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39
1
作者 张乾忠 马沛然 +16 位作者 王琍 田杰 孙锟 陈新民 汪翼 杜军保 杜忠 李小梅 李渝芬 吴铁吉 金梅 易岂建 周同甫 桂永浩 钱永如 黄国英 韩玲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77-596,共20页
关键词 儿童 病毒性心肌炎 诊断 治疗 VMC 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8
2
作者 杜忠 张永兰 +9 位作者 赵地 杜军保 鲁珊 衣京梅 侯安存 周忠蜀 丁国芳 林瑶 刘冲 北京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38-741,共4页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结果1107例患...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 IVIG无反应性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67
3
作者 张乾忠 马沛然 +15 位作者 王俐 江钟炎 刘豫阳 汪翼 吴相攸 吴铁吉 杜忠 杜军保 陈新民 周爱卿 金仲和 杨思源 钱永如 桂永浩 黄国英 韩玲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77-598,共22页
关键词 小儿 心力衰竭 诊断 治疗 临床表现 药物疗法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上海地区1998-2002年川崎病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62
4
作者 黄国英 马晓静 +13 位作者 黄敏 陈树宝 黄美蓉 邱定忠 过仲珍 蒋瑾瑾 周晓迅 于清 桂永浩 宁寿葆 张拓红 杜忠 Hiroshi Yanagawa Tomisaku Kawasaki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对上海地区川崎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中国发达地区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参照日本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制作统一调查表和诊断指南,调查对象为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上海地区50家有儿科临床服务的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收... 目的对上海地区川崎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中国发达地区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参照日本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制作统一调查表和诊断指南,调查对象为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上海地区50家有儿科临床服务的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收治的所有川崎病病例。结果调查表回收率100%。将18例不符合诊断标准要求者剔除后,对768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分析。上海地区5岁以下儿童川崎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998年为16.79/10万,1999 年为25.65/10万,2000年为28.16/10万,2001年为28.05/10万,2002年为36.76/10万。男女性别比为1.83:1;发病年龄为1个月至18.8岁(中位数1.8岁),发病年龄高峰为9.6个月;全年均可发病,但以春夏之交较多见。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持续5 d以上者最为常见(99.3%),其后依次为口唇、口腔黏膜损害(83.5%)、指(趾)端脱皮(82.9%)、皮疹(81.0%)、结膜充血(78.4%)、颈部淋巴结肿大(69.3%)、肢端充血硬肿(48.1%)和肛周脱皮(45.2%)。心血管损害发生率为25. 4%,以冠状动脉扩张最为常见(68%);其次为冠状动脉瘤(10%)。急性期病死率为0.26%,死因为冠状动脉瘤破裂和急性心力衰竭。再发率为1.82%。结论上海地区川崎病发病率明显低于日本,但高于西方国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性别分布和心血管损害与其他报道相似。发病季节分布与北京地区的报道相似,但与其他报道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流行病学 发病率 心血管疾病 中国
下载PDF
2000~2004年北京川崎病住院患儿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63
5
作者 张永兰 杜忠 +9 位作者 赵地 杜军保 鲁珊 衣京梅 侯安存 周忠蜀 丁国芳 林瑶 刘冲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 进一步了解北京儿童川崎病(KD)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表现和急性期预后。方法 按照日本全国儿童KD调查及北京第1次KD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向北京及其郊区所有拥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发出调查问卷,回顾性记录自2000... 目的 进一步了解北京儿童川崎病(KD)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表现和急性期预后。方法 按照日本全国儿童KD调查及北京第1次KD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向北京及其郊区所有拥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发出调查问卷,回顾性记录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的所有KD患儿。结果 北京45家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参加调查,共计报告1107例患儿。5年KD发病率为40.9~55、1/10万5岁以下儿童,平均49.4(95%CI,46、6~52.4)/10万5岁以下儿童。2000~2004年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Pα〈0.05)。发病年龄1个月~13.8岁,中位年龄2.0岁,其中5岁以下占87.4%;男女发病比例为1、83:1;春、夏有2次发病高峰,以夏季最高,2000和2004年在2次高峰基础上冬季还有1次发病高峰。复发15例,复发率1.4%;有家族史2例,占0.2%。发热仍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而多形性皮疹为最少见的临床特征,患儿急性期无死亡。结论 2000~2004年北京KD发病率较前5年升高,但仍低于日本。发病年龄和性别比例与以往报道相似,但季节分布不同,除每年春、夏2次流行高峰外,2000和2004年冬季出现第3个发病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发病率 流行病学 预后
下载PDF
2002-2010年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 被引量:66
6
作者 付培培 杜忠 潘岳松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61-664,共4页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1 484例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患儿年龄分布为2个月~14.7岁,高峰年龄为1岁;男女=1.821,...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1 484例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患儿年龄分布为2个月~14.7岁,高峰年龄为1岁;男女=1.821,复发率1.7%。6种主要临床表现中,发热为最常见临床表现,皮疹发生率最低。1 484例川崎病患儿中行2 g.kg-1IVIG初次治疗者占92.4%,其中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发生率为16.9%。实验室检查中CRP升高、ESR升高、白细胞升高、贫血、血浆清蛋白降低、低钠血症、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异常发生率分别为94.5%、96.4%、89.2%、72.3%、81.8%、37.9%、56.9%、27.4%。其中贫血及心肌酶升高婴幼儿发生率较高,且除贫血和肝功能异常外,其他化验指标在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为36.1%,非冠状动脉心血管并发症中,心电图异常最常见,发生率为32.3%。结论本组90%以上的川崎病患儿CRP及ESR升高,提示CRP及ESR可作为川崎病尤其是不完全川崎病的参考诊断指标,除贫血和肝功能异常外其他化验指标在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这2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病情的轻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冠状动脉扩张
原文传递
直流电位补偿法抑制变压器直流偏磁的研究 被引量:51
7
作者 杜忠 董晓辉 +1 位作者 王建武 何智强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9-72,共4页
根据直流系统单极大地回线方式运行时变压器的直流偏磁原理,分析比较了现有几种抑制变压器直流偏磁的措施,运用直流电位补偿法原理进行了正、负电位补偿的模拟试验。试验表明直流电位补偿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系统单极运行流过变压器中... 根据直流系统单极大地回线方式运行时变压器的直流偏磁原理,分析比较了现有几种抑制变压器直流偏磁的措施,运用直流电位补偿法原理进行了正、负电位补偿的模拟试验。试验表明直流电位补偿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系统单极运行流过变压器中性点的直流电流,抑制直流偏磁。且同等条件下正电位补偿电流的利用率大于负电位,但负电位补偿能对地网起到阴极保护作用。此外,还分析了补偿装置的布置及其对周边设施的影响,分析表明直流电位补偿法在现场实施中具有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 变压器 直流偏磁 电位补偿 补偿电流 阴极保护
下载PDF
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8
8
作者 张永兰 杜忠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42-744,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KD诊断标准,对北京儿童医院2000-01-01—2004-12-31收治的644例KD患儿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以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ear-son卡方检验显示,患儿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丙...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KD诊断标准,对北京儿童医院2000-01-01—2004-12-31收治的644例KD患儿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以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ear-son卡方检验显示,患儿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血沉及C反应蛋白与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有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与冠状动脉扩张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对男性、发热持续时间长的KD患儿应予足够重视,早期足量使用丙种球蛋白以减少或减轻冠状动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伤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被引量:38
9
作者 杜忠 于淼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1年第3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川崎病 临床诊断标准 儿童 诊断
下载PDF
2003—2009年北京市部分医院住院儿童疾病谱及病死原因演变 被引量:35
10
作者 李霞 杜忠 +2 位作者 周仲蜀 孔健 潘岳松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37-539,共3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部分医院住院儿童疾病构成和病死原因分布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北京儿童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儿科≤18岁住院24h以上151336例病历资料。按年度、5个年龄段进行疾病构成和病死率的比较,同时将住院患儿的第一... 目的了解北京市部分医院住院儿童疾病构成和病死原因分布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北京儿童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儿科≤18岁住院24h以上151336例病历资料。按年度、5个年龄段进行疾病构成和病死率的比较,同时将住院患儿的第一诊断按照国际疾病ICD-10分类标准化为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围生期疾病、伤害及其他5大类,按年度进行疾病和病死原因分布的比较。结果住院患儿前三位系统疾病依次为:呼吸道感染、先天畸形、新生儿疾病。前五位单病种疾病依次为:肺炎、腹股沟疝、恶性肿瘤、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紫癜;前三位病死原因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肺炎,其中婴儿以先天性心脏病为首位病死原因,1岁以上儿童以恶性肿瘤为首位病死原因。各期儿童住院的前五位疾病各有不同。结论北京城区医院住院儿童先天畸形、肿瘤等非感染性疾病明显增加,但仍以肺炎为首;婴儿以先天性心脏病为首位病死原因,1岁以上儿童以恶性肿瘤为首,与发达国家的病死原因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儿童 疾病谱 病死原因 病死率
原文传递
川崎病儿童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11
作者 赵春娜 杜忠 高灵灵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59-661,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331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性别、年龄、不完全KD、发热天数、静脉注...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331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性别、年龄、不完全KD、发热天数、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血钠、血清清蛋白与KD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KD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36.O%(840/2331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不完全KD、IVIG抵抗、发热天数≥10d、CRP〉100mg/L、血小板〉300×109/L、清蛋白〈35g/e是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698,95%CI1.383~2.084,P〈0.001)、不完全KD(OR=2.730,95%CI2.121—3.515,P〈0.001)、发热天数≥10d(OR=2.556,95%CI1.975~3.307,P〈0.001)、CRP〉100mg/L(OR=1.556,95%C11.274~1.900,P〈0.001)、清蛋白〈35g/L(OR=1.665,95%C11.323~2.096,P〈0.001)是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KD的主要危害是其冠状动脉病变,男性、不完全KD、发热天数≥10d、CRP〉100mg/L及清蛋白〈35g/L的KD患儿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川崎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2
作者 马乐 杜忠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8-160,共3页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功能障碍是血管炎发生的始动环节。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免疫损伤主要指内皮细胞在一系列的刺...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功能障碍是血管炎发生的始动环节。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免疫损伤主要指内皮细胞在一系列的刺激因素作用下,表达并释放如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p-选择素、L-选择素等黏附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 川崎病 细胞间黏附分子 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全身血管炎 小血管炎症 心血管系统
原文传递
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防绕击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李晓岚 杜忠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52-54,共3页
绕击是1000 kV特高压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的主要原因,为探讨此问题,分析并比较了目前输电线路绕击计算方法—规程法与电气几何模型法,指出电气几何模型将雷电的放电特性与线路的结构尺寸结合起来,很好解释了线路屏蔽失效现象,用于特高压的... 绕击是1000 kV特高压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的主要原因,为探讨此问题,分析并比较了目前输电线路绕击计算方法—规程法与电气几何模型法,指出电气几何模型将雷电的放电特性与线路的结构尺寸结合起来,很好解释了线路屏蔽失效现象,用于特高压的绕击计算中,并依据电气几何模型的原理提出减小1000kV线路绕击跳闸率的措施:减小避雷线保护角、安装可控放电避雷针、架设旁路屏蔽地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 输电线路 绕击 电气几何模型 保护角
下载PDF
6个月以下婴儿川崎病13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林瑶 杜忠 +3 位作者 杜军保 赵地 刘冲 郭慧琳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2-383,共2页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血管炎性综合征,以冠状动脉病变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在发达国家,川崎病已经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6个月以下小婴儿川 崎病的发病率低,但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而且小婴儿临床表现常不完全,容易...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血管炎性综合征,以冠状动脉病变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在发达国家,川崎病已经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6个月以下小婴儿川 崎病的发病率低,但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而且小婴儿临床表现常不完全,容易漏诊及延误治疗,可能会影响预后。我们对2000至2006年北京部分住院川崎病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小婴儿 临床分析 冠状动脉病变 获得性心脏病 血管炎性 发达国家 临床表现
原文传递
川崎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杜忠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24-726,共3页
关键词 发病机制研究 川崎病 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病因 后天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 发达国家 冠状动脉
原文传递
川崎病并冠状动脉血栓35例超声心动图随访及临床回顾分析 被引量:27
16
作者 张晓琳 杜忠 +10 位作者 金兰中 王芳韵 马宁 张鑫 马桂琴 郑淋 卫海燕 李静雅 李培 孙妍 杨娇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653-1656,共4页
目的总结儿童川崎病(KD)并冠状动脉血栓(CAT)的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5年7月至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35例KD并CAT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及急性期、恢复期临床... 目的总结儿童川崎病(KD)并冠状动脉血栓(CAT)的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5年7月至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35例KD并CAT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及急性期、恢复期临床特点。根据患儿病程中是否出现心肌缺血,将其分为心肌缺血组和非心肌缺血组,对2组患儿急性期发热持续时间,首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时间,冠状动脉瘤(CAA)形成时间、CAA最大内径峰值及急性期炎症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35例KD并CAT患儿均存在冠状动脉瘤样扩张,血栓均于CAA内检出。共检出99支冠状动脉存在瘤样扩张,CAA内径峰值为(9.6±3.1)mm(4.0—19.0mm)。于CAA内共发现CAT54处。血栓形成的CAA内径大于无血栓形成者[(10.9±2.8)mm比(7.9±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4个月~10年8个月[(39.2±29.5)个月],32支[32.3%(32/99支)]冠状动脉的CAA消退,其中4支[4.0%(4/99支)]冠状动脉内径完全恢复正常。CAA消退者冠状动脉内径峰值小于CAA未消退者[(7.3±1.9)mm比(10.6±3.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D并CAT患儿中,15例[42.9%(15/35例)]出现心肌缺血,20例[57.2%(20/35例)]无心肌缺血表现。15例心肌缺血患儿中6例[17.1%(6/35例)]发生心肌梗死,4例[11.4%(4/35例)]出现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1例[2.9%(1/35例)]患儿因心力衰竭并恶性心律失常死亡。与非心肌缺血组相比,心肌缺血组患儿急性期发热时间较长[(19.1±7.8)d比(12.1±3.3)d]、白细胞总数较高[(24.8±13.5)×10^12/L比(19.7±4.0)×10^12/L]、首次IVIG使用时间距发病较晚[(13.9±5.5)d比(9.8±3.8)d]、CAA形成时间较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血栓 冠状动脉瘤 心肌缺血 随访
原文传递
1995~1999年北京住院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杜忠 梁璐 +5 位作者 孟晓萍 李棠 张拓红 川崎富作 柳川洋 北京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1874-1878,共5页
目的 了解北京小儿川崎病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 ,并与其他地区比较。方法 按照日本全国小儿川崎病调查方法 ,向北京及其郊区所有拥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发出调查问卷和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回顾性记录自 1995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期... 目的 了解北京小儿川崎病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 ,并与其他地区比较。方法 按照日本全国小儿川崎病调查方法 ,向北京及其郊区所有拥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发出调查问卷和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回顾性记录自 1995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期间诊断为川崎病的所有患儿。参加调查人员均为小儿心血管医生或是高年资儿科医生 ,由 2名高年资儿科医生监督确保调查严格按照研究方案进行。心血管并发症是指川崎病起病 1个月内发生的经超声心动图或冠脉造影证实的心脏扩大 ,冠状动脉扩张、狭窄或阻塞 ,心肌梗塞 ,或心脏瓣膜损害。结果 北京 39家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中 ,37家 (95 % )参加调查 ,共计报告 710例患儿 ,1995~ 1999年北京 5岁以下小儿川崎病年发病率分别为 18 2 / 10万、2 1 1/ 10万、18 6 / 10万、30 6 / 10万和 2 7 8/ 10万。男女发病比例为 1 7∶1,发病年龄从 1月至 13 4岁 (平均 2 3岁 ) ,其中 5岁以下占 85 2 %。本病在春、夏两季发病较多 ,秋冬较少。淋巴结肿大是最少见的临床症状 ,且其发生率自 1995至 1999年逐年降低。 2 1 5 %的患儿发生心血管并发症 ,见于起病后 10或 10d以上才确诊的患儿 ,患儿急性期无死亡。结论 北京地区川崎病的发病率低于日本 ,而与美国的发病率相当 ,但高于其他西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5~1999年 北京 住院儿童 川崎病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在儿童川崎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25
18
作者 陕西省川崎病诊疗中心 陕西省儿童内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6 位作者 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童病院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全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儿科能力建设专委会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普儿科(全科)学组 杜忠 焦富勇 冯迎军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67-876,共10页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性疾病。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但目前国内外尚无儿童川崎病IVIG应用共识或临床指南。...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性疾病。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但目前国内外尚无儿童川崎病IVIG应用共识或临床指南。该共识是基于目前国内外关于儿童川崎病中IVIG应用的研究进展,同时参考国内外川崎病的诊疗指南,并经过制定专家充分讨论而形成。该共识对IVIG在儿童川崎病中的临床应用策略及其不良反应的防治提出了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自限性血管炎 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 专家共识 儿童
下载PDF
感染因素对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赵春娜 杜忠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4-457,共4页
目的探讨感染因素对川崎病(KD)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出院诊断中包含KD的病历,截取人口学信息、临床发现、急性期和后遗症期超声心动图发现、转归,对每份病历重新... 目的探讨感染因素对川崎病(KD)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出院诊断中包含KD的病历,截取人口学信息、临床发现、急性期和后遗症期超声心动图发现、转归,对每份病历重新行典型KD、不完全KD、IVIG抵抗、冠状动脉病变及其程度和合并感染的甄别。分为KD感染组、KD非感染组分析组间临床发现的差异,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非冠状动脉病变组分析感染因素的差异。结果2 331例KD患儿进入分析。KD合并感染的发生率为57.1%(1 331/2 331),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36.0%(840/2 331)。KD感染组与KD非感染组年龄、发热天数及不完全KD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病变组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肺炎支原体感染及消化系统感染伴发腹泻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合并感染的KD患儿年龄多<1岁,易表现为不完全K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及消化系统感染伴发腹泻的KD患儿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感染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UHVDC圆环接地极接地性能分析 被引量:23
20
作者 杜忠 王建武 刘熙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6-149,共4页
为研究UHVDC圆环接地极接地性能,用三维有限元法计算了考虑钢体自身电阻率时其性能参数,在相同电极长度下计算比较了单圆环、双圆环和三圆环3种不同电极型式的接地特性,结果表明引流电缆注入点处的电极电位和温升略高于电极其它部位,且... 为研究UHVDC圆环接地极接地性能,用三维有限元法计算了考虑钢体自身电阻率时其性能参数,在相同电极长度下计算比较了单圆环、双圆环和三圆环3种不同电极型式的接地特性,结果表明引流电缆注入点处的电极电位和温升略高于电极其它部位,且单圆环电极的最高电位升、接地电阻和最高温升最小,双圆环次之,三圆环最大;还分析了双层土壤上下层电阻率、电极埋深等参数对接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极埋深越大,最高电位升和接地电阻越小,但随着埋深的增加,温度却难以扩散,导致电极最高温升变大。此外土壤电阻率是影响接地性能的重要因素,随着土壤电阻率的增大,最高电位升和接地电阻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电极埋设层土壤电阻率对接地性能的影响较下层土壤电阻率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VDC 有限元法 直流接地极 跨步电压 接地电阻 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