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穿刺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胡运韬 马志中 +5 位作者 张晓丽 韩素义 王长观 徐航修 黄丽杰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 :探讨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技术方法、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 ,观察疗效。方法 :利用自行研制的眼超显微手术系统 ,实现活体视网膜静脉微穿刺 ;采用光动力学方法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动物模型 ,在阻塞的视网膜静脉... 目的 :探讨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技术方法、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 ,观察疗效。方法 :利用自行研制的眼超显微手术系统 ,实现活体视网膜静脉微穿刺 ;采用光动力学方法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动物模型 ,在阻塞的视网膜静脉内注入溶栓剂tPA ,观察溶栓效果和术中、术后视网膜及其血管改变。结果 :超显微手术系统能够实现稳定的视网膜血管微穿刺 ,并向血管内持续注药。在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早期 ,该方法能使血栓迅速溶解脱落 ,疏通血管 ,恢复静脉血流。病理结果显示 ,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溶栓后 ,不但能够逆转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理改变 ,而且对视网膜及其血管无明显损伤。结论 :视网膜静脉微穿刺 ,注入溶栓剂可能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早期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该技术的不断完善 ,不仅可望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治疗 ,而且还可用于清除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组织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闭塞 血栓溶解治疗法 显微操作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下载PDF
应用光动力学方法制作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晓丽 胡运韬 +4 位作者 马志中 王常观 韩素义 黄丽洁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0-223,共4页
目的 应用光动力学方法制备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 ,以观察眼底形态学和病理学改变。方法 取小型猪 15只 ,随机取单眼为实验组 ,静脉推入孟加拉玫红 (2 0mg/kg) ,1min后采用玻璃体切割机眼内照明的导光纤维直接照射视盘上方 0 5~... 目的 应用光动力学方法制备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 ,以观察眼底形态学和病理学改变。方法 取小型猪 15只 ,随机取单眼为实验组 ,静脉推入孟加拉玫红 (2 0mg/kg) ,1min后采用玻璃体切割机眼内照明的导光纤维直接照射视盘上方 0 5~ 1 0PD的视网膜主干静脉 15min ;分别于血栓形成后 1h、3d、7d、14d、2 1d及 2 8d进行间接眼底镜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取静脉阻塞区视网膜及血管行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照组对侧眼不注射孟加拉玫红 ,直接用光导纤维照射靶血管 2 0min ,取出光导纤维 ,缝合切口。分别于光导纤维照射后 1h、2 4h、3d后观察眼底改变 ,同时摘除眼球 ,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 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可靠 ,可见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广泛出血及水肿等典型病理改变。结论 利用导光纤维眼内照明技术与化学光敏剂方法制作的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 ,是一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血栓形成可靠的实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学 制作技术 实验性视网膜 静脉阻塞模型
原文传递
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胡运韬 马志中 +5 位作者 张晓丽 韩素义 王长观 徐航修 黄丽杰 《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1年第2期84-88,共5页
目的 :探讨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技术方法、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 ,观察疗效。方法 :利用自行研制的眼超显微手术系统 ,实现活体视网膜静脉微穿刺 ;采用光动力学方法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动物模型 ,在阻塞的视网膜静脉... 目的 :探讨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技术方法、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 ,观察疗效。方法 :利用自行研制的眼超显微手术系统 ,实现活体视网膜静脉微穿刺 ;采用光动力学方法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动物模型 ,在阻塞的视网膜静脉内注入溶栓剂 t PA,观察溶栓效果和术中、术后视网膜及其血管改变。结果 :超显微手术系统能够实现稳定的视网膜血管微穿刺 ,并向血管内持续注药。在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早期 ,该方法能使血栓迅速溶解脱落 ,疏通血管 ,恢复静脉血流。病理结果显示 ,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溶栓后 ,不但能够逆转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理改变 ,而且对视网膜及其血管无明显损伤。结论 :视网膜静脉微穿刺 ,注入溶栓剂可能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早期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该技术的不断完善 ,不仅可望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治疗 ,而且还可用于清除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组织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溶栓疗法 微操作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下载PDF
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的前节OCT检查分析(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丽强 黄一飞 +3 位作者 王玮 钱海燕 王宁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1252-1254,共3页
目的:使用前节OCT分析高度近视植入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后眼内的结构变化。方法:植入前房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6眼(11.5D至22.0D),使用前节OCT采集前节图像测量术前前房深度,术后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内皮间距离(内皮—晶状体距离),人工晶状体... 目的:使用前节OCT分析高度近视植入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后眼内的结构变化。方法:植入前房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6眼(11.5D至22.0D),使用前节OCT采集前节图像测量术前前房深度,术后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内皮间距离(内皮—晶状体距离),人工晶状体与正常晶状体间距离。结果:术前前房深度为3.27~3.91mm,术后内皮—晶状体距离为2.07~2.24mm。人工晶状体后表面与正常晶状体间的距离为0.82~1.32mm。图像显示虹膜色素层没有明显改变。结论:前房深度较术前减少36.1%~44.6%。前节OCT对于检测虹膜夹型前房晶状体的位置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节OCT 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 高度近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