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钳夹式急性脊髓损伤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小康 徐建广 +2 位作者 连小峰 二柱 赵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318-1322,共5页
[目的]建立并评估大鼠钳夹式脊髓损伤模型,为研究急性脊髓损伤的机制及后续治疗提供基础。[方法]4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行T10水平的椎板切除术,并用一动脉瘤夹瞬间释放,造成脊髓的急性挫伤,假手术组... [目的]建立并评估大鼠钳夹式脊髓损伤模型,为研究急性脊髓损伤的机制及后续治疗提供基础。[方法]4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行T10水平的椎板切除术,并用一动脉瘤夹瞬间释放,造成脊髓的急性挫伤,假手术组大鼠则仅行T10水平的椎板切除,术后进行行为学评价,血清学检测及病理学检查。[结果]脊髓损伤组大鼠术后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低于假手术组大鼠,术后4 h血清TNF-α和IL-6的含量高于假手术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学检查脊髓损伤组有脊髓实质结构破坏、空洞及瘢痕形成,假手术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能够反映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及稳定性,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BBB评分 动脉瘤夹
原文传递
3D打印模型在脊柱外科疾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7
2
作者 程晓非 徐辰 +3 位作者 干耀恺 二柱 黄泽楠 赵杰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30期200-202,206,共4页
目的探索3D打印模型在脊柱外科疾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在我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2名学员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名学员。两组教学内容相同,均为住院医师规范化... 目的探索3D打印模型在脊柱外科疾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在我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2名学员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名学员。两组教学内容相同,均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脊柱疾病。实验组学员采用3D打印模型进行临床带教,对照组学员则采用传统方法带教。比较两组学员的理论考试成绩和教学总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学员的理论考试成绩和教学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模型能有效地提高我院规培学员的理论成绩,改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骨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教学
下载PDF
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加结构性植骨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国旺 连小峰 +3 位作者 二柱 曹亮亮 梁博 徐建广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27-633,共7页
目的探讨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髂骨块植骨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伴一侧椎弓根发育不良或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44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 目的探讨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髂骨块植骨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伴一侧椎弓根发育不良或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44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22例,为不稳定寰椎骨折合并寰枢椎一侧椎弓根发育不良或粉碎性骨折,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37.5±13.4)岁;采用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髂骨块植骨融合术治疗。B组22例,为不稳定寰椎骨折,未合并寰枢椎一侧椎弓根发育不良或粉碎性骨折,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38.1±13.3)岁;采用双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髂骨块植骨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椎弓根螺钉置入成功率、术后寰枢椎稳定性及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均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4~48个月,平均28.4个月。A组手术时间(123.4±18.2)min,术中出血量(218.5±80.2)ml,住院时间(7.1±1.0)d,椎弓根螺钉置入成功率100%,寰枢椎稳定性得到即刻恢复,未出现术后并发症。B组手术时间(173.4±12.4)min,术中出血量(318.2±61.7)ml,住院时间(7.2±0.8)d,椎弓根螺钉置入成功率100%,寰枢椎稳定性得到即刻恢复,未出现术后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时间、螺钉置入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VAS及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髂骨块植骨融合术比较,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髂骨块植骨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伴一侧椎弓根发育不良或粉碎性骨折的疗效相近,但可缩短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枕关节 脊柱骨折 脊柱融合术 椎弓根螺钉
原文传递
椎间融合引起相邻节段退变的动物实验模型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英杰 彭俊 +3 位作者 刘小康 赵成 二柱 徐建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9期5825-5833,共9页
背景:直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虽然能证明椎间融合后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但无法检验脊椎非融合技术是否更有优势。目的:在已确认的Beagle犬椎间盘退变模型基础上行椎间融合,了解椎间融合后是否加重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方法:将12只Be... 背景:直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虽然能证明椎间融合后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但无法检验脊椎非融合技术是否更有优势。目的:在已确认的Beagle犬椎间盘退变模型基础上行椎间融合,了解椎间融合后是否加重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方法:将12只Beagle犬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椎间盘穿刺,损伤L_(5/6)椎间盘;实验组行椎间盘穿刺,损伤L_(5/6)椎间盘,1个月后行L_(4/5)椎间融合。融合后3,6个月行腰椎MRI检查,取L_(5/6)椎间盘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与PCR检测。结果与结论:(1)MRI检查:实验组融合后3,6个月出现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突出征象,对照组未出现明显椎间盘突出征;(2)组织学观察:融合后6个月,实验组椎间盘纤维环与髓核组织结构紊乱,褶皱出现空隙,髓核细胞数量减少;对照组椎间盘髓核与纤维环分界清晰,胶原稀疏,排列有序,细胞数量较多,纤维环结构接近正常,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致密。实验组融合后3,6个月的Ⅱ型胶原阳性细胞少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融合后6个月时的Ⅱ型胶原阳性细胞少于融合后3个月时(P<0.05);(3)PCR检测:实验组融合后3,6个月的骨形态发生蛋白15、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融合后6个月时的骨形态发生蛋白15、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基因表达量高于融合后3个月时(P<0.05);(4)结果表明:椎间融合后能引起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椎间盘退化 模型 动物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椎间融合 椎间盘退变 BEAGLE犬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直视法”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寰枢椎骨折 被引量:3
5
作者 曹亮亮 连小峰 +3 位作者 二柱 张国旺 梁博 徐建广 《脊柱外科杂志》 2016年第4期225-229,共5页
目的评价应用"直视法"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寰枢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采用"直视法"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并髂骨块植骨融合治疗22例寰枢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 目的评价应用"直视法"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寰枢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采用"直视法"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并髂骨块植骨融合治疗22例寰枢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观察置钉的安全性、术后临床疗效、寰枢椎稳定性、手术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均一次置钉成功,寰枢间稳定性得到即刻恢复,无脊髓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26.4月,影像学资料示螺钉位置良好,固定牢固,植骨融合时间平均3.4个月。结论采用"直视法"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性骨折,具有安全系数高、力学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及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不稳定性寰枢椎骨折较为理想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Topping-off术后上位相邻节段的MRI表现及近期疗效 被引量:2
6
作者 曹亮亮 徐建广 +3 位作者 连小峰 蔡斌 二柱 张国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552-1557,共6页
[目的]在MRI上观察采用Topping-off技术置入棘突间装置(Coflex)后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并评价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8月~2014年11月,107例L5/S1间盘脱出合并L4、L5间盘退变,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48例... [目的]在MRI上观察采用Topping-off技术置入棘突间装置(Coflex)后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并评价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8月~2014年11月,107例L5/S1间盘脱出合并L4、L5间盘退变,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48例仅对L5S1行椎间融合术(融合组);59例采用Topping-off技术,L5、S1椎间融合术同时在L4、5棘突间置入Coflex(Topping-off组)。比较两组术前及随访时VAS、ODI及MRI上L4、5节段椎间盘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RSI)变化情况。[结果]融合组与Topping-off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两组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RI上Topping-off组L4、5节段椎间盘相对信号强度(RSI)显著高于融合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及Topping-off技术对于伴节段不稳或伴有剧烈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良好且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对于已合并上位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Topping-off技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更有助于延缓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ping-off MRI 相对信号强度 相邻节段 融合
原文传递
应用枢椎关节面下螺钉固定治疗椎动脉变异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2
7
作者 程晓非 二柱 +3 位作者 田海军 孙晓江 赵长清 赵杰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2年第5期262-266,共5页
目的 评估采用寰枢椎关节面下螺钉固定治疗椎动脉变异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采取枢椎关节面下螺钉行寰枢椎后路固定的椎动脉变异患者17例。术前通过CT二维重建在冠矢轴三... 目的 评估采用寰枢椎关节面下螺钉固定治疗椎动脉变异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采取枢椎关节面下螺钉行寰枢椎后路固定的椎动脉变异患者17例。术前通过CT二维重建在冠矢轴三个平面上确定螺钉轨迹,测量最狭窄处的直径。随后根据轨迹确定螺钉进针点。在矢状位测量螺钉轨迹长度和头倾角度。在轴位测量内倾角度,同时测量峡部长度作为峡部螺钉轨迹的长度。结果 关节面下螺钉轨迹处的最小直径为(5.5±0.9)mm,显著高于椎弓根最小直径(P<0.05)。进针点距离寰枢椎关节面的距离为(2.7±0.4)mm。距离椎管内壁距离为(3.4±0.3)mm。螺钉轨迹头倾角度为(7.4±2.5)°,内倾角度为(12.2±2.1)°。关节面下螺钉轨迹长度为(20.4±2.4)mm,峡部螺钉轨迹长度为(16.9±2.6)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进行寰枢椎固定时,对于因椎动脉变异导致枢椎椎弓根狭窄而不适合接受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枢椎关节面下螺钉可作为替代方案。术前CT重建测量有助于安全有效地植入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椎动脉 螺钉
下载PDF
提拉复位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滑脱 被引量:1
8
作者 二柱 徐建广 连小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377-1379,共3页
[目的]对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行腰椎退变性滑脱手术复位的回顾性研究,并与70岁以下的患者进行比较,以此评估老年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提拉复位加椎间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对103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2组,A组年龄≥70... [目的]对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行腰椎退变性滑脱手术复位的回顾性研究,并与70岁以下的患者进行比较,以此评估老年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提拉复位加椎间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对103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2组,A组年龄≥70岁,B组年龄﹤70岁。其中A组33例(32.0%),平均年龄74.3岁,B组70例(68.0%),平均年龄57.6岁。临床结果采用VAS和JOA进行评估。手术节段滑移百分比和局部腰椎前凸角的测量值术前术后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34.6个月(24~48个月)。各种术前合并症在A组的28例(84.8%)患者中存在,明显多于B组。在相同的随访时间点上两组的VAS、JOA和JOA的恢复率评分没有显著差异。A组滑脱程度显著下降,由术前18.8%降至术后2.1%(P<0.001)同时局部腰椎前凸角由术前12.1°增加到16.4°(P<0.01)。在最后的随访中未发现影像上不愈合的迹象。术后并发症:A组11例(33.3%),明显高于B组。但在最后的随访中发现并发症并未影响术后临床结果。[结论]对老年腰椎退变性滑脱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加椎间融合技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腰椎退变性滑脱 提拉复位 椎弓根螺钉 后路椎间融合
原文传递
改良Brook法结合C1-2经关节突螺钉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
9
作者 连小峰 徐建广 +4 位作者 刘小康 二柱 赵成 张长青 曾炳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Brook法结合C1-2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通过改良Brook法结合C1-2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18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21~68岁,平均41.8岁... 目的探讨改良Brook法结合C1-2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通过改良Brook法结合C1-2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18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21~68岁,平均41.8岁。骨折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15例.Ⅲ型3例。其中4例合并颅脑损伤,3例合并胸部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41d至13年,平均18.4个月。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00~180min.平均125min;术中出血量100—600mL,平均250mL。术中无椎动脉、脊髓损伤发生。所有患者获平均30.2个月(14~50个月)随访。术后临床症状评价按照Mayo(McGmry)颈椎创伤后临床评分系统:优7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88.9%。术后VAS评分(1.4±0.8)分较术前(5.3±1.2)分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53.P=0.000),6例合并神经症状的患者神经症状均有至少1级改善。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所有患者螺钉位置良好,在随访过程中无松动、移位、断裂等发生。结论改良Brook法结合C1-2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为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钉 枢椎齿突 骨折固定术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in Spine Surgery
10
作者 SUN Xiaojiang YANG Erzhu +8 位作者 ZHAO Changqing CHENG Xiaofei ZHANG Kai TIAN Haijun DING Baozhi LI Hua JIANG Wenbo DAI Kerong ZHAO Jie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 EI 2021年第3期352-360,共9页
We are in the midst of exciting advancements in new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in precision medicine.Among these,3D printing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seen in clinical orthopaedic settings.This new techn... We are in the midst of exciting advancements in new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in precision medicine.Among these,3D printing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seen in clinical orthopaedic settings.This new technique has been adopted in a vast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spine surgery,such as producing anatomical models,surgical templates,preoperative plans,and spinal implants.Some studies on 3D printing technologies in spine surgery have reported the benefits of this emerging technology with more effective manufacturing,more visualisation for communication,and more precise navigation for screw insertion and osteotomy.In addition,in customised implant design and fabrication processes,3D printing products with anatomical adaptions and complex porous microstructure show some attractive advantages in terms of fit and osteoinductivity.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concerns about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in spine surgery.We review the literature on and share our experience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3D printing from the beginning of collaborations between doctors and computer-aided design(CAD)designers to the final follow-up of clinical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printing SPINE patient-specific implants anatomical model TEMPLATE
原文传递
Technique Note for Staged Resection of Giant Invasive High-Cervical Schwannoma and Reconstruction of C2—C4 with 3D Printing Technique
11
作者 SUN Xiaojiang ZHAO Changqing +8 位作者 YANG Erzhu LI Hua ZHANG Kai CHENG Xiaofei JIANG Wenbo CHENG Zhihua GUO Zhilin DAI Kerong ZHAO JIie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 EI 2021年第3期325-333,共9页
A schwannoma is a relatively common benign spinal cord tumour;however,giant schwannomas with extensive cervical vertebral erosion are rare,and the treatment strategy,especially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upper cervical... A schwannoma is a relatively common benign spinal cord tumour;however,giant schwannomas with extensive cervical vertebral erosion are rare,and the treatment strategy,especially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upper cervical vertebra,remains a challenge for spine surgeons.Here,we present a rare case of giant invasive high-cervical schwannoma with extensive erosion of the C2—C4 vertebral bodies and tumour-encased left vertebral artery.The surgical strateg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2—C4 with 3D printing techniques were discussed and performed.A 32-year-old man presented to our department with complaints of gait disturbance and weakness in both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His limb muscle strength was grade 2 or 3/5,and he exhibited severe bladder and bowel dysfunction on admission.X-ra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cervical spine showed an extremely large erosive lesion at the C2—C4 vertebral bodies and lateral masse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cervical spine showed a large soft-tissue mass on the left aspect of the C2—C5 vertebra and in the spinal canal at the C3—C4 level.A staged schwannoma resection,instrumented fixation,and reconstruction of C2—C4 with 3D metal printing technique were performed.The patient achieved good postoperative outcomes and returned to normal daily life with no recurrence of schwannoma during follow-up for four and a half years.The 3D-printed implant achieved solid fusion with the remaining cervical spine.We performed staged resection of the giant invasive high-cervical schwannoma and reconstructed the erosive C2—C4 vertebra with the assistance of a 3D printing technique.3D printing technology has facilitated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customised implants for complex surgical proced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cervical schwannoma staged resection RECONSTRUCTION 3D printing
原文传递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或不伴脊髓—椎管不匹配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凯 王昕 +5 位作者 二柱 孙晓江 程晓非 田海军 赵长清 赵杰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20-725,共6页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或不伴脊髓-椎管不匹配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治疗的42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或不伴脊髓-椎管不匹配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治疗的42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40~78岁[(59.7 ± 9.9)岁]。患者均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10.2 ± 3.8)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总分为(260.4 ± 47.5)分。将脊髓椎管占有率(SCOR)≥ 70%者归为脊髓-椎管不匹配组(不匹配组,21例),SCOR < 70%者归为脊髓-椎管匹配组(匹配组,21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SIA总分、ASIA上肢及下肢运动评分、ASIA感觉评分、JOA评分和手术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6个月[(19.1 ± 2.3)个月]。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SIA总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 < 0.05)。术后1周两组ASIA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末次随访时不匹配组ASIA总分为(307.6 ± 9.9)分,明显低于匹配组的(315.4 ± 8.7)分( P < 0.0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不匹配组ASIA上肢运动评分分别为(29.1 ± 7.0)分、(36.6 ± 6.5)分,均明显低于匹配组的(42.0 ± 5.7)分、(47.4 ± 2.5)分( P < 0.01)。而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ASIA下肢运动评分和感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 < 0.05)。不匹配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1.5 ± 3.0)分和(12.5 ± 3.0)分,均明显低于匹配组的(13.5 ± 2.4)分和(15.0 ± 2.0)分( P < 0.01)。匹配组手术改善率为95%(20/21),不匹配组为85%(18/21)( P < 0.05)。两组各出现3例颈部轴性痛,匹配组出现2例C 5神经根麻痹,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缓解。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 结论: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改善颈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飞鞭损伤 椎板成形术
原文传递
颈椎后路椎板成型联合选择性固定对患者术后颈椎曲度维持及稳定性影响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二柱 张凯 +2 位作者 程晓非 赵长清 赵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69-69,共1页
目的探究颈椎后路椎板成型联合选择性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脊髓过伸伤患者的影像效果,明确后路成型联合选择性固定术是否会增加患者颈椎曲度丢失及失稳的发生率。方法对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中心就诊的多节段颈椎管... 目的探究颈椎后路椎板成型联合选择性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脊髓过伸伤患者的影像效果,明确后路成型联合选择性固定术是否会增加患者颈椎曲度丢失及失稳的发生率。方法对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中心就诊的多节段颈椎管狭窄伴脊髓过伸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组患者均存在2节及以上颈椎管狭窄伴或不伴后纵韧带骨化及椎间盘钙化,且不存在颈椎骨折脱位以及肿瘤相关情况。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后路椎板成型联合选择性内固定术。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超过12个月。术前及术后1年记录NDI评分。通过比较术前以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患者影像学结果来明确后路椎板成型联合选择性固定的对颈椎曲度维持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共82例颈椎管狭窄伴脊髓过伸伤患者在我中心接受治疗,去除单节段、存在骨折脱位以及进行前路手术的患者,共17例患者入组,男女比例为13:4,平均年龄60.8±7.2岁。所以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4±0.79月。术后NDI评分显著改善,由术前30.1±4.2降低到术后4.7±1.3(P<0.01);术后影像随访,有1例(5.88%)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过屈位失稳(相对位移超过3 mm),2年随访中失稳未见明显加重,患者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颈椎后路椎板成型联合选择性固定术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既能保留运动节段,又能针对性的固定失稳节段。术后影像随访,患者无明显曲度丢失及失稳的发生。术后颈部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 颈椎曲度 影像学研究 稳定性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