对油菜幼苗总生物量的主效应在进贤土为正,在汉川土为负,在阳逻和麻城土为无明显影响;(2)功能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在全部土壤下的显著降低均出现在播种后33 d之内,与水稻秸秆腐解速率最大值的出现与存在时间上的重叠。秸秆处理对油菜幼苗的负效应在早期强于后期;(3)土壤水溶态酚酸含量为3.3~49.0μg·g-1soil。添加秸秆虽导致土壤中水溶态酚酸浓度增加,但其明显增加主要发生在试验后期,且增量与幼苗生物量化感效应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酚酸含量的变化不能解释水稻秸秆的负效应,为揭示秸秆处理的负效应机制,需要转换目标化感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腐解 油菜幼苗 化感作用 酚酸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黄壤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志成 柯奇 +2 位作者 马芊红 曹梓豪 张科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5-79,共5页
土壤水分是喀斯特地区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通过在不同土地利用设置试验点,对降雨和20,40,80,100 cm深度土壤水分进行监测分析,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水分在降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植被盖度、土壤前期贮水量等因... 土壤水分是喀斯特地区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通过在不同土地利用设置试验点,对降雨和20,40,80,100 cm深度土壤水分进行监测分析,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水分在降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植被盖度、土壤前期贮水量等因素对土壤水分的降雨补给量和土壤水分在土壤剖面上的再分配具有明显的影响。(2)土壤水分的降雨补给量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表层降雨补给量最小,最大降雨补给量多出现在100 cm深度。(3)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具有滞后效应,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强,随盖度增加而减弱。(4)在降雨影响阶段,可将土壤水分变化分为滞后期、上升期和消退期3个阶段;降雨过程中,植被盖度越高,降雨强度越大,土壤水分变化越快,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减缓。研究结果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以及水土保持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降雨补给 再分配 滞后效应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水土流失尺度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柯奇 张科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89-1498,共10页
水土流失尺度效应是当前土壤侵蚀领域、水文水资源科学乃至整个地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为了准确把握中国水土流失尺度效应研究进展,从国内外六大中英文论文数据库中获取了776篇相关研究文献作为综述的数据源。基于文献计量方法,从... 水土流失尺度效应是当前土壤侵蚀领域、水文水资源科学乃至整个地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为了准确把握中国水土流失尺度效应研究进展,从国内外六大中英文论文数据库中获取了776篇相关研究文献作为综述的数据源。基于文献计量方法,从研究概况、发展历程、研究机构、研究区分布和研究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果显示,(1)目前中国水土流失尺度效应研究以探讨侵蚀输沙的空间尺度效应为主,其次是径流水文的时间尺度效应,而关于侵蚀输沙的时间尺度效应和径流水文的空间尺度效应的研究则较为薄弱。(2)时间尺度分布上,径流水文研究以年际尺度为主,而侵蚀输沙研究多关注次降雨尺度。空间尺度分布上,以小流域和坡面尺度为主。(3)全国共有240家研究机构参与了相关研究,其中前五强单位依次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4)研究区的流域分布以黄河和长江为主;水土保持分区以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南紫色土区、南方红壤区和北方土石山区居多;地形区分布以高原和起伏较大的山地丘陵为主;气候区分布湿润、半湿润区以及暖温带、亚热带和中温带居多。(5)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直接计算、统计分析、模型估算和模拟试验这4类;其中模型估算中涉及到的数学模型共有28个,应用较多的有(R)USLE和SWAT。未来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有:极端暴雨事件洪水及其侵蚀输沙的尺度问题;喀斯特地区地下水土流失的尺度问题;水文泥沙连通性的尺度问题;变尺度水文-侵蚀-输沙预报模型;水沙数据多尺度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径流 泥沙 时间尺度 空间尺度 文献计量 研究进展 中国
下载PDF
我国径流时空尺度效应问题研究进展
9
作者 柯奇 张科利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通过文献定量分析法,从时间历程、研究主题、研究机构、时空尺度分布、研究区分布、研究方法和数学模型等方面,对我国径流尺度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1)研究发展历程可分为1989—2000年的早期阶段、2001—2006年的快速... 通过文献定量分析法,从时间历程、研究主题、研究机构、时空尺度分布、研究区分布、研究方法和数学模型等方面,对我国径流尺度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1)研究发展历程可分为1989—2000年的早期阶段、2001—2006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和2007年后的稳定发展阶段。2)时间尺度以年际尺度和次降雨尺度为主;空间尺度以流域尺度为主。3)研究区的流域分布以黄河和长江为主;水土保持分区以西北黄土高原区为主,其次是西南紫色土区、南方红壤区和北方土石山区;地形区分布以高原为主,其次是山地、丘陵和平原;气候区分布以降雨较多的湿润和半湿润区以及气温较适宜的暖温带、亚热带和中温带居多。4)研究手段和方法种类繁多,且不同研究方法和数学模型所适用的时空尺度可能存在差异。未来应加强极端暴雨洪水过程时空尺度问题的研究,应注重对水文连通性尺度效应、变尺度水文预报模型以及尺度转换等研究主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时间尺度 空间尺度 文献计量分析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集成及其多尺度综合配置 被引量:4
10
作者 柯奇 张科利 +2 位作者 王爱娟 何江湖 张思琪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7-248,共12页
[目的]构建石漠化治理技术库体系及其综合配置方法,旨在为今后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导向,对现有石漠化治理技术和模式进行系统总结。[结果]构建了一个能满足不同石漠化土地类型和... [目的]构建石漠化治理技术库体系及其综合配置方法,旨在为今后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导向,对现有石漠化治理技术和模式进行系统总结。[结果]构建了一个能满足不同石漠化土地类型和不同尺度石漠化治理需要的石漠化治理技术库体系。并提出了一套可在不同治理背景下快速筛选和多尺度优化配置石漠化治理技术的方法。此外,还对一些石漠化治理相关的重要概念进行了厘清和界定。[结论]新时代的石漠化治理是一条将石漠化治理融入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生态建设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因此,石漠化治理没有万能公式,任何方案均需结合治理区的立地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来确定和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治理 治理技术库 喀斯特地区 技术配置 不同空间尺度
下载PDF
黔北山区坡面基岩出露特点及与坡面特征的关系
11
作者 马芊红 柯奇 +1 位作者 张科利 顾再柯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24,共8页
以基岩大面积出露地表为特征的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揭示坡面基岩出露特点,进而为石漠化相关研究提供依据,选择贵州遵义典型潜在石漠化坡面,系统调查坡面出露基岩的空间分布、走向、出露高度及其影响因素。... 以基岩大面积出露地表为特征的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揭示坡面基岩出露特点,进而为石漠化相关研究提供依据,选择贵州遵义典型潜在石漠化坡面,系统调查坡面出露基岩的空间分布、走向、出露高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与坡面侵蚀程度和土壤厚度相对应,中坡部位基岩出露数量高于上坡和下坡部位;2)调查区基岩平均出露高度为(0.35±0.25)m,且在0~15°坡度范围内,基岩出露高度随坡度增大呈幂函数形式增大;3)基岩走向多与坡向斜交,垂直走向的基岩出露高度(0.43±0.23)m,显著大于斜交和平行走向,在坡面上发挥着重要的蓄水拦沙作用;4)农地上基岩出露高度(0.32±0.26)m,小于林草地(0.37±0.18)m,印证了岩溶地区“原生林草地农地石漠次生林草地”土地演变模式。研究结果可为认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坡面基本特征以及坡面土壤侵蚀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出露 基岩走向 坡度 石漠化 土壤侵蚀 贵州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