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被引量:9
1
作者 冯蔚 钱庚 《地震科学进展》 2022年第6期263-270,共8页
利用多渠道收集到的地震灾害资料,对2021年全球地震活动及地震灾害进行了整理,绘制了21世纪前20年全球灾害地震频度与伤亡情况变化曲线及2021年灾害地震分布图,汇总了造成人员伤亡的地震信息及灾害情况,对重大地震灾害做了详细分析,并... 利用多渠道收集到的地震灾害资料,对2021年全球地震活动及地震灾害进行了整理,绘制了21世纪前20年全球灾害地震频度与伤亡情况变化曲线及2021年灾害地震分布图,汇总了造成人员伤亡的地震信息及灾害情况,对重大地震灾害做了详细分析,并总结了2021年全球地震灾害的主要特征。与往年地震情况相比,2021年全球地震活动性较强,尤其8级以上强震发生频次大幅增加;2021年地震灾害造成的伤亡有所增加,且灾害地震呈现频度高、伤亡集中、次生灾害频发等特征。针对地震频度高、伤亡原因突出的情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及建议,强调未来地震防御工作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 全球地震 灾害情况 预防措施
下载PDF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统计特征及预测意义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曹凤娟 翟丽娜 +3 位作者 殷轶娜 张慧 张博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55,共11页
系统研究了1970年以来辽宁及邻区发生的25次震群活动,总结了辽宁地区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该地区震群活动与未来中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25次震群中,最大地震优势发生时段在震群出现后3天内的占68%,84%的震群中最大地震... 系统研究了1970年以来辽宁及邻区发生的25次震群活动,总结了辽宁地区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该地区震群活动与未来中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25次震群中,最大地震优势发生时段在震群出现后3天内的占68%,84%的震群中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的震级差≤0.5级,平均为0.35。80%的震群持续活动时间约2个月;2震群中最大地震的震级越大,相应地2、3级地震频次也越多,通常1个4级左右的震群,2级地震频次平均约为28,3级地震平均约为6;3当震群中3、4级地震频次分别≥10和4,同时序列的b值为0.6~0.9,此时可判定震群为前兆震群。未来中强震3要素的判定依据为:发震时间为震群开始后1年内,平均6个月;震中距离震群所在地约0~400km,平均为180km;最大强度为G-R预测的最大地震震级加2.0级。当b〈0.5时,震群有可能为前震序列,即震群开始后1~20天内原地有发生M≥5地震的危险;425次震群中的80%在震群出现1年后对应了M≥4.6地震,空间上辽宁内陆的震群对辽南和唐山地区的M≥4.6地震有较好的指示,长岛和黑山岛附近海域的震群对渤海海峡及其附近地区的M≥4.6地震有较好的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群 强度 持续时间 B值
下载PDF
营口—海城地区震群的震源机制一致性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曹凤娟 张博 +3 位作者 袁超 邵媛媛 钱蕊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11,共8页
采用P波初动方法计算1999年以来营口—海城地区5次震群序列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定义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θ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3个正交的应力主轴与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3个应力主轴在三维空间的夹角之和。计算结果显示:营口—海城... 采用P波初动方法计算1999年以来营口—海城地区5次震群序列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定义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θ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3个正交的应力主轴与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3个应力主轴在三维空间的夹角之和。计算结果显示:营口—海城地区震群中较大地震发生前10天-2个月,θ都有一个持续低值的过程;1999年岫岩前震序列的θ变化幅度在20°-30°之间,且大部分小于65°。相比用震源机制P轴取向趋于一致来判定震源区应力状态,θ更有其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口—海城地区 P波 震群 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 应力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与华北地块强震间的相关迁移 被引量:6
4
作者 曹凤娟 王亮 +3 位作者 李君 王喜龙 张博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4-564,711,共11页
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应力实测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存在近似于辐射状的区域应力场,其辐射中心位于青藏地块东部.本文首先定义我国大陆应力场近似辐射中心(35°N、100°E)为动力源点,在此基础上计算了1900年以来我国大陆东部地区... 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应力实测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存在近似于辐射状的区域应力场,其辐射中心位于青藏地块东部.本文首先定义我国大陆应力场近似辐射中心(35°N、100°E)为动力源点,在此基础上计算了1900年以来我国大陆东部地区(30°N—44°N、104°E—125°E)所发生的34次MS≥6.0地震震中到动力源点的距离与地震发生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发生MS≥7.0地震后,华北地块陆续发生了一系列MS≥6.0地震,且有随时间从南北地震带附近大体向东迁移的规律.据此说明,华北地块的地震主要受控于印度板块作用下青藏地块向我国大陆东部挤压的影响,在其作用下产生了华北地块MS≥6.0地震的系列东向迁移活动.总体来看有4组明显的地震迁移活动,每组地震"序列"的迁移视速度约为80km/a.华北地块首发MS≥6.0地震距南北地震带中北段最近一次MS≥7.0地震的时间间隔约为1个月至11.8年,且60%的MS≥6.0地震发震地点在(39°N±1.5°)区域内.据此推测,2008年汶川MS8.0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后,华北地块近年存在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晋冀蒙交界和环渤海及其附近地区值得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青藏地块 动力源 迁移 华北地块
下载PDF
2018年吉林松原M_(S)5.7地震地磁异常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志宏 郭安宁 +2 位作者 李梦莹 黄明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9期12406-12414,共9页
为了分析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_(S)5.7地震前后的地磁异常特征,通过收集2016—2019年东北地区固定地磁台连续观测波形,运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和地磁谐波振幅比法分析地震前后数据。结果表明:2018年5月28日前半年内出现了地磁Z分量加... 为了分析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_(S)5.7地震前后的地磁异常特征,通过收集2016—2019年东北地区固定地磁台连续观测波形,运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和地磁谐波振幅比法分析地震前后数据。结果表明:2018年5月28日前半年内出现了地磁Z分量加卸载响应比多台同一天或相邻两天同步跨越式短期异常2次;三岗、铁岭地磁谐波振幅比存在同方向不同周期不同步趋势异常,异常形态表现为趋势下降-上升-恢复,地震发生在异常恢复阶段;两种方法结合预测地震的发震时间和震中效果较好。可见,地磁多方法是地磁学预测地震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松原M_(S)5.7地震 加卸载响应比 地磁谐波振幅比
下载PDF
2016年1月21日门源M_(S)6.4地震前重力非潮汐变化特征分析
6
作者 翟丽娜 刘华建 +2 位作者 李彤霞 李宇彤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5期125-131,共7页
选取2015—2018年兰州和高台连续重力观测站整点值数据,分析2016年1月21日门源M_(S)6.4地震前2个台站连续重力数据非潮汐变化特征,发现2个台站在此次地震发生前1年,分别观测到重力数据出现持续约6个月的重力非潮汐上升变化,月均变化速... 选取2015—2018年兰州和高台连续重力观测站整点值数据,分析2016年1月21日门源M_(S)6.4地震前2个台站连续重力数据非潮汐变化特征,发现2个台站在此次地震发生前1年,分别观测到重力数据出现持续约6个月的重力非潮汐上升变化,月均变化速度分别为9.36μGal、6.17μGal,累计变化振幅分别达到56.15μGal、37.05μGal。通过对观测站点周边观测环境的详细核实和理论计算,排除台站周边环境干扰因素,认为震前6个月的重力非潮汐持续性下降变化应与此次M_(S)6.4地震孕震过程有关。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此次门源地震的孕震机理提供一定参考,为后续地震预测中重力观测指标的建立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4地震 连续重力 地震监测 非潮汐变化
下载PDF
基于Molchan检验的时变重力场地震预报效能评价在华北地区的应用
7
作者 翟丽娜 刘华建 +2 位作者 李彤霞 李宇彤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179-181,共3页
1研究背景。时变重力场监测作为强震危险源早期识别的地球物理手段之一(王武星等,2010;陈石等,2011;祝意青等,2013;陈石等,2014;Chen et al,2016a;Panet et al,2018),在我国地震监测预报领域应用已有近40年的实践和发展历史(祝意青等,20... 1研究背景。时变重力场监测作为强震危险源早期识别的地球物理手段之一(王武星等,2010;陈石等,2011;祝意青等,2013;陈石等,2014;Chen et al,2016a;Panet et al,2018),在我国地震监测预报领域应用已有近40年的实践和发展历史(祝意青等,2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力监测 Molchan检验 地震预报效能 统计检验 重力水平总梯度
下载PDF
基于跨断层资料的辽宁地区主要断裂活动特征分析
8
作者 孔祥瑞 +4 位作者 王喜龙 翟丽娜 晓东 刘健男 刘天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50-1154,共5页
利用辽宁地区跨断层资料分析该区域主要断裂现今活动特征。长期数据结果表明,辽宁东北部地区鸭绿江断裂、浑河断裂活动相对稳定,辽宁南部地区金州断裂和西部地区朝阳-北票断裂、大凌河断裂活动相对活跃,其中金州断裂与朝阳-北票断裂活... 利用辽宁地区跨断层资料分析该区域主要断裂现今活动特征。长期数据结果表明,辽宁东北部地区鸭绿江断裂、浑河断裂活动相对稳定,辽宁南部地区金州断裂和西部地区朝阳-北票断裂、大凌河断裂活动相对活跃,其中金州断裂与朝阳-北票断裂活动特征存在一定相似性。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对金州断裂和朝阳-北票断裂活动均产生明显影响。2015年至今,金州断裂和朝阳-北票断裂的活动水平与其背景水平一致,处于弱活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水准 断层活动 辽宁地区 日本地震
下载PDF
利用张衡一号卫星电场数据研究吉林松原、河北唐山M_(S)5.1地震前后空间电场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钱庚 +5 位作者 张学民 孔祥瑞 申旭辉 张萌 翟丽娜 金艳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61-1165,共5页
利用我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电场探测仪(EFD)载荷记录到的ULF/ELF频段电场功率谱密度(PSD)数据,限制Dst≥-30 nT和K_(p)<3排除空间磁环境扰动后,分4个频段对2020年唐山古冶M_(S)5.1地震和2019年吉林松原M_(S)5.1地震前... 利用我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电场探测仪(EFD)载荷记录到的ULF/ELF频段电场功率谱密度(PSD)数据,限制Dst≥-30 nT和K_(p)<3排除空间磁环境扰动后,分4个频段对2020年唐山古冶M_(S)5.1地震和2019年吉林松原M_(S)5.1地震前后空间电场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2020年唐山古冶M_(S)5.1地震4个频段扰动幅度均显示出震前先抬升至最高点超过2倍均方差,而后在下降过程中发震,震后恢复的规律,且第2频段异常尤为明显;4个频段扰动幅度时间序列特征相似,且震前均超过2倍均方差。2019年吉林松原M_(S)5.1地震不同频段的扰动幅度时间序列特征不同,仅有第2频段超过2倍均方差。2次地震均在第2频段(371~879 Hz)出现震前异常扰动,认为该频段是地震异常提取的优势频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一号 电场探测仪 功率谱密度 时空演化 地震异常
下载PDF
辽宁地区5级地震测震学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曹凤娟 孙素梅 +3 位作者 张志宏 刘天龙 钱蕊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8-406,共9页
基于1970年以来辽宁地区7次5级以上地震,分别从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图像和时序扫描的角度,对历次地震前的地震学指标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提炼,结果显示:空区、条带、b值、A(b)值、D值、缺震及XY值对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映震效果较好.因此结... 基于1970年以来辽宁地区7次5级以上地震,分别从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图像和时序扫描的角度,对历次地震前的地震学指标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提炼,结果显示:空区、条带、b值、A(b)值、D值、缺震及XY值对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映震效果较好.因此结合以往关于辽宁地区中等地震集中增强和震群特征的研究结果,综合起来初步将其构建为辽宁地区5级地震的地震学指标体系.其中强度预测指标主要有中等地震集中增强、震群序列、条带和空区,未来主震最大震级估算方法为上述四种情况中的最大地震震级加1.5-2.0;地点预测指标与强度指标相同,判定方法是未来5级地震通常位于条带上和空区边缘及其附近地区,若有中等地震集中增强活动,则未来5级地震靠近最近一次中等地震的位置,若出现震群序列,则未来主震发生地点为震群周围200 km(前震序列时,主震就发生在序列原地附近);时间预测指标除了强度和地点指标中的4项外,还包括b值、A(b)值、D值、缺震和XY值,总体看来后三者异常通常出现在震前的一年左右,空区和条带的解体时间以及b值异常通常出现在震前的半年左右,前震序列开始时间距离主震发生通常在1-20天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标体系 条带 空区 震群
下载PDF
吉林松原地区地震前热红外亮温异常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志宏 焦明若 +3 位作者 张丽 李梦莹 黄明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5-599,611,共6页
使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法,利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亮温数据研究2017年以来松原地区3次M_(S)>4.5地震前的热红外异常。结果表明,2017-07-23 M_(S)4.9和2018-05-28 M_(S)5.7地震前的异常都是沿依兰-伊通断裂和密山-敦化断裂走向逐渐... 使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法,利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亮温数据研究2017年以来松原地区3次M_(S)>4.5地震前的热红外异常。结果表明,2017-07-23 M_(S)4.9和2018-05-28 M_(S)5.7地震前的异常都是沿依兰-伊通断裂和密山-敦化断裂走向逐渐扩展的,即异常存在于松辽盆地的东部边缘,地震震中不在异常区内;2019-05-18 M_(S)5.1地震前异常不明显,可能是由于盆地内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在前2次地震前后已得到最大量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地震 热红外亮温 相对功率谱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段三维密度结构反演与解释 被引量:3
12
作者 翟丽娜 贾晓东 +4 位作者 孔祥瑞 邵媛媛 王喜龙 腾藤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2-483,548,共13页
为深入理解研究区的构造运动规律,进一步探求地壳物质可能的运移模式,本文基于Crust1.0地壳结构模型和最新莫霍面深度模型对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数据进行联合约束,采用三维重力反演技术得到了郯庐断裂带中段的三维密度结构。反演结果显示,... 为深入理解研究区的构造运动规律,进一步探求地壳物质可能的运移模式,本文基于Crust1.0地壳结构模型和最新莫霍面深度模型对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数据进行联合约束,采用三维重力反演技术得到了郯庐断裂带中段的三维密度结构。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背景场稳定,断裂构造发育部位表现为重力密度低值,特别是营潍断裂带正处于大范围的重力密度低值区并纵贯整个研究区,由此可推断重力密度低值区可指示断裂构造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三维密度结构 重力反演 布格重力异常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新城子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影响系数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明威 张琪 +1 位作者 李梦莹 《防灾减灾学报》 2020年第1期49-56,共8页
以新城子观测站地电阻率为研究对象,结合新城子观测站电测深资料通过影响系数理论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对比分析地表、井下地电阻率两种手段的观测效果,对新城子地电阻率观测各层影响系数随深度和极距的变化分析新城子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布... 以新城子观测站地电阻率为研究对象,结合新城子观测站电测深资料通过影响系数理论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对比分析地表、井下地电阻率两种手段的观测效果,对新城子地电阻率观测各层影响系数随深度和极距的变化分析新城子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布极的合理性。其结果反应为新城子地电阻率井下观测设计较为合理,减少场地资源的同时对地表和浅层干扰有更好的抑制作用,对深层的映震能力优于地表观测,分析结果可为类似台址电性结构中实施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井下观测 影响系数 探测深度 电性结构
下载PDF
紫坪铺水库地区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亮 周龙泉 +3 位作者 黄金水 焦明若 梁一婧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48-764,共17页
利用紫坪铺水库7个库区地震台站和10个区域地震台站记录的2004年8月至2008年5月的地震震相观测报告,通过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的方法,采用Simulps14软件对紫坪铺水库地区进行了小震精定位及速度结构反演。通过计算得到了紫坪铺水... 利用紫坪铺水库7个库区地震台站和10个区域地震台站记录的2004年8月至2008年5月的地震震相观测报告,通过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的方法,采用Simulps14软件对紫坪铺水库地区进行了小震精定位及速度结构反演。通过计算得到了紫坪铺水库地区记录到的几乎所有地震的精定位结果,以及0km、3km、6km和10km几个层面上较好的P波速度和波速比分布情况。精定位结果显示,紫坪铺水库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虹口、玉堂镇和水磨3个地区。层析成像和波速比结果则较好地反映了紫坪铺地区受到水库渗水的影响范围及紫坪铺水库对汶川地震的影响。整体上来讲,紫坪铺水库的西南端水库渗水作用最大深度≤8km,汶川主震深度上没有明显的P波低速异常,也没有明显的波速比高值异常,说明水的渗透作用并没有达到汶川主震位置深度,即水对汶川地震的发生没有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小震精定位 速度结构 汶川地震 紫坪铺水库
下载PDF
东北地区地震大形势预测回溯性检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凤娟 王亮 +2 位作者 李君 殷轶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1-308,共8页
对1998~2010年度地震大形势东北地区预测效果和预测依据进行了总结和评估分析。结果显示1998年以来东北地震大形势预测的5~6级地震危险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辽蒙交界和黑吉蒙交界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实况也表明上述三个地区... 对1998~2010年度地震大形势东北地区预测效果和预测依据进行了总结和评估分析。结果显示1998年以来东北地震大形势预测的5~6级地震危险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辽蒙交界和黑吉蒙交界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实况也表明上述三个地区及邻区为东北中强震的主体活动地区,历年报告对东北危险区的把握较好,东北地震大形势第一年度趋势预测准确率为57%,1~2年度预测准确率为71%。东北地震大形势预测判据主要有8项,其中中小地震活动增强、空区和条带以及地震活动性参数扫描等3项地震学指标可靠性较高,R值评分均大于0.22。统计结果显示,预测报告中每年给出的异常指标数量与次年最大震级没有明显的关联,但中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增强是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活跃一平静期、构造背景以及历史地震活动等在预测时,虚报的概率较大。二者或许对长趋势的预9n,4起一定的借鉴作用。正确判断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目前所处的状态(活跃状态还是平静状态)以及活跃一平静期转换的界定指标,可适当提高危险区预测的准确性,减少虚报率。回顾和总结的过程中也发现,目前1~3年地震形势的预测分析以统计性、定性判定依据为主,主要基于震例资料的统计和定性对比分析,反映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物理过程的资料非常有限,今后应在努力提高统计分析严谨性的同时,尽可能多地获得并采用多学科观测资料,从地球物理场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地震趋势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预测判据 预报效能 R值 评估
下载PDF
辽宁阜新矿震震源区及附近介质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邵媛媛 王亮 +3 位作者 曹凤娟 王岩 翟丽娜 《防灾减灾学报》 2017年第4期27-31,共5页
收集2008年11月至2015年5月辽宁阜新地区矿震M_L≥2.0的矿震数据,利用重复地震的方法研究辽宁阜新矿区震源区及附近介质震源地震波传播路径上介质随时间的变化,探讨在发生较强矿震前介质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在发生M_L3.3级较强矿震前,... 收集2008年11月至2015年5月辽宁阜新地区矿震M_L≥2.0的矿震数据,利用重复地震的方法研究辽宁阜新矿区震源区及附近介质震源地震波传播路径上介质随时间的变化,探讨在发生较强矿震前介质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在发生M_L3.3级较强矿震前,部分台站记录的P波震相走时差曲线存在下降趋势和负异常,反映在较强矿震发生前,介质应力集中,促使较强矿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矿震 重复地震 介质
下载PDF
东北亚地区M_(S)6.0以上地震异常电磁波动研究
17
作者 钱庚 +3 位作者 张学民 申旭辉 张萌 金艳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69-674,共6页
利用2005-01~2009-12 DEMETER电磁卫星详查模式下磁场与电场的极低频(ELF)三分量波形数据,选取东北亚地区(38°~58°N,105°~145°E)6个M_(s)≥6地震,对震前30 d震中上空±10°的6000余条1130和1135轨道数据进... 利用2005-01~2009-12 DEMETER电磁卫星详查模式下磁场与电场的极低频(ELF)三分量波形数据,选取东北亚地区(38°~58°N,105°~145°E)6个M_(s)≥6地震,对震前30 d震中上空±10°的6000余条1130和1135轨道数据进行波矢分析和坡印廷矢量分析。结果发现,2005-08-16日本本洲东岸近海M_(s)7.2地震和2009-06-05日本北海道地区M_(s)6.6地震震前在质子回旋频率以下记录到来源于地球的异常电磁波扰动;2005-11-10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M_(s)6.4地震和2007-08-02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M_(s)6.8地震震前在质子回旋频率以下没有记录到异常电磁波扰动;2007-02-17日本北海道地区M_(s)6.2地震和2008-06-13日本本州东岸近海M_(s)7.3地震震前在质子回旋频率以下记录到异常电磁波扰动,但并非来源于地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电磁卫星 东北亚 波矢分析 坡印廷 异常电磁波
下载PDF
2017年7月23日吉林松原M_(s)4.9地震热红外异常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梦莹 张志宏 +1 位作者 黄明威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S01期148-150,共3页
1 研究背景地震与热辐射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诸多研究有:强祖基等(1992)认为,热红外异常是,地震时构造板块间的摩擦使得岩体内的温室气体沿着断裂缝隙逸出,也称作"地球放气",惰性气体被低空电场电离后形成各种波段的... 1 研究背景地震与热辐射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诸多研究有:强祖基等(1992)认为,热红外异常是,地震时构造板块间的摩擦使得岩体内的温室气体沿着断裂缝隙逸出,也称作"地球放气",惰性气体被低空电场电离后形成各种波段的红外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 相对功率谱 异常特征
下载PDF
2021-04-16河北滦州M_(S)4.3地震前的大气电场异常信号分析
19
作者 陈涛 王诗涵 +12 位作者 李磊 张灵倩 张学民 黄辅琼 刘静 熊攀 提烁 吴晗 宋佳军 王聪 苏建峰 罗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71-776,共6页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分布在天津市宝坻区和廊坊市永清县的2个观测台站在2021-04-16河北滦州M_(S)4.3地震前均观测到大气电场异常。宝坻站监测到过境云与地质活动混合型电场异常信号;永清站监测到湾型持续电场异常信号,属于典型...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分布在天津市宝坻区和廊坊市永清县的2个观测台站在2021-04-16河北滦州M_(S)4.3地震前均观测到大气电场异常。宝坻站监测到过境云与地质活动混合型电场异常信号;永清站监测到湾型持续电场异常信号,属于典型的临震前小时尺度先兆信号,其幅度和持续时间均明显高于宝坻站的异常电场信号。对比电场异常期间2个台站的气象活动和空间天气活动发现,虽然2台站电场异常信号的表现方式不同,但背景变化中均隐含大型地质活动信号。分析结果表明,未来可通过分析多源活动导致的空间静电演变过程,形成有效的识别方法,在一定的气象活动范围内,从大气静电监测数据中提取中等以上强度地震的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州地震 前兆信号 小时尺度 大气电场异常 地质活动
下载PDF
基于阿尔法导航系统记录分析2010年玉树M_(S)7.1地震异常
20
作者 钱庚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考验,阿尔法导航系统在地震预报领域有着重要的科研及应用价值。以2010年4月13日23时49分(世界时)玉树M_(S)7.1地震为例,基于2010年4月6日—13日阿尔法导航系统超低频(VLF)电波场强和相位数据,使用滑动四分位法... 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考验,阿尔法导航系统在地震预报领域有着重要的科研及应用价值。以2010年4月13日23时49分(世界时)玉树M_(S)7.1地震为例,基于2010年4月6日—13日阿尔法导航系统超低频(VLF)电波场强和相位数据,使用滑动四分位法,分析该系统9条链路上的信号异常,结合地磁“低点位移”现象,综合分析此次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磁活动平静时段,玉树M_(S)7.1震前3天及震前23 h,电波场强数据出现明显畸变,表现为持续1—6 h超阈值的异常扰动,最大扰动幅度超过阈值13.6μV/m,相位数据未出现明显异常。结合震前3天阿尔法导航系统主台—通海台、西副台—雅安台异常链路以及震前47天地磁“低点位移”分界线的重叠位置,可进一步精确临震预报时刻,并提高发震位置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法导航系统 地震监测网 前兆异常 预报效能 预报精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