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同理想建设的社会公平诉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调查报告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淑梅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21,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人民群众的认同为基础,体现了社会公平的价值诉求。群众对共同理想的信心与对社会公平发展趋向的信心呈正相关性,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改善社会公平现状,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共同理想的认同感。在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人民群众的认同为基础,体现了社会公平的价值诉求。群众对共同理想的信心与对社会公平发展趋向的信心呈正相关性,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改善社会公平现状,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共同理想的认同感。在共同理想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聚焦社会不公平问题,坚持共同理想的包容性和限定性,使共同理想体现在制度建构中,充分发挥共同理想在增进社会公平上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 公平 价值观 制度
下载PDF
多元斗争主体何以可能?——后马克思主义的身份认同理论及其批判
2
作者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38,共11页
政治主体的建构是后马克思主义讨论的重要问题。拉克劳等人将后结构主义等理论方法引入社会批判领域,借助主体立场和“缺失的主体”解构传统主体,把错位视为重构认同的理论前提,通过“话语链接”和“空洞能指”建构认同,保留身份认同的... 政治主体的建构是后马克思主义讨论的重要问题。拉克劳等人将后结构主义等理论方法引入社会批判领域,借助主体立场和“缺失的主体”解构传统主体,把错位视为重构认同的理论前提,通过“话语链接”和“空洞能指”建构认同,保留身份认同的开放性、差异性和否定性,以此链接多元的社会主体作为反抗力量。后马克思主义对于多元斗争主体的理论探索为我们把握普遍性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但是多元主体和认同政治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以主体化取代主体,弱化了革命性,削弱了实践批判力度。对此,我们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考察当代革命主体,深化政治斗争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身份认同 主体 空洞能指 斗争
原文传递
从阶级主体到多元主体身份——拉克劳与墨菲的主体身份思想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6-101,共6页
对于结构与能动性(主体)关系的探讨是拉克劳与墨菲反思马克思主义阶级认同的出发点,也是建构其后马克思主义身份认同理论的重要线索。拉克劳认为,主体与结构关系的产生需要通过"认同化"的过程。他们以"结构错位"为... 对于结构与能动性(主体)关系的探讨是拉克劳与墨菲反思马克思主义阶级认同的出发点,也是建构其后马克思主义身份认同理论的重要线索。拉克劳认为,主体与结构关系的产生需要通过"认同化"的过程。他们以"结构错位"为前提,以多元化的"主体立场"为基础,通过"解构—建构"的方法论路径,以"多元主体身份"取代"阶级主体",从"阶级对立"转向"多元对抗",建立了后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身份理论。深入研究拉克劳与墨菲的主体身份思想,对于正确评价后马克思主义以及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错位 后马克思主义 身份认同
下载PDF
马克思关于人与共同体关系的思想 被引量:1
4
作者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459-462,共4页
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与共同体关系的思想。提出从人的本质出发去分析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是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不二法门。
关键词 马克思 共同体 社会性 现实的人 真正共同体
下载PDF
对抗性差异与政治认同--墨菲政治哲学思想及其反思 被引量:1
5
作者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5-103,共9页
墨菲从政治的对抗性及建构集体认同的内在要求出发,在批判自由主义和后现代多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包容差异的新型政治联合形式,即抗争性多元主义,以实现多元基础上的部分统一,重构政治认同。这种民主政治构想将政治以抗争性、认同... 墨菲从政治的对抗性及建构集体认同的内在要求出发,在批判自由主义和后现代多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包容差异的新型政治联合形式,即抗争性多元主义,以实现多元基础上的部分统一,重构政治认同。这种民主政治构想将政治以抗争性、认同以差异性为理论前提,把建构多元化集体认同和冲突性共识作为目标,以抗争模式来表现冲突,力图维系自由逻辑与民主逻辑之间的张力。墨菲关于政治对抗性、同一性与多元主义关系的理解,对于我们正确分析当代政治冲突具有理论借鉴价值,而其多元对抗的民主政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审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菲 政治认同 对抗 抗争性多元主义
原文传递
关于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思潮关系问题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卢晓勇 《理论与现代化》 2017年第4期88-92,共5页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核心内容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意识,其中前者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核心内容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意识,其中前者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在我国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领域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后者则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国际环境变化在我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它在我国社会意识领域处于从属地位。正确辨析二者关系对于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 多样化社会思潮 对立统一
下载PDF
论李大钊对自杀现象的评判及其理论贡献
7
作者 《新乡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6-9,共4页
自杀现象是民国前期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李大钊作为当时传播新思想的重要学者,敏锐地认识到这是社会矛盾激化的极端反映,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忧世情怀对自杀现象给予持续关注。通过研究李大钊关于自杀现象的思想,有助于再现民国初... 自杀现象是民国前期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李大钊作为当时传播新思想的重要学者,敏锐地认识到这是社会矛盾激化的极端反映,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忧世情怀对自杀现象给予持续关注。通过研究李大钊关于自杀现象的思想,有助于再现民国初期自杀现象研究概况,为现实的自杀问题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现象 李大钊 民国时期
下载PDF
“后政治”时代政治与道德关系的反思——论墨菲的民主思想
8
作者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46,共9页
尚塔尔·墨菲的民主思想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和人之间如何共存、如何处理相互对立的问题。它试图以多元对抗取代理性共识,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结合起来,以"公共关心"和"公民身份"等政治的"善"取代... 尚塔尔·墨菲的民主思想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和人之间如何共存、如何处理相互对立的问题。它试图以多元对抗取代理性共识,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结合起来,以"公共关心"和"公民身份"等政治的"善"取代实质性的"共同善",探寻与现代民主价值相适应的权力形式。墨菲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并没有割裂政治与伦理的关系,而是将它们重新"链接",借用精神分析伦理学拆解政治价值与西方现存权威话语之间的联系,保留政治与伦理之间的互动张力,把政治伦理主体的生成视为多元主体的多样化集体认同过程。这种民主方案呈现出共同的"政治善"与多元的"道德善"相结合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政治与道德区别和联系的独特视角,但墨菲的研究视野停留在民主的政治想象维度,且具有夸大对抗、差异、多元作用的倾向,从而使其理论建构性不足,局限于话语分析,难以深入到社会现实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菲 政治伦理 民主 共同善 多元主义
原文传递
拉克劳早期对意识形态还原论的批判
9
作者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6年第4期94-98,共5页
意识形态思想是拉克劳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克劳在其早期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中,整合、继承和发展了普兰查斯的意识形态要素学说、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质询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从而形成了自... 意识形态思想是拉克劳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克劳在其早期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中,整合、继承和发展了普兰查斯的意识形态要素学说、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质询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从而形成了自己以"接合"为核心的非还原论的意识形态思想。拉克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质疑阶级还原论。他的意识形态思想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当代现实,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新颖而极具价值的研究思路和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拉克劳 阶级 后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代际正义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罗尔斯代际正义理论探析
10
作者 《新乡学院学报》 2017年第8期1-4,共4页
代际关系在伦理学方面的复杂性使代际正义问题区别于一般的正义问题。罗尔斯在批判功利主义代际正义观的基础上,借助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的概念,以契约论的论证方式并运用正义的环境和正义的储存原则建立了公平的代际正义理论。罗尔斯对... 代际关系在伦理学方面的复杂性使代际正义问题区别于一般的正义问题。罗尔斯在批判功利主义代际正义观的基础上,借助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的概念,以契约论的论证方式并运用正义的环境和正义的储存原则建立了公平的代际正义理论。罗尔斯对代际正义的论述使其公平正义理论具有了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正义 正义的储存原则 正义环境
下载PDF
论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物质利益思想
11
作者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0期48-52,共5页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遇到的物质利益问题是他世界观发生转变的重要契机。在这一时期,通过对新闻出版自由的辩论,他看到了不同等级之间存在的物质利益冲突;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使他发现了法的私人利益本质;对摩泽尔地区贫困问题的研...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遇到的物质利益问题是他世界观发生转变的重要契机。在这一时期,通过对新闻出版自由的辩论,他看到了不同等级之间存在的物质利益冲突;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使他发现了法的私人利益本质;对摩泽尔地区贫困问题的研究,使他认识到了官僚机构和市民的利益对立。利益对国家和法的支配,使马克思认识到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对于物质利益问题的研究,使他开始告别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并逐步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莱茵报》 物质利益问题 私人利益
下载PDF
试论人类管理活动的生产力意义
12
作者 《改革与开放》 2012年第03X期44-44,共1页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管理作为人的一种行为和方法无论是作为附着性、渗透性的还是作为独立的要素,都贯穿于生产力的具体结构之中,都直接影响与制约着生产力的状况、发展和提高,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产力功能。
关键词 管理活动 生产力 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