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 被引量:127
1
作者 李里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7-109,共13页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诉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民众动员技术。通过通俗而有力的政治口号,确立了诉苦光荣的舆论空间;通过集体开会和典型示范,削弱了农民诉苦的种种顾虑;通过苦主选择和会场布置,激发了农民的愤怒与仇恨;通过诉苦...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诉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民众动员技术。通过通俗而有力的政治口号,确立了诉苦光荣的舆论空间;通过集体开会和典型示范,削弱了农民诉苦的种种顾虑;通过苦主选择和会场布置,激发了农民的愤怒与仇恨;通过诉苦与分配、诉苦与算帐相结合,打破了可能出现的僵局;通过追挖苦根和道德归罪,使农民苦难有了宣泄的对象。借助种种动员技术和策略,共产党得以将乡村民众纳入国家权力体系的运行轨道,顺利实现国家建设和乡村治理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苦 土地改革 民众动员 权力技术
原文传递
工作队:一种国家权力的非常规运作机制——以华北土改运动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85
2
作者 李里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7-214,共8页
作为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新型中介机制和国家权力的非常规运作机制,工作队在土地改革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工作队的介入改变了村庄社区的权力结构,重塑了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帮助党和国家实现了民众动员、精英监控、乡村治理... 作为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新型中介机制和国家权力的非常规运作机制,工作队在土地改革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工作队的介入改变了村庄社区的权力结构,重塑了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帮助党和国家实现了民众动员、精英监控、乡村治理的目标。但是,这种做法又破坏了科层化党政机构的日常运作,增加了国家的统治成本,从而使运动式乡村治理模式难以长期维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队 土地改革 国家与乡村社会 运动式治理
下载PDF
从“事件史”到“事件路径”的历史——兼论《历史研究》两组义和团研究论文 被引量:39
3
作者 李里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44-153,共10页
《历史研究》近期发表的两组义和团研究论文 ,展现出历史事件研究的新前景 ,即不再把事件视为自足的研究对象 ,而将其作为透视社会结构的研究路径和视角。“事件路径”的历史意味着事件外延的扩展和看待时间的不同方式。在史学研究中 ,... 《历史研究》近期发表的两组义和团研究论文 ,展现出历史事件研究的新前景 ,即不再把事件视为自足的研究对象 ,而将其作为透视社会结构的研究路径和视角。“事件路径”的历史意味着事件外延的扩展和看待时间的不同方式。在史学研究中 ,“事件路径”是沟通宏观与微观、结构与事件的有效途径 ,它与社会史、总体史、叙事史等当代史学的新进展并行不悖 ,因而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研究》 义和团 历史事件 社会结构 叙事史
原文传递
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3
4
作者 李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2-100,共9页
"概念史"是伴随"语言学转向"而在德国兴起的一种史学类型和跨学科研究领域。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将概念史手法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方法探讨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东亚近代知识考古、数据... "概念史"是伴随"语言学转向"而在德国兴起的一种史学类型和跨学科研究领域。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将概念史手法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方法探讨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东亚近代知识考古、数据库研究方法、历史文化语义学、中国近代新名词研究、近代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研究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总体而言,概念史研究在中国还处于身份未明、时代未定、平台未建的起步阶段,有志者当从系统译介德国概念史成果、组建概念史合作研究团队、出版概念史研究集刊和丛书等方面继续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史研究 中国 回顾 展望
原文传递
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1945-1976年中国基层政治的一个解释框架 被引量:37
5
作者 李里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8-230,共13页
群众运动是中共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一种非常规政治手段,由于它具有常规行政手段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动员和治理工具被广泛使用。中共群众运动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广大乡村民... 群众运动是中共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一种非常规政治手段,由于它具有常规行政手段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动员和治理工具被广泛使用。中共群众运动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广大乡村民众的动员型政治参与、国家力量对乡村社会的直接介入、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接连不断的群众运动可以帮助党和国家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动员乡村民众、实现乡村治理,但这种动员和治理的成果却难以制度化、常规化,而只能以接连不断的新运动来维系,从而在社会变革的动力与社会运行的常态之间,形成了难以消解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运动 乡村治理 中国革命 动员式参与 运动式治理
下载PDF
“运动”中的理性人--华北土改期间各阶层的形势判断和行为选择 被引量:31
6
作者 李里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20,共17页
本文从微观互动论视角和"理性人"假设出发,探讨华北土改运动期间各阶层的形势判断和行为特征。在土改运动中,乡村社会成员被赋予不同的阶级身份,他们在此基础上对革命形势和自身处境加以判断,进而作出相应的行为选择。其中,... 本文从微观互动论视角和"理性人"假设出发,探讨华北土改运动期间各阶层的形势判断和行为特征。在土改运动中,乡村社会成员被赋予不同的阶级身份,他们在此基础上对革命形势和自身处境加以判断,进而作出相应的行为选择。其中,地主、富农选择余地较小,只能在极度不利的条件下艰难博弈,以规避更坏的结果;而贫、雇农在运动中居于优势地位,其行为方式体现出理性农民与道义农民之间的张力;中农则在安全与利益两种考量之间进行权衡,而前者常占据上风,成为其行为选择的基本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改革 群众运动 理性人 阶级身份
原文传递
阶级划分的政治功能——一项关于“土改”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李里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71,共7页
本文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华北"土改"运动为中心,探讨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进程中阶级划分的政治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乡村社会关系进行了实质性重构,即以阶级关系统摄各种社会关系,将其纳入国家权力的... 本文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华北"土改"运动为中心,探讨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进程中阶级划分的政治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乡村社会关系进行了实质性重构,即以阶级关系统摄各种社会关系,将其纳入国家权力的意识形态框架;二是通过对乡村社会成员的重新命名和归类,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政治等级秩序;三是治理和被治理技术的发明,既借助阶级隔离术和阶级融合术实现了乡村社会的治理目标,又通过阶级身份和阶级意识的建构促使农民自觉融入了党和国家的治理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划分 土地改革 乡村社会关系 等级秩序 治理技术
下载PDF
中国革命中的乡村动员:一项政治史的考察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里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3-204,共12页
中国革命得以成功,关键在于中共强大而有效的民众动员能力。从抗战到内战,中共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采用了不同的动员策略。抗战时期主要是以抗日救亡激发农民的民族情感、以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以群众路线提升农民的... 中国革命得以成功,关键在于中共强大而有效的民众动员能力。从抗战到内战,中共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采用了不同的动员策略。抗战时期主要是以抗日救亡激发农民的民族情感、以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以群众路线提升农民的政治参与;内战时期主要是以土地改革进行利益导向的动员、以阶级划分进行身份导向的动员、以诉苦清算进行情感导向的动员。整个革命年代,中共乡村动员又呈现出超越不同阶段的延续性特征。无论抗战还是内战,中共乡村动员都以获取农民的参与性支持、认同性支持和物质性支持为基本目标;为实现此目标,又总是以利益之满足、身份之建构、情感之唤起作为基本的动员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革命 乡村动员 抗战 内战
下载PDF
经济的“土改”与政治的“土改”——关于土地改革历史意义的再思考 被引量:27
9
作者 李里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8-75,共8页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了再思考。在诸子平分家产制度、乡村社区生存伦理和中共早期经济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土改前夕乡村土地的集中程度和租佃率都远远低于中共领导人的估计,因此土地改革在生产关...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了再思考。在诸子平分家产制度、乡村社区生存伦理和中共早期经济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土改前夕乡村土地的集中程度和租佃率都远远低于中共领导人的估计,因此土地改革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的意义可能被高估了。对于党和国家而言,土地改革更重要的功能,在于重塑"国家乡村社会"关系,帮助国家有效地控制和治理乡村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改革 土地占有状况 国家与乡村社会
下载PDF
运动式治理:一项关于土改的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28
10
作者 李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77,共7页
抗战结束后解放区的土地制度变革,大多经历了减租减息、反奸清算、土地改革、土改复查、平分土地、结束土改等不同名目的群众运动。从土地分配的平均程度来看,这些运动并未构成一个层层深入的渐进过程,而是具有相似的程序和内容、呈现... 抗战结束后解放区的土地制度变革,大多经历了减租减息、反奸清算、土地改革、土改复查、平分土地、结束土改等不同名目的群众运动。从土地分配的平均程度来看,这些运动并未构成一个层层深入的渐进过程,而是具有相似的程序和内容、呈现出相似的运作特征,历次运动均包含着资源再分配、权力调整、精英监控、民众动员等要素,这彰显了一种与常规行政渠道不同的运动式治理模式。借助接连不断的群众运动,党和国家可以迅速有效地实现乡村民众动员和乡村社会治理的目标,但这种动员和治理却难以纳入常规化、制度化的轨道,从而在社会变革的动力与社会运行的常态之间,形成了难以消解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运动 乡村治理 土地改革
下载PDF
革命中的乡村——土地改革运动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李里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7-118,共12页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中叶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既是生产关系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也对乡村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建构了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网络,扩张了国家权力的组织边界和功能边界,重塑了国家与乡村社...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中叶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既是生产关系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也对乡村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建构了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网络,扩张了国家权力的组织边界和功能边界,重塑了国家与乡村社会间的关系,改变了乡村权力结构及其运作方式,形成了运动式的乡村治理模式,发明了种种动员技术和治理手段,使国家权力真正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乡村社会治理,也为20世纪后半期中国乡村"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改革 国家与乡村社会 组织网络 运动式治理
下载PDF
个体记忆何以可能:建构论之反思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李里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1-176,共6页
由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研究的兴起和"建构论"话语霸权的形成,个体记忆的自主性乃至可能性成了一个需要论辩的问题。记忆的真正主体只能是个人,集体记忆则是一个隐喻的概念,须以个体记忆为载体方能存在和传承。集体记忆抹杀了... 由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研究的兴起和"建构论"话语霸权的形成,个体记忆的自主性乃至可能性成了一个需要论辩的问题。记忆的真正主体只能是个人,集体记忆则是一个隐喻的概念,须以个体记忆为载体方能存在和传承。集体记忆抹杀了记忆鲜活、质感、多元的本真特质,需要个体记忆来进行平衡。借助个体记忆及其负载的情感和意义,普通人可以对集体记忆、公共记忆进行"微抵制",获得"微自由"。记忆研究应该超越"建构论"的束缚,致力于寻绎、理解、阐释记忆之于不同群体和个人的多元意义及其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记忆 集体记忆 建构论 日常生活实践
下载PDF
土改与参军:理性选择视角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2-78,共7页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负载着为赢得战争胜利而动员民众、汲取资源的政治使命。土地改革的资源再分配,在共产党与农民之间确立了一种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拥军优属的选择性激励,克服了集体行动的"搭便车"困境...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负载着为赢得战争胜利而动员民众、汲取资源的政治使命。土地改革的资源再分配,在共产党与农民之间确立了一种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拥军优属的选择性激励,克服了集体行动的"搭便车"困境;各种微观动员技术的运用,消除了动员参军过程的具体障碍。由此,共产党不仅成功获取了战争所需的人力资源,而且将广大农民整合到国家权力体系中来,顺利实现了乡村治理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战争时期 土地改革 参军运动 拥军优属 选择性激励
下载PDF
中共党史研究的概念谱系刍议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李里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6-31,共6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概念史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不仅在整个历史学界得到较为普遍的推广与运用,而且得到诸多党史研究者的重视与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党史研究的学术进步。但概念史的研究范式与中共党史研究的结合还缺乏较为充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概念史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不仅在整个历史学界得到较为普遍的推广与运用,而且得到诸多党史研究者的重视与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党史研究的学术进步。但概念史的研究范式与中共党史研究的结合还缺乏较为充分的理论建构,需要党史学界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探讨。鉴于此,我刊拟开设“概念史与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视野”笔谈栏目,约请相关专家学者从理论概述和实践路径等多方面指导概念史研究与党史研究的有机融合,以更好地推进概念史研究理念的学术实践,有效地扩展党史研究的视野和领域。本期先推出几位学者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史研究 概念史 谱系 实践路径 专家学者 学术进步 有机融合 学术实践
下载PDF
不对等的博弈:土改中的基层政治精英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里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5-182,共8页
本文以山东、河北等省的土改运动为例,探讨了群众运动中基层政治精英的独特处境和行为特征。土改期间,基层政治精英并未完全成为国家的忠实代理人,而是在社会人、理性人的角色指引下与国家权力进行博弈,以维护村社利益或追逐个人私利。... 本文以山东、河北等省的土改运动为例,探讨了群众运动中基层政治精英的独特处境和行为特征。土改期间,基层政治精英并未完全成为国家的忠实代理人,而是在社会人、理性人的角色指引下与国家权力进行博弈,以维护村社利益或追逐个人私利。另一方面,乡村民众的介入改变了国家与基层精英的力量对比和博弈格局,致使基层精英既内在于又外在于国家权力体系,处于明显的权责分离状态,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谋求私利和"去政治化"的离心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改革 基层政治精英 博弈 离心倾向
下载PDF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运作成效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里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文官考试制度 录取人数 任用资格 人才选拔制度
下载PDF
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88,共9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新政治史研究,在视野和方法上对传统政治史形成了重要突破。其政治事件研究克服了传统政治史的事件主义倾向,注重从政治事件透视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政治行为研究将关注点从精英人物转向社会民众,并吸收了行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新政治史研究,在视野和方法上对传统政治史形成了重要突破。其政治事件研究克服了传统政治史的事件主义倾向,注重从政治事件透视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政治行为研究将关注点从精英人物转向社会民众,并吸收了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政治制度研究可以从西方政治学的政治过程理论、新制度主义学派和政治社会学路径吸取养料;政治文化研究广泛借鉴了文化史的研究取向和社会科学的概念和理论。新政治史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政治史的种种弊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焕发了新的生机,但与此同时,也须对政治史的本色和边界保持一种理性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政治史 政治事件 政治行为 政治制度 政治文化
下载PDF
“运动时代”的来临:“五四”与中国政治现代性的生成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里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29,共14页
五四运动呈现以民众为政治之主体、直接行动与社会制裁、公共空间与公开行动、有力的组织和宣传、力求根本之解决等观念与行为特征,造就了非群众运动不足以救国的社会舆论,堪称“中国群众运动的起点”。从1895年到1925年,国耻事件不断累... 五四运动呈现以民众为政治之主体、直接行动与社会制裁、公共空间与公开行动、有力的组织和宣传、力求根本之解决等观念与行为特征,造就了非群众运动不足以救国的社会舆论,堪称“中国群众运动的起点”。从1895年到1925年,国耻事件不断累积,激发国人的救亡意识和民族情感。在强烈而持久的救亡压力下,“主义”话语和群众运动作为有效的思想与行动武器得以形成、强化和传播。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扩散,将这一脉络推向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代表和唤醒“群众”,以“主义”解释世界,以“运动”改造世界,逐渐成为各种新兴政治力量共享的行为模式,为20世纪中国的社会政治变迁奠定了基础,也塑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政治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运动时代” “主义时代” “群众时代” 政治现代性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试制度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里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71,共7页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时人存在种种不同的评说。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考试名目应为文官考试还是公务员考试;考试性质是资格考试还是任用考试;考试原则是考试党化还是人才主义;应否对公职候选人进行考试;考试录取是凭文录取...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时人存在种种不同的评说。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考试名目应为文官考试还是公务员考试;考试性质是资格考试还是任用考试;考试原则是考试党化还是人才主义;应否对公职候选人进行考试;考试录取是凭文录取还是分区定额;考试方法是论文考试还是新式测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问题始终未得到妥善处理,致使该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许多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公务员考试 文官制度
下载PDF
汪康年与近代报刊舆论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里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33-137,共5页
汪康年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报业经营者和社会活动家 ,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公共舆论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介绍了汪康年从事新闻报刊活动的基本情况 ,剖析了汪康年对报刊舆论的认识 ,进而指出营造并借重舆论不同于传统清议 ,而是... 汪康年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报业经营者和社会活动家 ,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公共舆论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介绍了汪康年从事新闻报刊活动的基本情况 ,剖析了汪康年对报刊舆论的认识 ,进而指出营造并借重舆论不同于传统清议 ,而是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行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康年 报刊舆论 近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