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石学”在现代学科体制下的重塑 被引量:10
1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3-96,共14页
中国历史上对古器物与古文字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在范围和方法上不断有所改变。晚清西学的波击,使从事斯学的学者开始对比参考西方类似的学术研究。学科体制的建立促使热衷于金石之学的学者开始勾画一门独立的学科。"金石文字学&qu... 中国历史上对古器物与古文字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在范围和方法上不断有所改变。晚清西学的波击,使从事斯学的学者开始对比参考西方类似的学术研究。学科体制的建立促使热衷于金石之学的学者开始勾画一门独立的学科。"金石文字学"、"金石学史"、"金石学"等学科名称逐渐出现在时人的论述中。民初学者似已完全接受分科治学的观念,不断尝试撰写金石之学的教科用书,但对既往金石之学的叙述却无法达成共识。金石之学立足于现代学科之林的企图失败了,却在考古学史上留下了"曾经作为一门学科"的印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体制 金石学 古器物学
下载PDF
绕道而行:1913—1914年华尔纳的中国考察
2
作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3,共8页
20世纪初,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中国关系的拉近,美国学界对中国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1913—1914年,华尔纳受收藏家弗利尔的派遣,代表史密森研究院等机构,前往中国调查考古发掘的前景与建立考古学校的可能性。专攻日本艺术史的... 20世纪初,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中国关系的拉近,美国学界对中国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1913—1914年,华尔纳受收藏家弗利尔的派遣,代表史密森研究院等机构,前往中国调查考古发掘的前景与建立考古学校的可能性。专攻日本艺术史的华尔纳非常倚重欧洲汉学与日本学界,长时间逗留于欧洲及中国周边区域,在中国内地调查的时间反而极短。考古学校终未建立,乃美国汉学尝试进一步发展时遭遇的一次挫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尔纳 美国考古学校 美国汉学
下载PDF
地质学与现代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被引量:6
3
作者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0-104,共15页
中国现代考古学科从酝酿到建立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其最明显的源头就是地质学。从19世纪70年代起,通过地质学著作的译介传播,古人类遗存及发掘等知识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并逐渐成为史家知识资源的一部分。到民初地质调查所初建时,中国... 中国现代考古学科从酝酿到建立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其最明显的源头就是地质学。从19世纪70年代起,通过地质学著作的译介传播,古人类遗存及发掘等知识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并逐渐成为史家知识资源的一部分。到民初地质调查所初建时,中国学人在思想和心态上已有准备,那时人类史前遗物的发掘通常由地质调查所的学者进行,不少人以为这正是地质学者应行之责。而地质调查所从事的考古工作,也为史学家提供了新知,开始引起史家古史观念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地质学 近代学术 新史学
原文传递
从“古物学”到“考古学”:1917~1925年北京大学的考古活动 被引量:5
4
作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0-120,共11页
说起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人们往往会提到当初历史语言研究所聘请李济而非马衡作为考古组负责人这件事,认为如果那时候做了相反的选择,中国考古学一定是另一番面貌。类似的想像赋予人们许多关于偶然性的感悟。
关键词 古物学 金石学 考古学 北京大学早期考古活动
原文传递
“正当的历史观”: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与民族主义 被引量:4
5
作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92,共11页
张光直曾指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特别深远的影响”:坚持使用第一手科学取得的经验材料、主张考古遗物的分类应以可定量的有形的东西为基础、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出发对考古资料作解释、不把对中国问题研究的视野... 张光直曾指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特别深远的影响”:坚持使用第一手科学取得的经验材料、主张考古遗物的分类应以可定量的有形的东西为基础、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出发对考古资料作解释、不把对中国问题研究的视野局限于中国的范围,并且认为“仅仅罗列这些方面就足以表明,就中国考古学说来,我们仍旧生活在李济的时代”“’。其中第四点内容,即视野不局限于中国这一点,张光直在《人类学派的古史学家李济先生》和《(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编者后记》中有更详细的论述。“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里”进行研究,在张光直看来,正是一种“人类学”的“古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济民族主义考古学史
原文传递
李济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去民族化”与发展科学 被引量:3
6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129,共11页
李济的中国民族史研究表明"民族主义"在中国学术领域内存在着极为复杂的态势。一方面,他认为应当利用人类学方法来研究中国民族历史,并注意去除其"欧洲中心主义"气味及摆脱研究者自身民族意识的限制,故他在讨论中... 李济的中国民族史研究表明"民族主义"在中国学术领域内存在着极为复杂的态势。一方面,他认为应当利用人类学方法来研究中国民族历史,并注意去除其"欧洲中心主义"气味及摆脱研究者自身民族意识的限制,故他在讨论中国民族的形成时,尝试结合体质测量与有关民族认同的历史记载,兼顾"中国人"在体质与文化两方面均表现出来的"同一"与"多元"并存现象;另一方面,当他逐渐感到人种史已经深陷"民族主义"泥淖中时,为推进中国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为改变中国人对待自身文化之观念,又强调考察中国民族的历史离不开这种基于人的形体测量的人种史研究。了解这一态度对深入理解20世纪中国学术成果的思想史意义甚为重要,它显示了在"文化特性"与"科学普适性"的双重影响下,人类学家李济为探寻中国民族发展史而建立起的独特方法论及其所处的矛盾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济 民族史 民族主义 体质人类学
下载PDF
保护“学问的原料”:由1923年新郑铜器发现所见中国考古学之萌芽 被引量:3
7
作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60,共10页
1923年9月河南省新郑县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引起中外学者关注,纷纷前往参观、调查或者试掘。尽管各方学者均认为自己拥有某种新式的学术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自民初以来,政府先后出台若干古物保护条例,旨在... 1923年9月河南省新郑县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引起中外学者关注,纷纷前往参观、调查或者试掘。尽管各方学者均认为自己拥有某种新式的学术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自民初以来,政府先后出台若干古物保护条例,旨在禁止出口。李济于新郑之行后,陆续主持制定了在中国进行考古发掘的有关规定,形成出土物与优先研究权都归属中国的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济 新郑铜器 古物保护 中国考古学史
下载PDF
现代考古学背景下的考古学社 被引量:2
8
作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0-120,共11页
1932年,容庚与孙壮、马衡、唐兰、周进、商承祚合议,组织一个金石学社,取名“述社”,拟集资四百元,用于印行吉金文字。1934年6月,容庚同徐中舒、董作宾、顾廷龙、邵子风、商承祚等人商议,发起“金石学会”。35位会员参加了在同年9月1日... 1932年,容庚与孙壮、马衡、唐兰、周进、商承祚合议,组织一个金石学社,取名“述社”,拟集资四百元,用于印行吉金文字。1934年6月,容庚同徐中舒、董作宾、顾廷龙、邵子风、商承祚等人商议,发起“金石学会”。35位会员参加了在同年9月1日的成立大会,并决定将旧拟的“金石学会”改名为“考古学社”。根据容庚的叙述,考古学社的创办目的与前拟金石学社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社 史语所 容庚 现代考古学 收藏
原文传递
陆懋德的“信古”与“考古” 被引量:1
9
作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6-176,共11页
在1920年代早期中国史学界的变革中,清华学校国文教授陆懋德利用其收藏经营古董的经验,对中国上古历史进行梳理,提出了与北京大学疑古健将胡适、顾颉刚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为东南大学学衡派的学者引为同道。尽管在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的过... 在1920年代早期中国史学界的变革中,清华学校国文教授陆懋德利用其收藏经营古董的经验,对中国上古历史进行梳理,提出了与北京大学疑古健将胡适、顾颉刚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为东南大学学衡派的学者引为同道。尽管在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的过程中,陆懋德被迫离职,其在学界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但他的经历显示出,“信古”“疑古”与“考古”三者之间的关系决非层层更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懋德 信古 疑古 考古
下载PDF
李济考古学方法论中的史学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1-292,共22页
目次一中国人类学家的可能贡献:语言与比较二作为“比较法”基础的“历史法”:小范围与细节发掘三“历史法”对“比较法”的单向制约:器物分类有“逻辑”四回应批评:讨论器物“功能”的路径五要“准确”还是要“合理” 在李济去世... 目次一中国人类学家的可能贡献:语言与比较二作为“比较法”基础的“历史法”:小范围与细节发掘三“历史法”对“比较法”的单向制约:器物分类有“逻辑”四回应批评:讨论器物“功能”的路径五要“准确”还是要“合理” 在李济去世后的二十年里,他的学生张光直通过检讨现代中国考古学发展史,有力地彰显了李济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尤其是扭转了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的忽视。但张光直亦非无原则地赞誉,他相当中肯地提出李济在四个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李济 史学特征 方法论 “比较法” 现代中国 “功能” 人类学家
原文传递
从民族史到人类学——童恩正西南考古的参照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3-200,共8页
作为中国西南考古的代表人物,童恩正的学术研究秉承了冯汉骥开创的“民族考古”传统,对遗存的族属关系有深入探讨。蒙文通等史学家的影响,推动他接受并深化中国文化多元说。但是,在提出“边地半月形传播带”概念之后,试图用文化人类学... 作为中国西南考古的代表人物,童恩正的学术研究秉承了冯汉骥开创的“民族考古”传统,对遗存的族属关系有深入探讨。蒙文通等史学家的影响,推动他接受并深化中国文化多元说。但是,在提出“边地半月形传播带”概念之后,试图用文化人类学塑造新的考古学解释体系的童恩正,强调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历史的关系,却相对忽视了文化多元说形成的张力,这造成他在此后的考古学研究中偏向于论证西方的既存概念与中国的既有陈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恩正 冯汉骥 蒙文通 西南考古 民族考古
下载PDF
CPCA标准《导电银浆》介绍
12
作者 朱民 李有明 《印制电路信息》 2016年第12期54-55,67,共3页
为了降低导电银浆制造和使用风险,需要重新修订《导电银浆》标准,明确了导电银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要求,使该标准贴近市场,跟上行业内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导电银浆 印料 标准
下载PDF
童恩正西南考古的参照系
13
作者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9年第6期220-220,共1页
自从20世纪60年代步入考古学领域后,童恩正的研究对象基本不出中国西南与南方地区考古遗存。童恩正的学术研究秉承了冯汉骥开创的“民族考古”传统,对遗存的族属关系有深入探讨。蒙文通等史学家的影响,推动他接受并深化中国文化多元说。
关键词 童恩正 民族考古 考古遗存 冯汉骥 西南考古 文化多元 蒙文通 学术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