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24 h尿蛋白(U Pro)及肾组织中nephrin、podocin基因表达,探讨nephrin、podocin分子在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发生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肾切组、模型组、厄贝沙坦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24 h尿蛋白(U Pro)及肾组织中nephrin、podocin基因表达,探讨nephrin、podocin分子在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发生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肾切组、模型组、厄贝沙坦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各组相应药物剂量灌胃。于第6周末检测各组大鼠24 h U Pro量、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肾皮质nephrin、podocin表达水平。结果厄贝沙坦组、中药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U pro量显著下降(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Scr、BUN明显降低(P<0.05),且nephrin、podocin表达显著增加(P<0.01);24 h U Pro与nephrin、podocin表达量呈负相关,nephrin与podocin表达量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nephrin、podocin表达的减少可能是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发生的机制之一。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药物球囊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后病变血管内膜腔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曾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因心绞痛再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目的探讨药物球囊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后病变血管内膜腔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曾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因心绞痛再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为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药物球囊治疗组(47例)及支架植入组(49例),比较术后即刻最小内膜腔面积、支架最小截面积、支架膨胀率等,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最小内膜腔面积、支架最小截面积、内膜增生面积等。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药物球囊治组疗术后即刻靶病变最小内膜腔面积和支架最小截面积均小于支架植入组[(10.8±2.8)mm^2 vs (11.8±3.2)mm^2;(11.2±2.9)mm^2 vs (12.0±3.2)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2、1.987,P=0.025、0.042);支架相对膨胀率药物球囊治疗组低于支架组(86.7%vs 9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12,P=0.045)。术后随访12个月,药物球囊治疗组发生心血管事件7例,支架植入组心血管事件9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9);药物球囊治疗组与支架植入组支架植入处最小内膜腔面积[(10.6±2.6)mm^2 vs (10.8±2.7)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6);2组患者支架植入处内膜均有增生,但药物球囊治疗组与支架植入组内膜增生面积[(0.30±0.12)mm^2 vs (0.39±0.15)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药物球囊治疗组与支架植入组支架最小截面积[(10.9±2.7)mm^2 vs (11.2±3.0)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3)。结论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后12个月其靶病变血管最小内膜腔面积、支架最小截面积、内膜增生面积与支架植入组相当,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24 h尿蛋白(U Pro)及肾组织中nephrin、podocin基因表达,探讨nephrin、podocin分子在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发生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肾切组、模型组、厄贝沙坦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各组相应药物剂量灌胃。于第6周末检测各组大鼠24 h U Pro量、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肾皮质nephrin、podocin表达水平。结果厄贝沙坦组、中药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U pro量显著下降(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Scr、BUN明显降低(P<0.05),且nephrin、podocin表达显著增加(P<0.01);24 h U Pro与nephrin、podocin表达量呈负相关,nephrin与podocin表达量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nephrin、podocin表达的减少可能是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发生的机制之一。
文摘目的探讨药物球囊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后病变血管内膜腔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曾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因心绞痛再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为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药物球囊治疗组(47例)及支架植入组(49例),比较术后即刻最小内膜腔面积、支架最小截面积、支架膨胀率等,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最小内膜腔面积、支架最小截面积、内膜增生面积等。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药物球囊治组疗术后即刻靶病变最小内膜腔面积和支架最小截面积均小于支架植入组[(10.8±2.8)mm^2 vs (11.8±3.2)mm^2;(11.2±2.9)mm^2 vs (12.0±3.2)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2、1.987,P=0.025、0.042);支架相对膨胀率药物球囊治疗组低于支架组(86.7%vs 9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12,P=0.045)。术后随访12个月,药物球囊治疗组发生心血管事件7例,支架植入组心血管事件9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9);药物球囊治疗组与支架植入组支架植入处最小内膜腔面积[(10.6±2.6)mm^2 vs (10.8±2.7)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6);2组患者支架植入处内膜均有增生,但药物球囊治疗组与支架植入组内膜增生面积[(0.30±0.12)mm^2 vs (0.39±0.15)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药物球囊治疗组与支架植入组支架最小截面积[(10.9±2.7)mm^2 vs (11.2±3.0)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3)。结论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后12个月其靶病变血管最小内膜腔面积、支架最小截面积、内膜增生面积与支架植入组相当,临床应用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