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矿区利用夏季和上年秋季土壤种子库恢复植被研究
1
作者 杨帆 郭小平 +1 位作者 冯昶栋 林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102,共10页
【目的】针对西部干旱矿区实际情况,探究该地区表土资源中土壤种子库的可利用性以及制约因素,筛选出有效的利用模式,为矿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新星矿区周边低扰动区域的表土在上年度10月(秋... 【目的】针对西部干旱矿区实际情况,探究该地区表土资源中土壤种子库的可利用性以及制约因素,筛选出有效的利用模式,为矿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新星矿区周边低扰动区域的表土在上年度10月(秋季)和当年6月(夏季)进行剥离,采用覆土厚度、补种量和每日灌溉量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对不同季节表土中土壤种子库萌发效果影响进行研究,并结合生态和经济效益,评选出适宜干旱矿区植被恢复的技术组合。【结果】(1)10月土壤种子库萌发植物数量为(83.72±10.88)株/m^(2),物种共出现20种,6月土壤种子库萌发植物数量为(44.83±8.96)株/m^(2),物种共出现13种。秋季土壤种子库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均高于夏季土壤种子库。(2)灌溉对秋季土壤种子库萌发影响最重要,其次是覆土厚度,最后是补种。3种因素对夏季土壤种子库萌发影响程度基本相同。(3)覆土厚度因素对两组土壤种子库的植被覆盖度、群落高度物种丰富度的影响显著(P<0.05)。灌溉量对两组土壤种子库萌发植物数量、植被覆盖度和群落高度的影响显著(P<0.05)。补种因素未对两组任何相同指标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干旱矿区排土场植被恢复最优实施方案组合:利用秋季剥离的表土,覆土厚度2 cm,补种量50粒/m^(2),每日灌溉量2 L/m^(2)。该结论可为今后矿区植被恢复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矿区 土壤种子库 正交试验 植被恢复
下载PDF
煤矿排矸场对周边土壤种子库及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
2
作者 林雅 郭小平 +4 位作者 李文烨 杨帆 郝嘉航 吴禹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1,共7页
煤矿排矸场的长期占压会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然而,排矸场如何影响周边土壤种子库和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宁夏灵武市宁东矿区羊场湾第二排矸场为对象,通过调查排矸场周边不同距离的土壤种子库及地上植被,探究排矸场对土... 煤矿排矸场的长期占压会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然而,排矸场如何影响周边土壤种子库和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宁夏灵武市宁东矿区羊场湾第二排矸场为对象,通过调查排矸场周边不同距离的土壤种子库及地上植被,探究排矸场对土壤种子库及地上植被的植物种类和密度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土壤种子集中分布在0~10 cm土层,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随着与排矸场距离增加,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植物多样性和密度随之增加后趋于稳定,排矸场对土壤种子库影响范围达300~500 m,对地上植被影响范围达100~300 m。排矸场对土壤种子库垂直分布格局影响不显著,对土壤种子库及地上植被的水平分布格局影响显著,排矸场植被恢复的重点区域是周边的100~300 m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种子库 生态恢复 植被动态 干扰距离 相似性指数
原文传递
表土堆存方式对表土可利用性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林雅 冯昶栋 +5 位作者 郭小平 李文烨 薛国连 张伟 杨帆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3年第4期847-855,共9页
表土资源是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资源,但在实际工程中剥离的表土不能立即用于生态修复,而表土在干旱地区经过一定时期贮存后的变化情况尚不明确,使得矿区后期利用表土进行生态恢复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研究表土堆存方式对种子库中种... 表土资源是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资源,但在实际工程中剥离的表土不能立即用于生态修复,而表土在干旱地区经过一定时期贮存后的变化情况尚不明确,使得矿区后期利用表土进行生态恢复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研究表土堆存方式对种子库中种子密度及表土养分含量的影响,可为荒漠地区煤矿损毁土地植被重建提供技术依据以及生态修复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研究分别用圆台堆体(以下简称为YT)及立方体吨袋(以下简称为DD)两种堆存方式保存混合均匀的表土资源,分析不同表土堆存方式下的土壤种子库损耗及土壤养分损耗情况。在两种堆存模式下,堆体表层的土壤种子密度损耗最大,其损耗率在79.30%-83.65%。在同一取样位置,土壤种子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相比于种子密度的变化,土壤养分损失较少,损失率在8.92%-16.62%之间。(1)两种堆存模式中,堆体表层土壤的种子密度损耗均最大;随着土层的增加,土壤种子密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两种堆存模式下种子的整体损耗情况并无明显差异;在保存过程中,灌木种子在堆体内部的损耗情况最为严重。(2)吨袋堆存模式的养分保存效果优于圆台堆存模式,且堆体表层土壤养分损耗最大,其他土层土壤养分损耗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种子库 露天煤矿 表土堆存 种子库密度 损失率
原文传递
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对灵武排土场边坡减流减沙及植被恢复的影响
4
作者 李文烨 叶金鹏 +6 位作者 郭小平 林雅 薛东明 李国旗 杨帆 张伟 顾清敏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3年第4期822-832,共11页
宁东煤炭基地现有技术存在许多生态问题,如技术体系不完善、工程效果差、推广价值低、缺乏监测和评价等。本研究在筛选和整合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并建造了14个生态恢复地块。14个区由2组重复试验组成,每组包括6种技术模式和CK(未采取... 宁东煤炭基地现有技术存在许多生态问题,如技术体系不完善、工程效果差、推广价值低、缺乏监测和评价等。本研究在筛选和整合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并建造了14个生态恢复地块。14个区由2组重复试验组成,每组包括6种技术模式和CK(未采取任何措施)处理组成。6种技术模式包括生态袋、生态棒、铁丝石笼、砾石沙障、活体沙障和麦草沙障模式,观测区建设在宁东羊场湾排矸场,选择累积降雨量、降雨强度、径流量、侵蚀量、丰富度、覆盖率、生物量和植被类型这8个关键监测指标进行植被生长观测和数据收集。此外,利用TOPSIS法对6种生态恢复模式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麦草沙障模式区植被恢复效果最好,覆盖率为45%,丰富度为1.23,地上生物量为0.60 kg m^(-2),其监测结果分别比对照组高45.16%、43.02%、71.43%。砾石沙障模式的径流和产沙量最小,其总侵蚀量为133.46 g m^(-2),仅为对照组的26.80%,径流量为863.32 cm^(3)m^(-2),比对照组少50.00%。TOPSIS结果显示,6种技术模式从最佳到最差依次为活体沙障模式、砾石沙障模式、铁丝石笼模式、麦草沙障模式、生态棒模式和生态袋模式。活体沙障模式的综合生态修复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侵蚀量 径流 覆盖度 丰富度 生物量
原文传递
不同表土覆盖方式对种子库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薛国连 郭小平 +4 位作者 薛东明 林雅 冯昶栋 李晓菲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6-94,共9页
【目的】研究表土堆存中不同覆盖方式对种子库活力特征的影响,为荒漠地区煤矿损毁土地植被重建提供技术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表土堆存和种子库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密目网覆盖和彩条布覆盖这2种工程上常用的表土覆盖方式,... 【目的】研究表土堆存中不同覆盖方式对种子库活力特征的影响,为荒漠地区煤矿损毁土地植被重建提供技术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表土堆存和种子库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密目网覆盖和彩条布覆盖这2种工程上常用的表土覆盖方式,分析不同表土覆盖方式下的土壤温度、种子含水量、埋深对种子活力的影响,并监测种子库损耗情况。【结果】柠条锦鸡儿、沙蒿、羊柴、花棒4种植物种子在堆存4个月后活力均有所下降,彩条布覆盖方式下活力下降速度更快,柠条锦鸡儿、沙蒿种子在密目网覆盖下活力显著高于彩条布,羊柴、花棒种子在两种覆盖方式下无明显差异;温度、种子含水量及埋深是影响种子活力下降的重要因素,埋深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体现在表层种子萌发率最高,最深层次之,中间层萌发率最低;堆存表土初始土壤种子库多为一年生植物,种子库密度为335粒/m^(2),表土堆存4个月后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下降,密目网覆盖方式下种子库密度为192粒/m^(2),彩条布覆盖方式下种子库密度为249粒/m^(2)。【结论】表土堆存使得种子活力下降,温度、种子含水量及埋深对种子活力下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土从冬季堆存到春季期间,彩条布覆盖方式下的土壤种子库较密目网覆盖下损失更低,此期间内可以考虑彩条布作为表土覆盖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堆存 种子库密度 萌发率 荒漠草原
下载PDF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3
6
作者 林雅 高广磊 +3 位作者 丁国栋 王学林 魏晓帅 王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45-1454,共10页
为揭示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动态和相互关系,以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樟子松... 为揭示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动态和相互关系,以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随林龄增加在不同沙地中表现不同,毛乌素沙地土壤容重和养分含量明显降低,科尔沁沙地土壤孔隙度和养分含量明显升高,呼伦贝尔沙地土壤养分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趋势类似,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科尔沁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升高,呼伦贝尔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而后降低趋势。影响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主要因子分别是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质含量。毛乌素与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主要限制因子为土壤氮,而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受土壤有机碳限制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土壤微生物生物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氮 微生物商 林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