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陈世平 冯旰珠 +2 位作者 李彤 杜兴 胡慧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4565-4568,共4页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医院2009年1月-2015年5月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致血流感染76例住院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就其临床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金黄色...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医院2009年1月-2015年5月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致血流感染76例住院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就其临床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多见于老年患者及新生儿;主要分布于肾脏病科(35.5%)、新生儿科(13.2%)及ICU(13.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为94.7%,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率均为100.0%,对夫西地酸的敏感率为96.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达40.8%,其对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敏感率明显低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P<0.05)。社区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MRSA或MSSA分别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进行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分布相对集中,MRSA检出率较高,细菌耐药性严重,临床应及早进行抗感染治疗,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血流感染 临床分布 耐药性
原文传递
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暴发流行的耐药机制及同源性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海峰 姚静 +4 位作者 杜兴 张扬 高天明 翁晓芹 冯旰珠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5041-5045,共5页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时间分布规律、耐药机制及菌株同源性,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自2011年1月分离出第1株CRKP后,对随后分离的所有CRKP实时监控;检测各分离株的主要耐药基因、膜孔蛋白基因...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时间分布规律、耐药机制及菌株同源性,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自2011年1月分离出第1株CRKP后,对随后分离的所有CRKP实时监控;检测各分离株的主要耐药基因、膜孔蛋白基因突变及插入序列ISKpn6表达状况;对暴发流行期间分离的22株CRKP分别用凝胶电泳(PFGE)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法探讨其菌株同源性。结果 2011年1月-2013年12月共分离38株CRKP,其中2011年分离率为13.2%;2012年上半年分离率为57.9%,呈暴发流行;2012年下半年及2013年全年分离率分别为18.4%及10.5%。38株菌株皆产KPC-2酶,TEM-1、SHV的携带率及插入序列ISKpn6阳性率均为100%;DHA-1及LAP-2阳性率分别为47.4%及50%;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mpK35及OmpK36的突变率分别为94.7%及100%。PFGE显示,暴发流行期间22株CRKP分属A1-E 7个克隆,其同源性达75%以上;MLST显示,22株菌株的优势型为ST11及ST258,各占31.8%。结论 本次暴发流行CRKP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以ST11及ST258型为主,加强综合预防控制措施能有效遏制该菌株传播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碳青霉烯耐药 耐药机制 同源性 医院感染 暴发流行
原文传递
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耐药及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马李平 冯旰珠 杜兴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66-1470,共5页
目的 :探索碳氢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91例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卡方... 目的 :探索碳氢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91例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卡方检验等方法确定CRKP产生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确定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CRKP组血流感染患者合并肺炎(P=0.016)、有创机械通气(P=0.048)及入住ICU(P=0.017)的比例明显高于SKP组及ESBLKP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WIC评分≥3分、恶性肿瘤、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深静脉置管、有创机械通气、入住ICU、Pitt菌血症评分≥6分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itt菌血症评分≥6分(OR=509.891,P<0.001)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患者合并肺炎、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及入住ICU是产生CRKP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Pitt菌血症评分≥6分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 Pitt菌血症评分
下载PDF
医院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4
作者 沈自燕 林少清 +2 位作者 杜兴 赵水娣 冯旰珠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3期198-205,共8页
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nKP BSI)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治疗nKP BSI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9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nKP BSI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住院科室、合并疾病、感染原发... 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nKP BSI)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治疗nKP BSI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9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nKP BSI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住院科室、合并疾病、感染原发灶、有创治疗措施、临床最终结局及药敏试验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28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0例nKP BSI患者中以男性居多(64/90、71.1%),年龄中位数为67.5(56.75,82.25)岁,来自本院16个诊疗单元,最常见于ICU(16/90、17.8%),其次为消化内科(12/90、13.3%)和肾内科(11/90、12.2%)。入组nKP BSI患者并发症中最常见为肺部感染(52/90、57.8%)。患者常见原发感染灶为下呼吸道感染(33/90、36.7%)、胆道感染(17/90、18.9%)和导管相关性感染(12/90、13.3%)。患者侵入性诊疗操作以尿管插入(38/90、42.2%)为主,其次为中心静脉置管(35/90、38.9%)。入组患者共分离90株分离株,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17例(18.9%),CRKP患者28 d病死率高达52.9%(9/17)。90例nKP BSI患者28 d病死率为31.1%(28/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tt菌血症评分(PBS)≥3分(OR=5.614、95%CI:1.298~24.577、P=0.021),Charlson并发症指数(CCI)≥6分(OR=6.862、95%CI:1.480~31.824、P=0.014)及呼吸衰竭(OR=18.534、95%CI:1.557~220.628、P=0.021)均为影响nKp BSI患者28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Kp BSI多发于老年男性,下呼吸道及胆道感染为其常见的原发疾病,尿管插入与中心静脉置管为该病发生的重要医源性因素;该病患者PBS≥3分、CCI≥6分及合并呼吸衰竭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此类患者应予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 血流感染 临床特点 预后
原文传递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程度的相关实验室指标筛选 被引量:12
5
作者 韩亚萍 陈念 +7 位作者 金柯 李军 蒋龙凤 杜兴 蔡洁 董莉 周宜庆 黄祖瑚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联合检测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血清病毒载量、淋巴细胞亚群、血清酶学及血细胞计数;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建立SFTS疾病严重程度综合评估方法。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 目的联合检测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血清病毒载量、淋巴细胞亚群、血清酶学及血细胞计数;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建立SFTS疾病严重程度综合评估方法。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SFTS患者24例,诊断标准参照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症组(16例)和重症组(8例),32名健康对照者均为南京市中心血站健康献血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对照者及SFTS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淋巴细胞以及CD3-CD16+CD56+即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CBA)技术定量检测血清中Th1/Th2/Th17细胞因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动态检测SFTS患者外周血中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载量,同时检测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清酶学指标;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的多指标联合模型及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SFTS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单一指标的ROC分析发现SFTSVRNA、CD3、CD4、CD8、CD56、AST、乳酸脱氢酶(LDH)、CK、白细胞介素石(IL-6)和IL—10对SFrS早期预测疾病严重程度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83、0.84、0.90、0.75、0.94、0.73、0.78、0.87、0.74和0.77,其中SFTSV载量、CD3+、CIM+、NK细胞和CK的cut—off值分别为6.19log 10拷贝/ml、57.51%、19.47%、15.71%和696.45U/L。用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模型,并对预测概率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SFTSVRNA/cD3/cD4/cD8/cD56、SFTSVRNA/AST/LDH/CK、SFTSVRNA/IL-6/IL-10联合指标模型的预测价值有所提高,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95%CI:0.00~1.00)、0.87(95%CI:0.75~0.99)、0.83(95%CI:0.70~0.97),敏感度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杀伤细胞 天然 细胞因子类 病毒载量 疾病严重程度 指数 ROC曲线
原文传递
短期暴露于不同剂量细颗粒物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刘燕 冯旰珠 +2 位作者 杜强 杜兴 晋小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64-1368,共5页
目的 :观察短期暴露于不同剂量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并初步探索PM2.5影响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卵清蛋白(ovalbumin,OVA)组、OVA... 目的 :观察短期暴露于不同剂量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并初步探索PM2.5影响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卵清蛋白(ovalbumin,OVA)组、OVA+低剂量PM2.5(10μg)组、OVA+中剂量PM2.5(31.6μg)组和OVA+高剂量PM2.5(100μg)组。通过腹腔注射OVA致敏、雾化吸入OVA构建小鼠哮喘模型,第26、28、30天予以PM2.5滴鼻激发。第31天处死小鼠后观察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比较各组小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并通过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IL-3、IL-14及血清Ig E水平。结果:OVA+低剂量PM2.5组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分类计数百分比及IL-4、IL-13水平与OVA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OVA+中剂量PM2.5组及OVA+高剂量PM2.5组较OVA组升高(P<0.05)。OVA+低剂量PM2.5组和OVA+中剂量PM2.5组血清Ig E与OVA组相比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OVA+高剂量PM2.5组较OVA组升高(P<0.05)。结论:中剂量PM2.5(31.6μg)和高剂量PM2.5(100μg)可进一步加重哮喘小鼠气道炎症;而低剂量PM2.5(10μg)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PM2.5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13
下载PDF
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杜兴 徐喨 +4 位作者 蔡洁 周晗 施启鹏 李军 章莉莉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 总结成人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的临床特征,探讨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成人EBV-HL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1个月时患者的生存... 目的 总结成人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的临床特征,探讨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成人EBV-HL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1个月时患者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EBV-HLH患者以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为最常见临床表现,EBV-HLH患者出现外周血细胞两系或三系减少、肝功能异常、高铁蛋白血症的比例分别为60.0%(24/40),95.0%(38/40)和94.9%(37/39).83.8% (31/37)的患者出现骨髓噬血现象,12例患者检测可溶性CD25(sCD25)均高于2 400 pg/mL.40例患者中,确诊1个月内死亡19例,病死率为47.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BVDNA载量高于105拷贝/mL(OR=4.85,95% CI:1.14~25.83,P <0.05)、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12/L(OR =6.81,95% CI:1.41 ~ 32.83,P<0.05)、总胆红素水平高于50μmol/L(OR=6.91,95% CI:1.24~ 38.52,P<0.05)、白蛋白水平低于30 g/L(OR=7.50,95% CI:1.80 ~ 31.28,P<0.01)、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5 000 μg/L(OR =8.75,95% CI:2.03~ 37.67,P<0.01)以及在病程中出现多浆膜腔积液(OR=5.40,95%CI:1.18 ~24.64,P<0.05)是EBV-HLH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而化疗可降低EBV-HLH患者早期死亡的风险(OR=0.15,95% CI:0.03 ~0.81,P<0.05).结论 EBV-HLH预后差,病程中出现高病毒载量、总胆红素升高、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以及白蛋白、血小板计数降低提示预后不佳,化疗可降低EBV-HLH早期死亡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 嗜血细胞性 EB病毒 临床特征 预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与其他EB病毒相关疾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杜兴 徐喨 +2 位作者 周晗 施启鹏 章莉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97-801,811,共6页
目的:分析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及其他EB病毒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助于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EBV-HLH组(34例)与EBV-非HLH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BV-HLH组预后差,诊断后半年内病死率高达76.5%... 目的:分析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及其他EB病毒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助于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EBV-HLH组(34例)与EBV-非HLH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BV-HLH组预后差,诊断后半年内病死率高达76.5%。EBV-HLH组患者外周血细胞两系或三系减少、肝功能异常、高铁蛋白血症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出现率较EBV-非HLH组明显增高(P<0.001)。EBV-HLH组和EBV-非HLH组出现骨髓噬血现象者分别为83.3%及26.7%。EBV-HLH组中100%患者sCD25高于2 400 pg/ml,81.8%患者NK细胞比例减低。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铁蛋白(serumferritin,SF)≥3 025μg/L可以作为EBV-HLH向淋巴瘤/白血病转归的预测因素。结论 :EB病毒感染者应尽早检测sCD25及NK细胞比例,sCD25水平升高及NK细胞比例减低有助于EBV-HL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噬血现象对EBV-HLH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并不是确诊的必要指标;血清铁蛋白是反映病情程度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感染 噬血细胞综合征 临床表现 诊断指标
下载PDF
儿童用细支气管镜在肺外周病变中的初步应用(附2例报告)
9
作者 武良权 杨健 +4 位作者 张巧 刘盼盼 张秀伟 杜兴 朱颖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7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用细支气管镜(BF-XP290)在肺外周病变(PPL)诊疗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儿童用细支气管镜(BF-XP290)对PPL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儿童用细支气管镜(BF-XP290)能够以直视的形式对发现的PPL进行诊断和治疗,其不足之处能用其他技术手... 目的探讨儿童用细支气管镜(BF-XP290)在肺外周病变(PPL)诊疗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儿童用细支气管镜(BF-XP290)对PPL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儿童用细支气管镜(BF-XP290)能够以直视的形式对发现的PPL进行诊断和治疗,其不足之处能用其他技术手段克服。结论儿童用细支气管镜(BF-XP290)可以部分代替径向超声支气管镜(R-EBUS)的作用,减少医疗设备的投入,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外周病变(PPL) 奥林巴斯细支气管镜(BF-XP290) 支气管异物
下载PDF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成人肺部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常军 杜兴 +6 位作者 吕敏捷 张长文 翁哲琪 金霄 邵明玥 陈思锡 冯旰珠 《国际呼吸杂志》 2022年第15期1148-1157,共10页
目的评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linical trials.gov.cn、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 目的评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linical trials.gov.cn、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建库时间至2021年12月8日。比较BALF宏基因组测序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对肺部感染检测的阳性率、敏感度及特异度;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比较2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强度、住院时长、28/30 d及90 d病死率。采用Review Manager 5.4.1软件对上述指标分别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5篇文献,共2624例患者,其中高通量测序组2248例,传统病原学检测组249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通量测序组阳性率为79.8%(1793/2248),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组41.7%(1039/2493)(OR=6.84,95%CI:4.84~9.67,Z=10.88,P<0.001);敏感度、特异度及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组。9篇论文纳入的患者为重症肺炎患者,亚组分析结果示,重症肺炎患者BALF高通量测序阳性率为85.8%(495/577),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组42.9%(282/657)(OR=6.52,95%CI:4.04~10.52,Z=7.69,P<0.001)。根据病原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与传统病原学检测组相比,高通量测序组患者抗生素使用强度降低(SMD=-40.04,95%CI:-47.05~-33.03,Z=11.19,P<0.001);平均住院时长缩短(SMD=-4.68,95%CI:-6.12~-3.25,Z=6.40,P<0.001)。高通量测序组28/30 d及90 d病死率分别为9.09%和12.82%,均低于传统检测组26.44%(OR=0.26,95%CI:0.13~0.51,Z=3.89,P<0.001)和38.30%(OR=0.21,95%CI:0.07~0.66,Z=2.67,P=0.008)。结论与传统病原学诊断方法相比,BALF高通量测序对肺部感染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根据BALF高通量测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可降低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强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高通量测序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OMP33-36抗原多表位的构建与筛选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凯丽 刘星 +2 位作者 陈思遐 杜兴 冯旰珠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40-544,共5页
目的筛选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outermembraneprotein33×103~36×103,OMP33-36)抗原的B细胞、T细胞表位。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OMP33-36蛋白分子小鼠B细胞及T细胞表位并人工合成相应肽段;构建重组质粒pET-30a—OMP3... 目的筛选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outermembraneprotein33×103~36×103,OMP33-36)抗原的B细胞、T细胞表位。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OMP33-36蛋白分子小鼠B细胞及T细胞表位并人工合成相应肽段;构建重组质粒pET-30a—OMP33-36并原核表达、纯化获得OMP。。蛋白;以OMP33-36蛋白免疫BALB/c小鼠,5周后收集小鼠血清并分离小鼠脾脏细胞。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B细胞表位抗体水平,双夹心ELISA法检测经候选T细胞表位体外刺激后脾细胞分泌IFN-γ量。结果构建候选B细胞和T细胞表位各3条,分别为PBl、PB2、PB3,PT1、FF2、PT3;间接ELISA结果显示,PB1及PB2与OMP33-36蛋白免疫组小鼠血清发生反应,其A450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双夹心ELISA结果显示,PT3刺激免疫组小鼠脾脏细胞产生的IFN.-γ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结论成功构建并筛选出鲍曼不动杆菌OMP33-36蛋白的2个B细胞表位PBl及PB2,1个T细胞表位PT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OMP33-36 抗原表位
原文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分泌蛋白Pec1抑制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少清 舒磊 +1 位作者 杜兴 冯旰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04-1309,共6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分泌蛋白Pec1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株MH-S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PCR扩增、质粒构建、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等过程制备重组蛋白Pec1;CCK-8法检测Pec1蛋白对MH-S细胞增殖的影响;中性红染色检测MH-S细胞的吞噬功能;...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分泌蛋白Pec1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株MH-S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PCR扩增、质粒构建、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等过程制备重组蛋白Pec1;CCK-8法检测Pec1蛋白对MH-S细胞增殖的影响;中性红染色检测MH-S细胞的吞噬功能;荧光显微镜观察MH-S细胞对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O1灭活菌的吞噬能力。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0a-pec1,原核表达并纯化后得到重组蛋白Pec1,其分子量为30.5 kDa。Pec1对MH-S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Pec1浓度越高,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Pec1能减少MH-S细胞对中性红的内吞,抑制MH-S细胞对铜绿假单胞菌灭活菌的吞噬作用。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分泌蛋白Pec1对MH-S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c1 铜绿假单胞菌 吞噬作用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EGFR基因检测与肿瘤抗原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立 沈红 +2 位作者 杜兴 杜强 朱成华 《临床肺科杂志》 2017年第4期614-617,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血液肿瘤抗原标志物和外周血浆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研究其对靶向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NSCLC患者66例,无创检测外周血浆标本EGFR基因突变和血液肿瘤抗原标志物水平,评价两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血液肿瘤抗原标志物和外周血浆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研究其对靶向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NSCLC患者66例,无创检测外周血浆标本EGFR基因突变和血液肿瘤抗原标志物水平,评价两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结果本研究中NSCLC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率为43.94%。EGFR基因突变多发患者群为女性、非吸烟及肺腺癌(P<0.05),与年龄及肿瘤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血浆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患者血CEA水平比无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高,而SCCAg的水平比无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NSE,Ca125,Cyfra21-1在EGFR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液中CEA升高和SCCAg降低的晚期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发生的可能性较大,选择这些患者行血浆EGFR基因检测无创安全且对靶向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血浆EGFR基因突变 肿瘤抗原标志物
下载PDF
模拟微重力下三维培养对人肝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姚新宇 曹阳 +1 位作者 杜兴 章莉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15-1122,共8页
目的:探讨微重力环境对肝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从人肝组织中分离、培养肝干细胞,进行肝干细胞鉴定后,分别进行平面培养、微载体培养、模拟微重力下三维培养。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培养条件下细胞形态学变化;... 目的:探讨微重力环境对肝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从人肝组织中分离、培养肝干细胞,进行肝干细胞鉴定后,分别进行平面培养、微载体培养、模拟微重力下三维培养。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培养条件下细胞形态学变化;检测上清液中葡萄糖消耗量和乳酸脱氢酶含量以比较细胞增殖和活性情况;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ALB、EpCAM、CK19、AFP、HNF6、CYP3A4、CYP3A7 mRNA表达变化。结果:模拟微重力环境下,肝干细胞以微载体球面为基底呈三维立体结构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细胞团;扫描电镜下见细胞团表面有丰富的细胞外基质及微绒毛;从9 d开始葡萄糖消耗量明显增加,至17 d达高峰,而LDH含量始终保持低水平;培养至21 d细胞仍高表达EpCAM、ALB、CK19、HNF6、CYP3A7,不表达AFP、CYP3A4,符合肝干细胞表型特征,与微载体培养结果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模拟微重力环境能促进肝干细胞呈三维立体结构生长,有利于细胞快速增殖并维持细胞活性和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微重力 肝干细胞 三维培养 旋转式生物反应器:微载体
下载PDF
重组蛋白Rv2346c抑制巨噬细胞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灭活效应
15
作者 姚静 邵燕 +1 位作者 杜兴 冯旰珠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6期655-661,共7页
目的探讨重组蛋白Rv2346c对卡介苗(BCG)感染鼠巨噬细胞(RAW264.7)后的免疫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DNA合成、基因扩增、载体构建、诱导表达、纯化等过程制备重组蛋白Rv2346c;利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方法检测RAW264.7增殖水... 目的探讨重组蛋白Rv2346c对卡介苗(BCG)感染鼠巨噬细胞(RAW264.7)后的免疫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DNA合成、基因扩增、载体构建、诱导表达、纯化等过程制备重组蛋白Rv2346c;利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方法检测RAW264.7增殖水平;采用菌落形成试验评估BCG生长情况;运用ELISA方法检测BCG和RAW264.7共培养上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采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AW264.7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的表达水平。结果 DNA测序及Western blot检测证实成功制备重组蛋白Rv2346c;BCG可以抑制RAW264.7细胞增殖(P<0.05),而RAW264.7细胞对BCG有灭活作用(P<0.05);重组蛋白Rv2346c可以增强BCG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P<0.05),并降低RAW264.7对BCG的灭活效应(P<0.05);Rv2346c还可以抑制RAW264.7分泌TNF-α和IL-6(P<0.05),并抑制NF-κB p65的表达(P<0.05)。结论重组蛋白Rv2346c可以抑制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对BCG的免疫灭活效应,该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胞因子分泌和NF-κB p65活化有关,具体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蛋白Rv2346c 巨噬细胞 结核分枝杆菌
原文传递
鲍曼不动杆菌TonB蛋白多表位的构建与筛选
16
作者 邓凯丽 陈思遐 +1 位作者 杜兴 冯旰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45-1349,共5页
目的:构建和筛选鲍曼不动杆菌TonB蛋白抗原的B细胞、T细胞表位。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TonB蛋白的小鼠B细胞及T细胞表位并人工合成相应肽段;构建重组质粒p ET28a-tonB并原核表达、纯化获得TonB蛋白;分3次以TonB蛋白在皮下免疫BAL... 目的:构建和筛选鲍曼不动杆菌TonB蛋白抗原的B细胞、T细胞表位。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TonB蛋白的小鼠B细胞及T细胞表位并人工合成相应肽段;构建重组质粒p ET28a-tonB并原核表达、纯化获得TonB蛋白;分3次以TonB蛋白在皮下免疫BALB/c小鼠,5周后收集小鼠血清并分离小鼠脾脏细胞;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B细胞表位抗体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经候选T细胞表位体外刺激后脾细胞分泌γ-干扰素(IFN-γ)量。结果:构建候选B细胞和T细胞表位各4条,分别为PB1、PB2、PB3、PB4和PT1、PT2、PT3、PT4;间接ELISA结果显示,PB3及PB4与TonB蛋白免疫组小鼠血清发生反应,其吸光度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双抗体夹心ELISA结果显示,PT2、PT3及PT4刺激免疫组小鼠脾脏细胞产生的IFN-γ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结论:成功构建并筛选出鲍曼不动杆菌TonB蛋白的2个B细胞表位PB3及PB4,3个T细胞表位PT2、PT3及PT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TonB蛋白 抗原表位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OmpW保护性表位的预测与验证
17
作者 杨宁 朱成华 +5 位作者 邵明玥 陈思锡 周润露 何宇聪 杜兴 冯旰珠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0-335,共6页
目的构建和筛选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OmpW的B细胞和T细胞表位。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OmpW的小鼠B细胞及T细胞表位并合成相应肽段;构建重组质粒pET28a-ompW并原核表达、纯化获得OmpW蛋白;以OmpW蛋白皮下免疫BALB/c小鼠,2周免疫1次,... 目的构建和筛选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OmpW的B细胞和T细胞表位。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OmpW的小鼠B细胞及T细胞表位并合成相应肽段;构建重组质粒pET28a-ompW并原核表达、纯化获得OmpW蛋白;以OmpW蛋白皮下免疫BALB/c小鼠,2周免疫1次,共3次。第3次免疫后1周,收集小鼠血清、分离小鼠脾细胞培养。分别用OmpW蛋白及不同的T细胞表位肽刺激脾细胞,72 h后收集脾细胞上清。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脾细胞上清液中IFN-γ浓度。结果筛选并构建了5个B细胞表位及4个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分别是OmpW B1、OmpW B2、OmpW B3、OmpW B4、OmpW B5,T细胞表位分别是OmpW T1、OmpW T2、OmpW T3、OmpW T4;间接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OmpW B1和OmpW B5能够与OmpW全长蛋白质免疫小鼠的血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其A450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01);双抗夹心ELISA法结果显示OmpW T4表位刺激的脾细胞上清中的IFN-γ浓度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成功构建并筛选出OmpW蛋白的两个B细胞表位OmpW B1及OmpW B5和一个T细胞表位OmpW T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OmpW 表位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