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国维“学无中西”观的形成及意义——以论“性”为线索
1
作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1-131,共11页
王国维对“性”这一传统概念的疏解经历了三个阶段:1904年发表在《教育世界》上的《就伦理学上之二元论》借鉴日译西学成果梳理中西方人性论的演变,以论证伦理学的意义;1905年收录在《静安文集》中的《论性》基于康德的认识论否定中国... 王国维对“性”这一传统概念的疏解经历了三个阶段:1904年发表在《教育世界》上的《就伦理学上之二元论》借鉴日译西学成果梳理中西方人性论的演变,以论证伦理学的意义;1905年收录在《静安文集》中的《论性》基于康德的认识论否定中国传统人性论的意义;1913年刊载在《宗圣汇志》上的《就伦理学上之二元论》则转而揭示西方人性论的局限。这三篇文章在内容、论据和论旨上的差异反映了王国维在中西学术观上从“以西释中”到“学无中西”的转变,由此可以看到“学无中西”的观念是他在不断接触、吸收和运用西方哲学思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明确的。王国维的“学无中西”观以中西互通为显层和本质特征,以中西有别为隐层和内在要求,明确了中西二学的差异在于研究范围的广狭和方法的疏密。这一观念所蕴含的深入传统以确定自身问题意识的要求是对“以西释中”的反思,而在承认中西有别基础上实现中西互通的设想又是对中西之争的思想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中国哲学 以西释中 学无中西 人性论
下载PDF
王国维与《教育世界》未署名哲学文章关系考论
2
作者 《近代中国》 2023年第1期372-390,共19页
1901年,罗振玉资助《教育世界》刊行于上海,终刊于1907年年底。1901—1903年创刊之始,罗振玉参考和借鉴了其创办的《农学报》的体例,主要分为《文篇》《译篇》两专栏,偏重译述,专载教育类译文。自1904年第69号起所刊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1901年,罗振玉资助《教育世界》刊行于上海,终刊于1907年年底。1901—1903年创刊之始,罗振玉参考和借鉴了其创办的《农学报》的体例,主要分为《文篇》《译篇》两专栏,偏重译述,专载教育类译文。自1904年第69号起所刊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分为学理、论说、学制、学术史、教授训练、修身训话、传记、学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振玉 王国维 《农学报》 学术史 《教育世界》 参考和借鉴
原文传递
王国维与《教育世界》未署名哲学文章的关系——基于《教育世界》编译群体流变的考察
3
作者 《嘉兴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3-31,共9页
《教育世界》改版前后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较大变化,并且除原创类文章外,编、译文皆不署编者和译者。按照编译者的聚合途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罗振玉的友朋交谊;二是通中文的日本译者;三是东文学社成员。教育世界社并不是一个开放性质的报... 《教育世界》改版前后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较大变化,并且除原创类文章外,编、译文皆不署编者和译者。按照编译者的聚合途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罗振玉的友朋交谊;二是通中文的日本译者;三是东文学社成员。教育世界社并不是一个开放性质的报馆,随着早期翻译团体中人员的流动,《教育世界》成为由东文学社成员负责编译的杂志,开始摆脱为学制改革服务的目的。而沈纮出国后,编译工作的重任完全落在王国维和樊炳清身上。王、樊二人学术兴趣与志向均不相同,且未署名哲学文章的内容、论证逻辑、哲学观点与王国维同一时间段的哲学旨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推定此类文章的编译者为王国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世界》 罗振玉 王国维 樊炳清
下载PDF
吉田松阴对孟子君臣观及人性论的诠释 被引量:1
4
作者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4年第6期37-44,共8页
吉田松阴是幕末著名的阳明学家,他分别中日国体不同,把孟子君臣观限制在中国,倡导"皇国史观"的国体论,但他依然吸收了孟子君臣观的思想因素。在面对藩主、将军和天皇三个效忠对象时,松阴强调对藩主和天皇的忠是无条件的、绝对... 吉田松阴是幕末著名的阳明学家,他分别中日国体不同,把孟子君臣观限制在中国,倡导"皇国史观"的国体论,但他依然吸收了孟子君臣观的思想因素。在面对藩主、将军和天皇三个效忠对象时,松阴强调对藩主和天皇的忠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对将军的忠,更多的是出于民生和维持国内安定的考虑,假若幕府无法行使自己的责任,孟子所说的"汤武放伐"即可发挥理论作用。而且松阴认为所谓"性善"即"得五伦五常而不失于外",将忠孝仁义统归于"忠",以"忠"来解释"性善",赋予"忠"以普遍性和绝对性,改变了孟子性善论的内核,为其君臣观打下了人性论的理论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田松阴 《讲孟余话》 君臣观 性善论
下载PDF
论日译西学对王国维哲学思想的影响
5
作者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2-17,107,共7页
在桑木严翼的影响下,王国维形成对“哲学”的新认识:哲学出于“人性必然之要求”;哲学具有“无用之用”;哲学“所志者,真理也”;“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基于这种哲学观,王国维自觉吸收日本学者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批评,注意发掘先秦逻辑... 在桑木严翼的影响下,王国维形成对“哲学”的新认识:哲学出于“人性必然之要求”;哲学具有“无用之用”;哲学“所志者,真理也”;“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基于这种哲学观,王国维自觉吸收日本学者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批评,注意发掘先秦逻辑学的意义,且其不满足于简单地介绍和附会西方哲学,重视对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的诠释。日译西学成为王国维的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译西学 王国维 中国哲学
下载PDF
爱的原则如何扩展到动物?--儒家视域下的人与动物关系
6
作者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1-20,共10页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爱的原则通过两种路径扩展到动物身上:一是治国安邦的需要,在这一路径中人类对动物的关怀与其自身的繁衍生息密切相连;二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在这一路径中动物被化约为投射人类道德原则的工具。宋儒通过以“仁”释“...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爱的原则通过两种路径扩展到动物身上:一是治国安邦的需要,在这一路径中人类对动物的关怀与其自身的繁衍生息密切相连;二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在这一路径中动物被化约为投射人类道德原则的工具。宋儒通过以“仁”释“生生”、“民胞物与”的提出、“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对杀生不仁的驳斥,不仅发展了人与动物关系的内在心性依据,而且把人与动物的关系纳入由道德进路而至的宇宙观中。王阳明对宋儒的理论路径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他通过大力倡导“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将宋儒所强调的人对动物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性宇宙观发挥到极致,提出了针对具体实践行为的“爱得是与不是”和针对道德价值相冲突时的“道理合该如此”两条实践原则;但动物的独特价值也随之被完全消泯在道德境界之中,动物本身并不能脱离人的价值世界而具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被纳入人的伦理道德之中才具有意义。在儒家所建构的道德世界中,关爱、保护动物成为现实世界的每个个体应具有的道德义务,这一立场为应对生态挑战、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伦理 先秦儒家 宋明儒学 民胞物与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