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272
1
作者 鲁春阳 文枫 +2 位作者 陈琳琳 宗会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5-541,共7页
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论文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采用改进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根据重庆市1997年-2... 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论文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采用改进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根据重庆市1997年-2007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评价其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及障碍因子。结果显示:①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逐渐提升,1997年-2007年绩效指数从0.1866增加到0.7707,土地绩效程度经历了低级绩效—中级绩效—良好绩效的演变历程;②2005年以前,土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最大障碍因子,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影响最大;2005年后,土地投入水平是最大障碍因子,地均从业人数的影响最大;③长远来看,土地利用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首要因素。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投入水平障碍度以年均9.66%、1.47%的速度增加,而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障碍度以年均3.00%和1.44%的速度下降。最后,根据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现状提出提升土地利用绩效的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 绩效 改进的TOPSIS 障碍度 重庆市
原文传递
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 被引量:173
2
作者 田永中 +2 位作者 王朝科 周滔 刘筱非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9-478,共10页
通过对样本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及土地利用特点的研究 ,从丘陵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 ,提出两种土地整理模式 :一是农林综合开发整理模式 ,即居民点闲置土地的复垦利用与抛荒地利用结合 ,与山地区退耕还林等... 通过对样本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及土地利用特点的研究 ,从丘陵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 ,提出两种土地整理模式 :一是农林综合开发整理模式 ,即居民点闲置土地的复垦利用与抛荒地利用结合 ,与山地区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结合 ,进行退宅还林 ;二是新村建设整理模式 ,即由政府对新村统一规划 ,供给道路等基础设施 ,引导农民集中建房的“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 ,并对重庆市渝北区新春村的新村建设的运作和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农村居民点 土地利用 模式 西南丘陵山地区 重庆市
下载PDF
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和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 被引量:134
3
作者 张占录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5-119,共5页
目前,土地整理已经成为我国土地管理中的热门话题,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农村居民点整理则是农村土地整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郊区———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意义、主要形式以及农村居民点... 目前,土地整理已经成为我国土地管理中的热门话题,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农村居民点整理则是农村土地整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郊区———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意义、主要形式以及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策略模式和运作模式。最后得出结论:在经济发达的平原型大城市郊区,市场运作模式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可行模式———这是农村房地产开发的创新模式,也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创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郊区 农村居民点 整理模式 市场运作 农村建设 效益评估 农村城镇化
下载PDF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 被引量:157
4
作者 毕国华 刘苏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8,共9页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机制,分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研究了2008、2010、2012和2014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态...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机制,分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研究了2008、2010、2012和2014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总体上处于磨合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从耦合协调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呈"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型态势;从相对发展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较城市化的相对发展状态呈"倒三角"态势。3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具有波动性,未来应注重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发展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稳定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化 耦合协调度 相对发展度 中国
原文传递
用熵权法和改进TOPSIS模型评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效应 被引量:142
5
作者 信桂新 朝现 +2 位作者 李承桧 魏朝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8-249,共12页
规范评价实施效果对科学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山地丘陵区3个农业产业化进程梯度差异明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重庆市江津区(YQ-I)、铜梁区(YQ-II)、梁平县(YQ-III)为样区,以土地整治项目为样点,选取新... 规范评价实施效果对科学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山地丘陵区3个农业产业化进程梯度差异明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重庆市江津区(YQ-I)、铜梁区(YQ-II)、梁平县(YQ-III)为样区,以土地整治项目为样点,选取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土地流转规模等10项指标,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经济-社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熵权法和改进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模型应用于评价。结果发现,在影响经济-社会效应的各项指标中,适度规模化经营面积、项目后期管护农民参与度、农民参与项目施工收入等3项指标处于重要级,指标值变差大、影响强;农民人均农业年收入变化、整治工程村民满意度、项目后期管护措施到位度和农民参与项目施工人数等4项处于边缘级,指标值变差小、影响弱;其余指标处于次要级,影响程度居中。3个样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经济-社会综合效应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关系密切,呈现为农业产业化进展快速型的YQ-I>进展加速型的YQ-II>相对缓慢型的YQ-III,效应等级分别为良、中、差;但单方面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指标等级分布不平衡、效应等级分布不平衡、研究样区内部不平衡;而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表现为YQ-III、YQ-II和YQ-I中,经济效应贴近度与社会效应贴近度之间的差距依次为22.25、1.21和0.77倍。因此,通过农业产业化,山地丘陵区能有效地利用和发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支撑作用,并通过新型经营主体更好地统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与后续管护;而基于熵权法和改进TOPSIS模型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经济-社会效应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经济 模型 高标准基本农田 效应 后评价
下载PDF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 被引量:119
6
作者 张引 +1 位作者 李闯 孟禹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9-86,共8页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理解,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庆市1996—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机拟合计算并根据结果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评...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理解,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庆市1996—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机拟合计算并根据结果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评,将重庆市与其他中心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应综合考察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贡献率、发展要素产出率、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城镇化效率及其区域协同程度;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虽然在快速提高,但仍远落后于东部中心城市;重庆市的人口、土地、产业发展要素与资源利用方式、生态环境之间匹配度相对较好,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要素配置和城镇体系格局,推进城乡统筹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质量 区域发展
原文传递
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8
7
作者 王兆林 +1 位作者 张佰林 藏波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9-61,共13页
本文以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分析框架为基础,并基于重庆市1829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承包地、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已定居城镇、家庭是否有稳定的非农... 本文以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分析框架为基础,并基于重庆市1829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承包地、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已定居城镇、家庭是否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土地是否有撂荒或闲置、退地补偿或补助是否按时足额发放、退地后生活质量预期的高低对农户承包地和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户主是否在外非农务工、土地是否位于城镇规划范围内、退地政策是否多变、退地后是否担心就业问题对农户承包地和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反向影响;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参加新农保、退地后医疗与养老保险预期的高低仅对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面积、土地是否有流转仅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反向影响,同时,退地后住房预期的高低也仅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土地退出 意愿 影响因素 户籍制度
原文传递
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探讨——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被引量:90
8
作者 刘筱非 +1 位作者 廖和平 周滔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1-14,共4页
探讨西南丘陵山区 (以渝北区为例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方法。研究方法 :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计算法、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城镇体系规划法 ,层次分析法 (AHP)。综合 3种潜力测算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获取各方案权数 ,得出渝北区规划... 探讨西南丘陵山区 (以渝北区为例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方法。研究方法 :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计算法、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城镇体系规划法 ,层次分析法 (AHP)。综合 3种潜力测算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获取各方案权数 ,得出渝北区规划目标年的居民点整理潜力值。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可综合人均建设用地标准、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与城镇体系规划 3种方法 ,通过对各方案赋权重值得出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城镇化 西南丘陵山区 重庆市渝北区
下载PDF
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领域与基本方向 被引量:104
9
作者 冯应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5-182,共8页
该文以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为切入点,探讨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宏观背景和现实需求,进一步梳理和明确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本方向、战略重点。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将进入较为剧烈、各类矛盾较为突出的... 该文以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为切入点,探讨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宏观背景和现实需求,进一步梳理和明确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本方向、战略重点。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将进入较为剧烈、各类矛盾较为突出的关键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应立足农村、联动城乡,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台。以农用地整治及宜耕土地开发为先导,以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为战略重心是当前中国土地整治研究重点领域和核心内容。同时,基于农村土地整治多功能性,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多区域、多尺度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过程及其效应研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农村土地整治的全过程,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要求为目标,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前提,以集中连片推进为手段,开展多目标土地综合整治是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的基本方向。并应加强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涉及的资金筹措与权益分配、资源环境效应及其整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农村地区 转型 基本方向 重点领域
下载PDF
西南丘陵山地区土地整理与区域生态安全研究 被引量:83
10
作者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98-708,共11页
开展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不同区域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侧重点各不相同。对于生态脆弱、生态区位非常重要的西南地区而言 ,其丘陵山地区土地整理的目标必须与区域生态安全的目标相一致。本文从国际国内土地整理的... 开展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不同区域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侧重点各不相同。对于生态脆弱、生态区位非常重要的西南地区而言 ,其丘陵山地区土地整理的目标必须与区域生态安全的目标相一致。本文从国际国内土地整理的发展趋势以及土地整理目标区域分工的角度 ,论述西南丘陵山地区土地整理与区域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 ,提出西南丘陵山地区土地整理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小流域土地整理是实现该区域生态安全的典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生态安全 生态区位 小流域 西南丘陵山地区
下载PDF
北京市顺义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推动力分析 被引量:83
11
作者 张占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49-53,共5页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是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不同地貌类型区域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不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居民点的演变趋势也不一样,开展居民点土地整理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该文在分析位于发...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是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不同地貌类型区域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不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居民点的演变趋势也不一样,开展居民点土地整理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该文在分析位于发达大城市北京市郊区的顺义区的居民点分布及用地特点基础上,找出顺义区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重要问题,说明居民点整理的必要性,并着重从城市化进程、农业现代化水平、产业结构、城镇用地扩展特点等方面系统论述顺义区开展居民点整理的现实社会经济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推动力 顺义区
下载PDF
贫困山区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流转的认知与响应——基于重庆市云阳县568户农户调查 被引量:74
12
作者 周婧 +3 位作者 张蔚 王宁 张凌华 逢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17,共7页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兼业活动探讨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及其决策因子,为政府制定"以人为本"的宅基地流转办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l,ogistic分析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研究结果:(1)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兼业活动探讨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及其决策因子,为政府制定"以人为本"的宅基地流转办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l,ogistic分析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研究结果:(1)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普遍偏低,且从纯农业户到非农业户意愿逐渐减弱;(2)兼业程度由低到高,宅基地流转决策因子沿生存—经济—社会方向转移,纯农业型为生存理性,农业主导型为生存与经济理性,农工兼具型为经济理性,非农主导型与非农业型以社会理性为主导;(3)农户普遍倾向"以房换房"的置换流转方式,其次是"以房换钱"为入股的流转方式,出售、抵押、出租等方式较少。研究结论:宅基地流转决策中不同类型农户对生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注不同,但总体上保障性心理大于经济利益,这也是宅基地流转缓慢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贫困山区 农户 兼业 宅基地流转 云阳县
下载PDF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 被引量:73
13
作者 江娟丽 +1 位作者 张忠训 苏康传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5-213,共9页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是提高非物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法、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是提高非物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法、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主体。传统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曲艺、传统舞蹈是重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的主要类型;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俗是市级项目的主要类型。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体上呈南多北少、总体分散和"中心-外围-两翼"递减的分布格局。③基于结构类型和空间特征,提出中心外围区、两翼地区"基础+发展+提高"不同组合;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相结合、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相结合、社区参与旅游等开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 旅游开发模式 文化旅游 传统文化与民俗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原文传递
贫困山区农户兼业行为及其居民点用地形态——基于重庆市云阳县568户农户调查 被引量:67
14
作者 周婧 +2 位作者 信桂新 冯应斌 戴佩淇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67-1779,共13页
贫困山区农户兼业现象普遍,对相关的土地利用活动影响深刻。采用重点与随机抽样、参与式农村评估和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从微观尺度定量分析了云阳县568户农户兼业行为与居民点用地形态变化的相互关系,可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居民点用地... 贫困山区农户兼业现象普遍,对相关的土地利用活动影响深刻。采用重点与随机抽样、参与式农村评估和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从微观尺度定量分析了云阳县568户农户兼业行为与居民点用地形态变化的相互关系,可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居民点用地整理挖潜提供认识依据。结果表明:(1)云阳县农户兼业现象普遍,依据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差、非农劳动投入比重,将农户划分为纯农业型、农业主导型、农工兼具型、非农主导型、非农业型五种兼业类型;(2)老龄和女性人口少、且平均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户兼业水平最高,人口数量多、分工多元化的农户兼业水平居中;(3)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计活动的纯农业型与农业主导型农户,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较小,约为180m2,土地利用粗放且多样化程度高,其中,纯农业户圈养与堆棚用地比重较高,农业主导型院坝用地比重较高;(4)农工兼具型农户的居民点用地规模扩大,约为190m2,土地利用集约度得到提高,且多样性下降,堆棚用地弱化,住房用地占主导;(5)逐渐退出农业生产的非农主导型与非农业型农户,居民点用地规模缩减,约为160~130m2,土地集约度较高,多样性下降,居民点中生产性用地比重下降、居住性用地比重上升。研究认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挖潜必须与农户的兼业需求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兼业行为 居民点用地形态 贫困山区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 被引量:61
15
作者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12,共6页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之间的关系,提出减少碳排放、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土地资源管理建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变化会...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之间的关系,提出减少碳排放、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土地资源管理建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变化会增加碳排放,如土地利用非农化、土地开发、农地利用集约化等;二是土地利用变化会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农地利用粗放化等;(2)土地利用行为与碳循环的作用机制可从土地利用的个体行为和社会群体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中寻求解释。研究结论:为减少碳排放,一方面应限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展,着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应落实和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并加强农田的科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碳汇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重庆市3个区县26个村农村土地整治的实证 被引量:58
16
作者 刘姝驿 +2 位作者 何春燕 王雪 侯培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6期54-60,共7页
重庆低山丘陵的地形条件对农村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通过引导农户相对集中居住,对废旧农村居民点拆旧建新或者复垦,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耕地产能,还能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重庆低山丘陵的地形条件对农村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通过引导农户相对集中居住,对废旧农村居民点拆旧建新或者复垦,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耕地产能,还能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为了评估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效益,完善评价方法,提高整治质量,通过对重庆市3个区县12个乡镇26个村土地整治项目区调研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土地整治后效益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良好";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效益"优秀"、生态效益"中等";在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着力提高生态效益,以全面提高综合效益。对策建议:在农村土地整治中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规划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土地整治效益的预测和评价研究,完善土地整治管理体制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 模糊评判 效益评价
下载PDF
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难点与对策 被引量:49
17
作者 周滔 刘筱非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3年第5期45-49,共5页
以重庆市部分区县的实地调研为依据,分析了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阐述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提出了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以新颁布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为法律和政策依据,根据区内... 以重庆市部分区县的实地调研为依据,分析了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阐述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提出了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以新颁布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为法律和政策依据,根据区内条件差别提出相应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对策和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丘陵山区 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土地管理 农村土地承包法 中国
下载PDF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方法探讨 被引量:50
18
作者 张占录 华均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49,共6页
研究目的:引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机制,探索其方法。研究方法:借鉴比较方法。研究结果:针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特点,分析其社会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和程序,建立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 研究目的:引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机制,探索其方法。研究方法:借鉴比较方法。研究结果:针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特点,分析其社会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和程序,建立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探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方法。研究结论:进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方法研究,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和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社会影响评价 土地开发整理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基于重庆市十区县540户农户调查 被引量:55
19
作者 张佰林 +3 位作者 严燕 薛梅 苏康传 臧波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47-2054,共8页
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Logistic分析法,基于农户兼业活动探讨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为破解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农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农户兼业普遍,根据非农收入比重、劳动力配置状况和生计策略,将农... 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Logistic分析法,基于农户兼业活动探讨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为破解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农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农户兼业普遍,根据非农收入比重、劳动力配置状况和生计策略,将农户划分为纯农户、I兼农户和II兼农户;②农户耕地转出行为普遍,无偿转出比重偏高。II兼农户弃耕及有偿转出比重均最高,与I兼农户相比,纯农户耕地转出的户数多,但转出面积少且多为无偿转出;旱地撂荒较水田普遍,撂荒的多为地块破碎、耕作条件差的地块;③由于家庭成员年龄偏老、劳动能力偏弱等的局限,纯农户会放弃对区位偏远、零星分散地块的耕种;I兼农户更关注土地经济收益,将资本投入到耕作条件好的地块;II兼农户主要基于收益最大化原则,倾向于将要素投入到非农产业,有偿转出耕地。研究认为,根据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引导其土地利用行为,是整合区域土地资源、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耕 土地转出 撂荒 城乡统筹 重庆市
原文传递
重庆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以长寿区海棠镇为例 被引量:52
20
作者 樊天相 +2 位作者 何建 潘菲 邓永旺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3-894,共12页
以农村居民点斑块为研究单元,在分析海棠镇农村居民点斑块综合影响力的基础上,基于不同地貌,制定差异化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并应用加权Voronoi图指导居民点斑块的迁移方向。结果表明:1海棠镇村级影响力居民点斑块面积183.57 hm2(183个)... 以农村居民点斑块为研究单元,在分析海棠镇农村居民点斑块综合影响力的基础上,基于不同地貌,制定差异化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并应用加权Voronoi图指导居民点斑块的迁移方向。结果表明:1海棠镇村级影响力居民点斑块面积183.57 hm2(183个);社级影响力居民点斑块面积206.86 hm2(391个);零星居民点斑块面积31.49 hm2(118个),影响力较大的居民点斑块主要分布在海棠镇中东部地势较平缓的区域;2通过布局优化,全镇农村居民点斑块总面积从优化前的421.92 hm2减少到优化后的353.73 hm2,减少了16.16%;居民点斑块密度由优化前的14.74个/km2降低到8.94个/km2,降低幅度达39.35%;居民点斑块平均面积从优化前的0.61 hm2增大到0.84 hm2,增加了37.70%。海棠镇农村居民点"小散乱"的空间分布现状得到较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布局优化 综合影响力 加权Voronoi图 海棠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