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牙技术修复老年人牙列游离端缺失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斌科 《健康研究》 CAS 2016年第2期192-193,共2页
目的观察种植牙技术修复老年人牙列游离端缺失的临床成功率和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依照修复方法不同,将194例老年人牙列游离端缺失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7例,对照组采用义齿修复治疗,观察组用种植牙修复技术;在拔牙3... 目的观察种植牙技术修复老年人牙列游离端缺失的临床成功率和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依照修复方法不同,将194例老年人牙列游离端缺失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7例,对照组采用义齿修复治疗,观察组用种植牙修复技术;在拔牙3月后行种植修复,术后随访1-3年,比较种植成功率、稳定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种植成功率、稳定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观察组3例种植失败,其中1例因不能成功戒烟而失败,1例因系统性疾病而失败,1例CT显示骨吸收量达到0.3 mm失败;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牙龈出血、基牙疼痛、继发龋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人牙列游离端缺失治疗中,采用种植牙技术修复成功率高,稳定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列游离端缺失 种植牙 修复 成功率
下载PDF
47份外引小麦种质中矮秆基因的检测及其降秆效应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怡鑫 陈向东 +9 位作者 张雪宁 尤丽 李冉 轩庆庆 姜小苓 姜豪 王润发 茹振钢 吴晓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1-568,共8页
为有效利用外引小麦种质资源,明确矮秆基因的组成分布和降秆效应,利用8个矮秆基因( Rht-B1b、 Rht-D1b、 Rht4、 Rht5、 Rht8、 Rht9、 Rht12、 Rht13)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分别对47份外引种质矮秆基因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有46份种质含... 为有效利用外引小麦种质资源,明确矮秆基因的组成分布和降秆效应,利用8个矮秆基因( Rht-B1b、 Rht-D1b、 Rht4、 Rht5、 Rht8、 Rht9、 Rht12、 Rht13)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分别对47份外引种质矮秆基因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有46份种质含有矮秆基因,其中, Rht-B1b、 Rht4和 Rht12基因的频率最高,均为40.43%,其余依次为 Rht8(31.91%)、 Rht-D1b和 Rht13(均为19.15%)、 Rht5(8.51%)、 Rht9(6.38%)。有10份小麦种质含有单个矮秆基因,占21.28%;有36份小麦种质含有2个及以上矮秆基因,占76.60%,其中有11份含有3个矮秆基因,有2份含有4个矮秆基因。单个矮秆基因降秆效应以 Rht5最强,为31.78%,含有 Rht5的小麦材料平均株高为86.65cm。含有优良矮秆基因 Rht9、 Rht12和 Rht13的小麦材料平均株高分别为101.07 cm、92.87 cm和92.75 cm,其中, Rht9在8个矮秆基因中降秆效应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外引种质 矮秆基因 株高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即刻种植与GBR在多颗前牙外伤种植修复中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当代医学》 2020年第16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与引导骨再生技术(GBR)在多颗前牙外伤种植修复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00例多颗前牙外伤种植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入院,使用延期种植联...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与引导骨再生技术(GBR)在多颗前牙外伤种植修复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00例多颗前牙外伤种植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入院,使用延期种植联合GBR治疗)和观察组(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入院,使用即刻种植联合GBR治疗),各100例。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种植前及种植后1年后骨高度、种植后1年牙槽骨垂直向吸收高度及种植后1周、6个月、1年的红色美学评分(PES)。结果种植前两组患者的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后1年,观察组的骨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观察组的牙槽骨垂直向吸收高度低于对照组(P<0.05);种植后1周、6个月、1年,观察组的P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种植成功率(95.00%)高于对照组(86.00%)(P<0.05)。结论给予多颗前牙外伤种植修复即刻种植与GBR治疗,可以增加骨高度,减少骨吸收,提高软组织美学效果及种植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颗前牙外伤种植修复 即刻种植 GBR 价值
下载PDF
种植体周围炎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26期54-54,58,共2页
目的在本文的研究当中,我们将引发出种植体周围炎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并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来分析其中的防治措施。方法在研究当中我们根据我院所进行口腔种植修复手术且出现种植体周围炎的患者当中选取45例患者作为我们的重点研究对象... 目的在本文的研究当中,我们将引发出种植体周围炎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并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来分析其中的防治措施。方法在研究当中我们根据我院所进行口腔种植修复手术且出现种植体周围炎的患者当中选取45例患者作为我们的重点研究对象,并且每一位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状况、牙龈疾病状况与慢性疾病状况、其他因素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其中较为容易引发种植体周围炎的危险因素,并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制定防治措施。结果从结果当中来看,这些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均与种植体周围炎没有关系,而对于吸烟、牙周炎病史、糖尿病病史、口腔卫生不良都是种植体周围炎的危险因素。我们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制定了几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结论对于患有种植体周围炎的患者们,应尽快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并且加强预防管理,保证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周围炎 口腔种植修复手术 危险因素 防治研究
下载PDF
微创小窗口与常规窗口上颌窦外提升术结合同期种植体植入的疗效比较
5
作者 陈斌科 《浙江创伤外科》 2018年第2期252-254,共3页
目的比较微创小窗口与常规窗口上颌窦外提升术结合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行义齿种植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和常规组,各36例。常规组行常规窗口上颌窦外提升术,微创组行小窗口上颌窦外提升... 目的比较微创小窗口与常规窗口上颌窦外提升术结合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行义齿种植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和常规组,各36例。常规组行常规窗口上颌窦外提升术,微创组行小窗口上颌窦外提升术。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的上颌窦底部残余骨厚度;比较两组术后即刻与术后6月的植体矢状面、冠状面宽度;比较两组术后第10天、第30天局部疼痛的VAS评分。结果 (1)经过口腔锥形束CT(CBCT)扫描显示,微创组与常规组术后的上颌窦底部残余骨厚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6月的种植体矢状面宽度和冠状面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第10天,微创组局部疼痛较常规组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天,两组局部疼痛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小窗口行上颌窦外提升术结合人工骨粉同期植入种植体,与常规窗口一样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不适,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上颌窦外提升 义齿种植
下载PDF
青田石的天然美
6
作者 《宝藏》 2021年第1期107-108,共2页
青田石是产于浙江省青田县的一种名贵彩石,它与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石"。青田石质地温润,脆软相宜,色彩斑斓,花纹奇特,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青田石雕的理想石料,也是篆刻艺术最早采用,应用最广的印材之... 青田石是产于浙江省青田县的一种名贵彩石,它与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石"。青田石质地温润,脆软相宜,色彩斑斓,花纹奇特,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青田石雕的理想石料,也是篆刻艺术最早采用,应用最广的印材之一。青田石又是观赏石,奇特美妙的花纹像一幅幅美丽图画,千变万化,美不胜收,是石中不可多得的稀有品种,为世人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刻艺术 工艺美术品 印材 青田石 稀有品种 昌化石 观赏石 巴林石
原文传递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玉米叶片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尚海鹏 +4 位作者 李孝永 孙磊康 李玉霞 贾绪存 王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51-2460,共10页
为探讨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玉米(Zea mays L.)叶片解剖结构、气孔特征以及光合生理的影响,以郑单958为材料,采用开顶式人工气候室(OTC)设置4个处理:CK(对照,大气CO_(2)浓度,大气温度)、EC(仅CO_(2)浓度较CK高200μmol·mol^(-1))... 为探讨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玉米(Zea mays L.)叶片解剖结构、气孔特征以及光合生理的影响,以郑单958为材料,采用开顶式人工气候室(OTC)设置4个处理:CK(对照,大气CO_(2)浓度,大气温度)、EC(仅CO_(2)浓度较CK高200μmol·mol^(-1))、ET[仅温度较CK高(2±0.5)℃]、ECET[CO_(2)浓度较CK高200μmol·mol^(-1),温度较CK高(2±0.5)℃],分析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玉米叶片解剖结构、气孔特征、光合生理和物质生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EC、ET和ECET处理玉米叶长和叶面积增加,气孔密度和长度减小;EC和ECET处理玉米叶片厚度、脉间距均增加,ET则相反,叶片厚度、脉间距均减小;EC处理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27.30%和7.06%,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7.37%;ET和ECET处理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均增加,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EC、ET和ECET处理叶片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活性均显著增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则降低;EC处理增加了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降低了淀粉含量,ET则与EC相反,ECET处理淀粉含量显著增加;EC和ECET处理均增加了玉米生物量,但差异不显著。综上,CO_(2)浓度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温度升高对玉米叶片结构和生理功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气候变化对玉米叶片形态和光合生理的影响,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 玉米 叶片形态结构 光合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