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宁宁 张光辉 +2 位作者 王浩 张宝军 寒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48,共7页
生物结皮是重要的近地表组成成分,可能显著影响坡面侵蚀过程。为了探明生物结皮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作者选择陕西省安塞区县南沟小流域人为扰动较小的2块退耕坡地,生物结皮的类型分别为苔藓结皮和混合结皮(藻结皮+苔藓结皮),以附近无... 生物结皮是重要的近地表组成成分,可能显著影响坡面侵蚀过程。为了探明生物结皮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作者选择陕西省安塞区县南沟小流域人为扰动较小的2块退耕坡地,生物结皮的类型分别为苔藓结皮和混合结皮(藻结皮+苔藓结皮),以附近无生物结皮发育的玉米地为对照。按结皮盖度等级(0~20%、>20%~40%、>40%~60%、>6%0~80%和>80%~100%)选择50 cm×50 cm样方,设置保留生物结皮层和去除生物结皮层2个处理,测定或计算土壤紧实度、黏结力、饱和导水率、团聚体稳定性(常水头滴定法和湿筛法)和土壤可蚀性K因子等6个土壤抗蚀性能指标,基于上述指标采用加权综合法生成一个综合性抗蚀指数CSAI,综合反映生物结皮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苔藓结皮发育的土壤,其饱和导水率、团聚体稳定性和综合性抗蚀指数CSAI均大于混合结皮;2)去除生物结皮层后,土壤紧实度、黏结力、饱和导水率、团聚体稳定性和综合性抗蚀指数CSAI均显著减小,而K因子显著增大;3)随着生物结皮盖度的增大,土壤紧实度、黏结力、团聚体稳定性和综合性抗蚀指数CSAI呈增大趋势,而饱和导水率和土壤可蚀性K因子呈下降趋势;4)与对照相比,有结皮发育的样地综合抗蚀性指数CSAI有所增加。表明生物结皮的生长发育可以有效增强土壤抗蚀性能,且苔藓结皮效果优于混合结皮;随着结皮盖度的增加,土壤抗蚀性能增强。研究结果对探明生物结皮提升土壤抗蚀性能的机理,评价生物结皮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皮盖度 饱和导水率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可蚀性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浅层滑坡堆积体植被演替特征及土壤养分响应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宁宁 张光辉 +2 位作者 王浩 张宝军 寒月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69-678,共10页
为了明确黄土丘陵沟壑区浅层滑坡堆积体植被演替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本文选取了6个演替年限依次增加的植物群落(猪毛蒿+茭蒿、野菊花+早熟禾、杠柳+猪毛蒿、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早熟禾、铁杆蒿+早熟禾和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以... 为了明确黄土丘陵沟壑区浅层滑坡堆积体植被演替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本文选取了6个演替年限依次增加的植物群落(猪毛蒿+茭蒿、野菊花+早熟禾、杠柳+猪毛蒿、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早熟禾、铁杆蒿+早熟禾和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以立地条件类似且未发生滑坡坡面上铁杆蒿群落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研究了物种多样性、植被盖度、地上地下生物量、枯落物蓄积量及土壤养分指标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的变化特征,并对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演替年限的增加,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M_a呈减小-增加-减小的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_p呈增大-减小-增大的趋势;植被盖度、地上地下生物量、枯落物蓄积量、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与对照组相比,演替初期植被盖度差异显著(P <0.05),地上生物量和枯落物蓄积量无明显差异(P> 0.05),地下生物量差异极其显著(P <0.001);(3)表层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与植物盖度、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枯落物蓄积量均呈正相关,全磷含量仅与枯落物蓄积量呈正相关。研究结果深化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演替规律及土壤养分对植被恢复响应的认识,为该区浅层滑坡堆积体的治理与生态恢复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浅层滑坡堆积体 植被演替特征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损伤与易感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寒月 张世莲 +1 位作者 郭燕燕 侯瑞英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全身非特异性中小血管炎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以男童发病为主^([1])。KD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最严重并发症为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可导致冠状动脉瘤、血栓及急性心肌梗死等疾...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全身非特异性中小血管炎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以男童发病为主^([1])。KD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最严重并发症为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可导致冠状动脉瘤、血栓及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早期规范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使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由25%降低至4%。K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普遍承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伤 遗传易感性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生物制剂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最新进展
4
作者 郭燕燕 寒月 +1 位作者 马浩杰 侯瑞英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8-64,共7页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其发病与多种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密切相关,生物靶向治疗可精准定位某种细胞因子或免疫效应阻断炎性通路从而控制疾病。目前用于治疗sJIA的生物制剂主要包括IL-1受体拮抗剂、IL-6受体拮抗...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其发病与多种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密切相关,生物靶向治疗可精准定位某种细胞因子或免疫效应阻断炎性通路从而控制疾病。目前用于治疗sJIA的生物制剂主要包括IL-1受体拮抗剂、IL-6受体拮抗剂、IL-18受体拮抗剂、TNF-α受体拮抗剂,以及处于研究阶段的JAK抑制剂、干扰素γ拮抗剂、T细胞共刺激调节剂等。sJIA属于异质性疾病,不同患者对不同生物制剂的敏感性不同,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多种生物制剂的序贯和联合治疗。对现有生物制剂效果不佳的,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更多的治疗靶点。在未来,生物仿制药可能将会成为治疗sJIA的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剂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并发症 治疗
原文传递
潍坊市4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浩杰 郭燕燕 +1 位作者 寒月 侯瑞英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分析潍坊市4岁以下儿童感染轮状病毒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2020年9月~2021年8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潍坊市妇幼保健院确诊为轮状病毒感染的4岁以下儿童为实验组,按年龄2∶1选取同期在同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无腹泻... 目的分析潍坊市4岁以下儿童感染轮状病毒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2020年9月~2021年8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潍坊市妇幼保健院确诊为轮状病毒感染的4岁以下儿童为实验组,按年龄2∶1选取同期在同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无腹泻症状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血红蛋白水平、血清25-(OH)D、锌和铁水平,并分析其与轮状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对2组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基本信息、轮状病毒疫苗接种史、腹泻患者接触史、不良习惯(如挑食、吮手指等)、外出史、卫生情况(如洗手、饮食、餐具、玩具)等。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儿童感染轮状病毒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潍坊市4岁以下儿童发生轮状病毒性腹泻主要集中在1~4月份,对应季节为冬季和早春,并且轮状病毒性腹泻好发于12~35月龄的幼儿中(P<0.05),感染轮状病毒患儿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红蛋白水平、血清25-(OH)D、锌和铁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4.39,-9.60,-13.34,-3.28,均P<0.05),实验组诊断为贫血的患儿明显多于对照组(χ^(2)=6.29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吮指习惯(OR=4.82)、挑食习惯(OR=4.08)、发病前3d内生冷饮食史(OR=30.27)、发病前3d内腹泻患者接触史(OR=49.39)是感染轮状病毒的危险因素。有良好洗手习惯(OR=0.03)、饮食用具消毒习惯(OR=0.31)以及接种RV疫苗(OR=0.09)是感染轮状病毒的保护因素。结论潍坊市4岁以下儿童发生RV感染主要集中在1~4月,且好发于12~35月龄、存在维生素D缺乏、锌缺乏及贫血的儿童中。纠正孩子挑食、吮指、进食生冷食物等不良习惯,家长及儿童提高卫生意识,勤洗手,定期消毒餐具,按时接种RV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轮状病毒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轮状病毒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沟坡典型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 被引量:17
6
作者 寒月 张光辉 张宝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3-90,共8页
为探讨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后沟坡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状况及其水文功能,以纸坊沟小流域沟坡7个典型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全收获法和室内浸泡的方法,对其枯落物蓄积量、盖度、持水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盖度表... 为探讨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后沟坡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状况及其水文功能,以纸坊沟小流域沟坡7个典型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全收获法和室内浸泡的方法,对其枯落物蓄积量、盖度、持水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盖度表现为草本群落均值(43. 1%)>灌木群落(39. 8%),且赖草群落显著大于其他植物群落(P <0. 05);枯落物蓄积量表现为灌木群落(486. 94 g/m^2)显著大于草本群落(230. 87 g/m^2)(P <0. 05);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灌木群落均值(567. 40 g/m^2)显著大于草本群落(323. 90 g/m^2),柠条群落最大(685. 26 g/m^2),白羊草群落最小(149. 11 g/m^2)。通过对植物群落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进行分析拟合,得到该时段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式U=alnt+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坡 枯落物蓄积量 吸湿化 持水量 有效拦蓄量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坡典型植物群落生长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寒月 张光辉 张宝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2-67,共6页
以纸坊沟小流域沟坡7个典型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对其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盖度、地上生物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示为沙棘>赖草>白羊草>柠条>苔草>茭蒿>铁杆蒿;Magarlef丰富度指数表现为... 以纸坊沟小流域沟坡7个典型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对其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盖度、地上生物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示为沙棘>赖草>白羊草>柠条>苔草>茭蒿>铁杆蒿;Magarlef丰富度指数表现为草本群落>灌木群落,阴坡群落>阳坡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为灌木群落>草本群落,阴坡群落>阳坡群落。灌木群落地上生物量(1.53~5.85 kg/m^2)显著大于草本群落(0.17~0.41 kg/m^2),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大小排序为赖草>铁杆蒿>茭蒿>白羊草>苔草。植被盖度阴坡草本群落最大,灌木群落居中,阳坡蒿类草本群落最低。沟坡植物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略低于梁峁坡面的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梁峁坡。研究成果对于明确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生长特性、优化水土保持措施的空间配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坡 植被群落结构 地上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盖度
下载PDF
微气泡型管式气液接触器的气液两相流动特性研究
8
作者 寒月 孔令真 +4 位作者 陈家庆 孙欢 宋家恺 孔标 丁国栋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5-33,共9页
与常用气液鼓泡塔相比,管式气液接触器通过在管道空间内产生的均匀气泡状高分散体系强化气液传质过程,具有含气率高、能耗低和维护简单等优点。自主设计研制了带文丘里射流气泡发生器的微气泡型管式气液接触器;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与常用气液鼓泡塔相比,管式气液接触器通过在管道空间内产生的均匀气泡状高分散体系强化气液传质过程,具有含气率高、能耗低和维护简单等优点。自主设计研制了带文丘里射流气泡发生器的微气泡型管式气液接触器;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所涉及的成泡机理、气泡粒径分布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体积分数法(VOF)模型耦合RNG k-ε湍流模型可模拟分析微气泡型管式气液接触器内成泡机理和气泡形态;在文丘里射流气泡发生器的扩张段内可将大气泡剪切破碎成微气泡,且微气泡均匀稳定;气泡粒径随液体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在液体流量为14.0 L/min、气体流量为最大自然吸气量、柱体长度为800 mm时气泡粒径最小(76.5μm);气泡粒径随气体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在气体流量为1.5 L/min、液体流量为8.0 L/min、柱体长度为800 mm时气泡粒径最小(86.7μm);气泡粒径随柱体长度的增大呈现先降低后基本不变的趋势,当柱体长度大于800 mm时,其对气泡粒径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接触器 射流气泡发生器 微气泡 CFD数值模拟 气泡粒径
下载PDF
微气泡型下向流管式气液接触器脱碳性能
9
作者 寒月 孔令真 +4 位作者 陈家庆 孙欢 宋家恺 王思诚 孔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97-204,共8页
微气泡型下向流管式气液接触器是一种下行并流气液接触传质设备,通过射流气泡发生器产生的高密度微气泡来强化传质,具有结构紧凑、气液接触面积大和传质效率高等优点。基于微气泡型下向流管式气液接触器性能实验测试平台和CO_(2)-N_(2)... 微气泡型下向流管式气液接触器是一种下行并流气液接触传质设备,通过射流气泡发生器产生的高密度微气泡来强化传质,具有结构紧凑、气液接触面积大和传质效率高等优点。基于微气泡型下向流管式气液接触器性能实验测试平台和CO_(2)-N_(2)混合气体体系,首先考察了泵入液量对压降和最大自然吸气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不同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对其脱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气泡型下向流管式气液接触器采用高速液体射流负压吸气,压降和最大自然吸气量都随着泵入液量的增大而增大,当泵入液量为14L/min时,最大自然吸气量随着柱体长度的增加而在12.5~14L/min范围内波动;泵入液量在从4L/min增大到14L/min过程中,压降由20kPa增大到300kPa;传质段长度变化对CO_(2)脱除率的影响较小,液气比和鼔入气量对其影响较大,CO_(2)脱除率随着鼔入气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随着液气比的增大而逐渐升高;CO_(2)脱除率随MDEA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MDEA溶液浓度随循环次数增加而减小,在循环使用三次后吸收能力显著降低。自主设计的微气泡型下向流管式气液接触器脱碳性能较好,CO_(2)脱除率最高可达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向流管式气液接触器 气液吸收 气液混合 强化传质 微气泡 二氧化碳
下载PDF
流道结构对管式气液雾化混合器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孙欢 孔令真 +4 位作者 陈家庆 徐孝轩 王强强 寒月 李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2-101,共10页
管式气液雾化混合器可在有限的管式空间内将液体吸收剂雾化为微米级液滴,实现高效的气液混合,进而显著增大气液接触面积、强化气液吸收传质过程,是天然气甘醇法脱水技术由塔式向管式转变的关键设备。为提高管式气液雾化混合器内液体射... 管式气液雾化混合器可在有限的管式空间内将液体吸收剂雾化为微米级液滴,实现高效的气液混合,进而显著增大气液接触面积、强化气液吸收传质过程,是天然气甘醇法脱水技术由塔式向管式转变的关键设备。为提高管式气液雾化混合器内液体射流破碎和气液分散混合性能,基于初始流道结构,提出3种改进流道结构。结合试验测试和数值模拟方法,探究流道结构对管式气液雾化混合器雾化混合性能的影响规律,对比筛选出更为合理的流道结构。研究结果发现:雾化压降随气量增大而增大,随气液比增大略有减小;雾化液滴粒径随气体流量和气液比增加逐渐减小;相同工况下菱形锥+带凸台流道结构的液滴粒径最小,粒径分布集中在37~60μm,较初始流道结构的粒径减小40%以上;同时该结构的雾化液滴体积分数最高,较初始流道结构的体积分数增加5~17倍。究其原因,菱形锥结构有助于引导横向气流均匀流动,有效减少壁面黏附,起到增强液滴破碎和减小液膜厚度的作用;凸台结构有助于增强气液分散效果,降低液滴平均粒径,增加雾化液滴体积分数。所得结论可推动管式天然气甘醇法脱水技术早日实现工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脱水 气液混合 雾化性能 流道结构 横向射流破碎 液滴粒径 高速摄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微液滴强化传质的天然气甘醇脱水技术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孔令真 陈家庆 +4 位作者 孙欢 徐孝轩 王强强 丁国栋 寒月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2-110,共9页
甘醇法脱水是天然气集输处理领域常用的露点控制方法,海洋和陆上边远区块气田目前都迫切需要高效紧凑的甘醇脱水吸收技术以降本增效。将三甘醇雾化成微小液滴,同时提高气液两相流动的湍流程度,进而强化气液传质过程,是实现天然气三甘醇... 甘醇法脱水是天然气集输处理领域常用的露点控制方法,海洋和陆上边远区块气田目前都迫切需要高效紧凑的甘醇脱水吸收技术以降本增效。将三甘醇雾化成微小液滴,同时提高气液两相流动的湍流程度,进而强化气液传质过程,是实现天然气三甘醇脱水吸收设备高效化和紧凑化的有效途径。基于上述过程强化理念,国内外研究人员先后开发了旋流管式接触吸收塔板、超重力旋转填料床、管式气液并流雾化混合接触吸收器等高效气液吸收传质设备,并成功应用于天然气甘醇脱水处理。在系统介绍典型高效天然气脱水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相应开展的室内和现场试验研究,并对各自的性能和适用场合进行总结。总的来看,由于管式天然气脱水技术在质量、体积和安装布置方面具有显著优点,能够较好地满足海洋和陆上边远区块气田开发的现实需求,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并加强自主设计研发,以助力我国天然气产业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脱水 三甘醇 气液传质吸收 过程强化 雾化混合 微液滴
下载PDF
轴盘旋转陶瓷膜动态错流过滤器处理油水乳化液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帅帅 关顺 +6 位作者 陈家庆 司政 胡建龙 安申法 王秀军 谷雨 寒月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3-121,共9页
陶瓷膜分离因其分离效率高、物料无相变等优势,在油水分离领域长期备受关注,但常规陶瓷膜组件存在膜通量随过滤工作时间延长而下降等不足,影响了其工程应用.内部带有弧形辐射式流道的轴盘旋转陶瓷膜组件近几年开始引起关注,但国内外迄... 陶瓷膜分离因其分离效率高、物料无相变等优势,在油水分离领域长期备受关注,但常规陶瓷膜组件存在膜通量随过滤工作时间延长而下降等不足,影响了其工程应用.内部带有弧形辐射式流道的轴盘旋转陶瓷膜组件近几年开始引起关注,但国内外迄今尚未将其应用于分离高浓度油水乳化液.基于设计定制的轴盘旋转陶瓷膜动态错流过滤实验装置,系统开展了分离性能的实验研究,在不同跨膜压力和电机转速等工况条件下,比较了处理不同含油量油水乳化液的除油效率以及膜通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轴盘旋转陶瓷膜动态错流过滤器的除油效率能稳定保持在99.5%以上;综合除油效率和膜通量来看,跨膜压力0.1 MPa、电机转速1400 r/min为处理油水乳化液的最佳过滤操作条件,分离含油量10%(体积分数)油水乳化液时的除油率为99.88%;采用压缩空气反冲洗的方式,可以使降低的膜通量快速恢复,实现陶瓷膜长时间稳定除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膜分离 错流过滤 轴盘旋转结构 油水乳化液 除油率 膜通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