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东海陆架悬浮体向其东部深海区输送的宏观格局 被引量:136
1
作者 郭志刚 +2 位作者 王兆祥 徐景平 高文兵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1-90,共10页
本文分析了初夏黄、东海毗邻陆架到深海海域所观测到的悬浮体含量分布和水动力要素,结果表明在陆架与深海区之间存在一个与悬浮体一般分布规律不相符的悬浮体含量最低值区.它犹如一道洁净的“水体障壁”横亘在陆架水与深海之间,阻挡着... 本文分析了初夏黄、东海毗邻陆架到深海海域所观测到的悬浮体含量分布和水动力要素,结果表明在陆架与深海区之间存在一个与悬浮体一般分布规律不相符的悬浮体含量最低值区.它犹如一道洁净的“水体障壁”横亘在陆架水与深海之间,阻挡着悬浮体含量最高的陆架中、下层水体向深海的输送.不同的海洋要素分析表明,这一道“水障”系由入侵陆架的黑潮爬升水形成,它是影响悬浮体输送的重大动力因素,其强度的季节性变化导致了陆架大部分悬浮体向深海的运移具有“夏贮冬输”的季节性格局.冬季风暴破坏了研究区水体的温盐跃层并影响黑潮爬升水的进退,是影响研究区悬浮体传输的另一重大动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陆架 悬浮体 深海 输送
下载PDF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及地化成分的组成 被引量:123
2
作者 范德江 +1 位作者 毛登 郭志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12,共6页
采用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ICP- AES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长江与黄河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地化成分组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粘土矿物组成上 ,长江、黄河沉积物都为伊利石 +绿泥石 +高岭石 +蒙皂石组合 ,但长江沉积物以伊利石含量高 (约 70... 采用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ICP- AES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长江与黄河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地化成分组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粘土矿物组成上 ,长江、黄河沉积物都为伊利石 +绿泥石 +高岭石 +蒙皂石组合 ,但长江沉积物以伊利石含量高 (约 70 % )、蒙皂石含量低 (约 5 %~ 7% )、伊利石 /蒙皂石比值大于 8为特征 ;黄河型沉积物则以伊利石含量低 (约 6 0 % )、蒙皂石含量高 (约 15 % )、伊利石 /蒙皂石比值小于 6为特征。在小于 0 .0 16 m m粒级内残渣态地化成分组成上 ,Ti O2 、Ca O、Na2 O、Mg O、Fe2 O3 、Sr、Ba、L i、Co和 V在长江、黄河两类沉积物中差别明显。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的含量通常都为长江的 2倍以上 ,而在小于 0 .0 0 5 mm(7.5 )粒级中黄河沉积物碳酸盐的含量约为长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粘土矿物 地球化学 长江 黄河 X射线衍射分析 识别标志
下载PDF
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89
3
作者 郭志刚 +1 位作者 曲艳慧 范德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84-289,共6页
利用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和周围砂质沉积区的表层沉积物元素含量和海水悬浮沉积物总量分析资料 ,对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海不同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过程很不相同。浙江近岸泥质区沉积物元素以Fe、Mn、Zn的含... 利用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和周围砂质沉积区的表层沉积物元素含量和海水悬浮沉积物总量分析资料 ,对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海不同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过程很不相同。浙江近岸泥质区沉积物元素以Fe、Mn、Zn的含量高 ,Na、Sr、Al、Ca的含量低为特征 ,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长江沉积物非常一致。近岸泥质区的沉积物基本来源于长江输入海的沉积物 ,在台湾暖流的作用下沉积在浙江沿岸。远岸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沉积物以Na、Sr的高含量 ,较高的Al、Ca含量和低的Fe、Mn、Zn含量为特征 ,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黄河源沉积物有好的相关性 ,但有一定的混合源性质 ,该泥质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源的细颗粒沉积物 ,由黄海沿岸流搬运到该区并沉积下来。沉积物在搬运沉积过程中 ,元素粒度分异作用明显。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过程的控制性影响因子是东海环流系统和物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陆架泥质区 沉积地球化学 表层沉积物
下载PDF
冬、夏季东海北部悬浮体分布及海流对悬浮体输运的阻隔作用 被引量:85
4
作者 郭志刚 +2 位作者 张东奇 范德江 雷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1-80,共10页
依据 1 987年 6月、1 996年 1 2月、1 997年 2月和 1 998年 7月在东海北部所取得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该区冬季和夏季的悬浮体分布、影响因素和输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悬浮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中、外陆架区悬浮... 依据 1 987年 6月、1 996年 1 2月、1 997年 2月和 1 998年 7月在东海北部所取得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该区冬季和夏季的悬浮体分布、影响因素和输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悬浮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中、外陆架区悬浮体含量冬季明显高于夏季 .悬浮体的分布及输运受到东海环流、风暴和潮流等的影响 ,其中东海环流的季节性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 .受台湾暖流的阻隔 ,冬季和夏季长江入海泥沙在东海基本不能越过 1 2 4°0 0′E以东海域 .黄海沿岸流携带着老黄河口水下三角洲的再悬浮沉积物向陆架东南扩散 ,其搬运的量和在中、外陆架区的扩散范围冬季显著大于夏季 .在黄海暖流的阻隔下 ,陆架悬浮体冬季和夏季在 32°N断面很少能扩散至 1 2 6°30′E以东海域 .台湾暖流和黑潮爬升水的阻隔作用使得冬季和夏季陆架悬浮体在P -N断面也基本不能扩散至陆架边缘 .冬季在东海北部可有部分陆架悬浮体输送到冲绳海槽 ,但有区域性 ,其输送的可能位置是在P -N断面以北、32°N断面以南之黄海沿岸流向东南延伸的陆架边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流 阻隔作用 东海 悬浮体 季节性变化 冬季 夏季 海洋沉积物
下载PDF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近2300a来环境敏感粒度组分记录的东亚冬季风变化 被引量:71
5
作者 向荣 +6 位作者 Y.Saito 郭志刚 范德江 李云海 肖尚斌 石学法 陈木宏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54-662,共9页
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从中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研究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级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根据以上粒度指标与AMS14C测年相结合建立了近2300... 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从中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研究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级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根据以上粒度指标与AMS14C测年相结合建立了近2300a东亚冬季风高分辨率的时间变化序列.结果表明近2300a东亚冬季风变化和中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00aBP(50AD)以前和1450~780aBP(500~1170AD)这两个阶段东亚冬季风相对较弱,与气候变化的暖期相对应;1900~1450aBP(50~500AD)和780~219aBP(1170~1731AD)两个阶段为东亚冬季风强盛期,与气候变化的冷期对应,后者为近2300a以来最寒冷的气候阶段,对应于小冰期.其中各阶段内部东亚冬季风有明显的次级波动.在1900aBP(50AD)和780aBP(1130AD)前后有两次明显的阶段性的气候由暖转冷突变事件,后者可能与全球尺度大气环流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泥质区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东亚冬季风 小冰期 晚全新世
原文传递
百年来长江口泥质区高分辨率沉积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77
6
作者 陈晓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0-699,共10页
对长江口泥质区Chjk01与E4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210^Pb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Chjk01孔与E4孔的沉积年代分别为132年(1873-2005年)与41年(1962-2003年),平均沉积速率达2.8cm/a与3.5cm/a。高密度间隔(0.5-1.0cm)粒度分析达... 对长江口泥质区Chjk01与E4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210^Pb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Chjk01孔与E4孔的沉积年代分别为132年(1873-2005年)与41年(1962-2003年),平均沉积速率达2.8cm/a与3.5cm/a。高密度间隔(0.5-1.0cm)粒度分析达到了反映粒度季节性变化的高分辨尺度。两孔粉砂含量随深度基本保持不变,粘土与砂含量则互为消长。Chjk01孔沉积物粒度自1873年以来明显呈三段式变化,1873-1957年间的84年中粒度稳定地逐渐变粗、砂含量增加、粘土含量减少、分选变差;1957-1981年间的24年中粒度逐渐变细、粘土含量增加、砂含量减少、分选变好,在1970-1981年间的11年中粒度最细;1981-2005年间的24年中粒度总体变粗、砂含量波动式增大,但变化趋势不明显。E4孔在1962-2003年间的41年中,沉积粒度特征与Chjk01孔基本一致。1873年以来的132年期间长江口泥质区粒度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与同时期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以及主汊道的分沙比阶段性演变相对应;长江口泥质区粒度长尺度的阶段性变化,对长江大通站(1950-2004年)水沙变化和东亚季风强度指数(1873-1995年)变化不敏感。因此,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与两孔位置距离的变化是影响泥质区粗、细粒级含量相对变化的主控因素,掩盖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长江口泥质区 高分辨率 百年记录 长江口主泓演化
下载PDF
波浪作用下海底粉砂液化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54
7
作者 少丽 沈渭铨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8-37,共10页
本文以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北海区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首次考虑了超孔压随时间的累积和消散效应,得出了相应的的分布曲线。用计算结果评价了粉砂液化的可能性,并给出了液化影响的深度。本文还定量分析了海底土体对波浪周期性荷载的动力响... 本文以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北海区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首次考虑了超孔压随时间的累积和消散效应,得出了相应的的分布曲线。用计算结果评价了粉砂液化的可能性,并给出了液化影响的深度。本文还定量分析了海底土体对波浪周期性荷载的动力响应,并对其不稳定性机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 粉砂液化 波浪 土质学 机理 动水压力
下载PDF
中国陆架^(210)Pb测年应用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64
8
作者 范德江 郭志刚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97-302,共6页
分析总结了中国陆架 2 10 Pb测年现状及取得的成果 ,评价了2 10 Pb测定沉积速率的可靠性。由于数据处理及成果表达的不统一 ,得到的沉积速率只能定性—半定量地表征沉积作用强度。根据2 10 Pb测年现状、陆架沉积环境特征探讨了改善 2 10... 分析总结了中国陆架 2 10 Pb测年现状及取得的成果 ,评价了2 10 Pb测定沉积速率的可靠性。由于数据处理及成果表达的不统一 ,得到的沉积速率只能定性—半定量地表征沉积作用强度。根据2 10 Pb测年现状、陆架沉积环境特征探讨了改善 2 10 Pb应用的有关问题 ,认为合理的选区、必要的校正、统一的成果表达是提高2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架 沉积速率 铅同位素测年 铅210
下载PDF
黄河口水下滑坡体系 被引量:52
9
作者 陈卫民 +3 位作者 陈彰榕 吴光华 曹立华 沈渭铨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73-581,T002,共10页
自1988年以来,通过多次野外考察和深入研究,在黄河口发现并确认存在大规模的水下滑坡体系。根据声纳图象和浅地层创面记录,对滑坡进行分类命名和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该滑坡体系中存在瓶颈状滑坡、平移板状滑坡和旋转滑坡3种类型;... 自1988年以来,通过多次野外考察和深入研究,在黄河口发现并确认存在大规模的水下滑坡体系。根据声纳图象和浅地层创面记录,对滑坡进行分类命名和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该滑坡体系中存在瓶颈状滑坡、平移板状滑坡和旋转滑坡3种类型;许多单个滑坡在下坡方向汇集成复会滑坡系统,有时数十条滑坡汇集成境蜒数公里的大规模复杂体系。滑坡冲沟分布广泛,将底坡表层切割得支离破碎,与密西西比河口比较,黄河口水下滑坡具有高含水、浅表多发、微型多样、搬运机制清楚、滑坡全部呈负地形、分布广泛等特点,对形成黄河口及水下三角洲的特点及其发育演化有重要作用。滑坡沉积物各阶段存在不同的流变组合,构成完整的流谱。河口底被沉积物向海洋的输送具有阵发性和事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水下滑坡体系 冲沟 前缘隆起群
下载PDF
长江口泥质区的季节性沉积效应 被引量:54
10
作者 郭志刚 +1 位作者 范德江 潘燕俊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1-597,共7页
利用长江口泥质区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和冬季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长江口泥质区悬浮体的季节性分布和沉积效应进行探讨。由于台湾暖流的强烈阻隔作用,夏季和冬季长江入海的泥沙基本滞留在123o15'E以西的内陆架进行搬运和沉积。... 利用长江口泥质区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和冬季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长江口泥质区悬浮体的季节性分布和沉积效应进行探讨。由于台湾暖流的强烈阻隔作用,夏季和冬季长江入海的泥沙基本滞留在123o15'E以西的内陆架进行搬运和沉积。长江入海沉积物供应量、台湾暖流、浙江沿岸流和长江冲淡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致使长江口泥质区的沉积效应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冬季沉积作用弱,夏季沉积作用强。该泥质区是长江入海沉积物的“汇聚区”,其中冬季的沉积物汇聚量显著小于夏季。长江口泥质区和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沉积过程变化都具有季节性,但有其各自的鲜明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沉积效应 季节性变化 长江口泥质区
下载PDF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49
11
作者 郭志刚 +2 位作者 雷坤 曲艳慧 范德江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3期507-513,共7页
利用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济州岛西南)及其周围不同季节5个航次的悬浮体资料和相应的底质粒度资料,对该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陆架北部悬浮体的高含量区并不与该区的沉积中心(泥质区)相吻... 利用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济州岛西南)及其周围不同季节5个航次的悬浮体资料和相应的底质粒度资料,对该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陆架北部悬浮体的高含量区并不与该区的沉积中心(泥质区)相吻合,泥质区的形成需有物源的充沛供应和涡旋的动力效应相结合。泥质区沉积作用时空变化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冬季泥质区悬浮体供应充足,涡旋中心向泥质区东南扩展,是本区接受悬浮体沉积的关键季节。夏、秋二季泥质区的大部分区域缺少悬浮体物源,涡旋中心向北退缩,致使泥质区沉积作用强度降低,并且主要影响泥质区的西北区域。春季泥质区沉积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大于夏、秋两季,但小于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泥质区 悬浮体 沉积动力过程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有机质的物源分析 被引量:41
12
作者 郭志刚 +1 位作者 陈致林 毛登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16-424,共9页
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表明,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正构烷烃、姥鲛烷、植烷、藿烷和甾烷等生物标志物的特征与现代长江口、老黄河口和新黄河口的河流沉积物均区别很大,该泥质区的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低等生物(如细菌和藻类等)以及陆源高... 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表明,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正构烷烃、姥鲛烷、植烷、藿烷和甾烷等生物标志物的特征与现代长江口、老黄河口和新黄河口的河流沉积物均区别很大,该泥质区的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低等生物(如细菌和藻类等)以及陆源高等植物的输入,表现为不同来源和成熟度的生物标志物的混合,同时该泥质区沉积有机质与矿物碎屑沉积物来源不尽相同。长江口泥质区正构烷烃高相对分子质量部分与长江口沉积物相似,正构烷烃和藿烷所反映的有机质成熟度高于现代长江和老黄河口沉积物,甾烷的成熟度与长江相仿而明显高于老黄河口沉积物。长江口泥质区的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长江输入的陆源高等植物碎片和海洋源的低等生物。东海陆架近岸与远端泥质区沉积有机质的物源很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沉积有机质 泥质区 东海陆架 物源分析 海洋地球化学 色谱分析 海洋低等生物 陆源高等植物
下载PDF
东海陆架北部长江、黄河沉积物影响范围的定量估算 被引量:36
13
作者 范德江 +2 位作者 孙效功 张东奇 郭志刚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48-756,共9页
采用粒度分析、扫描电镜观察 (SEM)、ICP— AES分析等方法 ,得到了关于长江、黄河入海沉积物的示踪粒级以及示踪指标 ,并提出沉积物物源定量识别的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 ,进而实现了东海陆架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长江型。
关键词 长江 黄河 东海陆架 沉积物 物源 定量估算 粒度分析
下载PDF
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异 被引量:33
14
作者 范德江 王文正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0-64,共5页
利用显微镜观察、X射线物相分析、容量法等方法分析了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分,结果表明长江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在4%~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衰变型分布,在<0.125 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稳定于3%~5%左右;黄河沉积物中碳... 利用显微镜观察、X射线物相分析、容量法等方法分析了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分,结果表明长江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在4%~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衰变型分布,在<0.125 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稳定于3%~5%左右;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在8%~18%之间,碳酸盐含量随粒级呈不对称鞍型分布,在<0.045 mm的粒级中碳酸盐含量明显增高,达12%以上.长江、黄河中的碳酸盐含生物碎屑和碎屑碳酸盐两种成因类型,生物碎屑多属文石质,主要分布于>0.125 mm的粒级之中;碎屑碳酸盐以低镁方解石占优势,长江以单晶方解石为主,黄河以隐晶质方解石集合体为主.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别主要受流域的风化条件、物源及生态环境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 长江 黄河 沉积物 碳酸盐 颗粒类型 物物组成 风化条件 物源 生态环境
下载PDF
现行黄河口海域泥沙冲淤的定量计算及其规律探讨 被引量:30
15
作者 孙效功 陈彰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29-136,共8页
本文利用现行黄河口海域多年的水深测量资料,用计算机绘制了黄河口冲淤等值线图和冲淤立体图。在此基础上,详细地分析研究了黄河口海域泥沙冲淤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从定量的角度,为河口治理及各种海洋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黄河口 海域 泥沙 冲淤 定量分析
下载PDF
东海中陆架泥质区及其周边表层沉积物碳的分布与固碳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38
16
作者 郭志刚 +2 位作者 曲艳慧 李玉瑛 崔青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21-426,共6页
对东海中陆架泥质区及其周边的表层沉积物分别利用容量法、元素分析仪法进行了IC、OC含量分析,利用筛析法和沉降法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IC含量均明显高于OC含量。OC含量在泥质区高,砂质区低;IC含量分布为:近岸细粒沉积... 对东海中陆架泥质区及其周边的表层沉积物分别利用容量法、元素分析仪法进行了IC、OC含量分析,利用筛析法和沉降法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IC含量均明显高于OC含量。OC含量在泥质区高,砂质区低;IC含量分布为:近岸细粒沉积区为相对高值区,中陆架砂质区为低值区,中陆架泥质区为高值区,外陆架砂质区为特高值区。OC富集主要受控于上覆水体的生物生产量、沉积动力环境以及海底物理化学条件。IC的分布受物源影响明显,其富集与该区的环流格局相对应,主要受控于研究区的沉积动力环境和它们的时空变化。研究区的现代海底固碳能力可分为强固碳能力的中陆架泥质区、弱固碳能力的中陆架砂质区和基本无固碳能力的外陆架砂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有机碳 无机碳 海底固碳能力 东海
下载PDF
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Ⅰ——黄河口切变锋 被引量:40
17
作者 王厚杰 毕乃双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共9页
采用三维数学模型研究黄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并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黄河口切变锋的时空运动过程及其对河口泥沙传输的作用。黄河口切变锋在涨、落潮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分别历时2小时左右。切变锋在浅... 采用三维数学模型研究黄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并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黄河口切变锋的时空运动过程及其对河口泥沙传输的作用。黄河口切变锋在涨、落潮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分别历时2小时左右。切变锋在浅水区域产生,向深水区移动,经历2小时左右消失,它的产生是由于近岸区域与10 m深线以外区域的潮汐相位差所导致。切变锋对河口泥沙的向海传输有重要的阻隔作用,导致河口泥沙集中在切变锋的向岸一侧随落潮流向北侧传输,在涨潮时河口向海排沙量降低,少量泥沙随涨潮流沿岸向南传输。长期的地貌演化表明切变锋对河口的淤积和侵蚀分区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导致河口泥沙在其向岸一侧沉积,是长时间尺度的河口地貌演化对短时间尺度河口沉积动力过程的重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泥沙输运 数学模型 切变锋 地貌响应
下载PDF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碳酸盐粒级分布与物源分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范德江 +1 位作者 郭志刚 毛登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对取自东海陆架北部表层沉积物及黄河、长江河道沉积物样品按 1/ 4Ф或 1/ 2Ф的间隔筛分 ,分别测定不同粒级中碳酸盐的含量 ,结果表明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碳酸盐含量都较高 ,且在砂、砾级中异常富集 ,碳酸盐颗粒分布具有分散、多峰的特... 对取自东海陆架北部表层沉积物及黄河、长江河道沉积物样品按 1/ 4Ф或 1/ 2Ф的间隔筛分 ,分别测定不同粒级中碳酸盐的含量 ,结果表明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碳酸盐含量都较高 ,且在砂、砾级中异常富集 ,碳酸盐颗粒分布具有分散、多峰的特点 ;黄河沉积物碳酸盐含量较高 ,主要分布于细粒级部分 ,并在细粒部分富集 ;长江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明显低于黄河 ,分布较均匀 ,但是由于有淡水钙质生物碎屑的混入导致粗粒级中碳酸盐较为富集。依据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分布及富集特征 ,结合沉积作用分析 ,表明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沉积物为黄河、长江物质以及泥质区周边的再悬浮物质三部分的混合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粒级分布 物源分析 海洋沉积物 东海陆架
下载PDF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粒度组分变化的古环境应用 被引量:31
19
作者 向荣 +4 位作者 郭志刚 Saito Y. 范德江 肖尚斌 陈木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2-588,共7页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标准偏差变化检出了B2孔含有4个粒度组分:>65.6、65.6~10.5、10.5~1.3和<1.3 μm,其中>65.6μm粗组分含量很低,主要是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生源沉积....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标准偏差变化检出了B2孔含有4个粒度组分:>65.6、65.6~10.5、10.5~1.3和<1.3 μm,其中>65.6μm粗组分含量很低,主要是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生源沉积.各组分平均粒径和粒度含量随孔深的变化显示了65.6~10.5μm组分在B2孔含量较高(21%~30%),变化最明显,是该孔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粒度组分.研究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度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其变化恢复的近2 k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和中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65.6~10.5 μm粒度组分可以作为东亚冬季风的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泥质区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东亚冬季风 气候变化 全新世
下载PDF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 被引量:37
20
作者 雷坤 郭志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8-295,共8页
1997年 2月在东海北部取得悬浮体和底质样品 ,通过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探讨了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 ,生物因素是泥质区悬浮体的发生絮凝的机制之一 ,可影响悬浮体在海水中的行为。生物活动产生的软... 1997年 2月在东海北部取得悬浮体和底质样品 ,通过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探讨了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 ,生物因素是泥质区悬浮体的发生絮凝的机制之一 ,可影响悬浮体在海水中的行为。生物活动产生的软组织、分泌物和粘膜等有机质可将矿物碎屑和生物骨屑粘结、吸附和捕集在一起形成絮凝体而迅速沉积。在悬浮体含量较低、水化学环境相对稳定的东海陆架 ,絮凝作用是泥质区得以形成的关键过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东海陆架 泥质区 絮凝沉积作用 扫描电镜 粒度分布 底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