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桂花冲铜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左晓敏 杨松 +5 位作者 曹毅 岳紫龙 张爱萍 黄文明 宋晓媚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桂花冲铜矿床是铜陵矿集区沙滩脚矿田内新发现的一个以斑岩型矿化为主的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矿床。文章对该矿床的矿床地质和斑岩型矿化成矿流体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查明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根据脉体的穿切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 桂花冲铜矿床是铜陵矿集区沙滩脚矿田内新发现的一个以斑岩型矿化为主的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矿床。文章对该矿床的矿床地质和斑岩型矿化成矿流体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查明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根据脉体的穿切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桂花冲铜矿斑岩型矿化成矿过程可划分为钾化、硅化、石英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5个阶段。硅化阶段主要发育纯气体、含子矿物及富气相包裹体,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发育纯气体、富液相、富气相及含子矿物包裹体,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及碳酸盐阶段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从硅化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由高温(〉472.9℃)、高盐度(47.7%-74.0%)的岩浆热液逐渐向中低温(140.2-280.3℃)、低盐度(1.6%-7.7%)的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演化,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沸腾及混合作用,混合作用是导致铜沉淀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斑岩 流体包裹体 氢、氧同位素 桂花冲铜矿 安徽
下载PDF
安徽铜陵焦冲闪长玢岩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杨松 +1 位作者 曹毅 涂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04-811,共8页
为探讨铜陵焦冲金矿区赋矿岩体的岩石成因和成矿意义,对焦冲闪长玢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研究获得焦冲闪长玢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8.6±1.2Ma,并含有676.6Ma的继承锆石。在岩石化学成分上,岩石具富碱(Na2O+K... 为探讨铜陵焦冲金矿区赋矿岩体的岩石成因和成矿意义,对焦冲闪长玢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研究获得焦冲闪长玢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8.6±1.2Ma,并含有676.6Ma的继承锆石。在岩石化学成分上,岩石具富碱(Na2O+K2O,4.69%~7.88%)、高铝(Al2O3,15.98%~16.61%),高Sr(908~1960μg/g)低Y(13.8~16.4μg/g),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无明显的铕异常(δEu=0.98~1.02)以及Ta/YbTh/Yb、Th/Nb-Ce/Nb具明显的正相关性等特征。以上地球化学数据显示,焦冲闪长玢岩具有明显的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即它可能是来自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并在上升过程中同化混染地壳物质后形成的产物。更重要的是,早白垩世与金矿化相关的高钾钙碱性岩浆岩将成为铜陵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的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地球化学 同化混染 闪长玢岩 焦冲
下载PDF
安徽桂花冲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成分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岳紫龙 杨松 +2 位作者 曹毅 左晓敏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33,共7页
安徽桂花冲铜矿位于繁昌盆地与铜陵隆褶带的过渡地带,是一新发现的斑岩-矽卡岩复合型铜矿床,成矿时代为白垩纪早期。矿区岩浆岩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为探究岩浆的起源、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对其斑晶黑云母进行系统的显微岩相学观察和矿物... 安徽桂花冲铜矿位于繁昌盆地与铜陵隆褶带的过渡地带,是一新发现的斑岩-矽卡岩复合型铜矿床,成矿时代为白垩纪早期。矿区岩浆岩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为探究岩浆的起源、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对其斑晶黑云母进行系统的显微岩相学观察和矿物化学研究。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黑云母MgO,TFeO,Al_2O_3和TiO_2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4.15%~15.60%,15.17%~16.41%,12.94%~13.49%和3.84%~4.63%,为富镁贫铁低铝高钛,属镁质黑云母。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表明,该斑岩体属于壳幔混源的Ⅰ型花岗岩,岩浆结晶温度在750℃~780℃之间,氧逸度f(O_2)为1×10^(-12)Pa^1×10^(-10) Pa。通过黑云母全铝压力计算得其压力为49.96 MPa^72.38 MPa,对应的岩浆房深度为1.89km^2.74km,属超浅岩浆房。岩体附近火山岩的存在,是桂花冲地区形成斑岩型铜矿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 花岗闪长斑岩 矿物化学 地质意义 安徽桂花冲
原文传递
铜陵焦冲金矿岩浆作用过程:来自闪长玢岩的证据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松 +1 位作者 陈林杰 庞振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1-229,共9页
本文主要针对安徽铜陵焦冲金矿区的闪长玢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岩相学观察表明,岩石内发育独特的石英斑晶、斜长石斑晶及其中的角闪石包裹体和角闪石斑晶。石英斑晶呈港湾状或次圆形,由溶蚀的次圆形内核和生长... 本文主要针对安徽铜陵焦冲金矿区的闪长玢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岩相学观察表明,岩石内发育独特的石英斑晶、斜长石斑晶及其中的角闪石包裹体和角闪石斑晶。石英斑晶呈港湾状或次圆形,由溶蚀的次圆形内核和生长边构成,在内核与边部之间有熔融包裹体产出;斜长石斑晶具明显的"核-幔-边"环带结构,幔部发育明显的溶蚀界面,溶蚀界面处大量熔融包裹体呈环带分布;角闪石包裹体分别包裹于斜长石斑晶的核部和幔部,后者的边部被溶蚀呈次圆形;角闪石斑晶呈长条形,包裹有细针状的磷灰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斜长石中An含量自核部至边缘呈降低趋势,幔部出现多个An峰值;而来自斜长石斑晶核部、幔部和基质中的角闪石Al2O3含量从核部至基质也逐渐下降。采用角闪石-斜长石温压计和角闪石全铝压力计,分别对斜长石斑晶核部及包裹的角闪石、斜长石斑晶幔部及包裹的角闪石和基质中共生的角闪石-斜长石微晶的结晶温度和压力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温度为806.84~808.75、791.00~797.86和660.3~683.9℃,压力为675~706、463~487和206~212 MPa,对应的形成深度为25.52~26.70、17.50~18.40和7.79~8.02km。角闪石斑晶的结晶压力和深度为448~483MPa和16.93~18.25km,与包裹于斜长石幔部的角闪石包裹体一致。根据以上岩相学和角闪石-斜长石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一个多重岩浆房模型:来自深部幔源的流体(透岩浆流体)将不同层位的岩浆房串联活化,活化后的中基性岩浆和花岗闪长质岩浆混合形成中性岩浆,最后中性富流体的岩浆快速上侵冷却就位于地表,同时释放大量的挥发分(含矿物质),后期的减压排气作用可能是主要的成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 多重岩浆房 闪长玢岩 焦冲金矿 铜陵
下载PDF
胶东丛家花岗闪长岩体与玲珑金矿闪长岩脉的矿物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申俊峰 +1 位作者 刘畅 刘海明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47,共8页
胶东西北部中生代白垩纪岩浆活动剧烈,在许多中生代岩浆岩中常见有大量的闪长质包体和中基性岩脉。因此特选取胶东西北部的丛家花岗闪长岩(130Ma)及其岩体中的闪长质包体,和玲珑矿区的闪长岩脉(121Ma^96Ma)进行角闪石、黑云母和副矿物... 胶东西北部中生代白垩纪岩浆活动剧烈,在许多中生代岩浆岩中常见有大量的闪长质包体和中基性岩脉。因此特选取胶东西北部的丛家花岗闪长岩(130Ma)及其岩体中的闪长质包体,和玲珑矿区的闪长岩脉(121Ma^96Ma)进行角闪石、黑云母和副矿物磷灰石、榍石的成因分析。发现角闪石均属钙质角闪石系列的浅闪石,镁指数M*在0.5~0.7之间,而黑云母均为镁质黑云母,镁指率大于0.45。结合这两种矿物的TiO2-Al2O3、MgO-FeO/(FeO+MgO)成分特点,认为其寄主岩石应源于壳幔混合作用,并且副矿物磷灰石、榍石也具壳幔特征。值得强调的是,角闪石、黑云母Mg含量较高,所以可能形成于壳幔作用较深源区。通过角闪石-黑云母矿物对温度图谱和黑云母全铝压力计进行成岩温压和深度计算,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闪长质包体、闪长岩脉的形成温压和深度分别为:625℃~650℃,86MPa,3.24km;700℃,95MPa^118MPa,3.66km^4.17km;700℃~750℃,96MPa^111MPa,3.59km^4.45km;可以看出花岗闪长岩、闪长质包体、闪长岩脉均具壳幔混合特征,并且成岩物理条件相近,加上成岩年龄接近,所以三者可能是同一时期经过相同地质作用形成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闪石 黑云母 压力计 壳幔特征
原文传递
共轭膝折带的成因及成矿意义
6
作者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年第7期240-,253,共2页
本文主要对存在于地质学领域中一直备受争议的课题——共轭膝折带的成因机制,进行讨论和总结。主要包括共轭膝折带的形态、应力方式及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并结合国外与国内的相关模拟数据和理论,对共轭膝折带的成因和地质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 共轭膝折带 成因 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