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35
1
作者 李辉 袁颖红 +2 位作者 黄欠如 胡锋 潘根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2-429,共8页
通过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观测,研究了施肥对红壤水稻土不同发生层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库分布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等4个处理.结果表明,... 通过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观测,研究了施肥对红壤水稻土不同发生层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库分布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等4个处理.结果表明,>3 mm团聚体含量随土层深度呈增加趋势,而其他粒径的团聚体含量则呈下降趋势.施肥处理有利于1~3 mm和0.25~1 mm团聚体含量增加.各处理中,各层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A>P>W1、W2.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有明显差异,除<0.05 mm团聚体外,粒径愈细,有机碳含量愈高.1~3 mm和0.25~1 mm团聚体含量与全土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施肥处理有机碳储量表现出NPKM>OM>NPK>CK的趋势.同施肥处理同发生层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3 mm、1~3 mm、0.25~1 mm、0.05~0.25 mm和<0.05 mm,且差异显著.施肥处理增加的新碳主要向1~3 mm、0.25~1 mm团聚体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红壤水稻土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14
2
作者 刘满强 胡锋 +1 位作者 何园球 李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37-944,共8页
不同植被恢复下退化红壤恢复 1 0a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C、N)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 :相比侵蚀裸地 ,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不同植被对微生物量的影响具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 ,0~5cm土层的季节平均值顺序为 :保护荒草... 不同植被恢复下退化红壤恢复 1 0a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C、N)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 :相比侵蚀裸地 ,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不同植被对微生物量的影响具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 ,0~5cm土层的季节平均值顺序为 :保护荒草地 >干扰荒草地 >小叶栎 >混交林≥木荷 >马尾松 ;不同植被下微生物量N的差异更为明显。土壤微生物量呈高度季节变异 ,植被与季节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 (p<0 0 1 ) ,但季节的影响低于植被 ;植被和季节的影响主要反映在 0~ 5cm土层。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及其它生物活性指标高度相关 (p<0 0 1 ) ,且能很好地区分不同植被间的差异 ,在红壤质量指示方面潜力很大。利用微生物量监测红壤质量恢复 ,建议春季为采样期 ,至少单独分析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植被恢复 土壤微生物量 季节动态 红壤质量
下载PDF
土壤线虫三种分离方法效率比较 被引量:118
3
作者 毛小芳 李辉 +1 位作者 陈小云 胡锋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9-151,共3页
比较了蔗糖离心浮选法、改进的贝尔曼漏斗法和浅盘法对土壤线虫的分离效率。蔗糖离心浮选法分离得到的线虫总数分别为贝尔曼漏斗法的 6 1倍和浅盘法的 11 4倍。而且离心浮选法分离得到的虫体大于 5 3μm(>30 0目 )和 5 3~ 4 0 μm(... 比较了蔗糖离心浮选法、改进的贝尔曼漏斗法和浅盘法对土壤线虫的分离效率。蔗糖离心浮选法分离得到的线虫总数分别为贝尔曼漏斗法的 6 1倍和浅盘法的 11 4倍。而且离心浮选法分离得到的虫体大于 5 3μm(>30 0目 )和 5 3~ 4 0 μm(30 0~ 4 0 0目 )的线虫数显著高于贝尔曼漏斗法和浅盘法。离心浮选法对所有功能类群线虫 (包括食细菌、食真菌、植食和杂食线虫 )的分离效率也均显著高于其他 2种方法。贝尔曼漏斗法的分离效率高于浅盘法 ,主要反映在食细菌线虫和虫体在 4 0~ 32 μm(4 0 0~ 5 0 0 )的线虫数。但在达到相同分离效率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线虫 分离效率 蔗糖离心浮选法 贝尔曼漏斗法 浅盘法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旱地红壤团聚体结构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1
4
作者 姜灿烂 何园球 +3 位作者 刘晓利 陈平帮 王艳玲 李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5-722,共8页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红壤旱地团聚体结构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容重并提高其孔隙度;增施有机肥后,土壤中大于5mm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增幅达2%~42%;各处理中大于0.25mm水稳性团...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红壤旱地团聚体结构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容重并提高其孔隙度;增施有机肥后,土壤中大于5mm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增幅达2%~42%;各处理中大于0.25mm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为:厩肥>稻草>绿肥>还田>对照。各有机肥处理中土壤中有机质、无定形氧化铁和无定形氧化铝含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加了9%~54%、8.5%~21.7%和10.9%~26.8%。统计结果显示,>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团聚体破坏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单施化肥的基础上有机肥的施入不仅有利于红壤旱地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还有利于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旱地红壤 团聚体结构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红壤氮素的矿化和硝化作用特征 被引量:88
5
作者 李辉 胡锋 +2 位作者 刘满强 蔡贵 范晓晖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94-197,214,共5页
采用培养试验研究了侵蚀红壤 ,培肥后的红壤以及不同利用方式红壤氮素的矿化和硝化作用特征。结果表明 ,侵蚀红壤的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都很微弱 ,采用适宜的施肥措施培肥后氮素的矿化和硝化速率都有很大提高 ;红壤氮素的矿化和硝化速率... 采用培养试验研究了侵蚀红壤 ,培肥后的红壤以及不同利用方式红壤氮素的矿化和硝化作用特征。结果表明 ,侵蚀红壤的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都很微弱 ,采用适宜的施肥措施培肥后氮素的矿化和硝化速率都有很大提高 ;红壤氮素的矿化和硝化速率与土壤 pH、速效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氮素 矿化作用 硝化作用
下载PDF
赤子爱胜蚓处理畜禽粪的最适湿度和接种密度研究 被引量:87
6
作者 仓龙 李辉 +1 位作者 胡锋 王霞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42,共5页
采用室内接种法研究了赤子爱胜蚓处理牛粪、猪粪及鸡粪和药渣混合物的最适湿度和接种密度。结果表明 :赤子爱胜蚓处理未腐熟牛粪、未腐熟猪粪及未腐熟鸡粪和药渣混合物的最佳湿度分别为 70 %、75 %、6 5 % ,最佳接种密度为 8条·(10... 采用室内接种法研究了赤子爱胜蚓处理牛粪、猪粪及鸡粪和药渣混合物的最适湿度和接种密度。结果表明 :赤子爱胜蚓处理未腐熟牛粪、未腐熟猪粪及未腐熟鸡粪和药渣混合物的最佳湿度分别为 70 %、75 %、6 5 % ,最佳接种密度为 8条·(10 0g) -1(风干物料 ) ;赤子爱胜蚓的繁殖在未腐熟牛粪中最好 ,而其生长在未腐熟猪粪中最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 赤子爱胜蚓 湿度 接种密度 堆制 粪便处理 蚯蚓
下载PDF
接种蚯蚓对秸秆还田土壤碳、氮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5
7
作者 李辉 胡锋 +3 位作者 沈其荣 陈小云 仓龙 王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1637-1641,共5页
通过为期 2年的小区 (2 .8m× 1.0m)试验 ,研究了旱作水稻 小麦轮作条件下接种蚯蚓对施用玉米秸秆 (第一季用量 15 0 0g·m-2 ,以后各季为 75 0g·m-2 )农田土壤碳、氮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接种 10条·m-2 ... 通过为期 2年的小区 (2 .8m× 1.0m)试验 ,研究了旱作水稻 小麦轮作条件下接种蚯蚓对施用玉米秸秆 (第一季用量 15 0 0g·m-2 ,以后各季为 75 0g·m-2 )农田土壤碳、氮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接种 10条·m-2 或 2 0条·m-2 环毛蚓 (Pheretimasp .)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 ,蚯蚓活动未造成土壤C库的衰减 ,土壤碳、氮基本维持平衡 .接种蚯蚓处理土壤N的矿化作用增强 ,矿质N含量提高 ,NO3 - N含量增加 ,而且稻季比麦季增加更为明显 .接种蚯蚓在稻、麦季均能提高微生物量碳、氮含量 ,蚯蚓具有扩大土壤微生物量N库和促进有机N矿化的双重作用 .这种作用在有效C源供应丰富的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期更为明显 .接种蚯蚓对旱作水稻和小麦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其中水稻的增产幅度达 9.3% ,小麦为 5 .1% .接种蚯蚓后土壤容重明显降低 ,孔隙度显著增加 .蚯蚓在保持土壤C库平衡的同时 ,对于促进秸秆有机肥N素养分的再循环和作物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种 蚯蚓 秸秆还田 作物产量 影响 土壤碳 稻麦轮作 土壤氮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有机碳汇的影响 被引量:73
8
作者 袁颖红 李辉 +2 位作者 黄欠如 胡锋 潘根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961-2966,共6页
在田间定位试验区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表层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组成以及土壤有机碳在各级微团聚体中分布和赋存的影响。结果表明 ,红壤性水稻土中 0 .0 2~ 0 .0 5 mm微团聚体所占比例最大 ,达 4 0 % ;其次是 0 .0 0 2~ 0 .0 2 mm... 在田间定位试验区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表层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组成以及土壤有机碳在各级微团聚体中分布和赋存的影响。结果表明 ,红壤性水稻土中 0 .0 2~ 0 .0 5 mm微团聚体所占比例最大 ,达 4 0 % ;其次是 0 .0 0 2~ 0 .0 2 mm和 0 .0 5~0 .1mm的微团聚体 ;>0 .2 mm微团聚体占的比例最小。长期施用无机肥 (NPK)、有机肥 (猪粪 +紫云英绿肥 ) (OM)、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 (NPKM) ,能显著增加 0 .0 0 2~ 0 .0 2 mm微团聚体的含量而降低 <0 .0 0 2 m m微团聚体的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0 .0 0 2~ 0 .0 2 mm微团聚体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而与 <0 .0 0 2 mm微团聚体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各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为 :>0 .2 mm,0 .1~ 0 .2 mm,<0 .0 0 2 m m,0 .0 5~ 0 .1m m,0 .0 0 2~ 0 .0 2 mm,0 .0 2~ 0 .0 5 m m。 OM、NPKM处理能显著增加 >0 .0 0 2 mm各级微团聚体有机碳的赋存量 ,新增加的有机碳主要向微团聚体 0 .1~ 0 .0 5 m m,0 .0 5~ 0 .0 2 mm和 0 .0 2~ 0 .0 0 2 mm富集 ,它们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 3种施肥处理对提高土壤有机碳赋存效果高低顺序为 :NPKM>OM>NP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团聚体 有机碳 有机碳固定 红壤性水稻土
下载PDF
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被引量:56
9
作者 曹慧 胡锋 +2 位作者 李辉 梁镇海 王昭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87-792,共6页
采用一种完全递阶的层次结构 ,建立了城市生态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 3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目标层 ,以城市综合发展能力为目标 ,第二层次是准则层 ,即发展水平、发展力度和发展协调度 3个准则 ,第三层次是指标层 ,选择了 30... 采用一种完全递阶的层次结构 ,建立了城市生态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 3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目标层 ,以城市综合发展能力为目标 ,第二层次是准则层 ,即发展水平、发展力度和发展协调度 3个准则 ,第三层次是指标层 ,选择了 30项具体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以及线性隶属方法对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 ,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总体上向着高效、和谐的方向发展 ,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发展水平较低 ,发展的协调度年际变化较大 ,且子系统及其组成要素存在着发展的非均衡性。因而 ,必须进一步调整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城市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评价
下载PDF
秸秆促腐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75
10
作者 马超 周静 +4 位作者 刘满强 郑学博 崔键 李辉 康炳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5-921,共7页
通过2年的小麦-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化肥+秸秆(FS)、化肥+秸秆+腐秆剂(FSD)、磷钾肥减施20%(按P2O5和K2O计,与F比较)+秸秆+腐秆剂(F4/5SD),通过分析作物收获后土壤耕层养分、活性有机碳和微生... 通过2年的小麦-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化肥+秸秆(FS)、化肥+秸秆+腐秆剂(FSD)、磷钾肥减施20%(按P2O5和K2O计,与F比较)+秸秆+腐秆剂(F4/5SD),通过分析作物收获后土壤耕层养分、活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计算土壤不同形态碳素有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等,探讨秸秆促腐还田对沿淮砂姜黑土土壤养分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常规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3.0%、4.6%和10.7%,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效率增加12.0%和11.1%,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提高30.6%;(2)秸秆促腐还田处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7.4%、40.5%和12.4%,土壤活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有效率和可溶性有机碳分别增加12.0%、9.5%和51.3%,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提高了102.3%;(3)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碳素有效率等的相关性较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有显著提高。可见,秸秆促腐还田较常规秸秆还田更利于提高沿淮砂姜黑土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中活性组分含量及其有效率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即使减施磷、钾肥20%,该措施的增肥和培土效果也不会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腐秆剂 土壤养分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砂姜黑土
下载PDF
土壤食细菌线虫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及其对N、P矿化生物固定的影响及机理 被引量:63
11
作者 胡锋 李辉 +1 位作者 谢涟琪 吴珊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14-920,共7页
采用悉生微缩体系,研究了40d 培养期内不添加外源基质条件下食细菌线虫(Protorhabdtis sp.)和细菌(Pseudom onassp.)的相互作用及其对N、P转化的影响。在种植及不种植小麦的土壤中,发现接种... 采用悉生微缩体系,研究了40d 培养期内不添加外源基质条件下食细菌线虫(Protorhabdtis sp.)和细菌(Pseudom onassp.)的相互作用及其对N、P转化的影响。在种植及不种植小麦的土壤中,发现接种线虫后细菌数量显著增加,非根标土壤细菌的增加量又比根际土明显。在种植小麦体系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线虫均比不种作物体系有增加趋势,其中根际土壤线虫种群的提高尤为显著。只加细菌处理中土壤N、P均无净矿化,相反培养前期出现轻微的生物固定。线虫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土壤矿质N、微生物量N 和微生物量P的含量,但对土壤有效P影响很小。这表明线虫活动主要是促进了N的矿化,而P表现出较强的生物固定。文中还分析了线虫捕食对细菌的增殖作用以及线虫——细菌相互作用在N、P矿化和生物固定中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细菌线虫 细菌 相互作用 N P 矿化 生物固定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的分布及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6
12
作者 郭菊花 陈小云 +2 位作者 刘满强 胡锋 李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7-793,共7页
土壤采自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历经22年的肥料定位试验地,各施肥处理为:不施肥(CK)、施N肥(N)、施P肥(P)、施K肥(K)、施N、P肥(NP)、施N、K肥(NK)、施N、P、K肥(NPK)、施双倍N、P、K肥(2NPK)、施N、P、K肥和有机肥(NPK+OM).研究了不同施肥... 土壤采自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历经22年的肥料定位试验地,各施肥处理为:不施肥(CK)、施N肥(N)、施P肥(P)、施K肥(K)、施N、P肥(NP)、施N、K肥(NK)、施N、P、K肥(NPK)、施双倍N、P、K肥(2NPK)、施N、P、K肥和有机肥(NPK+OM).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团聚体分布的影响以及土壤有机C、N在各级团聚体上赋存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有机C、N主要分配在2~0.25 mm的大团聚体上,C/N比随着团聚体粒级的减少而降低;水稻土团聚体的形成与有机C(SOC)密切相关,表现出与'层次性'机制相符的现象;施P、K、NK肥和NPK+OM显著提高大团聚体的含量和团聚体的稳定性;NPK+OM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C、N和各级团聚体上的有机C、N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肥料试验 水稻土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氮
下载PDF
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63
13
作者 王晓龙 胡锋 +2 位作者 李辉 秦江涛 张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3-147,共5页
以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为背景,研究了红壤小流域花生地、花-橘间作、橘园和板栗园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其中0 ̄5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依次为板栗园>橘园>花-... 以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为背景,研究了红壤小流域花生地、花-橘间作、橘园和板栗园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其中0 ̄5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依次为板栗园>橘园>花-橘间作>花生地,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则为板栗园>花生地>花-橘间作地>橘园。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呈现出高度的坡位变异,坡麓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明显高于坡顶和坡中,且这种分异主要反映在0 ̄5cm土层,其中从坡顶到坡麓0 ̄5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幅依次为板栗园(28%)>花生地(24%)>橘园(13%)>花-橘间作地(7%);而土壤微生物量氮为花生地(29%)>橘园(14%)>板栗园(13%)>花-橘间作地(8%)。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容重、含水量、有机碳呈显著相关,而与土壤全磷、有效磷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小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微生物量 坡位分异
下载PDF
蚯蚓堆制处理对牛粪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9
14
作者 李辉 胡锋 +2 位作者 仓龙 陈庆青 何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88-593,共6页
在最适的湿度和接种密度条件下,室内接种赤子爱胜蚓处理未腐熟牛粪,同时以不接种蚯蚓的未腐熟牛粪和自然堆制的腐熟牛粪为对照,研究了蚯蚓堆制处理对牛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赤子爱胜蚓处理显著增加了未腐熟牛粪中矿质氮和速效磷的含... 在最适的湿度和接种密度条件下,室内接种赤子爱胜蚓处理未腐熟牛粪,同时以不接种蚯蚓的未腐熟牛粪和自然堆制的腐熟牛粪为对照,研究了蚯蚓堆制处理对牛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赤子爱胜蚓处理显著增加了未腐熟牛粪中矿质氮和速效磷的含量,提高了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降低了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和脲酶的活性,对蔗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赤子爱胜蚓处理的牛粪中细菌在短期内(15d内)数量显著增加,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变化不明显。蚯蚓处理产物与自然堆制的腐熟牛粪对照相比较,矿质氮和速效钾要高于腐熟牛粪,但速效磷无显著差异;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自然腐熟牛粪;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也高于自然腐熟牛粪,但波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堆制处理 赤子爱胜蚓 牛粪
下载PDF
红壤性水稻土施肥的产量效应及与气候、地力的关系 被引量:62
15
作者 黄欠如 胡锋 +2 位作者 李辉 赖涛 袁颖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6-933,共8页
以23a红壤性水稻土化肥定位试验为对象,探讨了不同施肥措施下水稻产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地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的产量效应均显著受气候的年成变化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气候的季相变化因不同施肥措施而异,对CK、NK、NPKM... 以23a红壤性水稻土化肥定位试验为对象,探讨了不同施肥措施下水稻产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地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的产量效应均显著受气候的年成变化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气候的季相变化因不同施肥措施而异,对CK、NK、NPKM处理影响不大,而对N、NP、NPK处理有强烈的影响;红壤性水稻土基础地力贡献率较稳定,为46.3%,72.0%。随着施肥结构完善,对地力贡献的依赖性表现出NPKM〈NPK〈NK、NP〈N的趋势;各施肥管理水稻平均增产效果表现为NPKM〉NPK〉NK〉NP〉N。连续施用氮(N)肥,增产效果达持续显著水平的年限为17a,钾(K)肥的为98,而磷(P)肥不明显。N肥单施或与P肥、K肥配施,生产稳定性显著下降,且随时间的延长,增产效率均呈线性下降,其下降速率表现出NP〉N〉NK的趋势,至18~218后,产量水平相当或者低于无肥区(CK)。N肥与PK肥配施,可显著提高水稻生产的稳定性和产量,再配施有机肥,水稻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效应 地力贡献 施肥管理 红壤性水稻土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南方地区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66
16
作者 邓绍欢 曾令涛 +4 位作者 关强 李鹏 刘满强 李辉 焦加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26-1333,共8页
调查分析了我国南方地区7个省份冷浸田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筛选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建立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结果表明:冷浸田土壤有机质、全氮、C/N、有效磷与非冷浸田差异显著,分别较非冷浸田高出26.1%、11.2%、12.3%,... 调查分析了我国南方地区7个省份冷浸田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筛选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建立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结果表明:冷浸田土壤有机质、全氮、C/N、有效磷与非冷浸田差异显著,分别较非冷浸田高出26.1%、11.2%、12.3%,低84.6%。冷浸田土壤含水量、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锌、Fe^(2+)、Mn^(2+)、还原性物质总量含量分别较非冷浸田显著高出37.6%、91.5%、108.1%、17.0%、349.5%、143.1%、217.9%;冷浸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低于非冷浸田,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非冷浸田,蔗糖酶活性与非冷浸田相比无显著差异。冷浸田土壤线虫数量为301.9条100 g干土^(-1),显著低于非冷浸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为pH、全氮、有效锰、Fe^(2+)、C/N、线虫数量6个指标,冷浸田土壤质量指数显著低于非冷浸田。研究结果对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土壤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浸田 土壤质量 评价指标 最小数据集 土壤线虫
下载PDF
根际微型土壤动物——原生动物和线虫的生态功能 被引量:57
17
作者 陈小云 刘满强 +2 位作者 胡锋 毛小芳 李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132-3143,共12页
从养分释放、土壤有机碳积累和稳定、根系激素效应、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稳定性、地上部多营养级关系及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概述了根际微型土壤动物(原生动物和线虫)对根际生态功能的影响,特别针对微型土壤动物与微生物和根系的相互作用探... 从养分释放、土壤有机碳积累和稳定、根系激素效应、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稳定性、地上部多营养级关系及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概述了根际微型土壤动物(原生动物和线虫)对根际生态功能的影响,特别针对微型土壤动物与微生物和根系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可能的机制。微型土壤动物的选择取食、主动迁移和代谢分泌行为,不仅贡献根际生态功能,而且对土壤整体及地上部群落有强烈的影响。总之,不考虑根际微型土壤动物与微生物和根系的相互作用,就不可能对根际生态功能和调控机制有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 微型土壤动物 原生动物和线虫 生态功能
下载PDF
四种改良剂对铜和镉复合污染土壤的田间原位修复研究 被引量:58
18
作者 杜志敏 郝建设 +6 位作者 周静 李辉 高倩圆 崔红标 郑学博 马超 梁家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08-517,共10页
研究了石灰、磷灰石、蒙脱石和凹凸棒石对冶炼厂周边Cu、Cd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效果。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作为田间修复植物,采用植物重金属吸收性、土壤重金属化学提取性及土壤溶液重金属浓度变化等作指标来评价修复效果,并研... 研究了石灰、磷灰石、蒙脱石和凹凸棒石对冶炼厂周边Cu、Cd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效果。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作为田间修复植物,采用植物重金属吸收性、土壤重金属化学提取性及土壤溶液重金属浓度变化等作指标来评价修复效果,并研究了黑麦草对Cu、Cd的吸收与土壤、土壤溶液中Cu、Cd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石灰高添加剂量(石灰占污染土壤耕作层质量的0.4%)处理黑麦草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最好,显著降低了重金属毒性,促进了黑麦草的生长及其对重金属的富集;石灰和磷灰石各添加剂量均显著降低了污染土壤交换态Cu含量;石灰、磷灰石和蒙脱石各添加剂量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溶液pH并显著降低了其Cu、Cd浓度。黑麦草地上部、根中Cu浓度与土壤交换态Cu及土壤溶液Cu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剂 重金属 黑麦草 田间修复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红壤线虫数量特征 被引量:49
19
作者 李辉 刘满强 +2 位作者 胡锋 陈小云 何圆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882-1889,共8页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线虫数量的顺序为 :保护荒地 >干扰荒地 >马尾松 >小叶栎 >木荷 >混交林(木荷 -马尾松 )。土壤线虫数量的季节波动明显 :春季和冬季较多 ,秋季居中 ,而夏季极显著少于其它季节 (P<0 .0...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线虫数量的顺序为 :保护荒地 >干扰荒地 >马尾松 >小叶栎 >木荷 >混交林(木荷 -马尾松 )。土壤线虫数量的季节波动明显 :春季和冬季较多 ,秋季居中 ,而夏季极显著少于其它季节 (P<0 .0 1 )。就线虫数量季节变异系数所体现的群落稳定性而言 ,马尾松林地的变异系数最高 (P<0 .0 5 ) ,指示其群落最不稳定。线虫数量在土壤剖面中呈明显的垂直梯度分布。在表层土壤 ,线虫数量与代表碳氮和生物活性水平的土壤质量指标 ,如有机碳、全氮、速效氮磷、微生物量、潜在可矿化碳氮、基础呼吸、酶活性等 ,一般呈极显著正相关 (P<0 .0 1 ) ;而与代表土壤物理性质及交换性能的指标 ,如含水量、容重、颗粒组成、速效钾等一般没有相关性。鉴别分析 (CDA)将不同植被下的样地分为 3组 ,自荒 1和自荒 2为 1组 ,小叶栎、木荷和混交林为 1组 ,而马尾松单独为 1组。总之 ,不同植被恢复下线虫数量的分异初步体现了线虫指示红壤质量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方式 红壤 土壤线虫 季节波动 数量特征
下载PDF
退化红壤不同人工林恢复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44
20
作者 刘满强 胡锋 +2 位作者 李辉 陈小云 何圆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61,共8页
对退化红壤上恢复 1 0 a的 4种人工林 ,即小叶栎 ( Quercuschenii)、木荷 ( Schima superba)、马尾松 ( Pinusmassonina)与木荷 -马尾松的混交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季节动态调查。结果表明 ,不同林地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发生... 对退化红壤上恢复 1 0 a的 4种人工林 ,即小叶栎 ( Quercuschenii)、木荷 ( Schima superba)、马尾松 ( Pinusmassonina)与木荷 -马尾松的混交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季节动态调查。结果表明 ,不同林地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发生了明显分异。节肢动物类群数在各季节一般都是小叶栎最高 ,混交林、木荷居中 ,马尾松最低。节肢动物的个体数总体上仍以小叶栎最高 ,但在夏季 ,马尾松林地由于弹尾目数量爆发而使总个体数最高。节肢动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 ,一般春季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量最高 ,夏季最低 ,夏季高温干旱对节肢动物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而冬季低温对节肢动物的影响不及夏季干热的影响严重。各季节林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皆以螨类为主体 ,占总个体数的 6 0 .2 %~ 91 .7%。弹尾目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季节变化较大 ,但均以马尾松林地为最高。捕食者数量 (蜈蚣和蜘蛛 )在各季节都是小叶栎显著高于其它林地 ( P<0 .0 5 ) ,混交林与木荷比较接近 ,而马尾松最低。在群落多样性指数中 ,丰富度指数 d和密度 -类群指数DG表达的群落差异明显 ,其在不同林地的大小顺序与类群数趋势基本一致 ,而香农指数 H、均匀度指数 J群落之间基本无差异。聚类分析和鉴别分析将不同林地的节肢动物群落分成 4组 ,小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 人工林地 多样性指标 密度-类群指数 生态恢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