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14
1
作者 李少昆 赵久然 +12 位作者 董树亭 赵明 李潮海 崔彦宏 刘永红 高聚林 薛吉全 王立春 王璞 陆卫平 王俊河 王子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41-1959,共19页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此重要历史关头,回顾中国玉...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此重要历史关头,回顾中国玉米栽培研究历程和科技进展,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表明,经过60年不懈努力,玉米栽培研究的目标已由产量为主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多目标协同发展,研究内容不断拓宽与深入,形成了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玉米栽培科学与技术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玉米栽培研究进入黄金发展期,在栽培理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围绕未来玉米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依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仍将是未来玉米栽培研究的主要目标,并提出今后20年重点研究的方向与任务:一是继续探索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潜力及突破技术途径,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围绕籽粒生产效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为目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质量,增强玉米市场竞争力;适度发展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等,促进玉米生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抗逆、减灾、稳产理论和技术研究,实施保护性耕作,实现玉米可持续生产;四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智能化栽培技术研究,实现玉米精准生产与管理;五是强化栽培学科基础研究,玉米设计栽培,夯实玉米科技研究和生产发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栽培 科学和技术 历史回顾 发展战略
下载PDF
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153
2
作者 陈国平 高聚林 +12 位作者 赵明 董树亭 李少昆 刘永红 王立春 薛吉全 柳京国 李潮海 王永宏 王友德 宋慧欣 赵久然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85,共6页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高纬度(40°~43°N)、较高海拔(1000~1500m)地区,这些地区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利于高产的自然因素,选择这样的区域是实现超高产的重要因素;(2)平均单产16692kghm-2,88950穗hm-2、每穗541粒,千粒重360.0g,穗粒重191.8g;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和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采用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合理提高密度,充足的水肥供给,科学管理和地膜覆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产量结构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甘肃省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12
3
作者 李来祥 刘广才 +2 位作者 赵小文 朱永永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4-118,共5页
系统分析了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体系的研究阶段、技术创新、应用状况、技术评价和发展前景。结果表明,旱地全膜双垄沟播及其配套技术集覆膜抑蒸、垄面集流、雨水富集于一体,极显著地提高了农田降水保蓄率、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系统分析了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体系的研究阶段、技术创新、应用状况、技术评价和发展前景。结果表明,旱地全膜双垄沟播及其配套技术集覆膜抑蒸、垄面集流、雨水富集于一体,极显著地提高了农田降水保蓄率、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使秋季全覆膜和顶凌全覆膜1 m土壤贮水分别较常规播前半膜平铺增加50.2mm和31.7 mm;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5.2%,平均达到70.0%;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7.8 kg/(mm.hm2),平均达到33 kg/(mm.hm2)。从而有效解决了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玉米等大秋作物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大幅度提高了作物产量,使玉米产量平均达到8 374.5 kg/hm2,增产3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覆盖 双垄面集流 沟播
下载PDF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被引量:97
4
作者 刘广才 +3 位作者 李来祥 樊廷录 赵小文 朱永永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28,共11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0~20 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覆膜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提高5.6~6.2个百分点,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3.9~5.2个百分点,播...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0~20 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覆膜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提高5.6~6.2个百分点,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3.9~5.2个百分点,播前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0~4.0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秋季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49.5~51.3 mm,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33.9~39.6 mm,播前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0~26.9 mm,正是由于秋季全覆膜和顶凌全覆膜前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玉米4~5月份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5.2%、平均降水利用率达到70.1%,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5.93 kg/(mm.hm2),平均达到33.63 kg/(mm.hm2),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玉米 全膜覆盖 双垄面集雨 沟播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小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与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 被引量:77
5
作者 刘广才 +1 位作者 李隆 孙建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77-484,共8页
明确种间地上部相互作用和地下部相互作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优化资源配置对提高间作体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及地下部种间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了玉米(Zeamays)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情况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间... 明确种间地上部相互作用和地下部相互作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优化资源配置对提高间作体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及地下部种间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了玉米(Zeamays)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情况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以期为间作体系的增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得出,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具有明显的产量间作优势(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n,LER)分别为1.30和1.29),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LER分别为1.41和1.40);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具有明显的氮、磷、钾养分吸收优势,玉米覆膜也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小麦/玉米间作系统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间作优势来自地上部种间相互作用和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两个方面,但其相对贡献以地上部大于地下部,当玉米不覆膜时均以地上部占75%、地下部占25%,当玉米覆膜时均为地上部占67%、地下部占33%,玉米覆膜能明显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地下部的相对贡献。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也都具有重要贡献。玉米不覆膜时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氮、磷养分吸收优势的相对贡献均分别为67%与33%,钾则相等(各占50%);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氮、磷养分吸收优势地下部贡献率,但对钾养分吸收优势贡献影响不明显。表明,间作优势不仅可以通过作物组合来获得,也可通过地膜覆盖等措施进行调控,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和养分吸收优势及其地下部的相对贡献。可见,该研究对小麦/玉米间作模式持续增产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间作 间作优势 地上部因素 地下部因素 相对贡献
下载PDF
饲用双低油菜华协1号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及营养价值研究 被引量:74
6
作者 滕怀渊 +3 位作者 牛菊兰 梁智 吕经邦 毛应诚 《草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87-92,共6页
对三种豆科饲草、谷草和双低饲用油菜华协1号进行的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饲用双低油菜粗纤维含量较低,粗脂肪含量较高,无氮浸出物和钙含量最高,粗蛋白质含量、有机物消化能和磷含量接近豆科饲草,各种营养成分极显著的(P<0.... 对三种豆科饲草、谷草和双低饲用油菜华协1号进行的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饲用双低油菜粗纤维含量较低,粗脂肪含量较高,无氮浸出物和钙含量最高,粗蛋白质含量、有机物消化能和磷含量接近豆科饲草,各种营养成分极显著的(P<0.01)高于谷草,其化学营养类型与豆科饲草同属N型,是品质优良的饲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油菜 豆科饲草 谷草 营养成分 营养价值 含量动态 饲用价值
下载PDF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被引量:76
7
作者 孙多鑫 +2 位作者 熊春蓉 张成荣 王天华 《中国农技推广》 2007年第8期20-21,共2页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其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该项技术的栽培要点。
关键词 玉米全膜覆盖 双垄沟播 栽培技术
原文传递
表征土壤肥力主要指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8
作者 瑞吉 牛俊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6-91,共6页
从土壤的生物活性、化学、物理性质等3个方面,总结阐述了国内外土壤肥力主要表征指标的研究动态以及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展望了土壤肥力指标在农学、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中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 表征指标 土壤肥力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不同覆膜方式对陇东旱塬玉米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62
9
作者 岳云 +1 位作者 熊春蓉 孙多鑫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9-33,共5页
在海拔1 700 m以下的陇东旱塬选择年降雨量和年平均积温相近的3个试验点,以玉米为栽培作物,进行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春季顶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前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半膜平铺和不覆膜5种栽培模式试验,分别测定地表5 cm、10 cm、15... 在海拔1 700 m以下的陇东旱塬选择年降雨量和年平均积温相近的3个试验点,以玉米为栽培作物,进行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春季顶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前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半膜平铺和不覆膜5种栽培模式试验,分别测定地表5 cm、10 cm、15 cm、20 cm的土层地温,以探索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土壤地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的每一个生育期,不同的土壤深度的地温和有效积温均是A.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B.春季顶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C.播前全膜双垄沟播栽培>D.半膜平铺>E.不覆膜。并且在海拔1 700 m以下区域,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春季顶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前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半膜平铺的有效积温均能满足玉米正常生长所需的积温。不覆膜的有效积温不能满足玉米正常生长所需的积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方式 玉米田 土壤温度 陇东旱原
下载PDF
在我国西北部地区麦后复种饲料油菜的研究与利用 被引量:56
10
作者 傅廷栋 涂金星 +5 位作者 张毅 陈常兵 滕怀渊 牛菊兰 尹经章 《中国西部科技》 2004年第6期4-7,共4页
关键词 西北部地区 麦后复种 饲料油菜 中国 栽培 农产品加工
下载PDF
甘肃发展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主要模式 被引量:48
11
作者 刘广才 +1 位作者 段禳全 赵小文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9-632,共4页
本文阐述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基本技术原理与优势,分析了当前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应用模式的不足;并根据甘肃旱作农业不同的生态区域类型,提出了发展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适宜种植模式和覆膜模式,以期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技术... 本文阐述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基本技术原理与优势,分析了当前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应用模式的不足;并根据甘肃旱作农业不同的生态区域类型,提出了发展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适宜种植模式和覆膜模式,以期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业 全膜双垄沟播 种植模式 覆膜模式
下载PDF
不同覆盖模式对旱作马铃薯生育期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48
12
作者 郑有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8462-8464,共3页
[目的]探讨旱作马铃薯最佳栽培模式。[方法]以陇薯6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覆盖处理[A.露地(CK);B.全膜双垄垄侧栽培;C.半膜垄作;D.垄作覆草]对马铃薯生长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处理B的马铃薯生长最快,而露地对照的生长最慢。开花... [目的]探讨旱作马铃薯最佳栽培模式。[方法]以陇薯6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覆盖处理[A.露地(CK);B.全膜双垄垄侧栽培;C.半膜垄作;D.垄作覆草]对马铃薯生长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处理B的马铃薯生长最快,而露地对照的生长最慢。开花期处理B、C、D株高较露地对照高6.9、3.9、8.3 cm,基部分枝数多0.6、0.1、0.6个。3种覆盖模式单株结薯(6.1-6.3个)高于露地对照(4.5个)。处理B单株薯重最重,达1.73 kg;处理D商品率最高,达到了82.89%,露地对照的商品率最低为72.08%。各处理单位产量表现为B〉D〉C〉A。不同时期的0-20 cm土壤含水量均以处理B最高。[结论]处理B(全膜双垄垄侧栽培)是旱作马铃薯的最优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模式 马铃薯 生长发育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45
13
作者 刘广才 +2 位作者 熊春蓉 张成荣 朱永永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3-117,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0-20cm土壤含水量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5.5-5.8%、4.5-4.7%和0-3.2%,1m...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0-20cm土壤含水量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5.5-5.8%、4.5-4.7%和0-3.2%,1m土壤贮水量较播前半膜平铺分别增加48.4-51.7mm、36.4-38.8mm和0-25.6mm,正是由于秋季全膜双垄和顶凌全膜双垄前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玉米4-5月份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6.8%、平均达到70.2%,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7.25kg/mm·hm2、平均达到32.10kg/mm·hm2,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平均增产率为42.6%、平均增产量为2699.6kg/hm2。其中,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48.2%、45.0%、34.5%,平均增产量分别为3057.8kg/hm2、2852.9kg/hm2、2187.9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玉米 全膜覆盖 双垄面集雨 沟播 水分高效利用机理
下载PDF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效应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孙学保 +2 位作者 牛俊义 张文斌 牛芬菊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36,共5页
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方式以及不同时期全膜双垄沟覆膜栽培条件对土壤的温湿度、植株外部形态及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全膜覆盖栽培的土壤含水量、地温、叶面积、干物质等指标均高于半膜覆盖栽培,半膜栽培又高于露地栽培;在全膜覆盖下,全... 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方式以及不同时期全膜双垄沟覆膜栽培条件对土壤的温湿度、植株外部形态及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全膜覆盖栽培的土壤含水量、地温、叶面积、干物质等指标均高于半膜覆盖栽培,半膜栽培又高于露地栽培;在全膜覆盖下,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各项指标均高于全膜双垄沟项凌覆膜,而全膜双垄沟顶凌覆膜又高于全膜双垄沟播前覆膜和全膜平铺顶凌覆膜。同时,全膜双垄沟播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尤其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的增产效果更加显著,相对于露地、全膜双垄沟顶凌覆膜、全膜双垄沟播前覆膜、全膜平铺顶凌覆膜分别增产313%、9.22%、17.61%、27.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玉米 覆膜方式 覆膜时期 产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覆膜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3
15
作者 徐文强 +3 位作者 牛芬菊 牛俊义 熊春蓉 张永祥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7-93,99,共8页
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不同覆膜时期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长发育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秸秆还田后全膜双垄沟播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依次表现为整株还田>秸秆粉碎>免耕留茬,不同覆膜时间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不明显;秸秆... 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不同覆膜时期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长发育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秸秆还田后全膜双垄沟播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依次表现为整株还田>秸秆粉碎>免耕留茬,不同覆膜时间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不明显;秸秆还田土壤容重明显降低但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处理土壤容重增大。在玉米生育前期经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温度与水分均显著低于对照,其株高、茎粗与叶面积均小于对照;在玉米生育后期秸秆腐解后对土壤水分起到一个补偿效应。玉米产量表现为秋覆膜整株秸秆还田>顶凌覆膜整株秸秆还田>秋覆膜秸秆粉碎还田>顶凌覆膜秸秆粉碎还田>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秸秆还田后玉米产量较对照有增产趋势,而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有减产倾向,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理化特性 产量
原文传递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麦茬复种饲料油菜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16
作者 瑞吉 马海灵 +1 位作者 牛俊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3-117,共5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油菜种植密度与施氮肥对麦茬复种饲料油菜耕层土壤(0~5cm)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种油菜能显著或极显著性提高耕层土壤微生物量碳(Cmic)、土壤微生物量氮(Nmic)、土壤细菌数(SBN)、土壤真菌数(SFN)...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油菜种植密度与施氮肥对麦茬复种饲料油菜耕层土壤(0~5cm)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种油菜能显著或极显著性提高耕层土壤微生物量碳(Cmic)、土壤微生物量氮(Nmic)、土壤细菌数(SBN)、土壤真菌数(SFN)和土壤放线菌数(SAN),而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Cmic/Nmic).随油菜种植密度的提高,耕层Cmic、Cmic/Nmic、SBN呈逐渐增加态势,而Nmic、SAN呈降低趋势.随着施氮肥梯度增加,耕层SFN显著提高,Cmic和Nmic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趋势,以1000kg.hm-2施肥处理最高.SFN和收获期SAN为先降低后升高,苗期SAN则为先升高后降低.相同处理油菜收获期各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均高于苗期,而600kg.hm-2苗期SAN则相反.SBN和SAN与Cmic、Nmic呈正相关,与Cmic/Nmic呈负相关,SFN与Cmic、Nmic及Cmic/Nmic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施氮量 复种油菜 土壤微生物活性
下载PDF
双低油菜华协1号青饲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牛菊兰 +2 位作者 滕怀渊 彭志云 毛应诚 《草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90-93,共4页
双低油菜(Brassicanapus)配合玉米秸秆进行的饲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羊只喜食双低油菜,大量食入不会引起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与玉米秸秆配合饲喂增重效果极显著高于单饲玉米秸秆(P<0.01)。供草总量中油菜占50%和20%的羊只,日平均体... 双低油菜(Brassicanapus)配合玉米秸秆进行的饲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羊只喜食双低油菜,大量食入不会引起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与玉米秸秆配合饲喂增重效果极显著高于单饲玉米秸秆(P<0.01)。供草总量中油菜占50%和20%的羊只,日平均体增重比对照组分别高114.48和85.20g;屠宰率分别提高5.1%和4.3%;净肉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油菜占50%比占20%的羊只的净肉率、骨肉比、熟肉率和GR值高,而失水率低,由此得出双低油菜作为羊只的主要饲草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油菜 青饲试验 饲养 玉米秸秆 配合饲喂
下载PDF
温度与土壤水分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18
作者 徐文强 +2 位作者 牛俊义 熊春蓉 张永祥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4,共6页
以沈单16、豫玉22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土壤水分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与土壤水分的下降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均呈降低趋势。温度与土壤水分对幼苗生长各指标的影响不同,玉米芽鞘长、幼苗长、贮藏物... 以沈单16、豫玉22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土壤水分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与土壤水分的下降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均呈降低趋势。温度与土壤水分对幼苗生长各指标的影响不同,玉米芽鞘长、幼苗长、贮藏物质转运率和叶绿素含量均随温度与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减小;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环境温度低于15℃恒温条件下,玉米种子发芽率迅速降低,土壤含水量低于10%时种子不能正常萌发;在15℃及以下低温,土壤含水量低于10%时玉米幼苗生长受到抑制。持续性低温、干旱胁迫不利于玉米种子的正常萌发与幼苗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子萌发 幼苗 生长特性
原文传递
甘肃发展旱作农业的思路和技术体系 被引量:29
19
作者 尚勋武 刘广才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7年第8期3-5,共3页
本文阐述了甘肃旱作农业区的农业资源状况,分析了旱作农业发展思路的形成过程,总结和提出了甘肃旱作农业的发展思路,并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甘肃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技术体系,以期为发展甘肃旱作农业提供依据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 旱作农业 发展思路 技术体系
下载PDF
甘肃省油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被引量:30
20
作者 陈其鲜 《甘肃农业科技》 2007年第7期36-38,共3页
在分析“十五”期间甘肃省油菜生产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十一五”期间油菜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是:加快双低油菜示范基地建设,以点带面促推广;加大科技推广度,努力提高单产;抓好油菜制种业和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推行双... 在分析“十五”期间甘肃省油菜生产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十一五”期间油菜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是:加快双低油菜示范基地建设,以点带面促推广;加大科技推广度,努力提高单产;抓好油菜制种业和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推行双低油菜专用标识,建立产品认证制度;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产业化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油菜 生产现状 发展思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