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 被引量:13
1
作者 邓雅倩 +1 位作者 彭武坚 李婷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5年第3期45-49,共5页
利用近10a玉林大容山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对大容山森林公园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大容山多年平均气温为15.7℃,冬季极端最低气温-5.9℃,冬无严寒,盛夏极端最高气温29.8℃,夏无酷暑,是避暑胜地;主要降雨出现在4~9月,年... 利用近10a玉林大容山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对大容山森林公园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大容山多年平均气温为15.7℃,冬季极端最低气温-5.9℃,冬无严寒,盛夏极端最高气温29.8℃,夏无酷暑,是避暑胜地;主要降雨出现在4~9月,年平均暴雨日数6d,汛期赴大容山旅游需防范暴雨引发的山洪和地质灾害;通过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等旅游舒适度指数的分析,发现全年适宜旅游的天数占75%,4~5月和10月是舒适度最高的月份;其次为6~9月和11月,为舒适,6~9月山上气温不高,但紫外线辐射强,午间仍需做好防晒措施;3月为较舒适,山顶吹的风稍冷,需穿配有棉布外套的典型常用便服;冬季1~2月和12月为较不舒适,天气偏冷,但没有极其严寒的恶劣天气,平均每年有1~2次雨(雾)凇景观,这对岭南人来说是一种稀缺的旅游资源,游客可穿常用的冬季防寒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山 气候舒适度 旅游气候 评价
下载PDF
影响桂东南东风波特征及其概念模型 被引量:10
2
作者 彭武坚 刘金裕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0年第1期5-10,共6页
利用NCEP 2.5°×2.5°风场每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0a(1970.7~2009.9)35次影响桂东南的东风波天气过程。通过降雨强度、雨区分布及系统结构的统计分析,对东风波进行了归类。基于典型东风波过程,运用合成... 利用NCEP 2.5°×2.5°风场每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0a(1970.7~2009.9)35次影响桂东南的东风波天气过程。通过降雨强度、雨区分布及系统结构的统计分析,对东风波进行了归类。基于典型东风波过程,运用合成分析方法建立了各类东风波天气概念模型,结合本地预报经验提出了桂东南东风波的预报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风波 倒槽 合成分析 概念模型
下载PDF
双雨带过程中的回流暖区暴雨个例对比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赵华生 宝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1-733,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FNL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对华南两次双雨带过程中的回流暖区暴雨个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与暖湿的南到西南气流相比,变性高压脊后部回流的东到东南气流具有一定干冷属性,边界层两...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FNL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对华南两次双雨带过程中的回流暖区暴雨个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与暖湿的南到西南气流相比,变性高压脊后部回流的东到东南气流具有一定干冷属性,边界层两支不同性质的气流汇合形成辐合渐近线和边界层锋区。回流暖区暴雨实际是先有回流、预先在东侧形成浅薄的冷池,后有高空槽加深东移、带来边界层西南风,与东南风辐合,形成低层辐合抬升条件,西南风暖平流使边界层锋区加强并缓慢东移,产生的暴雨。回流和高空槽均起到关键的作用;(2)回流暖区暴雨区域在边界层内具有弱对流性不稳定或湿中性层结、而在中低层具有明显对流性不稳定,其发生发展机制有别于锋前暖区暴雨和典型锋面暴雨;(3)边界层较大水平螺旋度与回流暖区暴雨有良好对应关系,对回流暖区暴雨预报有指示意义,是回流暖区暴雨区别于锋面暴雨的重要动力学特征;(4)回流暖区的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850 hPa以下,以925 hPa最显著,北侧锋区的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850~700 hPa;南北两支雨带低层的水汽输送通道可能存在部分重合,当南侧暖区雨带的对流发展起来后,部分水汽可能被南侧辐合系统截留,从而影响北侧的水汽输送强度。这可能是导致北雨带降雨强度不如南雨带的一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双雨带 回流 暖区暴雨 辐合渐近线 水平螺旋度
下载PDF
玉林夏季高温天气气候特征与环流形势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刘金裕 +1 位作者 陆丽安 孙素琴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1年第4期6-12,I0001,共8页
利用近50年(1961~2010年)广西玉林站的气温、风、相对湿度、日照等地面观测资料及历史天气图、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玉林夏季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并探讨出现高温天气的大气环流形势。结果表明:(1)玉林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9... 利用近50年(1961~2010年)广西玉林站的气温、风、相对湿度、日照等地面观测资料及历史天气图、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玉林夏季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并探讨出现高温天气的大气环流形势。结果表明:(1)玉林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9月,3d以上的持续高温主要出现在7~8月,且高温日数的年际差异很大。玉林高温天气过程期间的日平均风速小、日平均相对湿度大、平均气温高和月平均日照时数偏多。(2)玉林出现高温天气的大气环流形势主要有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控制型、热带气旋外围型和副高与热带气旋共同影响型三类;高温持续时间与副高强度密切相关,当副高强,范围大,位置偏西,控制整个华南地区时,玉林容易出现持续高温;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影响易出现极端最高气温;副高和热带气旋联合影响能使高温持续时间加长,强度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林 夏季高温 气候特征 平均风速 相对湿度 副高 环流形势
下载PDF
2次台风外围强对流大风天气对比分析
5
作者 陆秋霖 张容菁 +1 位作者 李秀昌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1期71-78,共8页
【目的】为提高台风外围强对流大风预报预警能力。【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对2个差异较大的台风在广西造成台风外围强对流大风天气的环流背景、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前者的主要影... 【目的】为提高台风外围强对流大风预报预警能力。【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对2个差异较大的台风在广西造成台风外围强对流大风天气的环流背景、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前者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副高南侧边缘和台风西北侧偏东气流中的东风波动,后者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台风倒槽,受台风外围环流影响,近地面层风的辐合有利于对流触发;(2)较好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层结为其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2次过程的触发机制略有不同,辐合线位置的差异导致对流初生位置的不同,影响广西的范围也不同。【结论】CAPE值和DCAPE(600 hPa)值等的差异预示着前者对流发展潜势强于后者,所伴随的天气现象也有所不同。雷达回波上的弓形回波和后侧入流急流带来大风天气,大风出现前回波顶高度和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不断下降,对大风的出现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单体移速的不同导致大风出现的强度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外围 大风 不稳定层结 弓形回波
下载PDF
广西东南部“海葵”残涡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6
作者 陆秋霖 +3 位作者 李秀昌 韦荣 张容菁 陈明璐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4期167-174,共8页
利用各种常规气象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等对2023年9月“海葵”残涡造成广西东南部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处于200 hPa南亚高压东南侧的辐散区,500 hPa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西风槽东移引导弱冷空气南下,有利于“海... 利用各种常规气象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等对2023年9月“海葵”残涡造成广西东南部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处于200 hPa南亚高压东南侧的辐散区,500 hPa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西风槽东移引导弱冷空气南下,有利于“海葵”残涡长时间维持在广西东南部上空,冷暖空气交汇激发对流,产生特大暴雨。(2)低层季风气流加强,在广西东南部有西南风和东南风的辐合,充足的水汽输送到“海葵”残涡东侧堆积,中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良好配置促进了上升运动发展,为特大暴雨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3)对流单体后向传播形成“列车效应”,回波质心低,抬升凝结高度低,以高效率的暖云降水为主,超低空急流对强降水的出现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涡 特大暴雨 冷空气 季风 水汽
下载PDF
台风“海葵”残涡长久维持及引发广西极端强降水成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延志 +2 位作者 黄小燕 张容菁 陈明璐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3年第4期14-22,共9页
基于实况观测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气候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风云气象卫星四号A星(FY4A)红外云图以及玉林双偏振雷达等资料,对2023年台风“海葵”残涡复杂路径、长久维持原因及引发广西极端强降水的成因进行分析。... 基于实况观测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气候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风云气象卫星四号A星(FY4A)红外云图以及玉林双偏振雷达等资料,对2023年台风“海葵”残涡复杂路径、长久维持原因及引发广西极端强降水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残涡前期为三面高压坝阻拦,主要受大陆高压南侧弱偏东气流的引导缓慢西行。后期夹在两个高压之间的鞍型场中,随着大陆高压的减弱以及西南季风的增强,引导气流随之发生转换。这是“海葵”长久维持、一度在桂东南回旋的环流背景。(2)纬向带状弱的垂直风切变,“海葵”涡旋系统结构在中低层保持相对完整,残涡东侧始终与西南季风相连及下游暖区为残涡提供的能量补给,是有利残涡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因素。(3)多种动力影响因子呈现不对称分布,且随着残涡移动而发生变化,导致残涡强降水落区位置发生相应变化。随着残涡进入广西,其东南侧的辐合渐近线趋于靠近残涡中心,残涡在桂东南长时间的回旋停留,卷入的西南季风与东南风的辐合形成螺旋雨带,“列车效应”长时间影响桂东南是造成该地区极端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残涡 长久维持 极端强降水 辐合渐近线
下载PDF
一次玉林地区漏报的强双雨带影响的过程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宝亭 陆秋霖 +2 位作者 陈明璐 苏尉宣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3-324,共12页
暖区暴雨一直是业务预报难点,而双雨带中的暖区暴雨预报更是难以把握。2016年4月19日20时至20日20时出现了一次很强的双雨带过程,业务值班漏报了其对玉林地区的影响(漏报玉林南雨带的暴雨、大暴雨量级)。通过对数值预报产品、NCEP 1... 暖区暴雨一直是业务预报难点,而双雨带中的暖区暴雨预报更是难以把握。2016年4月19日20时至20日20时出现了一次很强的双雨带过程,业务值班漏报了其对玉林地区的影响(漏报玉林南雨带的暴雨、大暴雨量级)。通过对数值预报产品、NCEP 1°×1°全球客观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雷达资料等进行剖析,找出漏报的原因,结果如下:预报的500 hPa槽距本地较远、925 hPa辐合线不明显、雨量偏小,导致漏报玉林南雨带的暴雨、大暴雨量级;忽略了与冷温槽相配合的冷平流使高空槽加深的作用;上下游台站都误认为冷空气已入海,忽略了高压脊后部地面回流形势对玉林的影响;没有仔细分析暴雨前CAPE值,忽略了玉林周围已具备“上干下湿”的有利降水条件,易触发暴雨;边界层能量锋的锋生利于对流不稳定气团的抬升;低空急流为南雨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大值区和水汽辐合区都集中在玉林,水汽补给充足,导致玉林普降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雨带 漏报 地面回流
下载PDF
广西一次槽前型暖区飑线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邓雅倩 +2 位作者 陈明璐 陆秋霖 苏尉宣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8年第1期38-45,I0003,共9页
利用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资料以及FY2G、雷达资料,对发生于2016年4月22日的广西暖区飑线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飑线移动快速(100km·h-1),主要引发湿对流天气(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雨);飑线过境前气... 利用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资料以及FY2G、雷达资料,对发生于2016年4月22日的广西暖区飑线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飑线移动快速(100km·h-1),主要引发湿对流天气(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雨);飑线过境前气压下降,过境时气温和露点骤降、气压涌升、风向突变、风速陡增,过境后气压再次下降;具有尾流低压、雷暴高压、飑锋和飑前低压等飑中系统特征。(2)此次暖区飑线是在500h Pa高空槽加深东移的大尺度背景下发生的,飑线A初始对流的触发与云贵准静止锋前的地面辐合线密切相关,飑线B初始对流则由红河与玉溪间的露点锋及其锋前西南风和东南风的辐合线所触发,对流触发后随高空槽和中层基本气流向东偏南方向移动发展,影响广西。(3)虽然没有冷锋伴随而下,此次暖区飑线依然是在较强的环境下维持,有较强垂直风切变、较高对流有效位能、层结曲线和露点曲线向上形成"喇叭"状配置(上干下湿对流不稳定);地面辐合线、边界层暖切对飑线的发展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 飑线 地面辐合线 云贵准静止锋
下载PDF
玉林市近6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延志 黄小燕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3期47-50,共4页
利用玉林国家基本气象站近60年(1960—2019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常规的气候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玉林60年来的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市年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上升趋势显著,1998年之前处于偏冷期... 利用玉林国家基本气象站近60年(1960—2019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常规的气候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玉林60年来的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市年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上升趋势显著,1998年之前处于偏冷期,之后转为偏暖期。突变现象发生在1998年,且从2002年开始年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显著。小波分析显示玉林年平均气温具有多时间尺度特征,存在8—11年和18—22年2个周期的变化规律,表现出"冷-暖-冷"的特征。冬季和夏季的年平均气温趋势变化不明显,春季和秋季的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在气温的气候趋势变化上,春季和秋季的贡献更大,其变化趋势与总的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较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年代际变化 趋势 突变 周期
下载PDF
玉林市2023年3月25日冰雹过程双偏振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陆秋霖 李秀昌 +1 位作者 朱振华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3年第3期84-89,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双偏振雷达资料,采用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分析玉林市2023年3月25日冰雹过程的成因和双偏振雷达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冰雹天气是受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2)反射率因子强度均>60 dBZ,...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双偏振雷达资料,采用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分析玉林市2023年3月25日冰雹过程的成因和双偏振雷达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冰雹天气是受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2)反射率因子强度均>60 dBZ,低层有入流缺口、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和旁瓣回波等特征,中气旋厚度较厚,维持时间长。(3)上升气流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液态雨滴和冰晶粒子;0℃层以下有一定数量的液态粒子和湿冰粒子,而0℃层以上有较大尺寸的冰晶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双偏振雷达 三体散射 微差反射率 相关系数 比微差相移
下载PDF
玉林市“4·19”飑线大风成因及雷达特征分析
12
作者 张容菁 李秀昌 +2 位作者 彭武坚 陆秋霖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3年第3期90-94,共5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加密和常规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气候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以及SA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对2023年4月19日玉林暖区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飑线过程发生在高空短波槽、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倒槽... 利用自动气象站加密和常规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气候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以及SA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对2023年4月19日玉林暖区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飑线过程发生在高空短波槽、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倒槽锋面影响的环流背景下,是一次湿对流型飑线。(2)中层短波槽的动力作用与低层高温高湿环境配合较好,倒槽中的锋面是触发强对流天气的关键系统,飑线成熟阶段,受中高层短波扰动影响,飑线脱离锋面向暖区快速移动发展。(3)此次暖区飑线过程具有飑中系统的典型特征,飑线后部形成一个冷池,冷池密度流形成强的雷暴出流,造成冷池前部玉林多处出现10级以上大风。(4)雷达回波具有弓状回波、速度模糊、后侧入流缺口等雷暴大风特征,双偏振参量显示ZDR大值区随高度降低,回波均一性较好(CC>0.9),ZDR和KDP都可以看到飑线前沿的极大值窄回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飑线 大风 环境条件 双偏振雷达回波
下载PDF
台风“三巴”(2316)特大暴雨成因及预报偏差分析
13
作者 张容菁 韦荣 +2 位作者 李秀昌 黄小燕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3年第4期29-35,共7页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气候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卫星、双偏振雷达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对2316号秋季台风“三巴”造成广西特大暴雨的成因及预报偏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辐散场和低...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气候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卫星、双偏振雷达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对2316号秋季台风“三巴”造成广西特大暴雨的成因及预报偏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辐散场和低空东南急流的卷入使台风“三巴”进入北部湾后强度增强,广西低层为相当位温大值区。冷空气的加入使得边界层东南急流和偏东气流在台风东北侧和北侧强烈汇合,造成了在冷垫之上的强辐合抬升运动,引发极端强降水。(2)台风“三巴”本体和倒槽旺盛发展的对流云团是造成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桂东南到沿海上游地区不断有回波生成发展,形成明显的“列车效应”,雷达双偏振参量显示大暴雨落区低层存在明显的差分传播相移率(ZDR)和差分反射率因子(KDP)高值区。(3)数值模式对此次极端降雨较弱的预报能力,预报员对倒槽特大暴雨的对流特征、强度和持续时间认识的不足,导致预报员对冷空气主体南下速度预报偏快,对累积雨量的预报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三巴” 特大暴雨 成因分析 预报偏差
下载PDF
2010年后汛期一次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云燕 +2 位作者 杨礼 刘金裕 甘桂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4期2264-2267,2317,共5页
[目的]分析2010年后汛期一次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径向速度资料,对2010年8月4~5日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雷雨大风发... [目的]分析2010年后汛期一次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径向速度资料,对2010年8月4~5日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雷雨大风发生的环流形势、东风波风场和动力热力结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等。[结果]此次雷雨大风天气发生在深厚东风波槽前的东北风区域。发生时,副高位置偏北(脊线35°N),北支槽的东移迫使副高分裂成东西2环。东环副高西伸、鞍形场环流有利东风波生成发展。随着东风波发展西移,在其槽前影响区域,高空东风分量下传,使低空东北风显著加大,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雷雨大风发生的区域,中低层气流气旋式辐合,近地层反气旋式辐散,下沉运动明显;并具有中高层趋干冷、低层趋暖湿的热力结构。4日,超级单体风暴处在发展阶段,具有明显中气旋和钩状回波特征(中小尺度特征)。5日,广东中西部出现飑线和大风区、逆风区特征。中气旋、钩状回波和飑线、大风区、逆风区多普勒特征对雷雨大风短临预报具有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揭示了一些对当地预报此类东风波雷雨大风有意义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风波 雷雨大风 多普勒雷达 天气分析
下载PDF
影响华南的一次东风波天气过程 被引量:2
15
作者 彭武坚 刘金裕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9年第A02期49-50,共2页
通过分析一个影响华南地区的高层东风波个例,得出了这次高层东风波的系统特征:波动系统不够深厚,甚至在低层等压面上分析不出倒槽来;在东风波影响华南前期,高层200~300hPa倒槽气旋性弯曲比较明显,而低层却几乎反映不出;中高层槽线及槽... 通过分析一个影响华南地区的高层东风波个例,得出了这次高层东风波的系统特征:波动系统不够深厚,甚至在低层等压面上分析不出倒槽来;在东风波影响华南前期,高层200~300hPa倒槽气旋性弯曲比较明显,而低层却几乎反映不出;中高层槽线及槽前有正涡度平流,这与云系和雨区分布一致;并指出,分析200~500hPa高空形势、并结合卫星云图,是提前预报这种高层东风波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风波 倒槽 副热带高压 涡度
下载PDF
一次暴雨的湿位涡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金裕 彭武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16878-16881,共4页
[目的]分析广西一次前汛期暴雨的湿位涡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广西一次前汛期暴雨过程进行了湿位涡(MPV)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CSI)分析,探讨当地暴... [目的]分析广西一次前汛期暴雨的湿位涡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广西一次前汛期暴雨过程进行了湿位涡(MPV)及条件性对称不稳定(CSI)分析,探讨当地暴雨发生前后MPV各分量的特征及CSI对暴雨的作用。[结果]925 hPa MPV1正值区(MPV2负值区)东南侧等值线密集带、剖面图倾斜MPV1正值柱(MPV2负值柱)下方以及θe等值线密集带下方与强降雨落区有较好对应关系;在系统发展旺盛后,MPV1、MPV2梯度和强度的增强预示着暴雨增幅。强降雨暴发初期,850~650 hPa对流不稳定与CSI共存,对流不稳定和垂直运动起主要作用;在强降雨中后期,高空弱冷空气的进一步往南入侵,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迫使原来倾斜的θe密集带变得陡峭,有利于倾斜涡度发展,大气逐渐转为对流中性状态,CSI和斜升运动起主要作用,从而使暴雨得以持续。[结论]该研究为MPV和CSI理论应用到当地日常业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湿位涡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莫拉菲”台风暴雨分析
17
作者 刘金裕 陈明璐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9年第A02期37-38,共2页
利用天气学分析、物理量诊断,卫星云图和单站要素等方法对0906号台风"莫拉菲"(Molave)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次暴雨过程中,西南季风的发展和台风南侧的强烈上升运动作用十分突出,二者共同作用,促进暴雨的发生... 利用天气学分析、物理量诊断,卫星云图和单站要素等方法对0906号台风"莫拉菲"(Molave)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次暴雨过程中,西南季风的发展和台风南侧的强烈上升运动作用十分突出,二者共同作用,促进暴雨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拉菲” 台风 暴雨
下载PDF
2021年8月玉林市一次强降水过程成因及可预报性分析
18
作者 陆秋霖 张容菁 +2 位作者 李秀昌 罗雁飞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1年第S02期1-4,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ECP/FNL分析资料等,对2021年8月玉林市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过程主要受台风“卢碧”外围环流的影响,大量的水汽输送到桂东南并在玉林市上空辐合,低层气流辐合高层气...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ECP/FNL分析资料等,对2021年8月玉林市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过程主要受台风“卢碧”外围环流的影响,大量的水汽输送到桂东南并在玉林市上空辐合,低层气流辐合高层气流辐散,垂直上升运动加强,抬升凝结高度和对流凝结高度较低,0℃层较高,有利于形成高效率的暖云降水;数值预报模式对此次过程对流的触发和降水趋势把握较好,但对雨量估计和降水落区的预报偏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色风 偏北气流 水汽 暖云降水
下载PDF
广西锋面、暖区及高压后部暴雨个例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寿绍文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2年第2期11-18,共8页
利用常规、非常规气象资料,及高时空分辨率T639、mm5、NCEP资料,深入分析了两次华南前汛期暴雨天气过程(2010年"4.29"暴雨和2011年"5.12"暴雨)。基于这两次过程,对锋面、锋前暖区及高压后部暴雨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 利用常规、非常规气象资料,及高时空分辨率T639、mm5、NCEP资料,深入分析了两次华南前汛期暴雨天气过程(2010年"4.29"暴雨和2011年"5.12"暴雨)。基于这两次过程,对锋面、锋前暖区及高压后部暴雨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特征对比分析,进而探讨三者在天气形势、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及原因,以提高对华南前汛期暴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暴雨 锋面 锋前暖区 高压后部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对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形成机制的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寿绍文 杨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52-862,共11页
使用WRF对发生在2010年4月28—29日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诊断分析,研究了回流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冷空气受南岭、武夷山脉阻挡未能直接影响华南西部,其东移入海后,华南西部处入海高压后部,等压线呈&qu... 使用WRF对发生在2010年4月28—29日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诊断分析,研究了回流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冷空气受南岭、武夷山脉阻挡未能直接影响华南西部,其东移入海后,华南西部处入海高压后部,等压线呈"东南—西北"向,低层风向顺转为东南风,由于经南海回流的东南气流相对于孟加拉湾西南气流和越赤道气流是干冷的,不同性质气流汇合形成锋面、辐合线,提供了抬升条件,这是回流形势的形成过程;从θ_e和湿位涡诊断发现,边界层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和中低层对流性不稳定是此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不稳定机制;边界层辐合和能量锋锋生是暴雨的主要触发条件;在暴雨增幅前不稳定能量有一个积累过程,边界层能量锋锋生和辐合抬升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使暴雨增幅;湿位涡负异常对暴雨预报具有指示意义,水平螺旋度正值增大与暴雨增幅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次回流暴雨发生在边界层锋的两侧,边界层存在锋区表明此次回流暴雨在基本性质上仍属锋面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前汛期 回流暴雨 数值模拟 形成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