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长城考述 被引量:67
1
作者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1年第1期1-51,共51页
关键词 中国 北方 长城 考述 文物考古 文物古迹
下载PDF
内蒙昭乌达盟出土的铜器调查 被引量:27
2
作者 《考古》 1959年第6期276-277,323,共3页
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下,内蒙古各地在生产建设中,先后发现了大批的古代文物。1958年春季,昭乌达盟宁城县南山根农业社在挖灰土时,发现了一批铜器,送交该县八里罕文化站保存。同年夏季我们在该县调查时,将其中一部分铜器运回呼市,并... 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下,内蒙古各地在生产建设中,先后发现了大批的古代文物。1958年春季,昭乌达盟宁城县南山根农业社在挖灰土时,发现了一批铜器,送交该县八里罕文化站保存。同年夏季我们在该县调查时,将其中一部分铜器运回呼市,并到现场调查了解情况。这批铜器大小共71件。一、铜盔1件,顶上有方钮,钮有穿孔,两侧下角各有小钮1个,全高24厘米(图版壹,6)。二、戈3件,其中1件,援上无脊,阑侧3穿,内上一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乌达 铜器 出土 农业生产 图版 内蒙古 大跃进 文化站 现场调查 山根
原文传递
内蒙古呼和浩特美岱村北魏墓 被引量:27
3
作者 《考古》 1962年第2期86-87,91,共3页
1961年秋季呼和浩特市郊区(原土默特旗)美岱村附近发现古墓1座,经我队张郁、郑隆两同志清理,收集了此墓出土全部遗物。古墓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南约40公里,美岱村南约3公里,南地村北约2公里,二十家子汉代古城西约4公里的大山南坡。
关键词 呼和浩特市 北魏 墓葬 出土 金戒指 古墓 陶壶 市郊区 山南 内蒙古
原文传递
辽中京城址发掘的重要收获 被引量:21
4
作者 《文物》 1961年第9期34-40,共7页
一前言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宁城县大明城(又称大名城),为辽代中京大定府故城,并为金代北京路,元代大宁路及明代大宁卫城址。地上暴露及地下埋藏上文物极为丰富,为研究契丹史之重要遗迹,在研究女真及蒙古史方面,也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一前言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宁城县大明城(又称大名城),为辽代中京大定府故城,并为金代北京路,元代大宁路及明代大宁卫城址。地上暴露及地下埋藏上文物极为丰富,为研究契丹史之重要遗迹,在研究女真及蒙古史方面,也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已由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收获 发掘 辽代 城址 内蒙古 遗迹 钻探 文化层 城市布局 建筑物
原文传递
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的金元明各代题记 被引量:22
5
作者 《文物》 1977年第5期55-64,共10页
万部华严经塔,通称白塔,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大黑河北岸平原上,距市区约二十公里。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塔身下面砌有莲瓣、平座栏干和束腰的基座,是辽代砖塔的形制。塔身上下各层的直径大致相等,塔内有阶梯可攀登到第七层,除第一、... 万部华严经塔,通称白塔,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大黑河北岸平原上,距市区约二十公里。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塔身下面砌有莲瓣、平座栏干和束腰的基座,是辽代砖塔的形制。塔身上下各层的直径大致相等,塔内有阶梯可攀登到第七层,除第一、二层间为单路外,其余各层间都是双路阶梯。该塔经过多年自然侵蚀,外表多已损毁,塔刹已失,外檐及平座栏干也都全部塌毁,现存自地面至残顶高度约42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记 华严经 丰州 各民族 呼和浩特市 大定 少数民族 八思巴字 女真文 社会帝国主义
原文传递
内蒙古元代城址概说 被引量:19
6
作者 《内蒙古文物考古》 1986年第1期87-107,共21页
一引言辽阔的蒙古高原,是我国北方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蒙古族人民长期在这里生活繁衍,谱写了祖国历史的重要篇章。蒙古族于十二世纪末崛起,势力逐渐强盛,统一了蒙古高原上各部,进而在十三世纪八十年代建立了元王朝,从此结束了... 一引言辽阔的蒙古高原,是我国北方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蒙古族人民长期在这里生活繁衍,谱写了祖国历史的重要篇章。蒙古族于十二世纪末崛起,势力逐渐强盛,统一了蒙古高原上各部,进而在十三世纪八十年代建立了元王朝,从此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的分裂局面,顺应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亦集乃路 应昌路 藩镇割据 元王朝 汪古部 集宁路 全宁路 游皇城 宣慰司 儒学教授
下载PDF
内蒙古黑城考古发掘纪要 被引量:20
7
作者 郭治中 《文物》 1987年第7期1-23,99-103,共28页
黑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赖湖波镇东南25公里的荒漠上,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由于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沿,气候干燥,水源短缺,遗址内埋藏的大量有机质文物得以长期保存。1908—1909年,俄人科兹洛夫率领探险队首次在这... 黑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赖湖波镇东南25公里的荒漠上,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由于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沿,气候干燥,水源短缺,遗址内埋藏的大量有机质文物得以长期保存。1908—1909年,俄人科兹洛夫率领探险队首次在这里挖掘,获得大量西夏文文书,引起国际上的注视。英人斯坦因等外国探险者相继而来,多次进行挖掘,致使大量文书等珍贵文物流散于世界各地。新中国成立后,额济纳旗先后隶属于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多次派员前往黑城调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64年公布黑城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报请文化部文物局批准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亦集乃路 黑城 标本 西夏文字 总管府 额济纳旗 考古发掘 元代 文书
原文传递
昭乌达盟宁城县小刘仗子辽幕发掘简报 被引量:19
8
作者 《文物》 1961年第9期44-49,2-3,共8页
1959年在昭乌达盟宁城县发掘辽中京城址时,曾协助宁城县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根据普查材料得知,必斯营子乡小刘仗子村附近曾发现过许多辽墓,出土各种有契丹特色的文物。我们于10月先后两次前往发掘,其目的在于:为进一步研究辽中京城内文... 1959年在昭乌达盟宁城县发掘辽中京城址时,曾协助宁城县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根据普查材料得知,必斯营子乡小刘仗子村附近曾发现过许多辽墓,出土各种有契丹特色的文物。我们于10月先后两次前往发掘,其目的在于:为进一步研究辽中京城内文化遣物提出一批可靠的比较材料,系统地整理研究辽代墓葬制度,以及培养一批初步熟悉钻探发掘古墓的技术人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 宁城 墓葬 昭乌达 发掘简报 辽代 三色釉 文物 随葬品 整理研究
原文传递
内蒙古土默特旗出土的汉代铜器 被引量:16
9
作者 《考古》 1956年第2期60-61,18,共3页
在内蒙古土默特旗大黑河上流的二十家子村附近,有汉代古城一座。1954春季内蒙古文化局曾派员加以调查,采集到一批陶壶、陶罐及五铢钱等物。1955年10月底古城附近的麦岱村农民赵四元等四人,在古城附近的山沟中割柴火时,发现砖墓一座,竟... 在内蒙古土默特旗大黑河上流的二十家子村附近,有汉代古城一座。1954春季内蒙古文化局曾派员加以调查,采集到一批陶壶、陶罐及五铢钱等物。1955年10月底古城附近的麦岱村农民赵四元等四人,在古城附近的山沟中割柴火时,发现砖墓一座,竟将其掘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部 铜器 古城 出土文物 黑河 文化局 汉代 文物工作 春季 陶壶
原文传递
内蒙古出土古代官印的新资料 被引量:16
10
作者 《文物》 1961年第9期64-65,25,共3页
解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在工农业生产建设中,曾发现许多古印,属于官印者约二十余方,其中有数方已经发表,另有数方出土地点未群或文字年代无考,现仅介绍一批如下: 1.1956年乌兰察布盟凉城县蛮汉山南部沙虎子沟出土一批珍贵的古代文物... 解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在工农业生产建设中,曾发现许多古印,属于官印者约二十余方,其中有数方已经发表,另有数方出土地点未群或文字年代无考,现仅介绍一批如下: 1.1956年乌兰察布盟凉城县蛮汉山南部沙虎子沟出土一批珍贵的古代文物,包括有动物图案金饰牌、金兽、金戒指,同时出土了晋乌丸归义侯、晋鲜卑归义侯、晋鲜卑率善中郎将等三方官印,现存凉城县人民委员会。"晋乌丸归义侯印",为金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出土 官印 古代 人民委员会 蛮汉山 中郎将 自治区 印文 鲜卑
原文传递
辽代带式考实——从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的腰带谈起 被引量:12
11
作者 《文物》 1987年第11期29-35,共7页
辽代因俗而治,百官分为北面和南面两大体系。《辽史·仪卫志》记服饰制度称:"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所谓国制,就是指契丹服,宋人曾称作蕃服;汉制就是指中原地区汉人所穿的汉服。《辽史·仪卫志》记载的服... 辽代因俗而治,百官分为北面和南面两大体系。《辽史·仪卫志》记服饰制度称:"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所谓国制,就是指契丹服,宋人曾称作蕃服;汉制就是指中原地区汉人所穿的汉服。《辽史·仪卫志》记载的服饰制度,原本于《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契丹国志》和《辽朝杂礼》等典籍,由于年代久远,记录多有遗漏,往往语焉不详,甚至谬误百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合葬墓 腰带 契丹人 服饰制度 中原地区 带身 辽史 辽墓壁画 小带
原文传递
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北宋银铤 被引量:11
12
作者 《考古》 1965年第12期643-644,11,共3页
1958年春季,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毛布力格村附近出土银铤五件,都为两端宽厚的束腰形,且表面教背面宽大,其上都錾刻铭文或铸款,现分别记述如下: 第一铤保存较完整。表面微凹,长14、两端宽8.3—9.5、腰宽5.2厘米,背面长10.8、两端宽6厘... 1958年春季,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毛布力格村附近出土银铤五件,都为两端宽厚的束腰形,且表面教背面宽大,其上都錾刻铭文或铸款,现分别记述如下: 第一铤保存较完整。表面微凹,长14、两端宽8.3—9.5、腰宽5.2厘米,背面长10.8、两端宽6厘米,两端厚3.3、腰厚3厘米,重1993.75克,表面錾刻铭文为:"郑祐"、"福州进奉同天节银伍拾两专’副陈(车尔)等’监匠",共四行二十字(图版玖,1;图一,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林左旗 内蒙古 表面微凹 北宋末年 出土 背面 图版 束腰 毛布 福州
原文传递
昭盟巴林左旗林东镇金墓 被引量:10
13
作者 《文物》 1959年第7期63-64,77,共3页
1958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在内蒙古自治区昭鸟达盟巴林左旗林尔镇北山坡,清理了小型古墓三座,现将所得情况简报如下:第一号墓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面为辽代上京临潢府故城,镇西北山坡有辽代残塔一座。第一号墓位于辽塔东北约200米的山... 1958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在内蒙古自治区昭鸟达盟巴林左旗林尔镇北山坡,清理了小型古墓三座,现将所得情况简报如下:第一号墓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面为辽代上京临潢府故城,镇西北山坡有辽代残塔一座。第一号墓位于辽塔东北约200米的山坡,由该旗公安局工作人员在此义务劳动时发现,在挖树坑时正好打破了墓顶,于是进入墓室内将文物取出。墓室全用长31、宽15.5、厚5.5厘米的素面砖砌成,为单室八面形,内长1.9米,宽1.88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林左旗 内蒙古 辽代 金墓 自治区 义务劳动 文物 火葬 山坡 清理
原文传递
昭乌达盟巴林左旗细石器文化遗址 被引量:11
14
作者 《考古学报》 1959年第2期1-14,127-132,共20页
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境内的细石器文化遗址是非常丰富的。近年来,我们曾在西喇木伦河流域及查干木伦河流域做了一些普查工作。已有调查简报发表。1957年7—9月间,我组郑隆和李逸友两同志在巴林左旗工作时,曾沿该旗境内的乌尔吉木伦河... 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境内的细石器文化遗址是非常丰富的。近年来,我们曾在西喇木伦河流域及查干木伦河流域做了一些普查工作。已有调查简报发表。1957年7—9月间,我组郑隆和李逸友两同志在巴林左旗工作时,曾沿该旗境内的乌尔吉木伦河两岸进行普查,较为详尽地考察了沿岸的细石器文化遗址。现将所得情况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林左旗 细石器 文化遗址 刮削器 台地 陶片 石斧 昭乌达 石核 沙窝
原文传递
巴林左旗出土金代银铤浅释——兼论金代银铤形制 被引量:10
15
作者 《中国钱币》 1986年第1期25-29,共5页
1964年秋,内蒙古文物工作队人员在巴林左旗征集到银铤5件,为该旗南部隆昌镇附近出土者,现今其中4件由内蒙古博物馆收藏、1件由赤峰市文物工作站收藏。这批银铤,都是约重五十两的大铤,为两端圆弧,当中束腰形,表而微凹,背面蜂窝状,表面都... 1964年秋,内蒙古文物工作队人员在巴林左旗征集到银铤5件,为该旗南部隆昌镇附近出土者,现今其中4件由内蒙古博物馆收藏、1件由赤峰市文物工作站收藏。这批银铤,都是约重五十两的大铤,为两端圆弧,当中束腰形,表而微凹,背面蜂窝状,表面都錾刻有字款,并锤压戳记或花押,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蜂窝状 压印 盐使司 兼论 中国货币史 宝钞 交钞 隆昌 官银
原文传递
呼和浩特地区古代农耕文明概述 被引量:8
16
作者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2年第1期12-20,共9页
呼和浩特地处内蒙古中南部的大黑河中下游和浑河下游地带,北面为大青山,东面为蛮汉山,南面为丘陵山区,而大黑河流域则是较为平坦的呼和浩特平原,水草丰茂,宜农宜牧,气候适宜人居,自古以来北方各族长期生活在这里,创造了丰富的古代文化,... 呼和浩特地处内蒙古中南部的大黑河中下游和浑河下游地带,北面为大青山,东面为蛮汉山,南面为丘陵山区,而大黑河流域则是较为平坦的呼和浩特平原,水草丰茂,宜农宜牧,气候适宜人居,自古以来北方各族长期生活在这里,创造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谱写出祖国历史的重要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浩特地区 古代 农耕文明 中国 内蒙古
下载PDF
元应昌路故城调查记 被引量:9
17
作者 《考古》 1961年第10期531-533,554,共4页
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境内之元代应昌路故城,为历史名城之一,治蒙古史者对其位置现状甚为关切。1957年秋内蒙古文物工作组派我前往调查,了解到许多情况。现仅将所得材料初步整理,供研究者参考。锡林郭勒高原东南部,有湖泊二,... 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境内之元代应昌路故城,为历史名城之一,治蒙古史者对其位置现状甚为关切。1957年秋内蒙古文物工作组派我前往调查,了解到许多情况。现仅将所得材料初步整理,供研究者参考。锡林郭勒高原东南部,有湖泊二,东面的较小,周围仅数公里,名虻牛泡子;西面的甚大,为长楕圆形,东北斜向西南,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名达里诺尔,即元史所称之"答儿海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 内蒙古 文物工作 历史名城 建筑群 达里 元代 汉白玉石 元史 蒙古史
原文传递
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的金代碑铭 被引量:9
18
作者 《考古》 1979年第4期365-374,共10页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郊万部华严经塔(通称白塔)第一层内原嵌有石碑九块,解放前被窃走三块,现存的六块缺碑首及年款等铭文(图一——六),依据碑铭中所见地名、姓名及官职,可知是金代重修该塔时所镌刻的。碑铭中所反映的各民族杂居共...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郊万部华严经塔(通称白塔)第一层内原嵌有石碑九块,解放前被窃走三块,现存的六块缺碑首及年款等铭文(图一——六),依据碑铭中所见地名、姓名及官职,可知是金代重修该塔时所镌刻的。碑铭中所反映的各民族杂居共处的状况,对于我们研究呼和浩特市的历史发展以及北方地区的历史,都有着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浩特市 华严经 碑铭 金代 丰州 北方地区 大青山 猛安谋克 民族杂居 金史
原文传递
黑城文书所见的元代纳怜道站赤 被引量:6
19
作者 《文物》 1987年第7期36-40,共5页
《元史·兵志》称:"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元朝设立站赤,起初只是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特别是边远地区往来的需要,而站赤的广泛建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巩... 《元史·兵志》称:"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元朝设立站赤,起初只是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特别是边远地区往来的需要,而站赤的广泛建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中央政府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增进了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元朝岭北行省与腹里间的交通,有帖里干、木怜、纳怜三条驿道。帖里干道和木怜道合称为兀鲁思两道,是诸王朝觐、诏使往还、官吏迁转、粮饷运输的干道。帖里干道起自大都,经上都、应昌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亦集乃路 出土文书 黑城 边远地区 岭北行省 元代 总管府 元朝政府 额济纳河 站户
原文传递
关于内蒙古土默特旗出土文物情况的补正——兼答静宜同志 被引量:7
20
作者 《考古》 1957年第1期130-131,27,共3页
编辑同志:1955年10月内蒙古土默特旗麦岱村农民破坏了古墓一座,墓内出土文物很多,当时我们只收集到其中的一部分铜器,我便将此材料加以整理,写成"内蒙古土默特放出土的汉代铜器"一文,发表于本刊1956年第2期,事后经编者发觉文... 编辑同志:1955年10月内蒙古土默特旗麦岱村农民破坏了古墓一座,墓内出土文物很多,当时我们只收集到其中的一部分铜器,我便将此材料加以整理,写成"内蒙古土默特放出土的汉代铜器"一文,发表于本刊1956年第2期,事后经编者发觉文内对虎符年代的判断有错,并刊载了静宜同志对拙著一文的商榷(载本刊1956年第4期),并提出了一些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物 内蒙古 古墓 汉代 铜器 古城 农民 破坏 文物材料 收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