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霖娇 盛茂银 +1 位作者 杜家 温培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58-1365,共8页
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制约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其恢复重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土地生产力、环境健康功能,另一方面土壤有机... 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制约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其恢复重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土地生产力、环境健康功能,另一方面土壤有机碳也间接影响了陆地生物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主要因子,它的转化和积累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碳循环动态,已成为生态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系统的总结了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覆被/土地利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和季节分布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碳分布的自然(气候、地形与土壤性质、植被等)和人为(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变化、农业管理措施等)各因素,并提出增加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对策。研究结果为喀斯特石漠化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石漠化地区土壤综合利用、增加碳截存应对全球碳循环减源增汇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土壤有机碳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具翼烟草(Nicotiana alata)核型、C带与rDNA染色体定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霖娇 任学良 +2 位作者 盛茂银 杜家 温培才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5-101,共7页
采用去壁低渗法、BSG法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别开展了具翼烟草(Nicotiana alata)的核型分析、C显带与45S和5S rDNA染色体定位研究。4个具翼烟草收集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平均核型为2n=2x=12m+6st,染色体臂比的变异幅度为1.... 采用去壁低渗法、BSG法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别开展了具翼烟草(Nicotiana alata)的核型分析、C显带与45S和5S rDNA染色体定位研究。4个具翼烟草收集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平均核型为2n=2x=12m+6st,染色体臂比的变异幅度为1.14~4.22,平均臂比值为2.17,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2.16,属2B型。C带研究结果显示,具翼烟草中期染色体C带丰富,多态性良好,共显带25条,包括7条着丝粒带、15条端带和3条中间带。45S和5S rDNA染色体定位研究结果显示,具翼烟草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细胞相分别显示了3对45S rDNA和2对5S rDNA基因位点信号,45S rDNA基因位点分别位于I S、III S、V L上,2对5S rDNA基因位点分别位于I L、IV S上(字母L和S分别代表染色体长臂和短臂,罗马数字代表同源染色体序号)。在I号同源染色体上同时存在45S和5S rDNA基因位点。研究结果对烟草属系统起源、遗传进化以及遗传育种等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核型 染色体 荧光原位杂交 C带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15
3
作者 杜家 王霖娇 +1 位作者 盛茂银 温培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5-51,共7页
【目的】为了揭示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科学支撑石漠化治理。【方法】选取西南喀斯特典型石漠化生态系统贵州贞丰--关岭花江石漠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目的】为了揭示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科学支撑石漠化治理。【方法】选取西南喀斯特典型石漠化生态系统贵州贞丰--关岭花江石漠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结论】(1)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0~15 cm)的C、N、P含量均值分别为(44.85±11.22)、(3.22±0.82)、(1.17±0.35)g/kg;C∶N、C∶P、N∶P比值分别为(3.17±1.35)、(43.09±16.49)、(14.01±3.62)。(2)无石漠化环境的土壤C、N含量显著高于石漠化环境土壤,但P含量无显著差异。(3)土壤C、N、P含量及比值等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受到地形、地貌、土壤母质以及成土的因素影响较大,受到植被、凋落物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C、N、P等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提供了工作基础,同时为科学治理石漠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碳氮比 碳磷比 氮磷比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覆被下产沙、产流特征分析——以贵州省关岭县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杜家 崔丽峰 +4 位作者 涂成龙 盛茂银 刘瑞禄 李勇 孙权忠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7期267-271,共5页
为了揭示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覆被下产沙、产流特征,选取贵州省关岭县典型喀斯特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覆被下野外径流小区径流和泥沙观测数据与降雨特征资料,开展喀斯特地区不同覆被下产沙、产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年降水总量1... 为了揭示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覆被下产沙、产流特征,选取贵州省关岭县典型喀斯特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覆被下野外径流小区径流和泥沙观测数据与降雨特征资料,开展喀斯特地区不同覆被下产沙、产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年降水总量1 039.7 mm、降雨时间183 d,降雨多以小雨形式产生,并计算得出侵蚀性降雨总量占50%左右;各径流小区坡面产流产沙特征与降雨的年内分布密切相关,相关性以经果林最大,水保林次之,撂荒草地最低;不同植被覆盖下降雨的产流产沙特征差异显著,以灌木为主的水保林减沙减流效果明显,其坡面产流产沙明显低于经果林和撂荒地;3种覆被方式下产流量与产沙量相关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降雨 产沙产流特征 覆被
下载PDF
黔中地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杜家 涂成龙 +3 位作者 盛茂银 崔丽峰 陈琢玉 张林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0-356,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构的影响。【方法】在小区域内选择了具有明显关联性的林地、农用地和撂荒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构的影响。【方法】在小区域内选择了具有明显关联性的林地、农用地和撂荒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1)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共检测出9种PLFA,不同层次土壤PLFA含量均表现为林地>农用地、撂荒地;(2)在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含量最高的生物标记物是C16:0、C18:2n6c、C18:0、C16:1n9c,指示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说明土壤中特征微生物相对生物量存在明显差异;(3)土壤PLFA与土壤理化性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SOC)、C/N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全氮(TN)、p H则相关性不大。【结论】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土壤微生物活性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此外,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仍然有一定的相似性;且随着土壤剖面的深度增加,PLFA呈现减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脂肪酸法 土地利用方式 微生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