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92
1
作者 林超 罗春燕 +4 位作者 庞良玉 黄晶晶 付登伟 涂仕华 蒲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6091-6101,共11页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四川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玉米生育期中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减少水土流失和增加玉米产量的效果均优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73.9%—86.2%),但增加了壤中...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四川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玉米生育期中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减少水土流失和增加玉米产量的效果均优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73.9%—86.2%),但增加了壤中流(15.4%—156.4%);使径流总量降低32.5%—66.6%,并极显著降低土壤侵蚀总量达96.4%—98.1%。地膜覆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壤中流和径流总深,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N平均损失量达37.4kg/hm2,其中70.1%经由壤中流流失。秸秆覆盖虽然增加了一定的壤中流N损失,但能减少N流失总量达12.8%—65.1%。土壤P素损失量相对较小,仅为9.32kg/hm2,并主要随侵蚀泥沙迁移,占流失总量的92.1%。土壤K损失量达183.3kg/hm2,其流失载体也主要是侵蚀泥沙,占96.5%。因此,两种覆盖方式均能显著控制土壤P和K的损失。无论是秸秆还是地膜覆盖,与顺坡垄作相比,横坡垄作均能减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土壤侵蚀量及氮、磷、钾素总流失量,同时还能提高玉米产量。从简便、增产和防治面源污染的角度考虑,紫色土区坡耕地最适宜的种植方式为平作+秸秆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覆盖方式 紫色土 养分损失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和雨强对紫色土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69
2
作者 林超 陈一兵 +2 位作者 黄晶晶 涂仕华 庞良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241-2249,共9页
【目的】揭示紫色土地区坡耕地常用农耕措施在不同雨强条件下对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流失量的影响规律,为紫色土坡耕地培肥及养分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两因素、三水平、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利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3种... 【目的】揭示紫色土地区坡耕地常用农耕措施在不同雨强条件下对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流失量的影响规律,为紫色土坡耕地培肥及养分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两因素、三水平、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利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3种不同强度的降雨,采用模拟径流小区观测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泥沙侵蚀量及取样分析养分流失量。【结果】在耕作方式相同时,雨强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大,地下径流量减少,总径流量增加,不利于土壤保蓄雨水和含水量的提高。在相同雨强条件下,平作的地表径流量最大,土壤侵蚀也最剧烈。横坡垄作在中小雨强条件下控制地表径流和侵蚀的效果非常明显,但在大雨强条件下,控制径流和泥沙的效果减弱;横坡垄作有增加地下径流和氮流失量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约1%的化肥氮(速效氮)被雨水淋洗出土体并排放到环境中;而速效磷的流失量只占化肥磷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十,流失量很小。【结论】紫色土坡耕地磷素流失的载体是泥沙,流失量更易受雨强的影响,要控制磷的流失,首先应防止土壤侵蚀;横坡垄作能够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因此,也能较好控制磷流失。紫色土坡耕地氮流失载体在雨强较小时是径流,径流中又以地下径流为主,要控制氮流失,首先必须控制地下径流;传统的横坡垄作会加大地下径流量,也就加大了氮的流失。全面控制紫色土的氮、磷损失,必须采用控蚀耕作、增厚土层、提升土壤有机质等综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强 农艺措施 紫色土 养分流失 土壤侵蚀
下载PDF
植物篱对紫色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65
3
作者 林超 涂仕华 +1 位作者 黄晶晶 陈一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91-2198,共8页
植物篱的水土保持效果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在世界很多地方推广应用,然而,到目前为止,植物篱对坡耕地土壤肥力的影响规律研究却很少。利用长期定位小区试验,研究了植物篱对坡耕地土壤肥力的影响规律,旨在弄清植物篱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与... 植物篱的水土保持效果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在世界很多地方推广应用,然而,到目前为止,植物篱对坡耕地土壤肥力的影响规律研究却很少。利用长期定位小区试验,研究了植物篱对坡耕地土壤肥力的影响规律,旨在弄清植物篱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与效果,不断完善植物篱技术。研究发现,坡耕地在建立植物篱后,土壤粘粒在篱前富积,篱下加剧侵蚀,粘粒的富积与侵蚀沿等高线成水平带状分布;土壤有机质、N、P等主要营养元素出现与土壤颗粒相同的分布规律;对K来说,其分布不受植物篱的影响,表现出较为均一分布的特点。从土壤养分的绝对数量来看,P呈高度富积,而有机质和K则是高度耗竭。因此,坡耕地施肥时可以适当减少P的施用量,增加有机物和K的施用量。针对植物篱带对坡耕地肥力影响的特点,即篱前肥力升高,篱下肥力下降,在坡耕地管理上应特别加强篱下土壤带的培肥,以提高坡面整体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篱 土壤侵蚀 土壤养分分布 土壤机械组成
下载PDF
中国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现状及对策探讨 被引量:63
4
作者 欧阳平 +3 位作者 罗付香 刘海涛 朱永群 林超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3期106-112,共7页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由畜禽粪污大量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研究在分析中国畜禽粪污排放量、各地区分布情况及主要污染物种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国畜禽粪污肥料化、饲料化及能源化综合利用的现...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由畜禽粪污大量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研究在分析中国畜禽粪污排放量、各地区分布情况及主要污染物种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国畜禽粪污肥料化、饲料化及能源化综合利用的现状,并且指出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策法规不完善、种养业脱节、技术与装备落后、相关从业人员认识不足、政府及社会投入不足等。此外,针对这些问题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污 排放量 化学需氧量 规模化养殖
下载PDF
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探讨 被引量:41
5
作者 詹碧卿 林超 +3 位作者 蒋建生 林若红 黄修丹 《中国远程教育》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3-47,共5页
本文提出了现行各种教学模式的谱系观点,建立了一种直观描述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三维“空间分布模型”。探讨和研究现代远程教育各种教学模式的特性、不同模式的适用环境、教学过程三要素的特点,并将其定位在模式体系中。
关键词 现代远程教育 教学模式 空间分布模型 协同学习 虚拟环境模式
原文传递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42
6
作者 黄晶晶 林超 +1 位作者 陈一兵 张庆玉 《安徽农学通报》 2006年第12期47-48,66,共3页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和治理污染的对策。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污染、集约化养殖污染、农田秸秆的无序利用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水污...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和治理污染的对策。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污染、集约化养殖污染、农田秸秆的无序利用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等方面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包括政策、法规和技术等方面的控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植物篱-农作坡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50
7
作者 蒲玉琳 林超 +2 位作者 谢德体 魏朝富 倪九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2-128,共7页
基于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植物篱-农作坡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与常规等高农作模式相比,植物篱-农作复合农业模式下土壤>0.25mm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3.3%~16.1%和37.8%~55... 基于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植物篱-农作坡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与常规等高农作模式相比,植物篱-农作复合农业模式下土壤>0.25mm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3.3%~16.1%和37.8%~55.6%,明显提高了各坡位粒级>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善了粒级>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在下坡位的相对富集和上坡位相对贫乏的状况.植物篱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降低了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和>0.25mm土壤团聚体破坏率,进而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抗蚀性.坡度与植物篱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和坡面变化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篱 土壤团聚体 土壤结构破坏率 坡度 水土流失
原文传递
川中丘陵小流域水土流失特征与调控研究 被引量:31
8
作者 张奇 +3 位作者 林超 赵燮京 张建华 陈一兵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8-45,57,共9页
通过1988~1995年对响水滩等小河站和因子径流场的监测,研究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时空分布,重新评估了流域侵蚀模数,指出前人研究结果与目前川中区小流域侵蚀情况不相吻合;确认坡地壤中流损失为本区径流损失的重要途径;初步... 通过1988~1995年对响水滩等小河站和因子径流场的监测,研究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时空分布,重新评估了流域侵蚀模数,指出前人研究结果与目前川中区小流域侵蚀情况不相吻合;确认坡地壤中流损失为本区径流损失的重要途径;初步探讨了小流域悬推比与输移比等输沙特性;并认为在逐宁组地区,裸岩侵蚀是流域的主要侵蚀源,坡耕地为主要输沙源;研究提出了农耕地治理的调控措施及其适宜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流域侵蚀模型 悬推化 输沙特性 输移比 调控措施
下载PDF
平衡施肥及雨强对紫色土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8
9
作者 林超 庞良玉 +4 位作者 罗春燕 陈一兵 黄晶晶 涂仕华 张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52-5560,共9页
利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3种不同强度的降雨,采用模拟径流小区,研究了四川紫色丘陵区玉米净作条件下雨强及平衡施肥对土壤养分损失量及载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强是影响地表径流量、径流总量及土壤侵蚀量的最主要因素。在小雨强条件下,无... 利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3种不同强度的降雨,采用模拟径流小区,研究了四川紫色丘陵区玉米净作条件下雨强及平衡施肥对土壤养分损失量及载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强是影响地表径流量、径流总量及土壤侵蚀量的最主要因素。在小雨强条件下,无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发生;随着雨强的增大,地表径流量、径流总量及土壤侵蚀量都急剧增加。磷素和钾素流失总量也随雨强的增加而增加,而雨强对氮素流失的影响不大。在3种雨强条件下,3种施肥处理的氮素流失总量表现为:高氮施肥>农户习惯施肥>平衡施肥,平衡施肥能减少氮素流失,而高氮施肥增加氮素的流失。农户习惯施肥处理的磷流失总量和钾流失总量均高于平衡施肥和高氮施肥两种施钾处理,在紫色土坡耕地增施钾肥能减少磷、钾养分的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施肥 雨强 土壤养分流失 农户习惯
下载PDF
川中丘陵坡耕地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被引量:31
10
作者 张建华 赵燮京 +2 位作者 林超 庞良玉 刘定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1-84,共4页
总结了作者近 10多年来在水土保持和作物栽培中所做的研究工作 ,在分析研究川中丘陵坡耕地水土流失状况基础上 ,提出了一套既有益于水土保持 ,又能提高作物产量 ,提高农户经济收益的工程措施和农耕措施 ,对今后如何协调川中丘陵坡耕地... 总结了作者近 10多年来在水土保持和作物栽培中所做的研究工作 ,在分析研究川中丘陵坡耕地水土流失状况基础上 ,提出了一套既有益于水土保持 ,又能提高作物产量 ,提高农户经济收益的工程措施和农耕措施 ,对今后如何协调川中丘陵坡耕地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格网式垄作 覆盖栽培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土壤抗冲性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张奇 +1 位作者 张建华 林超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2-28,共7页
以四川资阳土壤保护站1989~1995年径流小区观察资料为依据,分析了不同生态利用条件下,径流诸因素与相对应的泥沙冲刷量的关系,确认径流深为其主导影响因素。运用土壤抗冲性指标的均值Kw=1n∑ni=1Kwi的计算方法... 以四川资阳土壤保护站1989~1995年径流小区观察资料为依据,分析了不同生态利用条件下,径流诸因素与相对应的泥沙冲刷量的关系,确认径流深为其主导影响因素。运用土壤抗冲性指标的均值Kw=1n∑ni=1Kwi的计算方法,研究不同农耕措施与利用对Kw的影响。探讨了同一径流小区次降雨径流强度、径流时间与土壤抗冲性指标的关系,及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抗冲性指标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丘陵 降雨径流 径流冲刷 土壤抗冲性 秸杆覆盖 泥沙冲刷量
下载PDF
不同雨强和施肥方式对紫色土养分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35
12
作者 林超 罗春燕 +2 位作者 庞良玉 黄晶晶 涂仕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47-1854,共8页
【目的】揭示紫色土地区坡耕地不同施肥方式在不同雨强条件下对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流失量的影响规律,为紫色土坡耕地肥料管理及养分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利用自然降雨和人工降雨相结合的方法... 【目的】揭示紫色土地区坡耕地不同施肥方式在不同雨强条件下对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流失量的影响规律,为紫色土坡耕地肥料管理及养分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利用自然降雨和人工降雨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模拟径流小区观测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泥沙侵蚀量,取样分析养分流失量。【结果】一次性施肥显著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地下水中氮浓度,加大了氮的径流损失,降低了氮肥利用率,使玉米生育后期供肥不足,造成玉米减产。氮的主要损失载体是壤中流,平均损失量达5.08 kg.hm-2,对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氮损失受雨强影响小,受施肥方式影响大,一次性施肥显著加大了氮的损失量。磷损失的主要载体是泥沙,受雨强影响大,雨强越大,磷损失量显著增加,而受肥方式影响小。钾损失的主要载体也是泥沙,平均损失量达29.1 kg.hm-2,雨强越大,钾损失量成倍增加,施肥方式对钾总损失量影响不大。【结论】氮的损失载体主要是壤中流,磷、钾的损失载体主要是泥沙。一次性施肥显著增加了玉米生育前期壤中流氮浓度,显著增加氮的损失。在紫色土地区,不仅要采用分次施肥等施肥技术控制磷、钾和部分氮损失,还需增厚土层,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才能更全面控制紫色土的氮、磷、钾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强 施肥方式 紫色土 养分流失 土壤侵蚀
下载PDF
降雨强度对紫色土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29
13
作者 罗春燕 涂仕华 +2 位作者 庞良玉 黄晶晶 林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27,共4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通过野外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雨强对紫色土净作玉米条件下坡耕地土壤氮、磷、钾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雨强条件下,无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发生;随着雨强的增大,地表径流量、径流总量及土壤侵蚀量都急剧...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通过野外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雨强对紫色土净作玉米条件下坡耕地土壤氮、磷、钾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雨强条件下,无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发生;随着雨强的增大,地表径流量、径流总量及土壤侵蚀量都急剧增加。磷素和钾素流失总量也随着雨强的增加而增加,而雨强对氮素流失的影响不大。在3种雨强条件下,氮素均主要通过地下径流的途径而流失,平均占氮素总流失量的96.5%。在小雨强条件下,磷、钾素不通过地表径流和泥沙流失;在中、大雨强条件下,磷、钾素流失途径均以侵蚀泥沙流失为主,分别平均占流失总量的95.3%,9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模拟降雨 雨强 紫色土 养分流失
下载PDF
氮肥形态和地膜覆盖对坡耕地玉米产量和土壤氮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2
14
作者 罗付香 林超 +5 位作者 涂仕华 庞良玉 张建华 罗春燕 黄晶晶 朱永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6,共6页
采用二因素四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利用模拟径流小区观测的方法,研究氮肥形态和覆盖对坡耕地玉米产量及土壤氮素流失通量及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径流以地表径流为主,氮素主要流失途径是地下径流,占总径流量的71.3%,氮素流失的主... 采用二因素四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利用模拟径流小区观测的方法,研究氮肥形态和覆盖对坡耕地玉米产量及土壤氮素流失通量及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径流以地表径流为主,氮素主要流失途径是地下径流,占总径流量的71.3%,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是硝态氮,占无机氮的92.0%,占水溶性总氮的57.1%。地膜覆盖降低径流深和土壤侵蚀量,增加水溶性氮流失量,提高玉米产量,但是酰胺态氮肥和缓控释肥地膜覆盖可降低氮素流失量,且酰胺态氮肥对玉米增产效果显著;裸地条件下硝态氮肥和缓控释肥可降低地下径流深和氮素流失量,且缓控释肥对玉米增产效果显著。综合考虑水土流失治理和粮食增产增收,四川紫色坡耕地适宜肥料类型为缓控释肥,其次是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通过地膜覆盖也能较好地控制氮素流失和增加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形态 覆盖 坡耕地 氮素流失 玉米
下载PDF
玉米生长期土壤抗蚀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15
作者 郑子成 张锡洲 +2 位作者 李廷轩 金伟 林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0-108,共9页
土壤抗蚀性是评定土壤抵抗土壤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为了摸清川中丘陵区土壤抗蚀力变化特征,该文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开展玉米生长期土壤抗蚀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季各生育期土壤抗蚀指数随着土... 土壤抗蚀性是评定土壤抵抗土壤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为了摸清川中丘陵区土壤抗蚀力变化特征,该文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开展玉米生长期土壤抗蚀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季各生育期土壤抗蚀指数随着土粒浸水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0~20 cm土层抗蚀指数均大于>20~40 cm土层。各生育期土壤抗蚀指数总体特征表现为:苗期-小喇叭口期土壤抗蚀指数呈较小的增长趋势,小喇叭口期-抽雄期土壤抗蚀指数呈大幅增加并于抽雄期达最大,抽雄期-成熟期土壤抗蚀指数却呈小幅下降趋势。随玉米生育期推进,土壤抗蚀性总体表现为:抽雄期>成熟期>大喇叭口期>小喇叭口期>苗期。玉米植株对土壤抗蚀性的增强效应主要体现在大喇叭口期-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抗蚀性增强效应明显优于>20~40 cm土层。土壤抗蚀性与土壤容重和>2 mm水稳性团聚体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与含根量、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总根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成果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配置及土壤侵蚀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抗蚀性 农作物 抗蚀指数 玉米 坡耕地 根系参数
下载PDF
四川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26
16
作者 吴玉红 蔡青年 +2 位作者 林超 赵欣 程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7-282,共6页
2006年冬季和2007年春季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田边界、农田、果园和退耕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中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共获得中型土壤动物5756只,分别隶属于8纲、20类,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常... 2006年冬季和2007年春季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田边界、农田、果园和退耕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中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共获得中型土壤动物5756只,分别隶属于8纲、20类,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常见类群为膜翅目和双尾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DG多样性指数存在明显差异,退耕林地、果园和农田边界的个体密度在冬季和春季均显著高于农田,DG多样性指数在春季显著高于农田;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但个体密度表聚性要比类群数明显;土地利用方式对中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半自然生境农田边界和退耕林地的存在对于中型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型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土地利用 紫色土丘陵区
下载PDF
水稻覆膜处理对稻田杂草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7
作者 赵欣 林超 +4 位作者 徐明桥 黄晶晶 陈一兵 李传仁 蔡青年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5-200,共6页
地膜水稻作为一种新的水稻种植方式,在我国丘陵和山区水稻生产中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地膜稻田中杂草作为重要的有害生物,有关其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报道不多。为了明确地膜稻田杂草的种类、发生密度、优势种及群落多样性,我们设计了地... 地膜水稻作为一种新的水稻种植方式,在我国丘陵和山区水稻生产中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地膜稻田中杂草作为重要的有害生物,有关其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报道不多。为了明确地膜稻田杂草的种类、发生密度、优势种及群落多样性,我们设计了地膜和常规种植两类不同种植模式稻田,在田间杂草营养生长盛期,抽样调查了两类稻田中杂草密度、发生程度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结果表明:地膜稻田和常规稻田杂草种类分别有8科12属12种和10科14属14种。其中常规稻田的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拟金茅(Eulaliopsis binata)和四叶萍(Marsilea quadrifolia)等在地膜稻田不发生或仅偶有发生,覆膜稻田中杂草总密度显著降低。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和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在两种种植模式田均为优势种,其相对密度分别为10.29-49.26%和11.91-45.59%,且地膜稻田的密度均显著低于常规稻田;而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水莎草(Juncellus serotinus)仅为地膜稻田的优势种,其相对密度分别为18.01-30.46%和17.22-23.97%。除个别调查时间外,两种种植模式稻田杂草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无显著差异;而在整个调查期间,地膜稻田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常规稻田。由此可见,地膜水稻种植模式不仅对稻田常见杂草和优势种杂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且也使整个杂草群落处于一个稳定水平,避免了一些杂草的暴发,这对水稻生产过程中的草害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水稻 杂草密度 多样性指数 丰富度指数 均匀度指数
下载PDF
植物篱-农作坡耕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 被引量:26
18
作者 蒲玉琳 谢德体 +3 位作者 林超 丁恩俊 张坤 魏朝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69-1077,共9页
利用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实验,采用数理统计法研究了13 a期植物篱-农作坡耕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与传统横坡农作模式相比,植物篱能明显增加<0.2 mm粒级土壤微团粒含量,尤其是0.2~0.05 mm粒级,提高了土... 利用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实验,采用数理统计法研究了13 a期植物篱-农作坡耕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与传统横坡农作模式相比,植物篱能明显增加<0.2 mm粒级土壤微团粒含量,尤其是0.2~0.05 mm粒级,提高了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团聚度,降低了坡耕地土壤小粒级微团聚体在下坡位的相对富集程度,优化了土壤大小粒级微团聚体的坡面分布。紫色丘陵区植物篱-农作模式下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反映了坡耕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养分肥力与抗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篱 土壤微团聚体 分形特征 坡面分布
下载PDF
沱江流域典型农业小流域氮和磷排放特征 被引量:26
19
作者 王宏 徐娅玲 +4 位作者 张奇 林超 翟丽梅 刘海涛 蒲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547-4554,共8页
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氮和磷流失是河流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而且氮和磷流失强度与气候、人为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以长江上游沱江水系花椒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小流域径流量、氮磷流失浓度以及流失量进行定位连续监测,结合降雨分析... 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氮和磷流失是河流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而且氮和磷流失强度与气候、人为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以长江上游沱江水系花椒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小流域径流量、氮磷流失浓度以及流失量进行定位连续监测,结合降雨分析氮和磷输出变化特征及其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小流域2012年和2013年的7~9月径流量分别为10.05×10^5 m3和3.34×10^5 m3,分别占全年径流量的76.58%和56.51%,而且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2)铵态氮最大排放浓度在4~6月,2012年和2013年最高分别能够达到11.51 mg·L^-1和4.44 mg·L^-1,流失风险期为4~7月,2012年和2013年流失量分别占全年流失量的78.45%和62.24%;总氮、硝态氮最大排放浓度、流失风险期都为7~9月,硝态氮为总氮的最主要排放形式,2012年和2013年硝态氮最大排放浓度分别为6.06 mg·L^-1和11.43 mg·L^-1,7~9月流失量分别占全年流失量的88.74%和65.55%;(3)总磷、可溶性总磷和颗粒态磷流失风险期为7~9月,颗粒态磷为总磷最主要的排放形式,2012年和2013年7~9月流失量占全年流失的36%和68%,且总磷中颗粒态磷的比例会受到降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三峡库区 小流域 降雨径流 流失风险期
原文传递
植物篱-农作模式坡耕地土壤综合抗蚀性特征 被引量:25
20
作者 蒲玉琳 谢德体 +1 位作者 林超 魏朝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25-135,共11页
土壤抗剪强度、抗蚀性与抗冲性不仅反映了土壤对水力侵蚀不同发育阶段(雨滴溅蚀、薄层水流片蚀与股流沟蚀)的侵蚀力大小,还通过共存、耦合决定对抗水力侵蚀的综合能力(综合抗蚀性)的大小。利用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采用数... 土壤抗剪强度、抗蚀性与抗冲性不仅反映了土壤对水力侵蚀不同发育阶段(雨滴溅蚀、薄层水流片蚀与股流沟蚀)的侵蚀力大小,还通过共存、耦合决定对抗水力侵蚀的综合能力(综合抗蚀性)的大小。利用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采用数理统计法研究了植物篱-农作坡耕地土壤综合抗蚀性特征。结果表明,由于植物篱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得以改善,加之网状植物篱根系的固结等作用促使土壤综合抗蚀性增强。紫穗槐、香根草、紫花苜蓿和蓑草植物篱-农作模式土壤综合抗蚀指数分别比常规横坡农作模式增加102.9%、91.9%、87.9%、82.9%。不同植物篱模式增强土壤综合抗蚀性效应的大小为,20o坡地紫穗槐>香根草,13o坡地紫花苜蓿>蓑草。植物篱模式也增强了各坡位土壤综合抗蚀性,改善了土壤综合抗蚀性的过大坡面异质性。该论文为进一步探究植物篱模式控制水土及氮磷等污染物流失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特征 植物篱 抗蚀性 综合抗蚀性 坡面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