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被引量:170
1
作者 黄平平 李尚珠 +10 位作者 韩明哲 肖志坚 杨仁 邱录贵 钱冠清 付仁敏 郑亚丽 刘春华 徐秀强 李君凡 韩忠朝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08-311,共4页
目的 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ASO)的临床疗效及部分影响因素。方法 确诊严重ASO患者 1例 ,予rhG CSF 30 0 μg皮下注射 ,每日 2次 ,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 ,第 5天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干细胞 ,配成... 目的 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ASO)的临床疗效及部分影响因素。方法 确诊严重ASO患者 1例 ,予rhG CSF 30 0 μg皮下注射 ,每日 2次 ,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 ,第 5天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干细胞 ,配成干细胞混悬液。将干细胞混悬液肌肉注射进行双下肢移植 (3× 10 9细胞 肢 )。 4 4d后给病情较重的左下肢第 2次移植相同的细胞数。观察 3个月 ,进行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 ,患者疼痛、患肢冷感、间歇性跛行、溃疡明显好转 ,左右足踝压指数 (ABI)分别由 0 .4 9,0 .6 9升为 0 .5 0 ,0 .85。移植后 1个月末梢血流波幅 [(11.90± 10 .95 )mm]和激光多谱勒扫描血流灌注量 [(0 .4 9± 0 .16 )PU]较移植前 [分别为 (1.70± 1.95 )mm ,(0 2 7± 0 .0 8)PU]显著改善 (P <0 .0 1)。数字减影下肢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新侧支血管形成明显增加 (评分结果为 3)。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动员后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SO患者 ,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疗效观察
原文传递
血友病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 被引量:80
2
作者 杨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5-271,共7页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前者为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后者为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分别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所致[1]。为了规范国内同行的诊疗行为以及为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制定依...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前者为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后者为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分别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所致[1]。为了规范国内同行的诊疗行为以及为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制定依据,我们先后制订了相关血友病中国专家共识/指南[1,2,3,4,5]。近两年来,各种长效凝血因子产品和非因子类产品相继问世,部分产品已经在我国上市。因此,有必要对于过去的共识/指南进行更新。本指南仅讨论血友病的治疗,着重讨论非手术治疗,关于血友病的诊断、骨科手术等请参见文献[1]和文献[5]。另外,各种长效凝血因子产品由于国内尚未上市,本指南也暂时不涉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疗行为 凝血因子 血友病A 血友病B 中国专家共识 非手术治疗 基因突变 骨科手术
原文传递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被引量:60
3
作者 王书杰 杨仁 +14 位作者 邹萍 侯明 吴德沛 沈志祥 卢锡京 李艳 陈协群 牛挺 孙慧 于力 王昭 张茵 常乃柏 张高魁 赵永强 《血栓与止血学》 2010年第4期149-153,157,共6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空白对照方法,将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rhTPO+达那唑)和对照组(达那唑)。两...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空白对照方法,将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rhTPO+达那唑)和对照组(达那唑)。两组患者在整个试验阶段均口服达那唑0.2g/次,3次/d。试验组皮下注射rhTPO1.0μg/kg,1次/d,疗程14d,停用rhTPO后观察14d。对照组口服达那唑14d后,如血小板仍≤20×109/L接受rhTPO治疗,用法如前,停用rhTPO后观察14d。试验的主要终点是比较两组间第一阶段(前14d内)血小板计数增加的最高值和血小板计数的曲线下面积;次要终点是比较两组间第一阶段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对照组第二阶段应用rhTPO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显效率和有效率。结果入选患者14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3例和67例,最终进入FAS集者分别为73例和63例,进入PPS集者分别为60例和50例。主要终点FAS结果显示:试验组rhTPO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最高值平均增加101.2×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3×109/L(P=0.0060);试验组血小板计数的曲线下面积74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6.2(P=0.0000)。次要终点FAS结果显示:试验组第一阶段的显效率和有效率(显效+良效)分别为38.4%和6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P=0.0003)和36.5%(P=0.0104);对照组第一阶段第14天血小板计数≤20×109/L的患者,接受rhTPO治疗后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达到31.1%和66.7%。试验组停用rhTPO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但停药14d时仍维持在50×109/L左右。rhTPO对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胆红素、凝血试验、抗GPⅡb/Ⅲa和GPⅠb自身抗体无明显影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4.3%和26.2%,其中以肝胆指标异常最常见,分别为15.1%和16.9%。rhTPO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13.6%,主要有轻度嗜睡、头晕、短暂性视野缺损、过敏样反应和乏力等。结论 rhTPO是一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获得性血友病A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49
4
作者 杨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5-576,共2页
一、定义 获得性血友病A (acquired hemophilia A,AHA)是以循环血中出现抗凝血因子Ⅷ(FⅧ)的自身抗体为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为既往无出血史和无阳性家族史的患者出现自发性出血或者在手术、外伤或侵入性检查时发生异常... 一、定义 获得性血友病A (acquired hemophilia A,AHA)是以循环血中出现抗凝血因子Ⅷ(FⅧ)的自身抗体为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为既往无出血史和无阳性家族史的患者出现自发性出血或者在手术、外伤或侵入性检查时发生异常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血友病A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专家 中国 治疗 诊断 自发性出血 阳性家族史
原文传递
凝血因子Ⅷ/Ⅸ抑制物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8年版) 被引量:47
5
作者 杨仁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 中国血友病协作组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93-799,共7页
近年来,无论是获得性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Ⅸ(FⅨ)抑制物(也称获得性血友病)还是血友病患者合并抑制物均有增多的趋势。前者是非血友病患者产生的抗FⅧ/FⅨ自身抗体,后者是血友病患者接受外源性凝血因子产品输注后产生的... 近年来,无论是获得性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Ⅸ(FⅨ)抑制物(也称获得性血友病)还是血友病患者合并抑制物均有增多的趋势。前者是非血友病患者产生的抗FⅧ/FⅨ自身抗体,后者是血友病患者接受外源性凝血因子产品输注后产生的抗FⅧ/FⅨ同种抗体。重型血友病A患者抑制物发生率约为30%,非重型为3%-13%,而血友病B患者为1%-6%[1]。为了规范国内同行的诊疗行为并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我们曾先后制订了相关中国专家共识。为进一步提高我们对FⅧ/FⅨ抑制物的认识,做到发现及时、处理正确,特制订此指南供国内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Ⅷ 抑制物 指南 中国 血友病患者 获得性血友病 外源性凝血因子 治疗
原文传递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 被引量:42
6
作者 隋涛 薛峰 +5 位作者 赵海丰 葛菁 周虎 张磊 白洁 杨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抗)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患者免疫学改变。方法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mg,每周1次,共4次)治疗26例对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无效的慢性ITP患者,检...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抗)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患者免疫学改变。方法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mg,每周1次,共4次)治疗26例对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无效的慢性ITP患者,检测治疗前后血常规,免疫球蛋白和血小板相关抗体及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3^-CD56^+、CD4^+CD25^+、CD4^+CD25^+FOXP3^-、CD4^+CD25^+FOXP3^+和CD19^+CD20^+细胞。结果26例患者,完全缓解(CR)6例(23.1%),有效(R)10例(38.5%),其中1例复发,无效(NR)10例(38.5%)。中位随访时间5.5(0.8~8)个月,起效和达CR中位时间分别为27(1~104)d和41(4~109)d。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定量和CD3^+、CD3^+CD4^+、CD3^+CD8^+、CD3^-CD56^+、CD4^+CD25^+、CD4^+CD25^+FOXP3^+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CD4^+CD25^+FOXP3^-细胞计数比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的CD19^+CD20^+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比治疗前减低(P〈0.05)。26例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能是一种高效、安全治疗ITP的药物,但其最佳用药方案、长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抗体 CD20
原文传递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命名、定义与疗效评价的标准化——关于ITP国际工作组报告的解读 被引量:41
7
作者 杨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5-216,共2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本病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等问题,各国执行的标准仍不统一。为了进一步规范ITP的命名、定义和疗效评价等,2007年成立了由来自意大利...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本病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等问题,各国执行的标准仍不统一。为了进一步规范ITP的命名、定义和疗效评价等,2007年成立了由来自意大利、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奥地利和瑞士的20位专家组成的ITP国际工作组。该工作组于2007年10月在意大利的维琴察(Vincenza)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议,会后对没能形成共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最终的工作报告于2007年12月8日在美国亚特兰大的第49届美国血液学年会期间正式 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疗效评价 工作组 ITP 标准化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国际
原文传递
20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不同方案疗效分析 被引量:37
8
作者 麦玉洁 李睿 +8 位作者 邹德慧 王亚非 赵耀中 杨仁 王建祥 肖志坚 韩明哲 钱林生 邱录贵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3-196,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化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6例MM患者的治疗情况,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00例药物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0. 5个月, 3年和5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32. 01%和15. 8%。19... 目的 探讨不同化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6例MM患者的治疗情况,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00例药物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0. 5个月, 3年和5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32. 01%和15. 8%。195例行常规化疗患者的总有效率为45. 6%,其中完全缓解率14. 9% (29例),部分缓解率30. 8% ( 60例)。联合化疗组的总有效率为50. 3%,明显高于MP(马法兰和泼尼松)方案组的总有效率(30. 4% ) (P<0. 05);这两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0. 5个月和30. 0个月、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5. 0%和22. 0%, 16. 7%和13.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合并干扰素治疗组的有效率为53. 6% ,中位生存期52. 0个月,与未用干扰素治疗组(分别为34. 4%, 27. 0个月)相比,有效率提高(P<0. 05)、生存期延长(P<0. 01)。合并沙利度胺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5. 5%。6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有5例存活,平均生存期为(73. 0±12. 5)个月。结论 联合化疗的有效率高于MP方案,但两组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扰素能使化疗有效率增加,中位生存期延长。沙利度胺也能够提高MM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于年龄较轻、一般状态较好的患者,自体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提高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总有效率 中位生存期 多发性骨髓瘤 MM 沙利度胺 联合化疗 存活 长沙
原文传递
血友病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40
9
作者 丁秋兰 王学锋 +8 位作者 王鸿利 孙竞 华宝来 吴竞生 陈丽霞 杨仁 张心声 钟小红 赵永强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49-51,共3页
关键词 血友病B 规范化诊断 凝血因子Ⅸ 凝血因子Ⅷ 专家 治疗 性联隐性遗传 血友病A
下载PDF
儿童血友病429例临床回顾分析 被引量:37
10
作者 郭晔 张磊 +1 位作者 竺晓凡 杨仁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血友病患儿确诊时间、症状及其关节畸形等情况。方法天津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于1986年7月至2004年8月,对就诊的429例血友病患儿临床症状出现时间、诊断时间及关节畸形出现的时间进行分析。结果429例血友病患儿,均为男性,血友... 目的探讨血友病患儿确诊时间、症状及其关节畸形等情况。方法天津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于1986年7月至2004年8月,对就诊的429例血友病患儿临床症状出现时间、诊断时间及关节畸形出现的时间进行分析。结果429例血友病患儿,均为男性,血友病A共390例,占90.9%,其中亚临床型5例(1.3%),轻型43例(11.0%),中型181例(46.4%),重型161例(41.3%);血友病B共39例,占9.1%,其中亚临床型2例(5.1%),轻型6例(15.4%),中型26例(66.7%),重型5例(12.8%)。患儿初次出现出血症状的中位年龄为1.6岁(0~12岁);但初次诊断年龄0.3~12.0岁,中位年龄为5.2岁(0.3~12.0岁),两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目前血友病患儿的诊断存在延迟,替代治疗疗程和因子剂量的不足是关节畸形高发生率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 关节畸形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43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5
11
作者 蓝海峰 方志鸿 +12 位作者 张悦 王晓燕 薛峰 张磊 郭振兴 董恂玮 李尚珠 郑以州 张凤奎 钱林生 季林祥 肖志坚 杨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87-591,共5页
目的了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临床特点及疾病自然过程。方法对本院1980年5月至2006年12月诊治的E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8例患者中,男201例,女237例,中位发病年龄48岁。有出血症状者101例(23.1%),有栓塞者86例(1... 目的了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临床特点及疾病自然过程。方法对本院1980年5月至2006年12月诊治的E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8例患者中,男201例,女237例,中位发病年龄48岁。有出血症状者101例(23.1%),有栓塞者86例(19.6%),同时有出血和血栓者13例(3.0%),脾大150例,肝大60例。无症状者149例(34.0%),在诊治其他疾病时发现者145例(33.1%)。初诊时中位血小板数为1000×10^9/L。255例作骨髓活检,以大而多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增生为主,其中51例局部伴有网状纤维增生。从114例患者中检出90例JAK2V617F突变阳性,阳性率为78.9%。180例作染色体核型检查,6例(3.3%)染色体异常。261例随访时间〉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0(12~300)个月。17例(6.5%)进展为骨髓纤维化(MF)。1例转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例6年后转为PV,20年后转为MF。转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各1例。结论ET是以血栓和出血为主要症状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无症状者比例高。主要进展为MF,大多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 临床研究 临床演化
原文传递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赵宗茂 张庆俊 +8 位作者 韩忠朝 刘海英 李洪钧 孙国柱 杨仁 邱录贵 蔡英林 朱慧芳 卢士红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 观察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 (h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90只 ,随机分为脊髓半切 +hBMSCs组、脊髓半切 +PBS组、单纯脊髓半切组和假手术组。脊髓半切 +hBMSCs组和PBS组又分别分为头侧注射、尾... 目的 观察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 (h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90只 ,随机分为脊髓半切 +hBMSCs组、脊髓半切 +PBS组、单纯脊髓半切组和假手术组。脊髓半切 +hBMSCs组和PBS组又分别分为头侧注射、尾侧注射和头尾两侧注射三个亚组。移植后 1、 7、 1 4、 2 1、 2 8d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rdU标记hBMSCs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 (NeuN)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半切损害后 ,hBMSCs组动物较PBS组死亡率下降并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移植的hBMSCs在宿主脊髓中存活 ,从第 7天开始即有NeuN和GFAP表达并向损伤部位及对侧迁移 ,第 2 8天hBMSCs来源GFAP阳性细胞可见明显的树突生长。结论  hBMSCs可在宿主损伤脊髓中存活、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 ,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降低死亡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 大鼠 神经功能恢复
原文传递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9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9
13
作者 杨仁 华宝来 +1 位作者 钱林生 李大鹏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0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血栓及出血的发生率、各种药物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方法:对我院1980 年1 月~1998 年12 月间诊治的E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4 例患者中,男42 例,女52 例,男∶...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血栓及出血的发生率、各种药物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方法:对我院1980 年1 月~1998 年12 月间诊治的E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4 例患者中,男42 例,女52 例,男∶女为0.81∶1;就诊时中位年龄50 岁(9~77 岁)。出血者29 例(30.9% ),血栓者21 例(21.3% ),同时有出血和血栓者6 例(6.4% )。就诊时中位血小板数1 202.5×109/L〔(614~3530)×109/L〕;35 例进行了骨髓活检,其中6 例局部有网状纤维增生。33 例进行了核型分析,Ph 染色体均阴性,其中5 例有核型异常。对其中67 例随访> 1 年,随访时间中位数6 年(1~16 年),3 例转变为骨髓纤维化,其余病例无明显变化。马利兰治疗22/25 例有效;甲异靛治疗7/9 例有效;羟基脲治疗9/9 例有效。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与出血的发生率相仿,马利兰、羟基脲、甲异靛等均有效,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亚标准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被引量:28
14
作者 秦铁军 季林祥 +4 位作者 于明华 崔焕英 杨仁 姜尔烈 徐泽锋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5-166,共2页
关键词 亚标准剂量 丙种球蛋白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静脉治疗
原文传递
脐血内皮祖细胞移植改善肢体缺血的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杨晨 张志华 +3 位作者 卢士红 杨仁 钱冠清 韩忠朝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6期1437-1441,共5页
目的 研究脐血来源血管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的移植对局部缺血的恢复作用。方法 脐血CD133+ 细胞在体外诱导扩增 10~ 14d后 ,收集贴壁梭形细胞 ,检测其内皮细胞特异标志的表达。将荧光标记的贴壁细胞从尾静... 目的 研究脐血来源血管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的移植对局部缺血的恢复作用。方法 脐血CD133+ 细胞在体外诱导扩增 10~ 14d后 ,收集贴壁梭形细胞 ,检测其内皮细胞特异标志的表达。将荧光标记的贴壁细胞从尾静脉移植到后肢单侧缺血的裸鼠体内。结果从脐血CD133+ 细胞中可诱导出EPC ,表现为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的贴壁细胞。移植后 ,可整合到缺血部位新生血管内。移植EPC后裸鼠缺血后肢的毛细血管密度、血流灌注及坏死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缺血手术后 2周EPC组的缺血肢 /正常肢的血流比由 19 1%± 3 1%恢复为 77 3%± 5 6 % ,而对照组仅恢复为 4 0 6 %± 3 4 % (P <0 0 0 1) ;缺血后肢的完全恢复率由对照组的 1/10上升至 7/12 (P <0 0 5 )。缺血局部VEGFmRNA上调 ,体外VEGF对EPC具有趋化作用。 4h内趋化到下腔的细胞数为817个± 33个 ,而对照组为 4 74个± 6 2个 (P <0 0 5 )。结论 脐血CD133+ 细胞能诱导EPC ,体内移植后能促进肢体缺血的恢复 ,而缺血局部上调的VEGF表达可能是EPC定向整合到缺血局部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内皮祖细胞移植 肢体缺血 研究 贴壁细胞
原文传递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41例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9
16
作者 黄月婷 刘晓帆 +5 位作者 薛峰 陈云飞 刘葳 付荣凤 张磊 杨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1-514,共4页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4年9月接受rhTPO治疗(rhTPO组)的41例儿童ITP患者临床资料,与同期接受长春地辛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4年9月接受rhTPO治疗(rhTPO组)的41例儿童ITP患者临床资料,与同期接受长春地辛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的26例ITP患儿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全部67例ITP患儿中男31例、女36例,中位年龄10.0(1.6~17.0)岁;新诊断ITP 19例,持续性ITP 18例,慢性ITP 30例;重症ITP (PLT< 10×109/L)43例.rhTPO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29%(28/41)对65.38%(17/26),P=0.806].rhTPO组与对照组新诊断ITP、持续性及慢性ITP患儿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20和0.763).rhTPO组与对照组重症ITP患儿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67%(17/30)对61.54%(8/13),P=0.766].rhTPO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LT峰值、PLT>30×109/L时间、PLT>50×109/L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2 (7~608)×109/L对40(3~152)×109/L,P=0.05;7(3~13)d对4(2~24)d,P=0.202;7.5(4~15)d对5.5(4~23)d,P=0.557].rhTPO组治疗后PLT升高值于对照组[43 (3~605)×109/L对32(-14~149)×109/L,P=0.042].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rhTPO单药治疗儿童ITP的疗效与长春地辛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相当,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素 儿童 血小板减少 治疗结果 药物毒性
原文传递
人脐血干细胞移植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恢复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洪钧 刘海英 +6 位作者 赵宗茂 卢士红 杨仁 朱惠芳 蔡英林 张庆俊 韩忠朝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观察移植人脐血CD34+干细胞是否可以存活、分化、促进脊髓损伤的行为和功能恢复。方法26只Wister大鼠随机分成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行脊髓半切术并移植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的脐血CD34+细胞,对照组行脊髓半切术... 目的观察移植人脐血CD34+干细胞是否可以存活、分化、促进脊髓损伤的行为和功能恢复。方法26只Wister大鼠随机分成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行脊髓半切术并移植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的脐血CD34+细胞,对照组行脊髓半切术后注射PBS液。采用改良Tarlov评分标准对移植组和对照组所有大鼠在术前和术后24h、1、2、3、4周进行运动功能评价。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移植细胞的定位和分化情况。结果移植后在脊髓病理切片中出现Brdu标记人脐血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到7%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胶质元纤维酸性蛋白(GFAP),2%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元核抗原(NeuN)。神经功能检测发现1周后移植组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移植人脐血干细胞可以促进脊髓损伤的行为和功能恢复,为神经损伤治疗提供了有用的细胞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干细胞 移植 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恢复
下载PDF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Ⅰ类和Ⅱ类T细胞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婷婷 赵辉 +4 位作者 任贺 郭建海 徐茂强 杨仁 韩忠朝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69-673,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Ⅰ类和Ⅱ类T细胞的特点。方法采取30例慢性ITP患者外周血及8例慢性ITP患者和6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脾细胞(接受脾切除的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辅助T细胞(Th)CD4+和细胞毒...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Ⅰ类和Ⅱ类T细胞的特点。方法采取30例慢性ITP患者外周血及8例慢性ITP患者和6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脾细胞(接受脾切除的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辅助T细胞(Th)CD4+和细胞毒性T细胞(Tc)CD8+胞质内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的比例;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bet和GATA3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疾病活动期患者外周血Th1/Th2和Tc1/Tc2的比例(25.62和30.2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29和12.58,均P<0.01);缓解期患者外周血Th1/Th2和Tc1/Tc2的比例(9.86和10.1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患者脾细胞Th1/Th2的比例(41.46)显著高于对照组(16.30,P<0.01);Tc1/Tc2的比例(35.80)高于对照组(16.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疾病活动期患者外周血以及ITP患者脾细胞GATA3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0.20和0.34倍,均P<0.05),缓解期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对照组的0.97倍)。ITP患者外周血及脾细胞TbetmRNA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对照组的1.17和1.04倍)。结论ITP是Ⅰ类T细胞占优势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促进Ⅰ类T细胞模式向Ⅱ类T细胞转化可能为ITP患者提供一种潜在的免疫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T淋巴细胞 干扰素Ⅱ型
原文传递
人类第6型疱疹病毒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被引量:18
19
作者 马小彤 吕冬梅 +5 位作者 宋玉华 沐桂藩 季林祥 李戈 林永敏 杨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35-137,共3页
目的探讨人类第6型疱疹病毒(HHV-6)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105例ITP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HHV-6DNA及部分患者微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HCMV)DNA序列;用竞争性ELIS... 目的探讨人类第6型疱疹病毒(HHV-6)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105例ITP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HHV-6DNA及部分患者微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HCMV)DNA序列;用竞争性ELISA方法检测66例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动态观察19例ITP患者抗HHV-6血清抗体滴度变化。结果①ITP患者BMMNCHHV-6DNA阳性率为4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成人,尤其是成人慢性ITP组HHV-6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儿童ITP组(P<0.025)。微小病毒B19、HCMVDNA阳性率分别为24.1%和9.7%。②PAIgG升高组HHV-6DNA阳性率显著高于PAIgG正常组(P<0.05)。③HHV-6合并微小病毒B19或HCMV感染的ITP患者临床症状较重,疗效较差。结论HHV-6感染可能与ITP患者PAIgG增多有关。HHV-6与微小病毒B19或HCMV混合感染的ITP患者病情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疱疹病毒感染 HHV-6 PAIG
原文传递
汉族人群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活性水平及活性缺乏发生率的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朱铁楠 赵永强 +9 位作者 丁秋兰 白霞 王晓燕 王学锋 杨仁 王兆钺 华宝来 魏旭倩 阮长耿 Nicole Schlegel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活性水平在中国汉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观察此3种天然抗凝蛋白缺乏的发生率。方法国内四家医学中心参加此研究,采集汉族健康献血员或常规体检者的外周静脉血标本,分别... 目的探讨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活性水平在中国汉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观察此3种天然抗凝蛋白缺乏的发生率。方法国内四家医学中心参加此研究,采集汉族健康献血员或常规体检者的外周静脉血标本,分别测定血浆PC、AT和PS的活性,前两者采用发色底物法,后者采用凝固法。结果共募集3493名汉族志愿者。女性人群血浆PS和PC活性低于男性人群,以PS活性尤为显著(P〈0.01);PC活性在不同性别人群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在50岁后的男性人群中则呈下降趋势;PS活性在50岁前的人群中随年龄的变化不明显,但在50岁后的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AT活性在女性人群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加,而在50岁后男性人群明显下降。根据年龄和性别,PC、PS和AT缺乏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15%、1.49%和2.29%。结论在中国汉族健康人群中,PC、PS和AT的活性水平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明显,应根据年龄和性别制定参考值范围和判断是否存在活性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 蛋白S 抗凝血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