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沉积学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201
1
作者 张宪国 董春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9-72,共4页
地震沉积学是应用三维地震信息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地震沉积学研究强调地震同相轴并不一定是等时的,它以90°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和分频解释技术为主要研... 地震沉积学是应用三维地震信息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地震沉积学研究强调地震同相轴并不一定是等时的,它以90°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和分频解释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其他地球物理技术进行等时地层格架下的沉积微相研究,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展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大港油田滩海关家堡地区油藏评价中,利用地震沉积学原理及方法,基于地震属性分析和井资料进行了沉积微相分析,为油田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地震沉积学方法还可用于构造的精细解释。利用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技术对秘鲁S油田进行了构造解释,建立了精细的构造模型,发现了新的低幅度构造圈闭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沉积微相 构造解释 90°相位转换技术 地层切片 分频技术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方法和技术 被引量:159
2
作者 董春梅 张宪国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98-704,共7页
简单地讲,地震沉积学是应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它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门新的边缘交叉学科。其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与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等其他学科都有所不同,地震沉积学最大的理论... 简单地讲,地震沉积学是应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它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门新的边缘交叉学科。其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与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等其他学科都有所不同,地震沉积学最大的理论突破在于对地震同相轴穿时性的重新认识。但它是沉积学的发展而不是替代,地震沉积学研究要以地质研究为基础,在沉积学规律的指导下进行。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解释是地震沉积学中的三项关键技术。相位转换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地层意义,可以用于高频层序地层的地震解释;地层切片是沿两个等时界面间等比例内插出的一系列层面进行切片来研究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平面展布的技术;基于不同频率地震资料反映地质信息的不同,采用分频解释的方法,使得地震解释结果的地质意义更加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穿时性90° 相位转换 地层切片 分频解释
下载PDF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2
3
作者 于翠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18,22,共5页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自产生以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由早期的分类及储集空间刻画,向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的影响扩展;②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由常见的河流、三角洲和滩坝等,向古潜山、礁灰岩、砂砾岩...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自产生以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由早期的分类及储集空间刻画,向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的影响扩展;②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由常见的河流、三角洲和滩坝等,向古潜山、礁灰岩、砂砾岩体等更加复杂与隐蔽的储集体延伸;③研究方法与技术日益成熟,由定性分析向半定量及定量研究过渡,由单一的描述手段向多种技术配套、多个学科结合的趋势发展。随着油气田勘探形势的日益严峻,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将向更深层次发展,储层在油气藏形成时期的原始面貌及其受成岩、构造等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将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 油气成藏 储层地质建模 实验模拟
下载PDF
有关地震沉积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02
4
作者 董春梅 张宪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5-409,共5页
地震沉积学认为地震同相轴具有穿时性。有关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实用技术还比较少,目前所用的主要技术包括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解释等。本文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初步应用研究后认为:地震相位旋转的角度要根据与目的层位高频层序... 地震沉积学认为地震同相轴具有穿时性。有关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实用技术还比较少,目前所用的主要技术包括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解释等。本文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初步应用研究后认为:地震相位旋转的角度要根据与目的层位高频层序界面相对应的地震相位来决定,所以相位转换不一定都是90°转换,而且90°相位转换也不能真正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地层切片比时间切片和水平切片更接近于等时,但地层切片技术没有考虑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地层切片的纵向密度以及它所反映的真实信息受到地震分辨率的制约,因此对地层切片所反映的地质信息要进行综合分析;在利用频率信息进行层序解释时,应将分频解释与时频分析技术相结合,这是因为前者侧重于考虑不同频段反映地质信息的差别,而后者则对纵向上的频率变化所反映的地层旋回性给予更多的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穿时性 90°相位转换 地层切片 分频解释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探讨 被引量:81
5
作者 张宪国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40-1144,共5页
地震沉积学是用地震手段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其研究手段主要有90°相位转换和地层切片技术等。90°相位转换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可以用于高频层序地层的解释;地层切片是指对某一层位内进行等比例内插切片... 地震沉积学是用地震手段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其研究手段主要有90°相位转换和地层切片技术等。90°相位转换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可以用于高频层序地层的解释;地层切片是指对某一层位内进行等比例内插切片之后用来研究各个等时地层单元的沉积体系(相)的平面展布。文章认为:①由于受地震分辨率的限制,地震沉积学目前主要应用于研究宏观的地层、岩石、沉积史和沉积体系,还没有达到全面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程度,因此,目前的地震沉积学是利用地震手段结合井资料研究宏观的地层、岩石、沉积史和沉积体系的一门学科,它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才有可能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真正成为一门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新学科;②相位转换技术中转换的角度并不一定局限于90,°可以是其它角度的相位转换,这要根据层位标定的具体情况而定;③地层切片比时间切片和沿层切片更加合理,但是目前的地层切片技术还没有考虑地层的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因此,地层切片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等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相位转换 地层切片
下载PDF
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模式 被引量:78
6
作者 李志鹏 +1 位作者 董波 卜丽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105,共5页
单砂体内部夹层及其建筑结构对注入剂驱油以及剩余油的形成作用越来越大。在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模式的指导下,利用露头照片和连井剖面资料,建立了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内部结构模式,确定了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夹层的... 单砂体内部夹层及其建筑结构对注入剂驱油以及剩余油的形成作用越来越大。在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模式的指导下,利用露头照片和连井剖面资料,建立了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内部结构模式,确定了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夹层的三维展布形态。研究发现,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存在侧积夹层、前积夹层和垂积夹层3种类型。客观地反映了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基本单元的三维展布形态,真实再现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内部建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控三角洲 水下分流河道 内部建筑结构 单砂体 夹层
下载PDF
关于用FZI划分流动单元的探讨 被引量:69
7
作者 靳彦欣 +1 位作者 赵丽 赵丽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0-132,共3页
FZI(流动分层指标)是与储集层孔隙度和有效水力半径有关的变量,用油藏品质指数与归一化孔隙度的比值定义,被广泛用于定量识别和划分流动单元。但FZI的定义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对其基本原理及推导过程进行的理论分析表明:即使在同一流动单... FZI(流动分层指标)是与储集层孔隙度和有效水力半径有关的变量,用油藏品质指数与归一化孔隙度的比值定义,被广泛用于定量识别和划分流动单元。但FZI的定义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对其基本原理及推导过程进行的理论分析表明:即使在同一流动单元内,FZI是与孔隙度有关的变量,得不出确定的渗透率与孔隙度的相关关系;岩石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同时扩大或缩小合适的倍数会得到相同的FZI值,即物性差异很大的储集层可能FZI值相同。所以用该指标划分的流动单元不符合"流动单元内部储集层物性差异最小、不同流动单元之间储集层物性差异最大"的要求,在流动单元的识别和划分中应慎用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水力单元 储集层表征
下载PDF
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方法在礁灰岩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8
作者 岳大力 +1 位作者 吴胜和 侯连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5-79,共5页
对南海流花 11 1油田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在对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的方法中引入了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概念 ,克服了以往研究工作中只应用单一因素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不足。利用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反映储层的实际情... 对南海流花 11 1油田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在对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的方法中引入了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概念 ,克服了以往研究工作中只应用单一因素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不足。利用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反映储层的实际情况 ,进而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快速、直观地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在综合分析了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 ,根据对该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成果 ,提出了剩余油潜力区 ,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情况与非均质研究结果一致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定量表征 非均质综合指数 剩余油 生物礁油田 流花11-1油田
下载PDF
夹层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7
9
作者 王延章 +2 位作者 温长云 吴忠新 青强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0,共5页
在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从夹层描述入手,结合梁家楼南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夹层的形态、分布位置、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对夹层类型进行了分类,描述出了上部凸形、上部凹形、上部板状、中部凸型、... 在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从夹层描述入手,结合梁家楼南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夹层的形态、分布位置、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对夹层类型进行了分类,描述出了上部凸形、上部凹形、上部板状、中部凸型、中部凹型、中部板型、下部凸型、下部凹型、下部板型、楔状、弧状11种夹层分布模式,并且分别阐述了其对剩余油的不同控制作用,提出了上部凸型夹层剩余油最富集,中部凹型夹层剩余油分布最差。从挖潜方法来看,上部夹层封堵的剩余油宜采用水平井和堵水技术来挖潜,中部夹层封堵的剩余油宜采用不稳定注水方法来挖潜,上部和下部夹层封堵的剩余油宜采用堵水结合补孔措施来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 剩余油 分布模式 提高采收率 梁家楼油田
下载PDF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Ⅰ)——非均质控油理论的由来 被引量:57
10
作者 谭丽娟 于翠玲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2期16-21,共6页
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发育区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详细论述了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不... 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发育区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详细论述了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不同:沉积凹陷的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一区带(如洼陷带)内部的油气不均一分布,除了受油源和构造条件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的影响;造成区带内单一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一分布是文章强调的核心思想。油气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尤其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的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的各种复杂油气藏,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的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不均一分布 储层非均质性 岩性油气藏 复杂油气藏 控藏理论
下载PDF
基于孔隙分形特征的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评价 被引量:54
11
作者 张宪国 张涛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6期40-45,共6页
储层孔隙结构对低渗透储层的渗流能力和油气产能有重要影响,是低渗透储层研究的热点。目前,急需一种在储层宏观尺度上反映强非均质性储层孔隙结构优劣的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评价方法。以塔南凹陷白垩系低渗透储层为例,在薄片观察、孔渗测... 储层孔隙结构对低渗透储层的渗流能力和油气产能有重要影响,是低渗透储层研究的热点。目前,急需一种在储层宏观尺度上反映强非均质性储层孔隙结构优劣的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评价方法。以塔南凹陷白垩系低渗透储层为例,在薄片观察、孔渗测试和毛管压力测试的基础上,将分形算法应用于储层孔隙结构评价,建立了利用压汞测试求取孔隙分形维数,进而定量评价储层孔隙结构的方法。研究认为,该区发育粗态型、偏粗态型、偏细态型和细态型4种类型孔隙结构。利用毛管压力对数与润湿相饱和度对数的线性关系可求取孔隙分形维数,且分形维数越小,孔隙结构越好。结合薄片和试油资料建立了该区孔隙结构分类的分形维数标准,同时发现该区储层非均质性强,部分样品整体分形特征不明显,储层中的大孔隙和小孔隙均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但是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特点,表现为毛管压力与润湿相饱和度关系的分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孔隙结构 毛管压力 分形维数
下载PDF
老油田剩余油分布——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剩余油富集 被引量:53
12
作者 余成 +5 位作者 董春梅 王友净 刘卫 麻成斗 刘洪涛 宋彪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9-835,共7页
中国老油田已陆续进入开发中后期,大量剩余油因储层强非均质性的影响而滞留地下,成为了实现老油田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含水条件下剩余油潜力区预测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难题,此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一直在持续向前发展,但在对剩余... 中国老油田已陆续进入开发中后期,大量剩余油因储层强非均质性的影响而滞留地下,成为了实现老油田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含水条件下剩余油潜力区预测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难题,此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一直在持续向前发展,但在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上出现了简单化的趋势。通过对松辽盆地大庆油田外围的葡北油田葡Ⅰ油组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除了通常对剩余油潜力区的认识之外,发现并提出了湖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岔道口是一种新型的剩余油的有利富集区这一新认识,并从处于岔道口位置的油井开发响应和挖潜效果进行了剩余油分布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从岔道口剩余油富集机制来看,该处储层特征具有明显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砂体厚度相对较大;②夹层较发育;③沉积结构及组合类型复杂;④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与水下分流主河道的主体部位直接连通。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是一种以前研究中未曾提及的剩余油富集新领域,在该处聚集的剩余油属于首次发现。作为一种新的剩余油类型的提出,对与河流三角洲储层相关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油田 河流三角洲 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 剩余油 形成机制 新领域
下载PDF
苏北盆地粘土矿物转化模式与古地温 被引量:39
13
作者 姚合法 +3 位作者 侯建国 董春梅 刘玉瑞 任丽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9-35,共7页
以苏北盆地为例 ,系统研究了火成岩发育区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建立了粘土矿物转化模式 ;根据粘土矿物成岩演化特点 ,进行古地温分析。研究表明 ,苏北地区粘土矿物的分布主要受埋藏成岩作用、岩浆侵入、母质来源三种因素的影... 以苏北盆地为例 ,系统研究了火成岩发育区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建立了粘土矿物转化模式 ;根据粘土矿物成岩演化特点 ,进行古地温分析。研究表明 ,苏北地区粘土矿物的分布主要受埋藏成岩作用、岩浆侵入、母质来源三种因素的影响 ,发育四种类型的粘土矿物组合和三种粘土矿物转化模式 ;火山碎屑岩母岩区和基性岩浆侵入区具有特殊的粘土矿物组合和成岩演化模式 ,前者以富含蒙皂石矿物为特点 ;后者出现高岭石与伊 /蒙有序间层矿物共生组合 ,并具有不连续的演化序列 ;苏北盆地短有序I/S矿物出现于镜质组反射率 0 .5 %~ 0 .5 5 %的深度 ,伊 /蒙间层矿物转变成伊利石在镜质组反射率 0 .75 %~ 0 .8% ,可以用于热成熟度和古地温的估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古地温 火成岩 成岩演化 岩浆侵入 母质来源
下载PDF
孤东油田七区中馆4—馆6砂层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5
14
作者 窦之 董春梅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0,15,共4页
根据孤东油田七区中馆 4—馆 6砂层组河流相疏松砂岩储层特征 ,将储层参数、流体性质的非均质性与生产动态紧密结合 ,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以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孤东油田七区中馆 4—馆 6砂岩... 根据孤东油田七区中馆 4—馆 6砂层组河流相疏松砂岩储层特征 ,将储层参数、流体性质的非均质性与生产动态紧密结合 ,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以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孤东油田七区中馆 4—馆 6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 ,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平面上 ,非主力相带砂体边缘和废弃河道的砂体以及高渗向低渗的过渡带形成了剩余油饱和度相对高值区。在垂向上 ,非主力小层砂岩分布局限 ,储层物性差 ,油层厚度薄 ,尽管其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 ,但其剩余油储量有限 ;相反 ,主力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低 ,但可采剩余油储量较大。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包括简单正韵律、复杂正韵律、均质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 5种形式。其中简单正韵律和复杂正韵律层内剩余油较富集 ,前者主要富集在层序中上部 ,而后者在层序内较多层段富集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七区中馆4-馆6砂层组 储层 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基于单砂体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 被引量:45
15
作者 孙廷彬 +3 位作者 董春梅 李志鹏 田敏 李士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31-1136,共6页
以葡北油田葡I油组窄、薄砂体特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藏为例,提出了基于单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所指单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因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 以葡北油田葡I油组窄、薄砂体特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藏为例,提出了基于单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所指单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因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有关的渗流单元,既反映了砂体的沉积成因,也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单砂体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多期河道叠加型、分支河道型、单一河道型和席状砂型4个大类;结合注水开发特点,每种类型具有高注高采、高注低采、低注低采和低注高采4种注采方式。剩余油潜力评价的结果表明:多期河道叠加型单砂体潜力最大,剩余油主要为注水下窜型、顶部型、段塞式和欠注型4种类型,可以分别采用厚注薄采、油水井调剖堵水、井网调整和加密井网等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其次是席状砂型单砂体,剩余油表现为"蜂窝状",建议利用注水井调剖和油层压裂来优化注水效果,进行剩余油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砂体 剩余油 水下分流河道 特高含水期 窄薄砂体
下载PDF
多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40
16
作者 姚合法 +3 位作者 靳秀菊 申本科 张治国 何善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0-95,共6页
多参数识别是流动单元研究的发展方向,判别参数选择是多参数识别流动单元的关键。以鄂尔多斯盆地L37井区延安组Y9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对表征储层的六项属性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能力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选取... 多参数识别是流动单元研究的发展方向,判别参数选择是多参数识别流动单元的关键。以鄂尔多斯盆地L37井区延安组Y9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对表征储层的六项属性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能力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选取粒度中值、孔隙度、流动层分层指数三项参数作为L37井区流动单元判别参数,建立了流动单元判别函数,研究了储层非均质特征。研究表明,本区的河流相储层可以划分为为Ⅰ、Ⅱ、Ⅲ、Ⅳ四类流动单元,分别分布在曲流砂坝、决口扇和砂坝顶部、天然堤微相中,层内非均质性表现为夹心型、均变型、均质型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的储层非均质性,油田开发生产中应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判别函数 方法 多参数 流动分层指数 粒度中值 延安组
下载PDF
构造裂缝发育期次划分方法研究与应用——以海拉尔盆地布达特群为例 被引量:38
17
作者 任丽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3-260,共8页
以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构造带布达特群古潜山油藏裂缝性储层为例,对构造裂缝发育期次的划分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大量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综合采用裂缝充填物的同位素分析、包裹体测温和岩石声发射技术等,分析了裂缝的形... 以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构造带布达特群古潜山油藏裂缝性储层为例,对构造裂缝发育期次的划分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大量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综合采用裂缝充填物的同位素分析、包裹体测温和岩石声发射技术等,分析了裂缝的形成期次.研究认为布达特群主要存在三期构造破裂:第Ⅰ期裂缝的形成与南屯末-大磨拐河组沉积时期的构造运动有关,缝内以方解石充填为主,形成温度介于72~76℃之间,并见有烃类包裹体,但其成熟度较低.第Ⅱ期裂缝是在伊敏时期区域伸展作用下形成的,又细分为两个亚期,第一亚期裂缝以方解石充填为主,方解石形成温度介于117~132℃之间,是深埋高温环境下的产物;第二亚期裂缝以微-细晶石英充填为主,其形成温度介于120~154℃之间.相对来讲,第Ⅱ期烃类成熟度明显增强.第Ⅲ期裂缝是在伊敏末期强烈的抬升作用下形成的,裂缝内充填了微-细晶方解石和石英.其形成温度介于89~110℃之间,烃类成熟度减弱.裂缝发育期次划分对于恢复裂缝发育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发育期次 研究方法 稳定同位素分析 流体包裹体 声发射技术
下载PDF
多点地质统计学在秘鲁D油田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8
作者 张伟 董春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28,共5页
应用多点地质统计学和相控建模相结合的方法,以秘鲁D油田V层为例进行了地质条件约束下的地质建模研究。首先根据地质概念模型建立训练图像,然后应用多点地质统计学Snesim算法模拟沉积微相,最后在沉积微相控制下进行储层参数模拟。研究... 应用多点地质统计学和相控建模相结合的方法,以秘鲁D油田V层为例进行了地质条件约束下的地质建模研究。首先根据地质概念模型建立训练图像,然后应用多点地质统计学Snesim算法模拟沉积微相,最后在沉积微相控制下进行储层参数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不仅忠实于井点数据,而且可以在使用的训练图像中加入地质概念,从而对随机模型进行地质约束;V层沉积微相随机模拟较好地再现了沉积微相的空间结构,其孔隙度模拟实现与相应沉积微相模型吻合较好,且沉积微相对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影响;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和相控建模的建模原则有助于从地质的角度对模型进行约束,促进概念模型向定量模型的转化,从而建立合理的反映地下实际情况的三维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点地质统计学 相控建模 地质建模 秘鲁 D油田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斜坡断控岩溶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40
19
作者 韩长城 +4 位作者 鲁新便 任丽华 魏婷 张宪国 段宏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4-652,共9页
随着塔河油田主体区潜山风化壳岩溶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斜坡区的内幕岩溶储集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断裂对岩溶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井、钻井和地震资料,在储集层类型基础上,分析了断裂对岩溶... 随着塔河油田主体区潜山风化壳岩溶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斜坡区的内幕岩溶储集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断裂对岩溶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井、钻井和地震资料,在储集层类型基础上,分析了断裂对岩溶储集层发育的控制作用及断控岩溶储集层分布规律,探讨了断控岩溶储集层的形成机制和演化特征。断裂和岩溶储集层发育规模、期次存在着一定的耦合关系,多期次继承发育的Ⅱ级和Ⅲ-1级断裂对岩溶储集层控制作用明显。平面上岩溶储集层沿断裂呈条带状分布,垂向上储集层分布在距奥陶系一间房组顶面0~50和100 m^150 m范围内。深部岩溶储集层形成作用主要有大气淡水溶蚀作用、TSR(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热液溶蚀作用和混合溶蚀作用4种类型,海西早期是断控岩溶储集层发育的主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控岩溶储集层 斜坡区 断裂带 奥陶系 塔河油田
下载PDF
中国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和发展思考 被引量:39
20
作者 朱筱敏 董艳蕾 +2 位作者 曾洪流 张宪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7-411,共15页
地震沉积学是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延续发展。最近10多年来,地震沉积学研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地震沉积学理论、陆相碎屑沉积砂体、海相沉积砂体、碳酸盐岩和混积岩刻画、地震成岩相预测、砂体精细表征和开发地质应用、地球物理... 地震沉积学是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延续发展。最近10多年来,地震沉积学研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地震沉积学理论、陆相碎屑沉积砂体、海相沉积砂体、碳酸盐岩和混积岩刻画、地震成岩相预测、砂体精细表征和开发地质应用、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RGB(Red-Green-Blue)地震属性融合、储集层预测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雕刻地质体等10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未来地震沉积学应该关注地震地貌学理论模型、地震岩性学新方法、勘探地震沉积学、开发地震沉积学、地球物理反演新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地震沉积学理论方法,拓展地震沉积学在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助力油气勘探开发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地震沉积相 地震成岩相 砂体地震表征 地震属性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