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闽沿岸潮余流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林其良 黄大吉 宣基亮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36,共7页
利用非结构网格海洋环流模式(FVCOM),研究了浙闽沿岸潮余流的空间变化及其生成机制。结果表明,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具有明显的水平二维特征。根据潮余流的流速和方向,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可分为3个区域,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区域I、区域II和... 利用非结构网格海洋环流模式(FVCOM),研究了浙闽沿岸潮余流的空间变化及其生成机制。结果表明,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具有明显的水平二维特征。根据潮余流的流速和方向,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可分为3个区域,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区域I、区域II和区域III。区域I和区域III的潮余流较强,前者流速为0.6~2.5cm/s,方向沿等深线指向西南;后者流速为0.5~1.5cm/s,方向沿等深线指向东北。区域II的潮余流较弱,均小于0.6cm/s,方向自岸向海逆时针旋转,离岸较近区域方向指向西南,离岸较远区域方向指向东北。结合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和海底地形进行分析,发现潮余流与地形β效应(d/dx)(1/H)成正比,这与前人研究获得的海底地形对潮流的整流机制相符合,表明浙闽沿岸海域陡峭的海底地形对潮流有明显的整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潮余流 地形β效应 浙闽沿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