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减氮运筹对甘薯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1
作者 王家宝 +2 位作者 刘小平 夏家平 韩杨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53-1260,共8页
光合性能是决定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氮肥的合理施用是调控作物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重要措施.于2016—2017年开展盆栽试验,研究了减氮和施肥方式对甘薯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试验以常规习惯基施氮肥100 kg·hm^(-2)... 光合性能是决定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氮肥的合理施用是调控作物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重要措施.于2016—2017年开展盆栽试验,研究了减氮和施肥方式对甘薯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试验以常规习惯基施氮肥100 kg·hm^(-2)为对照(FP),在常规施氮量的基础上减氮20%,同时设置3种氮肥运筹方式:100%基施(JS)、100%移栽后35 d追施(KS)、50%基施+50%移栽后35 d追施(FS).结果表明:与常规基施氮肥100 kg·hm^(-2)相比,减氮条件下氮肥全部基施显著降低了全生育期甘薯光合性能,但追施处理显著提高了块根膨大期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和叶绿素(Chl a+b)含量.不同处理下,P_n、g_s、C_i和Chl a+b均以50%基施+50%追施处理最高.减氮分施处理甘薯块根膨大期的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_P)、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PSⅡ潜在活性(F_v/F_o)提高,而初始荧光(F_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降低.氮肥分施通过提高PSⅡ的光化学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降低光能的热耗散,提高了甘薯块根膨大期功能叶的光合速率.2个品种不同年际间表现相同.表明氮肥一次性基施或追施均不利于提高甘薯叶片光合性能.减氮20%水平下,50%基施+50%追施可减缓叶片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甘薯的光合生产能力和生物量,有利于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减氮运筹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参数
原文传递
江淮区域稻麦两熟制周年资源分配、利用特征 被引量:29
2
作者 孔令聪 +3 位作者 习敏 吴文革 陈金华 岳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78-1087,共10页
江淮区域稻麦周年两熟种植模式自然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尚不明确,限制了该区作物周年高产高效协同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江淮区域不同地区多年多点水稻-小麦种植模式高产试验数据分析,明确两熟制季节间资源分配特征、资源利用效率及其与产... 江淮区域稻麦周年两熟种植模式自然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尚不明确,限制了该区作物周年高产高效协同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江淮区域不同地区多年多点水稻-小麦种植模式高产试验数据分析,明确两熟制季节间资源分配特征、资源利用效率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08—2017年小麦季和周年辐射均呈降低趋势,水稻季沿淮和江淮地区呈增加趋势,沿江地区呈降低趋势;小麦季积温呈增加趋势、水稻季大部分呈降低趋势,周年沿淮地区呈增加趋势,江淮和沿江地区呈降低趋势;降雨小麦季、水稻季和周年总体呈增加趋势。江淮地区周年辐射量从北向南逐渐减少,不同种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小麦季、水稻季辐射分配率粳稻-小麦模式分别为53.1%、51.9%,籼稻-小麦模式分别为55.0%、49.8%。江淮地区从北向南累积积温和降雨量逐渐增加,不同种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小麦季、水稻季积温分配率粳稻-小麦模式为38.5%、67.3%,籼稻-小麦模式为40.7%、65.1%;小麦季、水稻季降雨分配率在2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而不同地区间差异显著,沿淮地区为32.8%、70.5%,江淮地区为40.8%、64.7%,沿江地区为46.2%、57.2%。当前生产模式下,江淮区域稻麦两熟种植模式以水稻产量所占比重最高,平均为57.0%。小麦季积温生产效率沿淮地区显著高于江淮地区和沿江地区,不同种植模式间差异较小;水稻季积温生产效率不同地区不同模式间差异较小;周年积温生产效率不同地区间差异显著,且沿淮地区>江淮地区>沿江地区,不同种植模式间差异不显著。区域间作物光能生产效率差异较小,小麦季、水稻季和周年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地区降雨生产效率变异较大,小麦季、水稻季和周年均以沿淮地区大于江淮地区,显著高于沿江地区;不同种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因此,江淮区域稻麦周年两熟资源高效利用原则应以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区域 稻麦周年两熟 种植模式 资源配置特征 分配率 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稻麦两熟系统适期晚播对周年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习敏 +5 位作者 吴文革 孔令聪 陈金华 岳伟 许有尊 周永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5-172,共8页
受气候变化影响,江淮地区稻麦两熟种植模式周年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限制了该区域作物周年高产高效协同发展。通过播期调整优化两季资源配置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周年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3-2015年进行大田试... 受气候变化影响,江淮地区稻麦两熟种植模式周年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限制了该区域作物周年高产高效协同发展。通过播期调整优化两季资源配置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周年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3-2015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同稻麦播期组合,对其周年产量和资源配置与利用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模式(T2)相比,稻麦双季适期晚播模式(T3)通过播期调整协调了两季间资源配置,将小麦季冗余的温光水资源转移给高贡献率作物水稻,水稻季积温、辐射、降雨资源分别占60.5%、46.5%和56.7%,小麦季分别占36.3%、50.0%和40.9%,两季间比值为1.67、0.94和1.39;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提高了水稻在周年产量中的占比;小麦产量显著降低,但变幅小于水稻;周年总产量提高了336.3 kg·hm^-2。水稻季温度生产效率、光能生产效率和降雨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9.8%、5.6%和8.3%,小麦季资源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T3模式周年温、光、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4.8%、3.1%和6.0%。稻麦双季早播模式(T1)或双季过晚模式(T4)均不利于周年产量形成和资源利用。综上所述,充分挖掘水稻季的光温水资源利用潜力是进一步提升江淮地区稻麦周年产量潜力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粮食作物周年种植模式产量潜力的挖掘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小麦两熟种植 产量 资源分配 资源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鲜食型甘薯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夏家平 +1 位作者 韩杨 刘小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86-2192,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在安徽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以鲜食型甘薯品种皖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种不同种植密度(5.25万、6.75万和8.25万...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在安徽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以鲜食型甘薯品种皖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种不同种植密度(5.25万、6.75万和8.25万株/ha)和3种不同生育期(90、110和130 d)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的甘薯鲜薯产量、薯块干物率、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商品薯率等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均有明显影响。低种植密度下(5.2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P<0.01,下同);中等种植密度下(6.7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则不显著(P>0.05,下同);高种植密度下(8.25万株/ha),鲜薯产量随生育期延长无明显增加趋势,而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不显著。生育期为111和130 d时,皖薯5号的商品薯率在中等种植密度条件下最高,在高种植密度条件下最低。【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能提高甘薯产量,但过度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并不利于提高甘薯产量。皖薯5号在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a、生育期130 d条件下可获得最高产量;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a、生育期110 d时可接近最高产量并获得最高的商品薯率,此条件下有利于鲜薯提早上市,延长销售周期,获得更高的综合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薯5号 密度 生育期 产量
下载PDF
安徽省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9
5
作者 黄志平 +3 位作者 于国宜 王维虎 沈维旗 孔令聪 《农学学报》 2019年第11期78-83,共6页
安徽省大豆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该地区大豆生产具有总量大、品质优、贡献大、茬口优、潜力大等诸多优势与特征。当前,在进口大豆冲击的不利环境下,必须保证国内食用大豆的完全自给并为面向全球市场的大豆食品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 安徽省大豆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该地区大豆生产具有总量大、品质优、贡献大、茬口优、潜力大等诸多优势与特征。当前,在进口大豆冲击的不利环境下,必须保证国内食用大豆的完全自给并为面向全球市场的大豆食品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安徽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检索文献、查阅资料及生产调研,对安徽省大豆生产地位与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该地区大豆生产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豆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分析发现,该地区大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大豆生产比较效益较低,综合配套技术集成创新不足,大豆加工业对大豆生产牵动作用不强,大豆补贴不足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实现该地区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稳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机农艺农信融合,提升大豆生产技术,提高单产,还要继续深化大豆精深加工,进一步提高大豆产业效益和农民积极性。另外,还要从维护国家和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完善大豆产业扶持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大豆 品种 存在问题 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长江下游棉田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常赫 戴艳娇 +4 位作者 杨洪坤 张馨月 陈兵林 周治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05-1111,共7页
我国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强,农业生产环境相对恶劣、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建立与当前生产模式相匹配的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方式,选用棉花品种泗杂3号,于2012—2013年在长江下游棉区(江苏大丰)... 我国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强,农业生产环境相对恶劣、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建立与当前生产模式相匹配的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方式,选用棉花品种泗杂3号,于2012—2013年在长江下游棉区(江苏大丰)不同地力水平田块(高、低)进行麦棉两熟栽培管理方式定位试验,设超高产栽培、常规栽培和高产高效栽培,系统测定棉花生物量、产量和生育期间的温光、氮肥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栽培方式和地力水平显著影响棉花产量,而产量的差异主要由温光、氮肥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造成。棉花产量提高的限制因子是低下的资源利用效率。高产高效栽培较常规栽培产量提高27.5%,温光资源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7%、23.4%、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0.1%,是长江下游较为适宜的栽培方式。因此未来生产中应进一步合理优化栽培方式来提高棉田资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栽培管理方式 产量 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安徽稻油两熟制不同种植方式下气候资源配置和演变 被引量:2
7
作者 金文俊 陈小飞 +4 位作者 陈金华 韦志 雷伟侠 孔令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6-445,共10页
安徽沿江地区稻-油复种模式下茬口衔接紧密、光温资源紧张,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备受关注。移栽和直播是补充和调配气候资源的有效种植方式,而稻油两熟制中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作物生长季气候资源配置、演变特征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 安徽沿江地区稻-油复种模式下茬口衔接紧密、光温资源紧张,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备受关注。移栽和直播是补充和调配气候资源的有效种植方式,而稻油两熟制中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作物生长季气候资源配置、演变特征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尚不清晰。本研究以安徽沿江地区27个气象站1992—2022年的气温、日照时数、总辐射和降水等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稻-油复种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与演变特征以及光温生产潜力。结果表明,近30年稻-油复种模式下季节间总辐射量、日照时数和光合生产潜力均呈下降趋势,气温、降水量和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水稻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总辐射量倾向率分别为-27.9 MJ·m^(-2)·(10a)^(-1)和-28.8MJ·m^(-2)·(10a)^(-1),油菜季分别为-40.5 MJ·m^(-2)·(10a)^(-1)和-26.6 MJ·m^(-2)·(10a)^(-1)。水稻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平均日最高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0℃·(10a)^(-1)(P<0.05)和0.24℃·(10a)^(-1),最高达32.70℃(2022年,青阳)。油菜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平均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6℃·(10a)^(-1)(P<0.01)和0.39℃·(10a)^(-1)(P<0.01),移栽方式下平均气温较直播方式高0.96~1.43℃。稻油两熟制两季均面临光资源持续下降和气温不断上升等问题,采用移栽方式可通过延长作物生育期优化光、温资源配置,提高光温生产潜力。同时,适当推迟移栽期将有利于应对油菜苗期和水稻花期的高温。直播方式下宜采用高光效品种和构建光资源高效利用作物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复种 资源配置 气候变化 种植方式
下载PDF
江淮丘陵地区稻麦周年丰产优质增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8
8
作者 许有尊 孔令聪 +5 位作者 周永进 习敏 孙雪原 季雅岚 吴文革 《中国稻米》 2020年第3期69-72,共4页
针对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水稻-小麦"周年生产现状,在前期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该地区稻麦周年丰产优质增效栽培条件下的光热水资源优化配置特征及品种配置原则、季节间茬口衔接、机械化种植方式、丰产高效群体构建、肥水... 针对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水稻-小麦"周年生产现状,在前期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该地区稻麦周年丰产优质增效栽培条件下的光热水资源优化配置特征及品种配置原则、季节间茬口衔接、机械化种植方式、丰产高效群体构建、肥水耦合优化调控、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等关键栽培技术及参数,形成了江淮丘陵地区稻麦周年丰产优质增效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区域稻麦周年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丘陵地区 稻麦周年种植模式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沿淮地区粳糯稻-小麦周年轻简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永玖 孙善军 +5 位作者 刘俭 徐仲伟 张亮 武会 孔令聪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第14期64-65,共2页
针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粳糯稻-小麦生产现状,研究了沿淮地区粳糯稻-小麦周年丰产高效生产的茬口衔接、品种选用、播栽方式、群体起点及肥水管理等关键栽培措施,形成了沿淮地区稻麦周年轻简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以期为沿淮稻麦大面积生产... 针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粳糯稻-小麦生产现状,研究了沿淮地区粳糯稻-小麦周年丰产高效生产的茬口衔接、品种选用、播栽方式、群体起点及肥水管理等关键栽培措施,形成了沿淮地区稻麦周年轻简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以期为沿淮稻麦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淮地区 粳糯稻-小麦 周年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不同马铃薯品种铜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 被引量:5
10
作者 习敏 +2 位作者 刘美英 张胜 蒙美莲 《中国马铃薯》 2011年第3期144-148,共5页
以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为材料,对不同马铃薯品种的铜素吸收、积累、分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期间马铃薯全株平均铜含量为11.62 mg/kg。叶片中铜素累积吸收量陇薯3号呈S型曲线变化,紫花白、大西洋呈抛物线趋势变化;茎中表... 以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为材料,对不同马铃薯品种的铜素吸收、积累、分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期间马铃薯全株平均铜含量为11.62 mg/kg。叶片中铜素累积吸收量陇薯3号呈S型曲线变化,紫花白、大西洋呈抛物线趋势变化;茎中表现为紫花白、陇薯3号呈渐增趋势,大西洋则变化平稳;全株和块茎中的铜素累积吸收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增加。各器官铜素累积吸收量均表现为陇薯3号>紫花白>大西洋。淀粉积累期是吸铜最多、最快的时期。全生育期平均,铜在叶、茎、块茎中的分布分别为28.44%~39.23%、10.67%~18.68%、42.10%~60.89%。收获时马铃薯体内的铜素运转率为77.85%~94.61%。每生产1 000 kg鲜块茎平均吸收铜3.83 g,消耗系数平均为0.0015,生产效率平均为265.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铜素 吸收 积累 分配
下载PDF
不同马铃薯品种锰素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习敏 +1 位作者 张胜 蒙美莲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9-133,共5页
以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为材料,对不同马铃薯品种锰素吸收、积累和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各器官锰含量以叶片最多,茎次之,块茎最少。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叶中锰素吸收量呈单峰曲线变化;茎中锰素吸收量变化平稳3,品种最大吸收... 以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为材料,对不同马铃薯品种锰素吸收、积累和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各器官锰含量以叶片最多,茎次之,块茎最少。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叶中锰素吸收量呈单峰曲线变化;茎中锰素吸收量变化平稳3,品种最大吸收量和出现时间不同;块茎中锰素吸收量在出苗后95 d达最大值2.15 mg/株。块茎增长期是吸锰最多最快的时期,平均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分别为4.36 mg/株和0.141 mg/株.d,且各生育阶段锰素吸收数量和吸收速率均为陇薯3号>紫花白>大西洋。苗期锰素分布以茎叶为主,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茎叶中锰逐渐向块茎转移,成熟时锰素运移率分别为:紫花白56.70%,陇薯3号41.90%,大西洋61.18%。每生产1 000 kg鲜薯平均吸锰7.40kg,生产效率为141.65,消耗系数0.002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锰素 吸收分配
下载PDF
安徽省夏大豆产量及限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国玉 夏英萍 +7 位作者 陈金华 李杰坤 王大刚 吴倩 王维虎 杨勇 黄志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3-802,共10页
为研究安徽省夏大豆产量限制因素,探索大豆增产途径,本文基于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研究夏播大豆产量表现,以及气候、病害等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的年度平均产量为2180.6~2826.4 kg/hm^(2),高于... 为研究安徽省夏大豆产量限制因素,探索大豆增产途径,本文基于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研究夏播大豆产量表现,以及气候、病害等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的年度平均产量为2180.6~2826.4 kg/hm^(2),高于近年安徽省大豆生产的平均单产水平(1500 kg/hm^(2));高产年份7月下旬(开花期)的平均气温低于低产年份相同时间段气温,且没有出现日最高气温超过35℃、以及日平均气温超过30℃的高温天气;高产年份7月中旬和7月下旬的平均降雨量大于低产年份同时间段降雨量;试验期间发生秋旱的概率9月上旬>8月下旬>8月中旬;因气候及病虫害的影响,有11.1%试验点次没有获得有效的试验结果,不同年份中,最低产试验点产量比年度平均试验产量减产13.6%~36.3%。多变的过渡性气候及病害频发是影响安徽省大豆产量的主要原因。7月下旬的高温天气及9月上旬的秋季干旱是安徽省大豆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发生在大豆花期的高温可能是本地区大豆“症青”发生的诱导因子之一。安徽省大豆增产需要从提高品种耐逆性、优化种植技术及完善水利设施等方面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大豆产量 限制因素
下载PDF
氮肥减量分施促进甘薯根系分化与块根膨大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小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02-1709,共8页
【目的】研究减氮运筹对甘薯根系生长发育、块根分化建成的影响,并讨论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高产高效甘薯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2016年和2017年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本部试验基地黄棕壤上以商薯19和徐薯22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 【目的】研究减氮运筹对甘薯根系生长发育、块根分化建成的影响,并讨论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高产高效甘薯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2016年和2017年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本部试验基地黄棕壤上以商薯19和徐薯22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以常规习惯基施氮100 kg/hm^2 (FP)为对照,在减氮20%的条件下,设置3种氮肥施用方式:全部基施(JS)、全部块根形成期(移栽后35 d)追施(KS)、50%基施+50%块根形成期追施(FS)。于移栽后35 d(块根分化建成后期)、80 d(块根膨大期)和收获期挖根取样,调查不定根数、不定根根长、粗根和单株有效薯块的根径范围、根尖数、根表面积、根体积等,测定根系活力、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结果】与FP处理相比,JS处理降低了单薯重,使块根产量显著降低,KS处理显著增加了单株有效薯块数,使块根产量分别提高7.61%(商薯19)和11.74%(徐薯22),FS处理提高了单株有效结薯数和单薯重,使块根产量分别增加22.10%(商薯19)和21.37%(徐薯22)。同时,FS处理较FP处理增加了块根形成期和块根膨大期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尖数目,增强了根系活力,提高了地上部、根系及有效薯块干重和根系/地上部干重比值。相关分析表明,块根膨大期甘薯根系形态特征参数均与单薯重和产量呈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将施氮量由100 kg/hm^2减至80 kg/hm^2,并将其中一半氮肥在块根形成期追施,可有效促进甘薯根系生长和有效薯块的早期形成,保证单株结薯数,同时还可维持生育后期较高的根系活力,提高块根膨大期生物量和分配比例,有利于薯块的膨大和产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减氮 根系生长 块根分化建成 块根产量
下载PDF
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增密抗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4
作者 陈小飞 +7 位作者 金文俊 孔令聪 李杰坤 王路路 赵冬 沈维良 钱振亚 黄志平 《大豆科技》 2024年第4期46-50,共5页
为充分挖掘大豆品种生产潜力,促进大豆优质高产高效,文章对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单产水平关键限制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该地区大豆≥3750 kg/hm^(2)优质高产群体特征及产量构成指标;以“增密抗逆”为核心,配套种子处理、种植方式、合理施肥... 为充分挖掘大豆品种生产潜力,促进大豆优质高产高效,文章对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单产水平关键限制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该地区大豆≥3750 kg/hm^(2)优质高产群体特征及产量构成指标;以“增密抗逆”为核心,配套种子处理、种植方式、合理施肥、中耕、化控、病虫草害防控及收获等生产技术集成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增密抗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旨在为区域大豆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南部地区 大豆 增密抗逆 优质高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氮磷互作对弱筋小麦氮素利用与籽粒淀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瑞 王玲玲 +6 位作者 谭植 闫素辉 张从宇 周永进 吴文革 李文阳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34,共8页
为了解氮磷对弱筋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淀粉品质的影响,以宁麦13为材料,在施氮120 kg/hm^(2)(N1)、180 kg/hm^(2)(N2)水平下,分别设置3个磷素水平(施P_(2)O_(5)水平为P1:60 kg/hm^(2),P2:120 kg/hm^(2),P3:180 kg/hm^(2)),分析氮... 为了解氮磷对弱筋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淀粉品质的影响,以宁麦13为材料,在施氮120 kg/hm^(2)(N1)、180 kg/hm^(2)(N2)水平下,分别设置3个磷素水平(施P_(2)O_(5)水平为P1:60 kg/hm^(2),P2:120 kg/hm^(2),P3:180 kg/hm^(2)),分析氮磷素对弱筋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籽粒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磷肥使开花期植株单株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植株与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在N1水平下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单株转运量无显著差异,N2水平下随施磷增加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单株积累量先增加后下降,且N2P2和N2P3无显著差异。N2水平下弱筋小麦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转运率、贡献率显著低于N1水平;增施磷肥不利于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转运率、贡献率的提高。N1水平下弱筋小麦氮肥生产效率、氮素利用效率高于N2水平;增施磷肥有利于氮肥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使氮素利用效率下降。施磷影响弱筋小麦淀粉粒度分布,增施磷肥提高了小麦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降低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增加了淀粉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回升值等参数。本试验条件下增加施磷量显著提高了弱筋小麦植株与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植株在开花后营养器官与籽粒的即时氮素积累量,进而提高氮肥生产效率;显著提高A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进而提高淀粉黏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筋小麦 磷素 氮素 氮素利用 淀粉 粒度分布
下载PDF
不同新型肥料对小麦光合特性、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于国宜 孔令聪 +4 位作者 张亮 韦志 王永玖 王智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3-198,共6页
为明确不同新型肥料的使用效果,为生产中合理选择肥料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在安徽省怀远县龙亢农场设置普通化肥、保持肥、活性增效肥、活性炭肥、活性素肥、土壤改良剂+习惯施肥和习惯施肥共7个不同肥料处理,研究对小麦... 为明确不同新型肥料的使用效果,为生产中合理选择肥料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在安徽省怀远县龙亢农场设置普通化肥、保持肥、活性增效肥、活性炭肥、活性素肥、土壤改良剂+习惯施肥和习惯施肥共7个不同肥料处理,研究对小麦冠层结构、光能截获率、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肥料处理较习惯施肥处理产量提高了4.4%~10.2%,其中活性增效肥处理产量最高。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不同新型肥料处理均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冠层叶面积指数及光能截获率。综上,新型肥料具有增产增效的优势,尤其活性增效肥可作为小麦科学施肥的优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肥料 小麦 产量 冠层结构
原文传递
施肥对马铃薯锰素吸收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习敏 +2 位作者 张胜 刘美英 蒙美莲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9-162,共4页
为探求施肥对马铃薯锰素吸收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品种紫花白为材料,设置对照(CK)、有机肥、氮磷肥、有机肥+氮磷肥等4个处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氮磷肥和有机肥+氮磷肥处理均提高了马铃薯各器官及全株锰含量,而有机肥处理提高了叶... 为探求施肥对马铃薯锰素吸收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品种紫花白为材料,设置对照(CK)、有机肥、氮磷肥、有机肥+氮磷肥等4个处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氮磷肥和有机肥+氮磷肥处理均提高了马铃薯各器官及全株锰含量,而有机肥处理提高了叶、块茎中的锰含量,降低了茎中的锰含量。不同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全株锰素累积吸收量,其中有机肥+氮磷肥处理对马铃薯锰素累积吸收有正交互效应,二者配施比单施效果好。氮磷肥处理极显著地增加了马铃薯叶片中锰素分布,降低了茎和块茎中的分布,而有机肥处理则增加了块茎中锰素分布,降低了茎、叶中分布。不同施肥处理均提高了马铃薯锰素阶段吸收量、全生育期锰素平均吸收速率、每吨产量锰素吸收量,降低了全株和块茎的锰素利用效率及锰素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锰素 吸收 施肥 养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文革 +2 位作者 王永玖 张亮 孔令聪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6期43-44,152,共3页
针对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水稻、小麦生产现状,经过多年来的生产试验,研究了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生产的气候资源配置特征、季节间茬口衔接、品种类型选用、种植方式、群体特征、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关键栽培措施,形... 针对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水稻、小麦生产现状,经过多年来的生产试验,研究了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生产的气候资源配置特征、季节间茬口衔接、品种类型选用、种植方式、群体特征、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关键栽培措施,形成了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以期为区域稻麦周年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淮-淮北地区 稻麦两熟种植 周年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安徽省水稻机插秧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秀娟 吴文革 +1 位作者 孔令聪 《农业科技管理》 2019年第3期64-66,81,共4页
文章以安徽省水稻机插秧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为例,分析了水稻生产的特点及机插秧技术需求,介绍了项目在肥床稀播旱育化控育秧技术、毯苗机插平衡栽培技术、钵苗机插新技术、研制新型水稻插秧机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总结了水稻机插秧示范... 文章以安徽省水稻机插秧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为例,分析了水稻生产的特点及机插秧技术需求,介绍了项目在肥床稀播旱育化控育秧技术、毯苗机插平衡栽培技术、钵苗机插新技术、研制新型水稻插秧机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总结了水稻机插秧示范推广经验,提出了推进“互联网+农机”、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创新推广运行机制等提升水稻机械化水平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水稻机插秧 技术创新 示范推广
下载PDF
江淮地区稻–麦周年产量差及其与资源利用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习敏 +4 位作者 孔令聪 吴文革 陈金华 许有尊 周永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1-358,共8页
江淮地区是我国水稻和小麦重要的生产基地,明确该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之间的差异特征及形成机制,探索区域粮食生产的限制因子,可为缩减江淮地区周年产量差的技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以稻–麦周年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不... 江淮地区是我国水稻和小麦重要的生产基地,明确该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之间的差异特征及形成机制,探索区域粮食生产的限制因子,可为缩减江淮地区周年产量差的技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以稻–麦周年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不同产量水平田块之间的产量差与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与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分别为3315.9、1537.5、4645.6 kg hm–2和7498.6、3977.9、9840.9 kg hm^–2。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较试验水平还有46.2%、29.7%和37.3%的增产潜力,较高产纪录还有104.5%、77.0%和79.0%的增产潜力。每穗粒数是造成水稻产量差的主要因子,穗数和每穗粒数是造成小麦产量差的主要因子。与农户水平相比,水稻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粒数分别增加30.4%和116.1%;小麦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数和每穗粒数平均分别增加40.9%、70.0%和21.8%、19.6%。缩小产量差水稻主要依赖于增加每穗粒数,小麦靠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协同提高。生育期累积辐射和积温较低是导致水稻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而生育期降雨过多是导致小麦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根据研究提出了“强稻稳麦”是提升江淮地区周年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稻麦两熟 产量差 产量潜力 资源截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