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被引量:7
1
作者 孙锡玮 吴青杰 +12 位作者 管之也 何晓刚 孙军 方继红 杨芳 袁亮 谢康 蒋健一 刘传彬 谢洪涛 徐静远 张思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084-1092,共9页
目的构建一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超声图像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诊断的深度学习系统并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的2000段儿童髋关节超声影像片段,并... 目的构建一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超声图像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诊断的深度学习系统并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的2000段儿童髋关节超声影像片段,并选取影像片段中标准截面2000张,所有标准截面均由标注小组通过使用基于Python 3.6环境的自编软件使用图片跨媒体数据标注与人工审核标准化流程用统一的标准进行处理。随机选取其中1753张用于训练深度学习系统,余247张用于测试系统。再从测试集中随机选取200张标准截面,并由8位临床医生独立完成读片标注,将8份独立结果与A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测试集共247例,与临床医生测量相比,判读髋关节是否成熟的诊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ROC,AUC)为0.865,灵敏度为76.19%,特异性为96.90%。Graf详细分型下的深度学习系统判读的AUC为0.575,灵敏度为25.90%,特异性为89.10%。根据Bland-Altman方法确定的α角[95%LoA(-4.7051°,6.5948°),Bias-0.94,P<0.001]和β角[95%LoA(-7.7191,6.8777),Bias-0.42,P=0.077],与8位临床医生相比AI系统判读结果均更为稳定,且β角效果更为突出。结论新型人工智能系统可快速且准确的测量标准髋关节超声平面的Graf法相关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神经网络 计算机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MRI在儿童JacobⅠ型肱骨外髁骨折治疗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孙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92-97,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影像学磁共振技术(MRI)判定JacobⅠ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骨折的稳定性,并指导其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于本院就诊且资料完整的JacobⅠ型肱骨外髁骨折病例39例。根据MRI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两组:A组——... 目的探讨通过影像学磁共振技术(MRI)判定JacobⅠ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骨折的稳定性,并指导其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于本院就诊且资料完整的JacobⅠ型肱骨外髁骨折病例39例。根据MRI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两组:A组——骨折线从干骺端至生长板,未穿过生长板,关节面完整,软骨铰链存在;B组——骨折线穿过生长板,延伸至关节面,软骨铰链不存在。A、B两组骨折均先予石膏固定,定期随访;对随访中无再移位病例继续予以石膏固定;对随访中移位明显加重者予手术治疗。治疗后期依据Dhillon评分,比较所有患儿骨折愈合及肘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A组有33例无再移位,1例再移位明显加重者予手术治疗;B组有2例无再移位,3例再移位明显加重者予手术治疗。A组骨折再移位率为2.9%,B组骨折再移位率为60%,与A组比较,B组骨折经非手术治疗后再移位的发生率明显增加(χ~2=15.42,P=0.004 9),且B组骨折预后评分占优率明显降低(χ~2=1.125,P=0.013)。结论关于JacobⅠ型肱骨外髁骨折的稳定性与治疗方案,仅依靠X线平片检查结果是不够的,MRI更容易显示儿童JacobⅠ型肱骨外髁骨折的稳定性,这为临床治疗儿童JacobⅠ型肱骨外髁骨折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外髁骨折 磁共振成象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JacobⅢ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3
作者 金瑞 孙军 《安徽医学》 2021年第6期595-598,共4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JacobⅢ型肱骨外髁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JacobⅢ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62例,男患儿34例,女患儿28例,右侧41例,左侧21例,均行小切口切开... 目的探讨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JacobⅢ型肱骨外髁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JacobⅢ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62例,男患儿34例,女患儿28例,右侧41例,左侧21例,均行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均予以屈肘90°旋后位石膏外固定,6周后复查摄片,根据骨痂生长情况,拆除石膏并拔出克氏针。末次随访时,评价手术治疗后的影像学变化及肘关节功能,并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62例患儿随访1~2年,平均(1.5±0.9)年,切口长度1.6~2.5 cm,平均(1.8±0.6)cm。末次拍片时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5~9周,平均(6.5±2.6)周。Dhillon评估肘关节功能评分:优43例,良17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6.77%。所有患儿均无严重肘内外翻畸形、迟发性尺神经炎、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JckobⅢ型肱骨外髁骨折,切口小且临床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外髁骨折 切开复位 小切口 克氏针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思成 孙军 +5 位作者 袁亮 谢康 方继红 刘传斌 谢洪涛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410-417,共8页
目的开发一种用于辅助诊断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 骨盆前后位 X 线片深度学习系统,并分析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自 2014 年 4 月至 2018 年 12 月共 10 219 张骨盆前后位 X 线... 目的开发一种用于辅助诊断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 骨盆前后位 X 线片深度学习系统,并分析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自 2014 年 4 月至 2018 年 12 月共 10 219 张骨盆前后位 X 线片,通过影像 PACS 系统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标注。所有 X 线片按照临床诊断分为"脱位组"(包括脱位和半脱位) 和"非脱位组"(包括正常和髋臼发育不良)。使用 9081 张 X 线片进行训练和优化深度学习系统,使用 1138 张 X 线片作为测试集,对比深度学习系统和临床医生诊断结果。利用 ROC 曲线确定深度学习系统诊断"髋脱位"的精度,并利用 Bland-Altman 散点图评价髋臼指数测量的一致性。结果测试集共 1138 例[其中男 242 例,女 896 例,年龄 0~10 岁,平均 (1.50±1.79) 岁]。深度学习系统诊断髋关节是否脱位的 ROC 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75,95.5% (276 / 289) 和 99.5% (1978 / 1987)。由深度学习系统测得的髋臼指数与临床医生测得结果相比,在"非脱位组"和"脱位组"的 Bland-Altman 95% 的一致性界限 (95% LOA) 分别为-3.27°~2.94°和-7.36°~5.36° (P<0.0001)。结论深度学习系统诊断 DDH 骨盆前后位与临床医生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同时具有更方便、更快速的特点。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诊断 DDH 骨盆前后位 X 线片,改善目前人工复杂的筛查转诊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脱位 发育性 儿童 人工智能
原文传递
不同旋转方式屈曲桡偏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尺神经损伤和切开复位的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顾然 贾国强 +3 位作者 孟连 孟阁 袁悦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6-520,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旋转方式的屈曲桡偏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与尺神经损伤、切开复位的关系,并评估发生轴向旋转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的152例Wilkins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资料,... 目的比较不同旋转方式的屈曲桡偏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与尺神经损伤、切开复位的关系,并评估发生轴向旋转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的152例Wilkins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资料,所有患儿尺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3%(20/152),切开复位率为22%(34/152)。根据正侧位X线平片结果,在坐标轴上将远端骨折块的旋转方式分为ⅢA型(X轴旋转,Y轴轻度旋转或无旋转)和ⅢB型(X轴旋转并伴有Y轴明显旋转)。比较两种类型患儿的性别、年龄、骨折侧别、骨折位置高低、身体质量指数、尺神经损伤和切开复位情况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Y轴明显旋转的危险因素。结果152例患儿中ⅢA型50例,ⅢB型102例,两种类型患儿在性别、骨折侧别、身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尺神经损伤发生率(χ^(2)=5.47,P=0.019)、骨折位置(χ^(2)=11.48,P=0.001)、切开复位率(χ^(2)=8.8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B型发生尺神经损伤的风险约是ⅢA型的5倍(OR=5.143,95%CI为1.414~23.125,P=0.019)。ⅢB型行切开复位的风险约是ⅢA型的5倍(OR=4.729,95%CI为1.584~14.495,P=0.003)。在屈曲桡偏Ⅲ型骨折中,伴有尺神经损伤切开复位的风险是无尺神经损伤的10倍(OR=9.816,95%CI为3.503~27.508,P=0.001)。高位型肱骨髁上骨折是Y轴明显旋转的唯一危险因素(OR=3.210,95%CI为1.470~7.011,P=0.003)。结论伴有Y轴明显旋转的屈曲桡偏Wilkins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更容易伴发尺神经损伤,闭合复位更加困难,其中高位型肱骨髁上骨折是引起Y轴明显旋转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神经损伤 切开复位
原文传递
改良Kapandji技术辅助复位治疗儿童尺侧压缩型肱骨髁上骨折
6
作者 周成 +1 位作者 陈赛文 张思成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11期1022-1024,1053,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Kapandji技术辅助复位手术治疗儿童尺侧压缩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6例尺侧压缩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2~11岁,平均(5.53±2.21)... 目的探讨改良Kapandji技术辅助复位手术治疗儿童尺侧压缩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6例尺侧压缩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2~11岁,平均(5.53±2.21)岁。记录手术前后患侧和健侧的提携角、鲍曼角、肘关节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随访4~10个月,平均(5.42±1.21)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85%,骨折愈合时间(27.60±1.85)d。术前,患侧与健侧的提携角和鲍曼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患侧的提携角和鲍曼角与术前患侧对比改善明显(P<0.05)。术后3个月,患侧与健侧的提携角和鲍曼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的肘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按Mayo评分评估,优24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改良Kapandji技术辅助复位手术治疗儿童尺侧压缩型肱骨髁上骨折,能将患侧肘关节的提携角、鲍曼角、活动度恢复至与健侧相当,并获得良好肘关节功能和外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Kapandji技术 儿童
下载PDF
儿童寰枢椎半脱位牵引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军 +1 位作者 袁毅 张亚鹏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6期794-796,共3页
目的分析儿童寰枢椎半脱位行枕颌带牵引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5年9月~2020年10月行枕颌带牵引治疗的寰枢椎半脱位患儿65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的Fielding分型、年龄、性别、诱因、症状持续时间、牵引前有无治疗等因素,... 目的分析儿童寰枢椎半脱位行枕颌带牵引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5年9月~2020年10月行枕颌带牵引治疗的寰枢椎半脱位患儿65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的Fielding分型、年龄、性别、诱因、症状持续时间、牵引前有无治疗等因素,以牵引所需要的时间作为治疗效果的量化指标,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可能影响牵引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63例患儿牵引治疗效果显著。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症状持续时间和Fielding分型对治疗有效时间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Fielding分型越低,症状持续时间越短,则牵引治疗时间越少、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半脱位 儿童 牵引治疗
下载PDF
克氏针“去锐性化”髓内弹性复位技术治疗GartlandⅢ型伸直桡偏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思成 +4 位作者 周成 孟阁 袁悦 刘方 孙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35-442,共8页
目的比较克氏针“去锐性化”髓内弹性复位技术和传统三维立体整复法治疗GartlandⅢ型伸直桡偏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06例GartlandⅢ型伸直桡偏型肱骨髁上骨... 目的比较克氏针“去锐性化”髓内弹性复位技术和传统三维立体整复法治疗GartlandⅢ型伸直桡偏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06例GartlandⅢ型伸直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48例;年龄1~12岁[(8.7±2.3)岁]。50例采用克氏针“去锐性化”髓内弹性复位技术治疗(研究组),56例采用传统三维立体整复法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3,6个月患侧与健侧Baumann角差异值、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8.5±1.2)个月]。研究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为(32.9±3.7)min、(20.6±5.4)次,对照组分别为(45.6±10.1)min、(32.5±8.2)次(P均<0.01)。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为(33.0±5.1)d,对照组为(33.8±4.7)d(P>0.05)。术后3,6个月研究组患侧与健侧Baumann角差异值分别为(3.2±0.8)°和(2.3±0.6)°,对照组分别为(6.0±2.1)°和(5.8±1.3)°(P均<0.01)。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研究组优44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8.0%(49/50);对照组优47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为92.9%(52/56)(P>0.05)。两组患者均无骨髓炎、骨折愈合不良、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或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结论克氏针“去锐性化”髓内弹性复位技术和传统三维立体整复法治疗GartlandⅢ型伸直桡偏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均能恢复肘关节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前者无须反复手法复位,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更少,桡偏和旋转畸形纠正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闭合复位 儿童
原文传递
儿童弹响拇分型诊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管之也 +3 位作者 张思成 白传卿 陈文建 孙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69-973,共5页
探讨儿童弹响拇分型诊疗的疗效及其临床价值。对收集的128例(164拇)儿童弹响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作者在Jung分型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亚分型,依据Lee标准对各种分型所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疗效评价,总体效果可分为治愈、好转和无... 探讨儿童弹响拇分型诊疗的疗效及其临床价值。对收集的128例(164拇)儿童弹响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作者在Jung分型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亚分型,依据Lee标准对各种分型所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疗效评价,总体效果可分为治愈、好转和无效。比较其临床疗效。Ⅰ型中18拇采用单纯手法按摩治疗方法,有13拇(72.22%)治愈,余24拇采用低温热塑夹板外固定治疗方法,有18拇(75%)治愈,两种治疗方法在治愈率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Ⅱa型中36拇采用低温热塑夹板外固定治疗方法,有26拇(72.22%)治愈,余13拇行全麻下腱鞘松解术治疗,有12拇(92.31%)治愈,两种治疗方法在治愈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b型中21拇采用低温热塑夹板外固定治疗方法,有10拇(47.62%)治愈,余20拇行全麻下腱鞘松解术治疗,有18拇(90%)治愈,低温热塑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治愈率明显低于腱鞘松解术治疗(P=0.004);Ⅲ型中32拇均行全麻下腱鞘松解术治疗,有28拇(87.5%)治愈。对于儿童弹响拇,应分型诊疗,针对性强,更有利于拇指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弹响拇 腱鞘炎 分型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儿童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10
作者 杨小刚 贾国强 +3 位作者 孟连 孟阁 孙军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1-406,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屈曲Wilkins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骨科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骨科收治的171例WilkinsⅢ型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患... 目的探讨儿童屈曲Wilkins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骨科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骨科收治的171例WilkinsⅢ型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患儿闭合复位是否失败分为闭合复位失败组(35例)和闭合复位成功组(136例)。将骨折高低位置、年龄、体重指数、尺桡偏移位方向、远端骨折块是否明显轴向旋转、是否合并尺神经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因素列为危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发生风险。结果171例患儿年龄为(7.8±2.6)岁;151例桡偏,20例尺偏;高位型120例,低位型51例;合并尺神经损伤20例,远端骨折块明显旋转11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闭合复位失败组和闭合复位成功组患儿在年龄、远端骨折块明显旋转、尺神经损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高低位置、体重指数、尺桡偏移位方向、受伤至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远端骨折块明显旋转(OR=3.287,95%CI:1.136~9.513,P=0.028)和尺神经损伤(OR=6.439,95%CI:2.262~18.327,P=0.001)为闭合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屈曲Wilkins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伴随远端骨折块明显旋转和(或)尺神经损伤容易导致闭合复位失败,临床治疗此类骨折时要更加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肱骨 危险因素 肱骨髁上骨折 闭合复位
原文传递
空心加压螺钉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
11
作者 张思成 +2 位作者 谢康 管之也 李阳 《安徽医学》 2022年第6期639-642,共4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9年8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31例采用该手术方式治疗的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临床资料,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记录术...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9年8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31例采用该手术方式治疗的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临床资料,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记录术前、术后肘关节活动度及肘关节Dhillon评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患儿术前患侧肘关节活动度平均(86.61±21.58)°,肘关节Dhillon评分平均(5.35±1.08)分;所有患儿术后4~7周均获得临床愈合,术后随访2~4年,平均(2.73±0.63)年;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年肘关节活动度平均(128.84±8.88)°,Dhillon评分平均(8.61±0.50)分,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100.00%。术后2年肘关节活动度及肘关节Dhillon评分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 空心加压螺钉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