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8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中古隆起龙王庙组特大型气田战略发现与理论技术创新 被引量:294
1
作者 杜金虎 邹才能 +7 位作者 徐春春 何海清 沈平 杨跃明 李亚林 魏国齐 汪泽成 杨雨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8-277,共10页
2011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磨溪—高石梯地区发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主力含气层系包括震旦系灯影组灯二段、灯四段及寒武系龙王庙组,地质储量规模超过万亿立方米。在简要回顾川中古隆起大气区战略发现历程的基础上,系统阐... 2011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磨溪—高石梯地区发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主力含气层系包括震旦系灯影组灯二段、灯四段及寒武系龙王庙组,地质储量规模超过万亿立方米。在简要回顾川中古隆起大气区战略发现历程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川中古隆起龙王庙组特大型气田的形成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指出大型古隆起背景、大型网状供烃系统、规模化的颗粒滩储集层以及区域性的储盖组合是特大型气田形成的重要条件;针对龙王庙组超深、高温、高压等复杂地层条件,分别在测井、地震、钻井、储集层改造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攻关,并形成了相应的配套成果,应用效果良好,展示了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王庙组 古隆起 特大型气田 战略发现 裂陷槽 川中古隆起
下载PDF
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分布规律 被引量:187
2
作者 王一刚 文应初 +2 位作者 张帆 杨雨 张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0-15,共6页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是发育在下二叠统侵蚀面上的一套海侵沉积。其碳酸盐岩沉积主体在川东及鄂西地区,沉积环境属碳酸盐缓坡。该沉积体系包括碳酸盐浅缓坡(海陆交互带)、碳酸盐深缓坡(细分为外带和内带)、海槽(盆地)和环海槽陆棚边...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是发育在下二叠统侵蚀面上的一套海侵沉积。其碳酸盐岩沉积主体在川东及鄂西地区,沉积环境属碳酸盐缓坡。该沉积体系包括碳酸盐浅缓坡(海陆交互带)、碳酸盐深缓坡(细分为外带和内带)、海槽(盆地)和环海槽陆棚边缘带。这些沉积相带自四川盆地西南向东北大致呈同心弧状顺次展布,并随海侵的发展逐渐向西南方向迁移。至长兴期,受南秦岭裂陷洋强烈拉张的影响在川东北部形成开江—梁平碳酸盐海槽,并在陆棚边缘带和深缓坡带分别发育了陆棚边缘礁和点礁,由此开始了由碳酸盐缓坡向碳酸盐台地转化的过程。陆棚边缘礁带是生物礁发育的有利相带。陆棚边缘礁的个体明显大于缓坡内的点礁,分布密度大,是形成大中型生物礁气藏的有利相带。到长兴期末,这些陆棚边缘礁仍未能相互连接构成连续的障壁,致使四川盆地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未能最终由碳酸盐缓坡转变为碳酸盐台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碳酸盐 沉积 生物礁 气藏勘探
下载PDF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分布规律、勘探方法与远景预测 被引量:168
3
作者 王一刚 刘划一 +2 位作者 文应初 杨雨 张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14-19,共6页
20世纪末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发现了渡口河等以孔隙性鲕粒白云岩为储层的飞仙关组气藏。这些储层的分布与飞仙关组鲕粒滩的分布规律有关。研究表明当时的古地理格局控制了飞仙关组鲕粒滩的分布 ,因而影响着鲕滩气藏的分布。研究区的鲕粒滩... 20世纪末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发现了渡口河等以孔隙性鲕粒白云岩为储层的飞仙关组气藏。这些储层的分布与飞仙关组鲕粒滩的分布规律有关。研究表明当时的古地理格局控制了飞仙关组鲕粒滩的分布 ,因而影响着鲕滩气藏的分布。研究区的鲕粒滩集中分布在环早期开江—梁平海槽的碳酸盐岩台地边缘 ,它们随着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区的扩大和开江—梁平海槽的消亡而发育迁移 ,形成了宣汉黄金口—开县地区、达县—梁平地区等几个鲕粒岩集中发育区块。由于孔隙性鲕粒白云岩的形成与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和深埋藏溶解作用有关 ,故储层呈大小不等的透镜状分布在致密的鲕粒灰岩中 ,使鲕粒气藏具有岩性—构造复合圈闭的特点。孔隙性白云岩储层的声速平均 5 5 4 0m/s,致密灰岩的大于 6 2 0 0m/s ,故在地震剖面上储层表现为在一定层位的弱反射背景出现的一段连续的强振幅反射。因此 ,鲕滩气藏的勘探可遵循“占边缘、找亮点、套构造”的思路进行综合预测勘探。除目前重点勘探的五宝场地区外 ,宣汉黄金口—万源区块和达川—梁平区块是很有希望的勘探后备区块 ,万源—南江区块和广元—昌平区块是鲕滩气藏勘探的远景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飞仙关组 沉积相 储层 预测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149
4
作者 王兴志 张帆 +5 位作者 马青 杨满平 王一刚 文应初 杨雨 张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9-254,共6页
据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和储层分布规律 ,认为区内长兴组生物礁和飞仙关组鲕粒滩特征和分布与海平面升降有关。长兴期生物礁发育于海平面快速上升阶段的缓坡坡折地带和缓坡内的局部 ,当生物礁的生长速度低于... 据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和储层分布规律 ,认为区内长兴组生物礁和飞仙关组鲕粒滩特征和分布与海平面升降有关。长兴期生物礁发育于海平面快速上升阶段的缓坡坡折地带和缓坡内的局部 ,当生物礁的生长速度低于海平面的上升速度时 ,形成海侵追补型生物礁 ,当生物礁生长速度大于海平面上升速度时 ,则构成海侵并进型生物礁 ;飞仙关鲕粒滩形成于海平面下降阶段的台地边缘和台内局部地区 ,单一台地边缘鲕粒滩分布广、厚度大 ,而台内鲕粒滩数量虽多 ,但单一厚度小 ,分布范围窄。总体来看 ,长兴生物礁发育层位逐渐向海侵方向升高 ,而飞仙关鲕粒滩随海退的进行 ,向台地增生方向迁移。区内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一次较大规模海平面升降过程中的产物 ,海侵始于吴家坪初期 ,长兴期海平面快速上升 ,至飞仙关初期达到最高海平面 ,海平面开始下降 ,直至飞仙关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海平面变化 长兴组 飞仙关组 生物礁 鲕粒滩
下载PDF
四川盆地桐湾期古地貌特征及成藏意义 被引量:166
5
作者 汪泽成 姜华 +5 位作者 王铜山 鲁卫华 谷志东 徐安娜 杨雨 徐兆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5-312,共8页
通过对桐湾运动性质、期次的分析,利用地震、钻井、露头等资料,采用"残余厚度法"与"印模法"刻画四川盆地筇竹寺组沉积前的侵蚀谷地貌形态,分析其油气成藏条件。四川盆地及邻区在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发生了桐湾运动,... 通过对桐湾运动性质、期次的分析,利用地震、钻井、露头等资料,采用"残余厚度法"与"印模法"刻画四川盆地筇竹寺组沉积前的侵蚀谷地貌形态,分析其油气成藏条件。四川盆地及邻区在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发生了桐湾运动,共可分为3幕,均表现为区域性抬升与剥蚀,形成了3个假整合面。受其影响,在四川盆地中南部形成了近南北向展布的规模较大的德阳—泸州侵蚀谷,充填厚度较大的麦地坪组和筇竹寺组,成为寒武系烃源岩重要的生烃中心,与灯影组灯四段、灯二段两套风化壳岩溶储集层构成良好的成藏组合条件,有利于形成大气田,勘探潜力大。侵蚀谷成因机制与演化历史分析表明,震旦纪末期桐湾运动Ⅱ幕的逆冲-褶皱隆升、剥蚀作用以及早寒武世早期快速海侵背景下的拉张作用是形成侵蚀谷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湾运动 侵蚀谷 古隆起 灯影组 筇竹寺组 成藏组合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43
6
作者 马新华 杨雨 +1 位作者 文龙 罗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海相大中型气田基本特征分析,结合海相克拉通阶段主要成藏地质单元划分及其对关键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探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指出勘探方向。通过周期性拉张-隆升背景的分析,提出四川海相克拉通阶段... 基于四川盆地海相大中型气田基本特征分析,结合海相克拉通阶段主要成藏地质单元划分及其对关键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探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指出勘探方向。通过周期性拉张-隆升背景的分析,提出四川海相克拉通阶段发育形成了5个大型古裂陷、3个大型古隆起、5个大型古侵蚀面等大型地质单元,这些地质单元控制了大中型气田的关键成藏要素:(1)大型古裂陷控制了优质烃源岩生烃中心展布;(2)大型古裂陷边缘、古隆起高部位、古侵蚀面控制了优质储集层的展布;(3)大型古裂陷、古隆起、古侵蚀面和现今构造背景联合控制了多类大中型圈闭的形成;(4)大型地质单元内圈闭继承性演化控制天然气规模聚集。通过大中型气田展布特征与大型成藏地质单元的对比分析,提出单个或多个成藏地质单元与现今构造的叠合关系控制了大中型气田的分布,"三古"叠合区最为有利。德阳—安岳古裂陷周缘、龙门山古裂陷东缘、开江—梁平海槽及城口—鄂西海槽边缘带、环川中水下古隆起高部位、川东—蜀南地区茅口组顶界古侵蚀面、川中—川西雷口坡组顶界古侵蚀面等,是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气田勘探主要领域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海相碳酸盐岩 大中型气田 地质单元 成藏要素 古裂陷 古隆起 古侵蚀面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寒武系沉积前震旦系顶界岩溶地貌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7
7
作者 杨雨 黄先平 +6 位作者 张健 杨光 宋家荣 宋林珂 洪海涛 谭秀成 文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43,共6页
受桐湾运动的影响,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发育2期大规模风化壳岩溶作用,岩溶识别标志明显。为探寻岩溶作用与震旦系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关系,综合应用野外剖面、新钻井以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通过分析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补偿关系,根据灯影... 受桐湾运动的影响,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发育2期大规模风化壳岩溶作用,岩溶识别标志明显。为探寻岩溶作用与震旦系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关系,综合应用野外剖面、新钻井以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通过分析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补偿关系,根据灯影组"残余厚度"和下寒武统"印模厚度"的特征,依据地层厚度组合关系恢复了该区寒武系沉积前震旦系顶界的岩溶地貌,并将其分为岩溶高地、岩溶坡地、岩溶谷地和岩溶盆地4个二级地貌单元,认为寒武系沉积前四川盆地震旦系顶界具有大型近南北向侵蚀谷地和大面积分布的岩溶坡地并存的地貌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桐湾期的表生岩溶作用对灯影组储层形成和油气成藏的重要意义:①大面积分布的岩溶坡地与灯影组丘滩体叠合形成了连片叠置发育的优质储层;②近南北向大型侵蚀谷地充填下寒武统巨厚的优质烃源岩,形成了古隆起高部位下寒武统生烃中心;③优质烃源岩与储层大面积对接有利于油气侧向运聚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纪 顶界 灯影期 岩溶地貌 油气藏形成 残余厚度 印模厚度 桐湾运动 早寒武世
下载PDF
四川盆地茅口组风化壳岩溶古地貌及勘探选区 被引量:116
8
作者 江青春 胡素云 +5 位作者 汪泽成 池英柳 杨雨 鲁卫华 王海真 李秋芬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49-960,共12页
针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岩溶古地貌分布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岩溶储层的地质及地球物理响应分析,同时对全盆地200余口探井的茅口组开展了详细的地层对比,在此基础上利用印模法和残余厚度法2种古地貌分析方法开展了茅口组... 针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岩溶古地貌分布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岩溶储层的地质及地球物理响应分析,同时对全盆地200余口探井的茅口组开展了详细的地层对比,在此基础上利用印模法和残余厚度法2种古地貌分析方法开展了茅口组顶部古地貌形态的精细刻画,指出茅口组顶部发育岩溶洼地、岩溶斜坡和岩溶高地3种地貌单元,古地貌具有"三高地、两斜坡、两洼地"的特点,岩溶洼地地层保存基本完整,岩溶高地缺失茅口组四段和部分茅口组三段,岩溶斜坡的地层缺失介于岩溶高地和岩溶洼地之间。突破了前人对茅口组风化壳古地貌存在"两高地"的认识,根据这一新认识并结合烃源岩生烃强度特征将茅口组顶部风化壳岩溶储层划分为4个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 茅口组 岩溶储层 岩溶古地貌 有利勘探区带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台缘带礁滩大气区地质特征与形成条件 被引量:92
9
作者 邹才能 徐春春 +5 位作者 汪泽成 胡素云 杨光 李军 杨雨 杨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1-651,共11页
以四川盆地二叠系—三叠系长兴组—飞仙关组台缘带礁滩大气区为例,阐述了台缘礁滩体带状大气区形成条件与地质特征。四川盆地晚二叠世经历了克拉通内裂陷作用和基底断裂活动,在区域大缓坡背景下,形成了以城口—鄂西海、开江—梁平海槽... 以四川盆地二叠系—三叠系长兴组—飞仙关组台缘带礁滩大气区为例,阐述了台缘礁滩体带状大气区形成条件与地质特征。四川盆地晚二叠世经历了克拉通内裂陷作用和基底断裂活动,在区域大缓坡背景下,形成了以城口—鄂西海、开江—梁平海槽及南充—绵阳台内洼地3个负向单元以及奉节—镇巴台坪、石柱—仪陇台坪、遂宁—磨溪台坪3个古地貌高点为特征的"三隆三凹"的古地理格局,台坪向海槽过渡的高能带环境发育大型台缘带礁滩体;经历早期溶蚀、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与埋藏溶蚀等建设性成岩作用,形成了沿台缘带分布的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台缘带礁滩体具有良好烃源条件,断层发育,油气成藏条件明显优于台内礁滩体,台缘带控制天然气富集,即大型台缘古地理背景、规模白云岩溶蚀礁滩储集层、良好的下生与侧向气源条件和带状集群展布的岩性、构造及构造-岩性复合3类圈闭"四要素"有机配置决定带状大气区的形成与分布,展示了台缘带礁滩大油气区的良好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缘带 礁滩大气区 成藏条件 白云岩储集层 基底断裂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邻区二叠纪层序岩相古地理及有利勘探区带 被引量:91
10
作者 赵宗举 周慧 +4 位作者 陈轩 刘银河 张运波 刘玉娥 杨雨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35-51,共17页
通过大量露头、钻井岩心沉积相研究及地震相分析,将四川盆地及邻区二叠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编制了四川盆地及邻区三级层序地层格架下的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图,即层序PSQ1(栖霞组)、层序PSQ2-PSQ3(茅口组)、层序PSQ4(龙潭组/吴家坪组)及层... 通过大量露头、钻井岩心沉积相研究及地震相分析,将四川盆地及邻区二叠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编制了四川盆地及邻区三级层序地层格架下的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图,即层序PSQ1(栖霞组)、层序PSQ2-PSQ3(茅口组)、层序PSQ4(龙潭组/吴家坪组)及层序PSQ5(长兴组/大隆组)4个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图,认为四川盆地及邻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的演变主要受控于区域张裂构造背景及同沉积正断裂的活动,总体表现为张裂活动逐渐增强的趋势;中二叠世主要发育碳酸盐缓坡,晚二叠世演变为镶边台地;因中二叠世末期的峨眉地幔柱活动及其玄武岩喷发导致了康滇古陆的形成并成为川西南地区陆源碎屑沉积物源。通过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发现了一批台内礁滩及台内洼地,进一步明确了川北地区中缓坡相及台地边缘相的展布,对于四川盆地及邻区二叠系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结合主要烃源岩分布及成藏条件分析,提出环开江—梁平盆地上二叠统白云石化台缘礁滩、城口—鄂西盆地西南缘上二叠统白云石化台缘礁滩、川北地区中二叠统白云石化中缓坡礁滩、茅口组风化壳岩溶储层、上二叠统长兴组白云石化台内礁滩及中二叠统断裂热液白云岩储层是四川盆地二叠系碳酸盐岩储层的有利天然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层序地层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二叠纪 有利勘探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槽台”沉积体系及演化 被引量:74
11
作者 魏国齐 陈更生 +6 位作者 杨威 杨雨 胡明毅 张林 吴世祥 金惠 沈珏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4-260,共7页
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主要受开江 梁平海槽控制 ,短期存在的海槽在其两侧形成了较为对称的类似于威尔逊相模式的碳酸盐岩沉积体系。通过详细的钻井、露头等岩石学资料的研究 ,认为飞仙关组主要发育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 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主要受开江 梁平海槽控制 ,短期存在的海槽在其两侧形成了较为对称的类似于威尔逊相模式的碳酸盐岩沉积体系。通过详细的钻井、露头等岩石学资料的研究 ,认为飞仙关组主要发育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滩、斜坡和盆地相共六类沉积相。其盆地相较深海盆地相浅 ,主要发育深色泥灰岩和灰质泥岩 ;斜坡沉积特征明显 ,见浊流、碎屑流沉积 ,但陆棚相不发育 ,可能是海槽深度小、面积小引起的 ;随着海槽的关闭 ,海水变浅 ,海槽内部的沉积由盆地相向斜坡、台地边缘滩、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演化特征明显 ;到飞四段顶部 ,整个川北地区均一化为局限台地相或蒸发台地相沉积。由于海槽存在时间短 ,沉积相在平面上和纵向上的演化过程十分清晰。随着海槽的关闭 ,海水向广海方向退却 ,台缘鲕滩也向海槽边界 ,即向广海方向发生了迁移 ,而且其发育层位逐渐变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地质演化 槽台 发育层位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灰泥丘发育特征及储集意义 被引量:87
12
作者 李凌 谭秀成 +5 位作者 曾伟 周涛 杨雨 洪海涛 罗冰 边立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6-673,共8页
基于岩心及野外剖面观测,研究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灰泥丘发育特征及其储集意义。四川盆地灯影组普遍发育台内小型灰泥丘,发育规模不大,单个旋回厚度多小于2 m,但其发育频率很高,尤其在灯影组二段和四段频繁出现。构成灰泥丘的颗粒主要... 基于岩心及野外剖面观测,研究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灰泥丘发育特征及其储集意义。四川盆地灯影组普遍发育台内小型灰泥丘,发育规模不大,单个旋回厚度多小于2 m,但其发育频率很高,尤其在灯影组二段和四段频繁出现。构成灰泥丘的颗粒主要为与蓝菌群落建造有关的凝块石、藻叠层、核形石及粘结岩等,这些微生物粘结捕获灰泥,为灰泥丘建造的主体,相关的岩石类型主要有藻粘结凝块云岩、藻粘结骨架云岩以及与藻粘结凝块云岩共生的波状—柱状藻叠层云岩等。多期灰泥丘呈明显正地貌特征,发育大量格架构造、斑马状构造与层状晶洞构造;具有完整的丘基—丘核—丘坪、丘基—丘核—丘盖2种沉积演化模式,前者最为普遍。灰泥丘与储集层关系密切,丘核常发育规模不等的孔洞,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条件,丘滩复合体构成了四川盆地灯影组的主力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泥丘 蓝藻菌 藻粘结凝块云岩 藻粘结骨架云岩 格架构造 震旦系灯影组 四川盆地 白云岩储集层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构造热液白云岩的发现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86
13
作者 陈轩 赵文智 +4 位作者 张利萍 赵宗举 刘银河 张宝民 杨雨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2-569,共8页
综合地震资料解释、岩石矿物学观察以及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认为四川盆地中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为构造热液白云石化成因,具有以下典型特征:①白云岩单层厚度较大,多呈透镜状产出,横向连续性差,钻遇井附近多伴有走滑断裂发育,... 综合地震资料解释、岩石矿物学观察以及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认为四川盆地中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为构造热液白云石化成因,具有以下典型特征:①白云岩单层厚度较大,多呈透镜状产出,横向连续性差,钻遇井附近多伴有走滑断裂发育,白云岩层段在对应的地震剖面上见"下凹"反射特征;②基质白云岩多呈中-粗晶,其缝洞中见具有波状消光特征的填隙鞍状白云石,并发育大量的角砾岩,角砾岩间充填白色的白云石,形成斑马构造;③基质白云岩与填隙鞍状白云石的均一温度较白云石化作用时地层的温度要高5℃以上,分别为105.8~159.6℃及113.2~138.6℃,同时二者还具有偏负的氧同位素特征(-7.64‰~-7.95‰)以及高87Sr/86Sr值(0.708 369~0.709 684)。构造热液白云岩的发育和分布受走滑断裂控制,若与上覆致密灰岩地层有机配置,可以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白云岩 白云岩储层 锶同位素 栖霞组 茅口组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安岳气田震旦系、寒武系气藏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84
14
作者 杨跃明 杨雨 +8 位作者 杨光 宋家荣 文龙 邓传光 夏茂龙 冉崎 段国彬 罗冰 谢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3-508,共16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勘探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其勘探过程曲折,对勘探经验进行总结可以为四川盆地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借鉴。安岳特大型气田成藏主要受德阳—安岳台内裂陷和川中古隆起共同控制;台内裂陷控制规模生烃...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勘探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其勘探过程曲折,对勘探经验进行总结可以为四川盆地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借鉴。安岳特大型气田成藏主要受德阳—安岳台内裂陷和川中古隆起共同控制;台内裂陷控制规模生烃中心和高效成藏组合,安岳特大型气田具有近源成藏的特征;台内裂陷边缘带、古隆起高部位控制储层发育,有利相带大面积分布,叠加古岩溶作用改造,储层规模分布;台内裂陷、古隆起联合控制规模圈闭的形成和油气富集。气田主力层系龙王庙组、灯影组四段、灯影组二段气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有显著差异。龙王庙组气藏属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气藏,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是储层形成、油气聚集成藏的关键。灯影组四段气藏主要受大型构造-地层复合圈闭控制,灯影组二段气藏为构造圈闭气藏。灯影组大气田分布受台内裂陷和古侵蚀面控制下的烃储近源匹配和上倾方向的地层封堵控制。针对安岳气田勘探开发形成了储层地震精细描述技术、气层测井精细评价技术、复杂地层快速钻井技术、高温高压气层改造技术等配套技术系列。技术的进步为特大型气田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气田 灯影组 龙王庙组 气藏特征 富集规律 勘探开发技术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蓬探1井灯影组灯二段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77
15
作者 赵路子 汪泽成 +9 位作者 杨雨 段书府 魏国齐 罗冰 文龙 马石玉 冯庆付 刘静江 孙夕平 谢武仁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2,共12页
蓬探1井是部署在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内以震旦系灯影组为主要目的层的风险探井,探索裂陷主力烃源灶区灯影组储层及含气性。利用蓬探1井钻井资料,结合地震资料,分析了蓬探1井地层与沉积序列,探讨裂陷内灯二段台缘丘滩分布控制因素,指... 蓬探1井是部署在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内以震旦系灯影组为主要目的层的风险探井,探索裂陷主力烃源灶区灯影组储层及含气性。利用蓬探1井钻井资料,结合地震资料,分析了蓬探1井地层与沉积序列,探讨裂陷内灯二段台缘丘滩分布控制因素,指出下一步有利勘探区域。研究结果表明:①德阳—安岳裂陷北段灯影组地层序列表现为灯四段缺失,灯三段与下寒武统麦地坪组假整合接触;②德阳—安岳裂陷内灯二段发育受同沉积断层控制的丘滩体,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③灯二段储层以藻砂屑云岩、藻凝块云岩为主,溶蚀孔洞发育,储层储集物性良好;④灯二段含气性良好,测井解释气层厚度为119.26m,气水界面为-5550m。研究认为裂陷内灯二段发育多排断阶控制的台缘丘滩带,与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直接接触,近源成藏条件优越,是规模勘探的重要领域。2020年5月4日蓬探1井在灯二段测试获天然气121.98×104m3/d,展示裂陷内灯二段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阳—安岳裂陷 灯二段 断控型台缘带 同沉积断层 构造—岩性气藏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气藏形成机理 被引量:75
16
作者 王一刚 张静 +2 位作者 杨雨 刘划一 余晓锋 《海相油气地质》 2000年第2期145-152,共8页
长兴组生物礁气藏有边缘礁气藏和点礁气藏两类,前者较密集地分布在研究区北部狭窄的陆棚边缘斜坡相区,后者分散分布在广大的碳酸盐缓坡相区。礁气藏的储集层由海绵—水螅礁复合体中孔隙性晶粒白云岩组成,它们是礁滩相的颗粒灰岩经自云... 长兴组生物礁气藏有边缘礁气藏和点礁气藏两类,前者较密集地分布在研究区北部狭窄的陆棚边缘斜坡相区,后者分散分布在广大的碳酸盐缓坡相区。礁气藏的储集层由海绵—水螅礁复合体中孔隙性晶粒白云岩组成,它们是礁滩相的颗粒灰岩经自云石化和晚期溶解作用改造后形成的。长兴组生物礁圈闭是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的岩性圈闭。圈闭曾有过古油藏阶段,气藏储集层孔隙中普遍存在礁沥青。礁油气藏的烃源岩是研究区东南部下伏的上二叠统海陆过渡相的煤系地层及北部海槽相、东部深缓坡相的暗色深水泥晶灰岩。生物礁气藏天然气组分特征与下伏或附近烃源岩类型一致,说明烃类运聚过程是以短距离垂向为主的。在上二叠统龙潭组—长兴组—雷口坡组(!)的石油体系中,烃源岩在198 Ma 进入液态窗,156 Ma 进入气态窗,103 Ma 是气态烃大量生成、运聚的关键时刻。储集层孔隙发育过程划分为原生孔、晶间孔和埋藏溶解孔三个阶段。储集岩中的各种原生孔隙、早期模孔及白云石晶间孔在液态烃成熟、运移之前的近地表及浅埋藏期消失。埋藏溶解作用中—深埋藏期主要发生在晶粒白云岩中,它分为两期。形成于液态烃和气态烃运聚过程的前期和后期埋藏溶解孔是古油藏和气藏的主要储集空间。与之相对应,生物礁圈闭可划分为形成古油藏的前期和后期埋藏溶解孔岩性圈闭,古油藏形成干燕山运动早期,但在深埋过程中被热解破坏,礁气藏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后来的喜马拉雅运动虽然改变了气藏的构造位置,但在没有断层切割圈闭的情况下这些气藏不会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生物礁气藏 油气藏形成 晚二叠世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开江-梁平海槽边界及特征初探 被引量:60
17
作者 魏国齐 陈更生 +8 位作者 杨威 杨雨 贾东 张林 肖安成 陈汉林 吴世祥 金惠 沈珏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9-105,共7页
开江-梁平海槽控制着川北地区飞仙关组台缘鲕滩的分布。在地震剖面上,东侧边界为断点、西侧为上超点;在沉积岩石学方面,发育代表盆地相的薄层泥灰岩和代表斜坡相的碎屑流沉积;最早沉积的台缘鲕滩位于江油-梓潼-南充- 邻水-垫江一线;飞... 开江-梁平海槽控制着川北地区飞仙关组台缘鲕滩的分布。在地震剖面上,东侧边界为断点、西侧为上超点;在沉积岩石学方面,发育代表盆地相的薄层泥灰岩和代表斜坡相的碎屑流沉积;最早沉积的台缘鲕滩位于江油-梓潼-南充- 邻水-垫江一线;飞仙关组在海槽西侧沉积厚度大于600 m、东侧大干500 m的区域为盆地相沉积。综合多方面的资料, 基本确定开江-梁平海槽的边界:西侧大致为青林1井-白龙1井-思1井-龙会1井一线;东侧为天东10井-川岳83 井-川涪82井一线。海槽东侧边界由断裂形成,随海槽的关闭,其边界位置相对变化较小;海槽西侧边界由斜坡形成,随海槽的关闭,其边界位置逐渐变化。预测川北地区台缘鲕滩发育面积可达3×104km2。在海槽西侧,台缘鲕滩主要分布于江油、广元、梁平和邻水围成的区域内;在海槽东侧,台缘鲕滩主要发育于云阳、万县和通江两河口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槽 台缘鲕滩 边界 飞仙关组 四川盆地北部
下载PDF
川东北开江—梁平海槽发育对T_1f 鲕粒岩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63
18
作者 杨雨 文应初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30-32,共3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飞仙关期可划分为海槽、陆棚、台地 3个基本的沉积相带。开江—梁平海槽的发育对鲕粒岩的分布有明显控制作用。随着台地的不断增生 ,海槽萎缩消亡 ,鲕粒岩分布在纵横向上呈有规律的变化。鲕粒岩分布区不断向海槽迁移 ...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飞仙关期可划分为海槽、陆棚、台地 3个基本的沉积相带。开江—梁平海槽的发育对鲕粒岩的分布有明显控制作用。随着台地的不断增生 ,海槽萎缩消亡 ,鲕粒岩分布在纵横向上呈有规律的变化。鲕粒岩分布区不断向海槽迁移 ,发育层位从台地向海槽亦逐渐抬升。研究表明 ,在开江—梁平海槽两侧分布有铁山—梁平、铁山坡—开县两个鲕粒岩发育厚区 ,鲕粒岩累计厚度大 ,横向分布较稳定 ,是寻找鲕滩气藏的有利地区 ,目前在铁山坡—开县地区已展示出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勘探的大场面。海槽内部的宣汉、开江一带无鲕粒岩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东北 开江-梁平 海槽 飞仙关组 鲕粒岩
下载PDF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67
19
作者 汪泽成 赵文智 +4 位作者 胡素云 姜华 潘文庆 杨雨 包洪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3-160,共8页
基于对塔里木、四川及鄂尔多斯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解剖研究,将我国碳酸盐岩圈闭和油气藏划分为构造型、岩性型、地层型及复合型等4大类21种类型。其中,岩性圈闭可划分为生物礁圈闭、颗粒滩圈闭及成岩圈闭;地层圈闭可分为块... 基于对塔里木、四川及鄂尔多斯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解剖研究,将我国碳酸盐岩圈闭和油气藏划分为构造型、岩性型、地层型及复合型等4大类21种类型。其中,岩性圈闭可划分为生物礁圈闭、颗粒滩圈闭及成岩圈闭;地层圈闭可分为块断古潜山圈闭、准平原化侵蚀古地貌圈闭、残丘古潜山缝洞体圈闭、似层状缝洞体圈闭、地层楔状体圈闭及地层上超尖灭圈闭。我国陆上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主要由中低丰度地层型和岩性型油气藏群构成。台缘带发育的生物礁油气藏与颗粒滩油气藏沿台缘带呈"串珠状"分布;准平原化侵蚀古地貌油气藏群呈"团块状"分布;缝洞油气藏群受缝洞储层发育层位控制,呈"似层状"大面积分布。大型古隆起及斜坡带、台缘带是岩性、地层油气藏集群式分布的有利区,油气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式分布 地层圈闭 岩性圈闭 油气藏类型 海相碳酸盐岩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走滑断层的分布与天然气勘探 被引量:67
20
作者 焦方正 杨雨 +2 位作者 冉崎 邬光辉 梁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2-101,共10页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已被公认为超级油气盆地,近年来深层天然气展现出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走滑断层的识别及其控藏作用对于开拓断控型气藏勘探新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走滑断层...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已被公认为超级油气盆地,近年来深层天然气展现出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走滑断层的识别及其控藏作用对于开拓断控型气藏勘探新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走滑断层的分布及其与天然气勘探的关系,针对该盆地走滑断层规模小、断层复杂、地震资料质量差且受三叠系盐膏层褶皱变形影响大的特点,在川中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走滑断层进行了识别并厘定了其特征、分布及成因,通过老井复查与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评价,建立了走滑断层断控气藏模式,进而探讨了断控气藏的勘探潜力与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走滑断层剖面标志结合平面标志可以判识板内弱走滑断层;②在川中地区发现并落实了8条总长达1280 km的大型走滑断裂带;③走滑断层主要分布在震旦系—二叠系,以小位移的斜列、雁列断层为主,具有分层、分级、分类与分段的差异性;④受控于原特提斯洋斜向俯冲作用与基底差异结构,川中走滑断层形成于震旦纪,并存在加里东期—海西期的多期继承性活动;⑤川中地区走滑断层具有沟通源储、改善储层、聚气高产的作用,通过烃源岩—断层—储层构成“三元控藏、复式聚集”的断控天然气成藏系统。结论认为,四川盆地发育大型板内走滑断层系统,具有形成走滑断层断控大气田的成藏地质条件,大型通源走滑断裂带是断控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突破的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走滑断层 断层识别 断层分布 断控气藏 深层 油气成藏条件 天然气勘探方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