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说新语》中的“有”字句——以“空间/时间存在句”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松江 《中文学术前沿》 2012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本文旨在:通过对枟世说新语枠中的二价'有'字句的穷尽性调查,描写其中'空间/时间存在句'以及其他二价'有'字句的共时情况,为'时空间存在句'的历时生成过程以及'有'字句的研究提供一个中古时期... 本文旨在:通过对枟世说新语枠中的二价'有'字句的穷尽性调查,描写其中'空间/时间存在句'以及其他二价'有'字句的共时情况,为'时空间存在句'的历时生成过程以及'有'字句的研究提供一个中古时期的共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字句 存在句 世说新语
原文传递
谈《旧杂譬喻经》在佛教汉语发展史上的定位 被引量:1
2
作者 松江 《中文学术前沿》 2015年第1期44-53,共10页
历代藏经都把两卷本《旧杂譬喻经》的译者拟定为三国吴康僧会。但是围绕此经的译者及其成书年代问题,已有学者认为并非康僧会所译。本文着眼于经中'偈'的押韵、宾语'何等'的词序和'谁'用于分裂句这两种语法现象... 历代藏经都把两卷本《旧杂譬喻经》的译者拟定为三国吴康僧会。但是围绕此经的译者及其成书年代问题,已有学者认为并非康僧会所译。本文着眼于经中'偈'的押韵、宾语'何等'的词序和'谁'用于分裂句这两种语法现象,再次探讨这部译经在佛教汉语发展史上的定位问题,并由此推定此经的主要部分反映了魏晋时期前后(3、4世纪)的汉语情况。这虽然和前人研究的结论大致相同,但是本文在方法论上进行了新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杂譬喻经 疑问代词
原文传递
也谈早期汉译佛典语言在上中古间语法史上的价值
3
作者 松江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08年第1期114-133,共20页
以早期汉译佛典为语料研究汉语语法史已相当普遍,但是因为汉译佛典是翻译语言,所以有学者对汉汉佛典的语料价值持慎重态度。本文以(1)完结动词"已"的特殊用法、(2)人称代词复数词尾的频繁出现、(3)疑问代词宾语的词序这三项... 以早期汉译佛典为语料研究汉语语法史已相当普遍,但是因为汉译佛典是翻译语言,所以有学者对汉汉佛典的语料价值持慎重态度。本文以(1)完结动词"已"的特殊用法、(2)人称代词复数词尾的频繁出现、(3)疑问代词宾语的词序这三项语法现象为例,对早期汉译佛典是否反映当时实际汉语口语的问题进行探讨。另外,对五世纪以前成书的汉译佛典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其是否与实际口语有关,本文作出了初步的检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汉译佛典 完结动词“已” 人称代词复数词尾 疑问代词宾语
原文传递
汉语疑问数词“多少”的生成机制——兼谈中古疑问数词系统的复杂性
4
作者 松江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9年第1期6-17,共12页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疑问数词“多少”的生成机制。在中古汉语(东汉魏晋南北朝)中,“多少”多用于非疑问用法,疑问用法较少,且用于疑问用法时,受到各种限制;到了近古汉语(唐宋时期),“多少”不再受到限制,可以认为其已经发展为典型的疑问...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疑问数词“多少”的生成机制。在中古汉语(东汉魏晋南北朝)中,“多少”多用于非疑问用法,疑问用法较少,且用于疑问用法时,受到各种限制;到了近古汉语(唐宋时期),“多少”不再受到限制,可以认为其已经发展为典型的疑问数词。非疑问用法中表示多寡概念的“多少”经常出现在表达说话者疑惑性语气的语境或语法环境中(例如认知动词“不知”的宾语小句等),结果它吸收这种疑惑性语气,获得了疑问用法,最终变成典型的疑问数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问数词 多少 中古汉语
下载PDF
汉语词汇史研究刍议
5
作者 松江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2年第1期80-95,共16页
汉语词汇史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积累了辉煌的研究成果。在此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推进汉语历史词汇研究,我们应该借鉴什么样的新的研究观点,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向呢?为了回答此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以下三种较新的研究方法及观点:即(一)探用... 汉语词汇史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积累了辉煌的研究成果。在此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推进汉语历史词汇研究,我们应该借鉴什么样的新的研究观点,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向呢?为了回答此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以下三种较新的研究方法及观点:即(一)探用文献考证法与语言地理学结合的方法。即笔者指出,有时我们可以看到某些情况只有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才能搞清;(二)运用历史语用论的方法。即尽管笔者未能看到把此方法应用於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具体情况,但是可以认为此方法在汉语词汇研究史上应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三)持有汉语词汇在域外地区会有不同演变的观点。即笔者认为,有了这种观点,我们才可以完整地认识到汉字与词汇之间的复杂的关系。本文在讨论这三种研究方法及观点时,将以"子"一词及其相关词汇的历时演变为例,进行个案问题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词汇史 语言地理学 文献考证法 历史语用学
原文传递
上古中期禅母系疑问代词系统中句法分布的互补现象
6
作者 松江 《汉语史学报》 2006年第1期71-89,共19页
本文通过对上古中期的五种文献中的禅母系疑问代词"孰"和"谁"进行分析,指出:在《论语》《孟子》中"孰/谁"指示人或人的集团时,"孰"只作主语不作宾语,而"谁"主要作宾语很少作主语,由... 本文通过对上古中期的五种文献中的禅母系疑问代词"孰"和"谁"进行分析,指出:在《论语》《孟子》中"孰/谁"指示人或人的集团时,"孰"只作主语不作宾语,而"谁"主要作宾语很少作主语,由此显示出了在句法分佈上的互补现象。因此可以推定,在该句型中"孰"和"谁"的交替起着格表示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对此互补现象的生成过程及其机制,提出以下假说:在《论语》《孟子》中所见到的"孰"和"谁"的交替的格表示是,在上古初期以後由其在话语层面上的交替而演变成句法层面上的交替的结果。这种格表示在共时平面上可以视为一种suppletion,不可能是原始汉语中存在过的格变化的遗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疑问代词 形态变化 格表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