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分析和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7
1
作者 张隽 李黄 +1 位作者 戴鸿斌 王勤美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8期592-597,共6页
目的:分析101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101例,其中男71例,女30例,年龄5~76(20.7±11.3)岁... 目的:分析101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101例,其中男71例,女30例,年龄5~76(20.7±11.3)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眼部情况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等。采用配对t检验对看近和看远斜视度及手术前后斜视度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患者屈光状态的差异。结果:101例患者中近视81例,远视19例,<12岁组以远视为主,12~30岁组以中高度近视为主,>30岁组以低中度近视为主。发病年龄12~30岁有71例,占比70.3%(71/101)。其中学生有63例,近距离用眼时长大于8 h的占比46.5%(47/101)。裸眼看近斜视度(+42.0±18.3)^(△),裸眼看远斜视度(+43.7±17.2)^(△),裸眼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t=2.82,P=0.011);戴镜看近斜视度(+41.6±18.6)^(△),戴镜看远斜视度(+43.2±17.7)^(△),戴镜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t=2.61,P=0.007)。裸眼与戴镜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斜视度数患者占总人数24.8%,裸眼与戴镜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斜视度数患者占总人数7.9%。83例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的距离平均为4.74 mm,小于正常值的5.50 mm。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术后患者看近看远的斜视度的均数为0^(△)。结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多为青少年和20多岁的年轻人,可能与近距离用眼时长过长有关。不同屈光状态患者均有出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可能。内直肌止端前移解剖异常。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裸眼和戴镜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斜视度数占比高于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斜视度数。采用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均有良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近距离用眼 屈光状态 手术方式
原文传递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4万例角膜前表面散光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李黄 王勇 +18 位作者 陈茂盛 李雪婷 徐艳雪 唐琼燕 周衍文 武哲明 司马晶 巫雷 曾庆森 曹向荣 高岩 党秀红 邱志方 李莉 李志强 单明华 祖皮丽娅 徐惠芳 李海祥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2,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18家医院的14万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的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性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国18家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40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43889例(143889只右眼)的眼部生... 目的分析中国18家医院的14万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的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性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国18家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40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43889例(143889只右眼)的眼部生物学参数资料。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和轴向、前房深度、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等眼球参数采用IOLMaster 500测量,获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各医院将资料整理分析后提交给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进行总体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χ^(²)检验等分析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和轴向在不同性别、年龄、前房深度、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中的分布差异。结果143889例患者中女性84319例,男性59570例;年龄为72(65~78)岁;角膜散光度数为0.84(0.51~1.33)D,散光度数≥0.75 D者80895例(56.22%),散光度数≥1.00 D者57304例(39.83%)。女性角膜散光度数为0.87(0.53~1.37)D,男性为0.82(0.50~1.29)D(U=-14.891);女性顺规散光比例为33.26%(28046/84319),逆规散光比例为49.08%(41385/84319);男性顺规散光比例为34.26%(20408/59570),逆规散光比例为46.91%(27945/59570)(χ^(²)=70.9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年龄增加,角膜散光度数先由0.94(0.57~1.48)D减少至0.75(0.46~1.18)D,后又增大至1.19(0.74~1.7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63.438,P<0.05),变化的转折在61~70岁。随着年龄的增大,顺规散光比例减小[由77.50%(396/511)减少至12.50%(3/24)],逆规散光比例增大[由11.15%(57/511)增大至79.07%(34/43)],斜向散光比例变化不大[17.02%(16/94)至19.92%(245/1230)],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0174.496,P<0.05)。前房越浅,角膜散光度数越大,由0.82(0.51~1.31)D增大至1.05(0.61~1.56)D;逆规散光比例越大,由47.32%(60207/127227)增大至51.69%(184/3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409.961,χ²=120.995;均P<0.05)。平均角膜屈光力越大,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散光 轴长度 前房 年龄分布 性别分布
原文传递
扫频光相干生物测量仪在高度近视白内障眼生物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雪婷 陈碧超 +3 位作者 李黄 王潇 徐艳雪 王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8-133,共6页
目的评估扫频光相干生物测量仪(OA-2000)在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前生物测量中的检出率、操作性及一致性。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780例1030眼。采用OA-200... 目的评估扫频光相干生物测量仪(OA-2000)在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前生物测量中的检出率、操作性及一致性。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780例1030眼。采用OA-2000、部分光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500和低相干光学测量仪Lenstar-LS900对患者眼球进行生物测量,记录并比较3种仪器眼轴长度(AL)的检出率、信息输入时间、检查时间、从人工晶状体(IOL)计算到打印时间以及总操作时长;分析3种仪器测量的AL、前房深度(ACD)、最小角膜屈光力径线上角膜曲率(Kf)、最大角膜屈光力径线上角膜曲率(Ks)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OA-2000的AL检出率为94.95%,明显高于IOLMaster 500和Lenstar-LS900的83.98%和83.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171,P<0.001;χ2=46.208,P<0.001)。OA-2000的总操作时长为(109.34±2.22)s,明显短于Lenstar-LS900的(135.64±5.5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2000与IOLMaster 500测量AL、ACD、Kf、Ks的结果均呈强正相关(r=0.999、0.937、0.996、0.996,均P<0.001);OA-2000与Lenstar-LS900测量AL、ACD、Kf、Ks的结果均呈强正相关(r=0.999、0.965、0.995、0.996,均P<0.001)。OA-2000与IOLMaster 500、Lenstar-LS900测量AL的95%一致性界限(LoA)分别为-0.19~0.20 mm和-0.13~0.17 mm,测量ACD的95%LoA分别为-0.23~0.23 mm和-0.18~0.16 mm,测量Kf的95%LoA分别为-0.48~0.47 D和-0.64~0.65 D,测量Ks的95%LoA分别为-0.49~0.47 D和-0.60~0.61 D。结论对于高度近视白内障眼,OA-2000、IOLMaster 500和Lenstar-LS900测量AL、ACD、Kf、Ks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同时OA-2000的AL检出率更高,操作更快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白内障 生物测量
下载PDF
两种不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摘除手术操作平台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徐艳雪 王勇 +4 位作者 孙明 鲍先议 雷荣 李黄 李雪婷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30-535,共6页
目的评价LenSx和LenSAR两种不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摘除手术操作平台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4至11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摘除手术患者86例(90只眼),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LenSx组44例(45只... 目的评价LenSx和LenSAR两种不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摘除手术操作平台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4至11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摘除手术患者86例(90只眼),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LenSx组44例(45只眼),LenSAR组42例(45只眼)。手术过程中获得下列观察指标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操作性指标包括尝试对接次数、飞秒激光前囊膜切开时间、预劈核时间、飞秒激光发射总时间、负压吸引眼球的总时长;临床效果指标包括飞秒激光前后的眼压变化、结膜下出血率、晶状体前囊膜是否切开完整、前囊膜切口圆度、前囊膜切口居中性(前囊膜切口是否全周包裹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前囊膜切口撕裂率、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率。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年龄、晶状体核硬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enSx组和LenSAR组尝试对接次数分别为1(1~4)、1(1~2)次,飞秒激光前囊膜切开时间分别为13.00(10.00~22.00)、3.00(1.00~3.00)s,飞秒激光预劈核时间分别为(16.67±3.36)、(12.38±4.36)s,飞秒激光发射总时间分别为(30.49±3.53)、(15.36±4.29)s,负压吸引固定眼球的总时长分别为(97.23±19.96)、(123.76±16.81)s,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3,-8.71;t=-5.23,-18.26,6.82;均P<0.05)。两组患眼飞秒激光术后眼压平均值均较术前升高,LenSx组和LenSAR组术后与术前眼压差值分别为(2.99±4.66)、(5.64±5.42)mmHg(1 mmHg=0.133 kPa);结膜下出血率分别为33.3%(15/45)、8.9%(4/45),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χ2=6.67;均P<0.05)。两组晶状体前囊膜完整切开率、前囊膜切口圆度、前囊膜切口全周包裹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前囊膜切口撕裂率、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enSAR对接过程便捷,结膜下出血少;LenSx总负压吸引时间短,眼压升高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晶体囊撕裂术 激光 飞秒 对比研究 眼内压 结膜下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