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外泌体非编码RNA H19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
作者 陶华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19在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RT-PCR分别检测50例乳腺癌患者、25例乳腺良性病变者及25例体检健康者血浆外泌体及全血浆H19的表达水平,分析血浆外泌体H19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 目的探讨血浆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19在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RT-PCR分别检测50例乳腺癌患者、25例乳腺良性病变者及25例体检健康者血浆外泌体及全血浆H19的表达水平,分析血浆外泌体H19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浆外泌体与全血浆中H19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H19在乳腺癌患者血浆外泌体中的表达水平高于乳腺癌、乳腺良性病变者及体检健康者全血浆(P均<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19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c-erbB-2、Ki-67、P120(膜)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血浆外泌体H19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779,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70%,均明显高于全血浆组。结论血浆外泌体高表达的H19可能成为乳腺癌诊断的一个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长链非编码RNA H19 血浆 乳腺癌 生物学标志物
下载PDF
血浆外泌体非编码RNA MALAT1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陶华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ALAT1在乳腺癌患者血浆外泌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RT-PCR分别检测50例乳腺癌患者、25例乳腺良性病变者及25例健康体检者血浆外泌体MALAT1表达水平,分析乳腺癌血浆外泌体MALAT1表达量与临床病理参数...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ALAT1在乳腺癌患者血浆外泌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RT-PCR分别检测50例乳腺癌患者、25例乳腺良性病变者及25例健康体检者血浆外泌体MALAT1表达水平,分析乳腺癌血浆外泌体MALAT1表达量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浆外泌体MALAT1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MALAT1在乳腺癌患者血浆外泌体表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者、健康体检者(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ALAT1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c-erbB-2、Ki-67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血浆外泌体MALAT1单独诊断乳腺癌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68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52%。结论:血浆外泌体MALAT1可能成为乳腺癌诊断的一个潜在性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 血浆 乳腺癌 生物学标志物
下载PDF
直流电场刺激脂肪来源干细胞修复糖尿病大鼠难愈性创面 被引量:3
3
作者 张锐 刘兰 +3 位作者 谢德富 任红静 颜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84-1491,共8页
背景:脂肪来源干细胞在促进创面修复和再生方面潜力巨大,课题组前期已证明直流电场可以促进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增殖并且不改变其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目的:探究直流电场刺激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对糖尿病大鼠难愈性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1... 背景:脂肪来源干细胞在促进创面修复和再生方面潜力巨大,课题组前期已证明直流电场可以促进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增殖并且不改变其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目的:探究直流电场刺激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对糖尿病大鼠难愈性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1)获取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鉴定后分别给予0,100mV/mm直流电场刺激预处理,频率为1 h/d,连续3 d;(2)构建糖尿病难愈性创面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共21只,分别在创面局部多点注射1 mL直流电场刺激和未刺激的脂肪来源干细胞,细胞浓度为1×10^(9) L,PBS组给予等量的PBS;(3)造模后3,7,14 d,大体观察创面愈合程度;激光散斑血流对比成像仪记录大鼠创面血流灌注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价创面愈合组织学变化并进行微血管计数;免疫组化观察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创面组织CD3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未刺激脂肪来源干细胞组和PBS组相比较,直流电场刺激脂肪来源干细胞组在第14天时创面接近完全愈合,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加快(P <0.05);(2)直流电场刺激脂肪来源干细胞组在第3天时即开始出现创面上皮化,第14天时表皮结构较其余2组更加完整和连续,创面血管生成增加(P <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1表达增加明显(P <0.05);(3)3组大鼠创面血流灌注随着时间进展都出现逐渐达到峰值再回调的现象,直流电场刺激脂肪来源干细胞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流灌注较PBS组显著增加(P <0.05),并在第7天时,明显高于未刺激脂肪来源干细胞组(P <0.05);(4)结果说明直流电场作用后的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可以加速糖尿病难愈性创面愈合进程,其潜在的机制可能与其增加血流灌注、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和血管生成数量增加有关,这为体外大量扩增脂肪来源干细胞,加快干细胞的临床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场 脂肪来源干细胞 细胞增殖 创面愈合 糖尿病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