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浙闽沿岸潮余流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4
- 1
-
-
作者
林其良
黄大吉
宣基亮
-
机构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
出处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36,共7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资助(2011CB409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1306025)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资助(201205015)
-
文摘
利用非结构网格海洋环流模式(FVCOM),研究了浙闽沿岸潮余流的空间变化及其生成机制。结果表明,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具有明显的水平二维特征。根据潮余流的流速和方向,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可分为3个区域,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区域I、区域II和区域III。区域I和区域III的潮余流较强,前者流速为0.6~2.5cm/s,方向沿等深线指向西南;后者流速为0.5~1.5cm/s,方向沿等深线指向东北。区域II的潮余流较弱,均小于0.6cm/s,方向自岸向海逆时针旋转,离岸较近区域方向指向西南,离岸较远区域方向指向东北。结合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和海底地形进行分析,发现潮余流与地形β效应(d/dx)(1/H)成正比,这与前人研究获得的海底地形对潮流的整流机制相符合,表明浙闽沿岸海域陡峭的海底地形对潮流有明显的整流作用。
-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潮余流
地形β效应
浙闽沿岸
-
Keywords
numerical simulation
tidal residual currents
topographic beta factor
coastal area off Zhejiang and Fujian Provinces
-
分类号
P731.27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