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1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美保护性耕作及对中国的意义 被引量:129
1
作者 杨学明 张晓平 +3 位作者 方华军 梁爱珍 齐晓宁 王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35-340,共6页
由土壤侵蚀、荒漠化及盐碱化导致的耕地地力退化 ,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为了阻止耕地地力的持续下降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土壤管理方式必须由传统的耕作方式转向保护性耕作 .纵观 2 0世纪有关治理耕地水土流失的技术... 由土壤侵蚀、荒漠化及盐碱化导致的耕地地力退化 ,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为了阻止耕地地力的持续下降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土壤管理方式必须由传统的耕作方式转向保护性耕作 .纵观 2 0世纪有关治理耕地水土流失的技术方法 ,没有哪一项技术可与由美国提出并加以完善的保护性耕作相比 .美洲的农业实践证明 ,保护性耕作可以控制土壤侵蚀 ,减少劳动量 ,节省时间和能源 ,改善土壤耕性 ,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善水和大气质量 ,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 .通过回顾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 ,强调了该耕作技术在保持水土和改善土壤性状上的价值和采用保护性措施时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 ,如保护性耕作农机具、化学除草和转变观念等 ,同时总结了农民在采用保护性耕作时应该采取的具体步骤 .总之 ,面对中国耕地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和地力持续下降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酷现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措施 免耕 土壤侵蚀 中国
下载PDF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被引量:83
2
作者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106,共6页
大气CO2 浓度急剧升高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在热衷于研究农业土壤作为大气CO2 的“汇”。文章评述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现状 ,认为中国农业土壤固碳潜力较美加两国要大。加强农业... 大气CO2 浓度急剧升高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在热衷于研究农业土壤作为大气CO2 的“汇”。文章评述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现状 ,认为中国农业土壤固碳潜力较美加两国要大。加强农业土壤碳“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恢复中国退化中的土壤肥力 ,同时也有助于在未来的温室效应气体控制谈判中保护中国发展中的工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 农业土壤 有机碳固定 土壤生产力 二氧化碳 土壤肥力 碳通量
下载PDF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77
3
作者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2-568,共7页
土壤有机碳动态是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关键,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本文综述国内外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动态的因素,列举近年来SOC动态研究中新方法的应用,综合评价各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宜使用范围;提出SOC动... 土壤有机碳动态是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关键,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本文综述国内外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动态的因素,列举近年来SOC动态研究中新方法的应用,综合评价各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宜使用范围;提出SOC动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今后SOC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有机碳 动态分析 影响因素 土壤碳循环
原文传递
正常孕妇早中晚孕期的甲状腺激素参考值范围 被引量:91
4
作者 阎玉芹 董作亮 +7 位作者 董玲 王锋锐 杨学明 金行一 林来祥 孙毅娜 刘嘉玉 陈祖培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09-612,共4页
目的建立正常孕妇早、中、晚孕期的甲状腺激素参考值范围,为诊断、治疗、监测(或筛查)孕妇甲状腺疾病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碘营养充足地区一次性横断面调查孕妇及非妊娠妇女,通过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严格筛选... 目的建立正常孕妇早、中、晚孕期的甲状腺激素参考值范围,为诊断、治疗、监测(或筛查)孕妇甲状腺疾病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碘营养充足地区一次性横断面调查孕妇及非妊娠妇女,通过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严格筛选出505名不同孕期的正常孕妇和153名正常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建立甲状腺激素参考值范围;甲状腺激素测定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方法,参考值范围采用中位数(P50)及双侧限值(P2.5和P97.5)表示。结果进入本研究的所有妇女家庭均食用加碘盐,她们的尿碘中位数均达到了适宜水平,表明这些妇女不存在碘缺乏或碘过量。孕妇的TSH水平在孕早期明显低于非妊娠妇女(P〈0.01),孕中期开始回升,但到孕晚期时仍未完全恢复到非妊娠水平;孕妇的n和瞩随妊娠时间逐渐下降,孕中期和孕晚期均明显低于非妊娠妇女(P〈0.01);孕妇的TT4和TT3自孕早期开始即明显升高(P〈0.01),至孕中期达峰值,大约是非妊娠的1.5倍。结论孕妇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不同于非妊娠妇女,早、中、晚孕期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建立正常孕妇早、中、晚孕期的甲状腺激素参考值范围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甲状腺激素 参考值
原文传递
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库储量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77
5
作者 梁爱珍 张晓平 +1 位作者 杨学明 C.F.Drury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87-1293,共7页
目的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方法以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垄作和秋翻3种耕作处理下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等深度和等质量土... 目的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方法以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垄作和秋翻3种耕作处理下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等深度和等质量土壤碳库储量计算方法,比较了不同耕作处理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处理对黑土耕层有机碳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而且免耕处理在短期内没有引起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明显增加,反而有所降低。与2001年试验开始时相比,3年免耕管理使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含量仅增加了0.18%,而5~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则明显降低。利用等深度(0~30cm)和等质量(4040Mg)土壤碳库储量计算方法对比研究表明,将土壤容重考虑在内的等质量土壤有机碳库储量计算方法可以更准确的反映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影响。等质量方法计算表明,3年的免耕试验并没有使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发生明显变化。结论在质地粘重和排水不良的土壤上实行免耕,短期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没有增加。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土壤有机碳 等质量 土壤碳库储量 黑土
下载PDF
东北黑土有机碳储量及其对大气CO_2的贡献 被引量:65
6
作者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2,20,共5页
开垦荒地和翻耕农田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加速土壤有机碳(SOC)损失。通常计算土体中SOC的损失时忽略了侵蚀和沉积作用产生的SOC在景观中的再分布,因而过高地估计了农业土壤对大气CO2的贡献。近年来,土壤科学研究表明,通过采用新的管理措施... 开垦荒地和翻耕农田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加速土壤有机碳(SOC)损失。通常计算土体中SOC的损失时忽略了侵蚀和沉积作用产生的SOC在景观中的再分布,因而过高地估计了农业土壤对大气CO2的贡献。近年来,土壤科学研究表明,通过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后,能使农田土壤由大气CO2碳源转变为碳汇。以东北黑土为例,计算其SOC库储量及耕种以来释放到大气中CO2的数量;评价侵蚀和沉积作用对SOC损失的影响;估算东北黑土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后,该土类可固定大气CO2的潜力。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回归拟合方法,得出东北黑土1m深度的SOC平均密度为12.54kgC/m2,有机碳储量为646.2TgC。应用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有关该区土壤侵蚀资料,计算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每年土壤迁移的碳量为0.34~2.84TgC/a,因沉积作用引起的SOC在景观中再分布的数量为0.27~2.27TgC/a。由此计算自耕种以来,东北黑土净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数量为34.6~434.6TgC。如果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后,东北黑土最大固碳潜力为244.3TgC,在未来20年内土壤固碳潜力为30.9TgC,平均每年1.55Tg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 有机碳储量 大气二氧化碳 土壤流失方程 土壤侵蚀 土壤固碳潜力
下载PDF
东北黑土水土流失特点 被引量:72
7
作者 张晓平 梁爱珍 +6 位作者 申艳 李文凤 张学林 王玉玺 解运杰 刘凤飞 杨学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87-692,共6页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黑土水土流失和肥力退化一直是东北农业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以黑土为对象,分析了水土流失的方式和特点。黑土流失面积虽大,但侵蚀的土壤物质大部分没有进入河道,而是在黑土景观的低洼部...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黑土水土流失和肥力退化一直是东北农业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以黑土为对象,分析了水土流失的方式和特点。黑土流失面积虽大,但侵蚀的土壤物质大部分没有进入河道,而是在黑土景观的低洼部位堆积下来,形成侵蚀和堆积共存的土壤物质再分布景观特征。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等高耕作和保护性耕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黑土侵蚀,保持和恢复黑土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壤侵蚀 保护性耕作
下载PDF
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69
8
作者 李景光 陈先进 +4 位作者 吕维宝 杨学明 黄爱民 傅智平 章平治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449-1455,共7页
[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4年5月符合入选标准的121例闭合性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2例66足(男61例,女1例... [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4年5月符合入选标准的121例闭合性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2例66足(男61例,女1例;平均年龄45.5岁)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经皮组),59例64足(男54例,女5例;平均年龄43.5岁)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切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与影像学结果;功能评估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经皮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切开组(P〈0.05)。两组术后无骨髓炎发生,切开组出现切口裂开5例,皮缘坏死4例,切口感染2例,经皮组无伤口并发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经皮组随访时间16~46个月,平均21.6个月;切开组随访时间15-43个月,平均23.1个月。两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影像学评估两组在跟骨宽度、Bhler与Gissane角方面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经皮组平均87.4分,切开组86.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近似,但个体化方案治疗是前者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 经皮撬拨复位 微创性 切开复位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62
9
作者 方华军 杨学明 +2 位作者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847-2854,共8页
以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侵蚀程度地形部位表层土壤不同粒级有机碳、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含量,探讨土壤侵蚀和沉积作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SOC)损失、迁移和累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侵蚀微弱的坡顶相比,严... 以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侵蚀程度地形部位表层土壤不同粒级有机碳、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含量,探讨土壤侵蚀和沉积作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SOC)损失、迁移和累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侵蚀微弱的坡顶相比,严重侵蚀的坡肩部位表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矿质结合碳(IOC)和团聚体结合碳含量分别减少23%、17.5%和8.7%,而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含量无明显差异。长期处于沉积状态的坡脚部位,表层土壤大团聚体、POC和大团聚体结合碳含量分别较坡顶低56.1%、47.9%和67%;而IOC和微团聚体结合碳分别较坡顶高10%和18.7%。研究结果反映了土壤侵蚀以及耕作倾向于破坏水稳性大团聚体,其内部包裹的轻质、细颗粒物质易被地表水流迁移流失,加上下层土壤的稀释作用,导致侵蚀部位SOC减少。轻质活性碳组分在迁移和累积过程中易被微生物利用分解,沉积区土壤以IOC和微团聚体碳为主,形成一个惰性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稳性团聚体 颗粒有机碳 大团聚体碳 黑土
下载PDF
小麦抗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1
10
作者 姚金保 马鸿翔 +4 位作者 姚国才 杨学明 周淼平 张平平 张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8-213,共6页
倒伏是严重影响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系统阐述了小麦茎秆形态和结构特性、茎秆化学成分与抗倒伏关系以及抗倒性的遗传和分子标记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株高、基部节间长度与抗倒性呈负相关;而基部节间粗度、秆壁厚... 倒伏是严重影响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系统阐述了小麦茎秆形态和结构特性、茎秆化学成分与抗倒伏关系以及抗倒性的遗传和分子标记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株高、基部节间长度与抗倒性呈负相关;而基部节间粗度、秆壁厚、单位长度干重与抗倒性呈正相关。茎秆机械组织细胞层数、厚度,维管束数目、面积以及髓腔大小与抗倒性密切相关。茎秆化学成分中纤维素、木质素以及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硅、钾元素含量与抗倒性呈正相关。小麦抗倒性呈数量性状遗传特征,除受多对主基因控制外,可能还受微效修饰基因作用。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已将抗倒性以及与抗倒性相关的茎秆形态性状进行了QTL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秆 形态结构特性 化学成分 遗传 抗倒性
下载PDF
免耕对黑土春夏季节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44
11
作者 张晓平 方华军 +2 位作者 杨学明 梁爱珍 吴尚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316,共4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与常规耕作对东北黑土区玉米和大豆生长早期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前,由于免耕与常规耕作(秋翻)覆盖率和含水量不同,免耕处理的玉米和大豆小区土壤的白天5cm地温均低于常规耕作处理,夜间差...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与常规耕作对东北黑土区玉米和大豆生长早期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前,由于免耕与常规耕作(秋翻)覆盖率和含水量不同,免耕处理的玉米和大豆小区土壤的白天5cm地温均低于常规耕作处理,夜间差异不大;相同深度的玉米和大豆秋翻处理土壤日平均温度分别比免耕高0. 7℃和0. 5℃;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的差异逐渐减小。播种后,除了下午免耕5cm地温略低于秋翻外,下午至夜间免耕的10cm和15cm地温,均略高于秋翻的土壤温度。这是由于免耕下土壤水分增高引起的土壤热容量加大,从而缓解夜间降温和寒流影响,减缓土壤温度下降的结果。播种前,免耕处理的玉米和大豆地土壤水分分别比秋翻处理高2. 4%和1. 8%。播种后的一个月期间,免耕大豆土壤含水量比秋翻高2. 3%。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春季黑土墒情不好的问题,这对保证出苗和幼苗的健康生长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免耕 黑土
原文传递
耕作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及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2
12
作者 范如芹 梁爱珍 +3 位作者 杨学明 张晓平 申艳 时秀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767-3775,共9页
【目的】研究保护性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为探索有利于东北黑土结构改善的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1年(耕作试验开始前)和2008年(耕作试验实施7年后)吉林省中层黑土为对象,分析探讨了免耕(NT)、秋翻... 【目的】研究保护性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为探索有利于东北黑土结构改善的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1年(耕作试验开始前)和2008年(耕作试验实施7年后)吉林省中层黑土为对象,分析探讨了免耕(NT)、秋翻(MP)和垄作(RT)处理0—30cm深度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干团聚体特征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结果】与2001年相比,2008年各处理(RT、MP、NT)>1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在0—5cm表层中均有所增加,且除MP外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RT和NT增加幅度分别为2001年的4.78和3.38倍,且显著高于MP。0.25—0.053mm水稳性微团聚体变化趋势则与大团聚体相反。>8mm干团聚体在0—10cm土层的相对数量表现为RT>NT>MP,且均高于2001年背景值,其中0—5cm土层RT显著高于MP及2001年背景值(P<0.05)。0.25—1mm干团聚体RT<NT<MP<2001年背景值,呈现与>4mm干团聚体相反的变化趋势。2008年各处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0.25mm团聚体含量(R0.25)均比2001年有所提高,且湿筛法得到的结果远远低于干筛法,说明供试土壤的团聚体中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很小。2008年3种耕作处理的土壤结构体破碎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在各个土层均为MP>NT>RT,且除了MP处理5—20cm略高外,其它均低于2001年背景值。【结论】传统耕作不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增加和土壤结构的稳定,使土壤更易遭受风水侵蚀。保护性耕作,尤其垄作,促进了黑土稳定土壤结构体的形成,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土壤结构
下载PDF
20年来部分黑土耕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44
13
作者 杨学明 张晓平 +1 位作者 方华军 梁爱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0-714,共5页
黑土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一直倍受社会关注。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采样记录,2001年在吉林省黑土区采集了27个土壤样品,分析测定了耕层土壤(深度与第二次土普数据相同)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与第二次土普查数据对比发现,过去20年间,吉林... 黑土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一直倍受社会关注。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采样记录,2001年在吉林省黑土区采集了27个土壤样品,分析测定了耕层土壤(深度与第二次土普数据相同)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与第二次土普查数据对比发现,过去20年间,吉林省黑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有增有减,但平均水平无明显变化。与已有的研究对比分析,高产玉米生产条件下的根系碳输入量可能抵消矿化损失的有机质量,使水土流失不严重区域的黑土土壤有机质水平维持平衡,有机质含量下降的土壤可能是水土流失的结果。而在水土流失不严重地区土壤有机质则可能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有机质 全氮 历史变化
下载PDF
用RothC-26.3模型模拟玉米连作下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6
14
作者 杨学明 张晓平 +4 位作者 方华军 朱平 任军 王立春 梁爱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318-1324,共7页
用RothC (Version 2 6 .3)模型模拟研究东北地区黑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玉米连作下土壤有机碳 (SOC)含量的变化。从 2 4个施肥处理中选取了无肥 (对照 )、氮肥、氮肥配施厩肥、氮磷钾肥配施、厩肥 5个处理 ,对耕层土壤SOC的模拟值与实... 用RothC (Version 2 6 .3)模型模拟研究东北地区黑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玉米连作下土壤有机碳 (SOC)含量的变化。从 2 4个施肥处理中选取了无肥 (对照 )、氮肥、氮肥配施厩肥、氮磷钾肥配施、厩肥 5个处理 ,对耕层土壤SOC的模拟值与实际测定值进行了比较。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吻合较好 ,说明RothC模型可以很好的用来模拟东北温带气候区现有耕作管理条件下黑土SO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在当前常规耕作秸秆不还田条件下 ,整个试验期间不施肥 ,SOC含量持续下降 ;单施氮或施氮磷钾不能维持耕层 (2 0cm)SOC含量 ;厩肥配合施用化肥 ,则会增加SOC含量。保持这种管理方式不变 ,SOC将持续下降至新的平衡点。模拟结果表明 ,如果实施秸秆还田 ,到 2 0 2 2年时无肥、氮肥、氮磷钾肥、氮肥配施厩肥和氮磷钾配施厩肥等处理区的SOC较 2 0 0 2年将分别增加 2 6 %、4 0 %、4 5 %、38%和 4 6 %。RothC模型可用来评价不同管理方式下黑土SOC变化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hC-26.3模型 模型模拟 玉米 连作 施肥 黑土 有机碳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利用农业土壤固定有机碳——缓解全球变暖与提高土壤生产力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杨学明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0年第4期311-315,共5页
大气CO2浓度急剧升高与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最令人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农业具有作为大气CO2源和库的双重潜力。鉴于多年的少耕、免耕和合理轮作等农业管理措施已明显增加北美土壤有机碳含量,美国和加拿大两国土壤学家认为这里的土壤已... 大气CO2浓度急剧升高与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最令人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农业具有作为大气CO2源和库的双重潜力。鉴于多年的少耕、免耕和合理轮作等农业管理措施已明显增加北美土壤有机碳含量,美国和加拿大两国土壤学家认为这里的土壤已从大气CO2的供体转变为固定大气CO2的库。美加两国将在今后20 a内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11亿t,这相当于两国在京都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承诺到2008至2012年减少CO2排放量的15%。因此,北美土壤学家和政府有关部门正积极争取将土壤固碳纳入全球温室效应气体控制公约的国际谈判桌上。中国土壤固碳潜力较美加两国要大,采用少耕、免耕、作物桔杆还田及引进覆盖作物等农艺措施不仅将恢复中国退化中的土壤肥力,也将在未来的温室效应气体控制谈判中保护中国发展中的工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壤 固定有机碳 全球变暖 土壤生产力
下载PDF
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与微晶丘和碳酸岩墙的碳氧同位素对比研究 被引量:38
16
作者 杨晓勇 章雨旭 +5 位作者 郑永飞 杨学明 徐宝龙 赵彦冰 彭阳 郝梓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9-180,共12页
本文通过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碳和氧同位素分析,对比研究了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黑脑包微晶丘、北京西山微晶丘、宽沟北正常沉积灰岩和白云鄂博碳酸岩墙,从而探讨了赋矿白云岩的成因及其与超大型Fe-Nb-REE矿床的成因关系。结果为:①黑脑包... 本文通过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碳和氧同位素分析,对比研究了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黑脑包微晶丘、北京西山微晶丘、宽沟北正常沉积灰岩和白云鄂博碳酸岩墙,从而探讨了赋矿白云岩的成因及其与超大型Fe-Nb-REE矿床的成因关系。结果为:①黑脑包腮林忽洞群顶部微晶丘和北京西山寒武系顶部微晶丘碳酸盐的δ^(13)C值都在0±2‰左右,δ^(18)O值为18.3‰~25.1‰,均具有典型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的特点;②白云鄂博东矿采场δ^(13)C值为-7.9‰~-1.1‰,δ^(18)O值为9.1‰~20.9‰;矿区东西两端δ^(13)C值-7.9‰~-0.6‰,δ^(18)O值8.6‰~25.7‰;均介于地幔流体与典型沉积碳酸盐岩之间。部分赋矿白云岩样品中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碳氧同位素分馏△^(13)C和△^(18)O值均小于0‰,表明其受到过次生蚀变作用,低δ^(18)O值白云石样品所对应的负△^(18)O值反映了地幔镁质流体对沉积碳酸盐岩的强烈交代作用;③矿区—富稀土碳酸岩墙的δ^(13)C值为-7.2‰~-4.7‰,δ^(18)O价值为11.9‰~16.4‰,表明其碳酸岩岩浆并非原始地幔来源,而可能与俯冲板块携带的沉积碳酸盐岩与地幔流体在深部的高温混合熔融有关。碳酸岩墙中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碳和氧同位素分馏均小于0‰,说明该碳酸岩墙中的白云石与方解石并非同成因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微晶丘 碳酸岩墙 氧同位素 碳同位素
下载PDF
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及其稳定性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42
17
作者 梁爱珍 张晓平 +3 位作者 杨学明 Neil McLaughlin 申艳 李文凤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4-158,共5页
关键词 耕作 水稳性团聚体 质量分形维数
下载PDF
^(137)Cs示踪技术研究坡耕地黑土侵蚀和沉积特征 被引量:40
18
作者 方华军 杨学明 +1 位作者 张晓平 梁爱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76-1382,共7页
准确地测定研究区137Cs背景值,建立137Cs流失量与土壤再分布速率之间的定量模型是137Cs示踪技术的关键。通过野外选择参照样地和利用热核爆炸源137Cs背景值模型来确定研究区137Cs的背景值,在此基础上用体现耕作迁移的质量平衡模型估算... 准确地测定研究区137Cs背景值,建立137Cs流失量与土壤再分布速率之间的定量模型是137Cs示踪技术的关键。通过野外选择参照样地和利用热核爆炸源137Cs背景值模型来确定研究区137Cs的背景值,在此基础上用体现耕作迁移的质量平衡模型估算黑土坡耕地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再分布速率,并对主要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实测的137Cs背景值为2376.81±108.46Bq/m2,模型预测值为2318.4Bq/m2,模型预测远离西北核试验基地的地区较为准确。(2)研究区中坡位(坡肩和坡背)137Cs含量最低,侵蚀最为强烈,平均侵蚀速率为33.56t/(hm2·a)和21.67t/(hm2·a);坡麓和坡足则明显表现沉积,平均沉积速率为-4.93t/(hm2·a)和-24.61t/(hm2·a)。(3)模型预测的侵蚀速率与耕层质量深度(d)、张驰深度(H)正相关,而与137Cs年沉降易被迁移的比例(γ)和颗粒校正因子(P)反相关。并且,模型对参数d、p的敏感性分别高于参数H和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再分布 ^137Cs背景值模型 质量平衡模型 模型参数 黑土
下载PDF
中国糯小麦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9
作者 姚金保 杨学明 +1 位作者 姚国才 钱存鸣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01-204,共4页
由于糯小麦缺失 (Wx A1、Wx B1和Wx D1) 3对蜡质基因 ,其直链淀粉含量低于 1% ,因此在食品工业和非食品工业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糯小麦研究已成为国际热点。虽然我国开展糯小麦研究起步较迟 ,但在糯小麦Wx基... 由于糯小麦缺失 (Wx A1、Wx B1和Wx D1) 3对蜡质基因 ,其直链淀粉含量低于 1% ,因此在食品工业和非食品工业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糯小麦研究已成为国际热点。虽然我国开展糯小麦研究起步较迟 ,但在糯小麦Wx基因资源的筛选、糯小麦的遗传和育种、糯小麦淀粉品质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快的进展。本文就中国在上述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糯小麦 蜡质基因 直链淀粉 育种 遗传
下载PDF
小麦抗倒指数遗传及其与茎秆特性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7
20
作者 姚金保 张平平 +5 位作者 任丽娟 杨学明 马鸿翔 姚国才 张鹏 周淼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2-458,共7页
为给小麦抗倒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利用7个茎秆抗倒指数不同的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II配制21个杂交组合,研究小麦抗倒指数的遗传及其与茎秆特性的相关。结果表明,在7个小麦品种中,扬麦9号和宁麦8号抗倒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最好... 为给小麦抗倒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利用7个茎秆抗倒指数不同的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II配制21个杂交组合,研究小麦抗倒指数的遗传及其与茎秆特性的相关。结果表明,在7个小麦品种中,扬麦9号和宁麦8号抗倒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最好,能极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的抗倒指数。小麦抗倒指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显性效应更重要,显性程度为完全显性到超显性。控制抗倒指数遗传的增效等位基因为隐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无明显差异。扬麦9号和宁麦8号具有较多控制抗倒指数遗传的隐性基因,而望水白和苏麦3号具有控制抗倒指数遗传较多的显性基因。抗倒指数可能受3~4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中等。相关分析表明,抗倒指数与基部第二节间粗、基部第一、二节间充实度呈显著或极显著遗传正相关;与基部第一、二节间长、穗下节间长、株高和重心高度呈极显著遗传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倒指数 加性-显性模型 茎秆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