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和颜惠庆一家人的来往
1
作者 (口述) 余斌 《各界》 2024年第5期31-35,共5页
颜惠庆是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当过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还不止一次短暂地当过国务总理。他的次女颜生是我在天津中西女校的同学。从小学到中学毕业,我们一直在一起,好得不得了,是真正的闺蜜。因为常去她家玩儿,和他们一家都熟了,有点像... 颜惠庆是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当过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还不止一次短暂地当过国务总理。他的次女颜生是我在天津中西女校的同学。从小学到中学毕业,我们一直在一起,好得不得了,是真正的闺蜜。因为常去她家玩儿,和他们一家都熟了,有点像一家人,颜伯母简直就拿我当女儿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政府 颜惠庆 社会活动家 外交家
原文传递
她们不是家丑是时代的悲剧
2
作者 (口述) 余斌 《世界博览》 2023年第6期94-96,共3页
我哥行三,下面是四姐,二姨太只生了她一个。我老是想起她,不只一次想写她,种种原因,最后还是没写。老想起她,是因为她的经历太惨了。家里很多人都是悲剧,其实说“悲剧”这个词,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四姐,其他有的人也许说有悲剧色彩吧,以现... 我哥行三,下面是四姐,二姨太只生了她一个。我老是想起她,不只一次想写她,种种原因,最后还是没写。老想起她,是因为她的经历太惨了。家里很多人都是悲剧,其实说“悲剧”这个词,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四姐,其他有的人也许说有悲剧色彩吧,以现代的眼光看,有某一段不如意。比起来,四姐的一生,包括最后的结局,整个就是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色彩 不如意 家丑
原文传递
参加南京文联
3
作者 (口述) 余斌 《名人传记》 2023年第3期58-63,共6页
花大姐凶案。记不得是不是就是我在天津的那段时间,杨家出了件令人震惊的事。我记不清是从哪个亲戚那儿知道的了,反正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事:四叔家的花大姐让人杀了,死在客厅里。好长一段时间,杨家亲戚到一起就说这事。“花大姐”是四... 花大姐凶案。记不得是不是就是我在天津的那段时间,杨家出了件令人震惊的事。我记不清是从哪个亲戚那儿知道的了,反正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事:四叔家的花大姐让人杀了,死在客厅里。好长一段时间,杨家亲戚到一起就说这事。“花大姐”是四叔的大女儿,小名叫“花昭”,亲戚间都喊她“花大姐”,大名不大叫,以至我完全想不起来。“花昭”这个小名,我觉得很好听,也很好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凶案 20世纪50年代 小名
原文传递
文艺整风前后
4
作者 (口述) 余斌 《名人传记》 2023年第5期53-56,共4页
“个人主义”我既然参加了整风,自我检查是必须的。当时的气氛还算轻松,只是有一天我没去,因为胃病犯了,另外也觉得成天开会学习,一弄就是一整天,越来越无聊,那天就待家里了。后来他们找到我家,问我为什么不去,我说胃疼呀,他们就又批评... “个人主义”我既然参加了整风,自我检查是必须的。当时的气氛还算轻松,只是有一天我没去,因为胃病犯了,另外也觉得成天开会学习,一弄就是一整天,越来越无聊,那天就待家里了。后来他们找到我家,问我为什么不去,我说胃疼呀,他们就又批评我“个人主义”。我不服气,想:我是主动去参加整风的,如果不报名,不是一直就在家里了,参加了反倒不落好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主义 自我检查 整风
原文传递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5
作者 (口述) 余斌 《书摘》 2023年第5期49-52,共4页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关键词 军阀混战 抗日战争 人与事 新中国成立 一百年
原文传递
杨苡:有些地下党朋友信任我 被引量:1
6
作者 (口述) 余斌 《名人传记》 2022年第12期55-59,共5页
母亲来南京陪罗沛霖去上海,是在母亲他们回天津前在南京小住那段时间。1947年4月,母亲和杨敏如、罗沛霖他们一家到了南京。前面说过,复员返乡不是件容易事。回南京,中央大学是比较早的一拨,我哥他们编译馆迟了好久,我姐一家和我母亲不... 母亲来南京陪罗沛霖去上海,是在母亲他们回天津前在南京小住那段时间。1947年4月,母亲和杨敏如、罗沛霖他们一家到了南京。前面说过,复员返乡不是件容易事。回南京,中央大学是比较早的一拨,我哥他们编译馆迟了好久,我姐一家和我母亲不是跟单位而是自己走的,那时抗战胜利已快两年了。他们的行程是地下党孙有余安排的,在重庆时母亲对罗沛霖的事很支持,把钱都交给了地下党做活动经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大学 活动经费 杨敏如 抗战胜利
原文传递
中央大学往事(上)
7
作者 (口述) 余斌 《名人传记》 2022年第4期68-74,共7页
初入中大刚进中大,我就碰上了两个惨剧。在我进校前一天,发生了一个枪击案。起因是有个男生爱上了一个女同学,给她写情书,女生把信给同学看了,事情就传了出去。男生们起哄,笑话他,他冲动之下就杀了他爱而不得的那个女生。行凶发生在跑... 初入中大刚进中大,我就碰上了两个惨剧。在我进校前一天,发生了一个枪击案。起因是有个男生爱上了一个女同学,给她写情书,女生把信给同学看了,事情就传了出去。男生们起哄,笑话他,他冲动之下就杀了他爱而不得的那个女生。行凶发生在跑警报的时候,警报未解除之前,所有人必须待在原地,谁也不能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同学 枪击案 中央大学 爱而不得 笑话
原文传递
中央大学同学(下)
8
作者 (口述) 余斌 《名人传记》 2022年第7期58-63,共6页
徐璋与王聿峰在我的同学中,徐璋是个奇人、怪人,他是罗伯特·温德(清华、联大人回忆时常会提起的外籍教授)的高足,书读得好,温德特别欣赏他,让他毕业后留校给自己当助教。没想到他后来会服氰化钾自杀。
关键词 中央大学 氰化钾 温德 徐璋 同学
原文传递
忆王树藏
9
作者 (口述) 余斌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共5页
现在的人没几个知道“王树藏”这个名字了,要知道多半也是因为萧乾。她是萧乾的第一个妻子,萧乾笔下的“小树叶”。萧乾移情别恋,二人最终离异,后来的人传来传去的,当成一段绯闻、八卦。其实回过头去看,从萧乾追她到二人分手,也就几年... 现在的人没几个知道“王树藏”这个名字了,要知道多半也是因为萧乾。她是萧乾的第一个妻子,萧乾笔下的“小树叶”。萧乾移情别恋,二人最终离异,后来的人传来传去的,当成一段绯闻、八卦。其实回过头去看,从萧乾追她到二人分手,也就几年。说起来她早就改名“王育常”了,“王树藏”就是一个段落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乾 回过头 小树叶
原文传递
杨苡:我的婚事一切从简
10
作者 (口述) 余斌 《名人传记》 2022年第1期67-73,共7页
在高原社认识赵瑞蕻说实在的,和我哥我姐比,我读书不太用功。母亲说我就知道玩,不算冤枉我。喜欢的课,喜欢的老师,我就爱听;不喜欢的,即使坐在教室里,我也不大听得进去,不是在下面写诗,就是写信。联大气氛特别宽松,学生很自由,去不去上... 在高原社认识赵瑞蕻说实在的,和我哥我姐比,我读书不太用功。母亲说我就知道玩,不算冤枉我。喜欢的课,喜欢的老师,我就爱听;不喜欢的,即使坐在教室里,我也不大听得进去,不是在下面写诗,就是写信。联大气氛特别宽松,学生很自由,去不去上课根本没人管。有的同学整个学期都不露面,也没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瑞 杨苡 婚事
原文传递
沈从文先生叫我“狼狈的小母亲”
11
作者 (口述) 余斌 《名人传记》 2022年第2期60-66,共7页
玉龙堆。关于昆明,关于联大,我的记忆分成了很不同的两个部分:前期云南的天,碧蓝如洗,就是下雨,也是透明的;到后面就黯淡下来,一半是因为轰炸,一半是因为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它们又都搅在了一起。这些年西南联大成了热门话题,不断有媒体... 玉龙堆。关于昆明,关于联大,我的记忆分成了很不同的两个部分:前期云南的天,碧蓝如洗,就是下雨,也是透明的;到后面就黯淡下来,一半是因为轰炸,一半是因为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它们又都搅在了一起。这些年西南联大成了热门话题,不断有媒体来采访我。我不是什么名人,只是联大当年的学生,现在在世的已经没几个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先生 热门话题 不如意 西南联大
原文传递
初到南京
12
作者 (口述) 余斌 《名人传记》 2022年第10期65-68,共4页
学校的安排我们是第一次到南京,没有自己的家,除了些随身物品,一无所有,真的是“身无长物”,和流浪汉差不了多少。一切只能靠学校。学校的汽车把我们从下关码头一直拉到了四牌楼,那是中央大学所在地,而后安排我们住下来。教授住在教习坊... 学校的安排我们是第一次到南京,没有自己的家,除了些随身物品,一无所有,真的是“身无长物”,和流浪汉差不了多少。一切只能靠学校。学校的汽车把我们从下关码头一直拉到了四牌楼,那是中央大学所在地,而后安排我们住下来。教授住在教习坊,那里原来就是中大教授的住宅区;也有教授在外面租房子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身物品 中央大学 四牌楼 住宅区 流浪汉 南京 学校 所在地
原文传递
在重庆,我又做回了学生
13
作者 (口述) 余斌 《名人传记》 2022年第3期57-63,共7页
去重庆从昆明到重庆,我头一次坐了飞机,倒也没觉着害怕,就是上升和下降的时候头晕。赵苡平时不大哭的,这时也突然哭起来。飞机很小,机舱像个不大的房间,坐了十几二十个人。大家各自坐着,都不说话,也没有服务员来端茶送水。我从窗户看下... 去重庆从昆明到重庆,我头一次坐了飞机,倒也没觉着害怕,就是上升和下降的时候头晕。赵苡平时不大哭的,这时也突然哭起来。飞机很小,机舱像个不大的房间,坐了十几二十个人。大家各自坐着,都不说话,也没有服务员来端茶送水。我从窗户看下面的云,觉得真是好看,也没觉得飞了很长时间,就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员 机舱 送水
原文传递
中央大学同学(上)
14
作者 (口述) 余斌 《名人传记》 2022年第6期57-62,共6页
现在回想起来,中央大学还是有很多值得忆念的人和事的,特别是很多同学。虽然有告状事件,但那是个例外,我和同学相处大都挺好,与不少人还走得挺近。多少年过去,很多人已不在世。我活到这个年纪,知道许多人后来的情况,就像故事知道结局一... 现在回想起来,中央大学还是有很多值得忆念的人和事的,特别是很多同学。虽然有告状事件,但那是个例外,我和同学相处大都挺好,与不少人还走得挺近。多少年过去,很多人已不在世。我活到这个年纪,知道许多人后来的情况,就像故事知道结局一样。但是很多时候,我脑子里出现的,还是他们当年的模样。那时候我们二十来岁,真是年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大学 上) 告状
原文传递
抗战胜利与复员
15
作者 (口述) 余斌 《名人传记》 2022年第9期63-65,共3页
日本人投降了!赵蘅满月后,我又住回了中央大学分校的宿舍。日本人投降那天,我就在柏溪。那时消息不是从广播里来的,因为没有收音机,也没高音喇叭,新闻传播还是靠报纸。一有大事,报纸就出“号外”,卖报的嘴里喊着“号外!号外!!”满街跑。
关键词 新闻传播 报纸 中央大学 抗战胜利 收音机 日本 投降
原文传递
杨苡:我是“颠三倒四派”
16
作者 余斌 (口述) 《名人传记》 2021年第11期66-68,共3页
1946年,冯友兰先生撰写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中写道:“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得谔。”这精辟地概述了西南联大教学治校的精髓。作为... 1946年,冯友兰先生撰写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中写道:“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得谔。”这精辟地概述了西南联大教学治校的精髓。作为当时大后方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西南联大获得了“民主堡垒”的称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民主运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学术自由 冯友兰先生 兼容并包 民主堡垒 西南联大 策源地
原文传递
杨苡:西南联大的老师和同学们
17
作者 (口述) 余斌 赵苏(摄影) 《名人传记》 2021年第5期11-18,共8页
最期待陈梦家、闻一多的课,不喜欢刘文典、朱自清的课西南联大在轰炸中开学了。印象中并没有开学典礼。新生入校时也许有吧,我不太清楚。开学了,有面墙上贴着课程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必须上的,选修课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选,不... 最期待陈梦家、闻一多的课,不喜欢刘文典、朱自清的课西南联大在轰炸中开学了。印象中并没有开学典礼。新生入校时也许有吧,我不太清楚。开学了,有面墙上贴着课程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必须上的,选修课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选,不过必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选一门,我分别选了“地质学”和“社会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入校 课程表 开学典礼 陈梦家 刘文典 选修课 朱自清 西南联大
原文传递
杨苡:在天津中西女校的十年(上)
18
作者 (口述) 余斌 《名人传记》 2021年第6期11-17,共7页
母亲认定了我们非念书不可,而且要一直念到头我是八岁上学的,进的是中西女校,我们都称“中西”。当时天津的教会女校有两所,“中西”是一所,还有一所叫“耀华”。那之前我在家里已经开始认字了,家里请了个老先生。
关键词 一所 女校 认字 中西 天津
原文传递
杨苡:“自由自在的生活”开始了
19
作者 (口述) 余斌 《名人传记》 2021年第4期11-17,共7页
卢沟桥事变整整一年后的1938年7月8日,十九岁的杨苡和堂弟结武一起,坐轮船离开了天津的家,他们的身份是流亡学生,要到昆明去上大学。到达昆明后,杨苡开始了一段从未有过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关键词 流亡学生 自由自在 卢沟桥事变 杨苡 昆明 生活
原文传递
杨苡:我记忆中的大李先生
20
作者 (口述) 余斌 《名人传记》 2021年第12期48-53,共6页
大李先生名叫李尧林,是巴金的哥哥。和巴金通信后,杨苡经巴金介绍结识了李尧林。两人于是开始了一段令杨苡终生难忘的交往……
关键词 巴金 终生难忘 杨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