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闭锁特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腊月 玉江 +3 位作者 张风霜 陈长云 尹海权 贾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7-479,共13页
利用华北地区1999~2007、2013~2017两期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采用块体负位错模型,分别反演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不同段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分布;结合地表应变结果,综合分析了郯庐断裂带前后两期的变形差异特征,并探讨了其与日... 利用华北地区1999~2007、2013~2017两期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采用块体负位错模型,分别反演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不同段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分布;结合地表应变结果,综合分析了郯庐断裂带前后两期的变形差异特征,并探讨了其与日本3·11地震间的可能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地震后,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郯城以北的段落闭锁程度有所减弱,中南段东部地区主张应变率增强,处于拉张状态;日本大地震的发生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应变积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2013~2017最新一期反演结果显示莒县以北断层闭锁程度仍较高,闭锁深度较深,为右旋挤压亏损,是1668年郯城地震的未破裂段;莒县以南到泗洪附近断层闭锁程度较低,无滑动亏损积累;泗洪以南到嘉山段断层闭锁程度较高,是历史地震的未破裂段,同时该地区小震不活跃,易于应力积累,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断层闭锁 滑动亏损 应变积累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基于跨断层测量的鲜水河断裂带现今活动特征及其与强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腊月 季灵运 +1 位作者 玉江 占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9-750,814,共12页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30多年的跨断层观测资料,基于断层三维运动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及其与周边几次强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在观测期内(1982—2015年)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各段落的活...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30多年的跨断层观测资料,基于断层三维运动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及其与周边几次强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在观测期内(1982—2015年)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各段落的活动速率都不相同,其中炉霍段、道孚段的活动速率大于乾宁段,乾宁段趋于闭锁状态;断层活动参数时间序列曲线具有较明显的线性运动特征,但在个别时段内会出现偏离直线的加速或转折变化.此外,断层三维活动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断层水平走滑量和水平张压量的主成分和综合指标在2001年、2006年、2010年和2012年分别出现趋势性转折和破趋势的异常变化,断层垂直升降量第一主成分在2013年也出现了相对小幅转折变化,这些异常变化可能与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2008年汶川MS8.0、2010年玉树MS7.1和2013年芦山MS7.0等地震有关,属于这几次大震的前兆、同震或震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跨断层测量 断层活动参数 主成分分析 地震前兆
下载PDF
首都圈中强震前后视应力时空演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岳晓媛 武安绪 +3 位作者 冯刚 武敏捷 腊月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9-131,共13页
选用首都圈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震波形资料,利用近震源Brune模式计算首都圈地区2002年至今ML≥2.0地震的视应力值,探讨了震源参数的标度关系,最终选取2.0≤ML≤2.9地震对首都圈地区2002年以来中强地震前视应力的时空异常变化特征进行详... 选用首都圈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震波形资料,利用近震源Brune模式计算首都圈地区2002年至今ML≥2.0地震的视应力值,探讨了震源参数的标度关系,最终选取2.0≤ML≤2.9地震对首都圈地区2002年以来中强地震前视应力的时空异常变化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都圈中强地震前,多次地震出现显著的视应力高值异常,且地震多发生在视应力高值异常区域附近。同时与波速比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印证了异常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由此可见,分析识别首都圈地区的应力状态可以为该地区中强震的危险性提供判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应力时空变化 高值异常 首都圈地区
下载PDF
山西断裂带断层现今活动特征及与中强震关系浅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腊月 许明元 +4 位作者 何庆龙 刘文龙 刘辛中 孙启凯 杜雪松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3-151,共9页
断层的运动方式与滑动速率是断层活动性分析的主要内容,本文利用山西地区的10处跨断层流动场地和4处定点台站的观测资料,计算了断层垂直升降累积量、断层垂直活动速率,定量地给出断层现今活动性质与背景活动方式,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方... 断层的运动方式与滑动速率是断层活动性分析的主要内容,本文利用山西地区的10处跨断层流动场地和4处定点台站的观测资料,计算了断层垂直升降累积量、断层垂直活动速率,定量地给出断层现今活动性质与背景活动方式,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所有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给出区域内断层活动的总体活动水平。结果表明:山西断裂带大多数断层活动为张性正断层活动,南部断层累积活动量较大,中北部相对较小。断层垂直活动速率综合指标反映出山西断裂带断层总体活动具有较好的趋势性特征,活动规律明显,并且在中强地震前出现显著异常变化,其与山西地区及周边的5.0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对应。断层活动在2013年又一次出现了破趋势的异常变化,本文认为对此应引起注意并加强跟踪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裂带 断层活动 跨断层形变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跨断层与GPS地壳形变数据联合反演鲜水河断裂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9
5
作者 尹海权 郭祥云 +3 位作者 常明 占伟 腊月 徐东卓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87-2499,共13页
为了探索GPS和跨断层地壳形变数据联合反演效果,本文以鲜水河断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9~2007期,2009~2013期和2013~2017期中国大陆GPS水平速度场数据,使用贝叶斯反演方法,以跨断层数据为先验条件,估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主要为鲜水河... 为了探索GPS和跨断层地壳形变数据联合反演效果,本文以鲜水河断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9~2007期,2009~2013期和2013~2017期中国大陆GPS水平速度场数据,使用贝叶斯反演方法,以跨断层数据为先验条件,估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主要为鲜水河断裂)的断层运动速率。发现增加跨断层数据后,反演图像的近场和远场速率区别更加显著,不同期次的断层活动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是,本方法在震前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在汶川地震前部分跨断层场地的逆向走滑特征很难表现出来,对于地震预测预报也很难起到优势作用,但从反演效果上来看,可以更直观的反映断层在近场和远场上的速率差异以及地震后断层运动速率的分段特征。最终根据上述研究方法认为鲜水河断裂带在汶川地震后,经过多年的应力调整,目前左旋走滑速率已经基本恢复到震前状态,鲜水河断裂南段持续拉张趋势,川滇菱形块体的顺时针旋转作用持续加强,鲜水河断裂的道孚段和磨西段存均在一定的走滑速率亏损,应注意这两个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以及这两个地区地震危险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跨断层 GPS 数据融合 断裂活动性
下载PDF
华北地区跨断层前兆异常特征综述 被引量:8
6
作者 曹建玲 贾晓东 +1 位作者 腊月 畅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75,共15页
本文对《中国震例》系列书籍及期刊所记录的华北地区存在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的震例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华北地区不同区域跨断层前兆异常特征。首都圈地区3次6级以上地震之前1-3年,围绕震中会出现10-30项跨断层形变异常,其中超过8成异常场... 本文对《中国震例》系列书籍及期刊所记录的华北地区存在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的震例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华北地区不同区域跨断层前兆异常特征。首都圈地区3次6级以上地震之前1-3年,围绕震中会出现10-30项跨断层形变异常,其中超过8成异常场地位于距震中100km范围以外,有7-8成的异常测项表现为趋势的加速或转折变化,异常幅度集中在1-3mm,在异常发展过程中或者在加速达到峰值后恢复过程中发震。随着震级的降低,近场跨断层异常增加,对于5-6级左右地震,无论远场近场均会出现2-8项水准异常,而5级以下地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只有1-2项且主要分布在近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形变 震前异常 中国震例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川滇主要断裂带近期运动变化及与地震活动关联性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峡 马瑾 +3 位作者 杜雪松 朱爽 腊月 孙东颖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6-719,共14页
汶川地震发生于巴颜喀拉、华南和川滇菱形块体"三联点"附近,对周边块体和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也即块体边界带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基于最新得到的1999~2007、2009~2011和2011~2013年GPS复测结果,利用二维有限元接触模型和"块体加载"方... 汶川地震发生于巴颜喀拉、华南和川滇菱形块体"三联点"附近,对周边块体和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也即块体边界带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基于最新得到的1999~2007、2009~2011和2011~2013年GPS复测结果,利用二维有限元接触模型和"块体加载"方法,模拟强震前后断裂带的运动与受力变化.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为低速运动但挤压应力快速积累,汶川地震后巴颜喀拉、滇西南、菱形块体向E-SSE逃逸增强,龙门山断裂带右旋、挤压运动速率和压应力年积累量最高值分别为震前的4.5、2.1和2.5倍.鲜水河南段、安宁河、则木河、大凉山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挤压应力快速积累,并形成横跨川滇中部沿NE向展布的挤压应力增强带.鲜水河断裂带中部拉张增强并出现短暂反向.上述变化与该区同期中强地震分布关系密切,揭示出地震活动空间迁移与块体运动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汶川地震 构造块体 有限元分析 断层
原文传递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典型强震震前跨断层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陈长云 郑智江 +1 位作者 腊月 畅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60,共14页
基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18个不同震级的典型震例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结合《中国震例》已有研究结果,定性分析了各地震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的类型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于8.0级以下地震,震前2-3年异常数量明显增多、震... 基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18个不同震级的典型震例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结合《中国震例》已有研究结果,定性分析了各地震震前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的类型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于8.0级以下地震,震前2-3年异常数量明显增多、震前1-1年半左右异常达到峰值、震前部分场地异常恢复的特征对区域强震预测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中期或短期前兆意义;震前跨断层场地异常震中距和异常类型对强震震级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无论是跨断层异常类型、空间分布,还是异常的时间进程特征均与区域强震发生地点没有显著的统计关系。汶川MS8.0地震前出现趋势异常多、中短期异常较少、外围异常多和中心异常少的特征;异常最早出现在7-8年前,震前3年左右明显增加,震前部分异常恢复;异常以趋势异常和速度变化为主,没有破年变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形变 地震预测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
下载PDF
2022年门源M6.9地震前孕震区跨断层形变异常特征及其机理 被引量:2
9
作者 陈长云 +1 位作者 腊月 周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共14页
跨断层形变测量在寻找地震前兆信息和强震预测预报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青海门源M6.9地震前,祁连山-海原断裂带上的跨断层短水准资料有着显著的前兆异常。本文基于截至2021年12月的跨断层短水准资料,利用时序分析法、形变异常... 跨断层形变测量在寻找地震前兆信息和强震预测预报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青海门源M6.9地震前,祁连山-海原断裂带上的跨断层短水准资料有着显著的前兆异常。本文基于截至2021年12月的跨断层短水准资料,利用时序分析法、形变异常强度分析法和垂直形变累积率分析法等,提取震前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震前中短期断层活动情况及其变形机理。结果表明,在NE-SW向挤压和NW-SE向水平剪切共同作用的动力学背景下,震源区垂直形变趋势累积处于高值,具有一定的应变能累积背景;在震前5年时间,靠近震中的断层运动发生偏离线性的“迟滞”现象,且在震前2年内异常空间分布具有向震中迁移集中的特征,表征靠近震源区地壳应力快速积累,应力局部化增强;震前半年内,距离震中60~120 km范围多个场地表现为一致性的、与挤压受力背景相反的张性异常变化,这种异常现象指示近震区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发生微动态调整、断层局部出现预滑动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门源M6.9地震 跨断层形变 异常特征 断层活动 形变机理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应变积累特征及强震危险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辛中 张风霜 +1 位作者 马伶俐 腊月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87-693,共7页
基于川滇地区2013~2018年GNSS速度场结果,解算区域地表应变率场,分析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地表应变特征,反演其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并重点分析芦山地震后该区域的深部应变积累程度。结合已有历史地震破裂及断层库仑应力结果,... 基于川滇地区2013~2018年GNSS速度场结果,解算区域地表应变率场,分析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地表应变特征,反演其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并重点分析芦山地震后该区域的深部应变积累程度。结合已有历史地震破裂及断层库仑应力结果,综合分析芦山地震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不同段的强震危险性。结果表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呈现出明显的左旋应变积累特征,三岔口地区剪切应变积累速率最大,最大量值为3.5×10^(-8)/a;同时,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还表现出NS-NE向的拉张和近EW-NW向的挤压变形,康定-石棉段EW向挤压应变率最高,为-3×10^(-8)/a;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EW向挤压应变率为-2×10^(-8)/a~-3×10^(-8)/a,而小江断裂带由北至南挤压变形逐渐减缓,东川以南转为拉张变形;断层闭锁反演结果与GNSS应变率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样反映出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左旋剪切应变兼局部挤压或拉张的应变积累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鲜水河断裂带道孚-八美段、康定以南的磨西至安宁河断裂带及小江断裂带的巧家-东川段、宜良-建水段具有较高的闭锁程度和左旋滑动亏损速率,是强震危险性较高的段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 GNSS 断层闭锁 滑动速率亏损 应变积累
下载PDF
丽江与芦山两次M_(S)7.0地震震例回溯研究及亚失稳特征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腊月 尹海权 +2 位作者 马伶俐 智蓉 张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1-472,共12页
基于川滇地区的跨断层观测资料,采用多种形变分析方法,针对川滇地区监测状况较好的1996年丽江、2013年芦山两次M_(S)7.0地震开展震例回溯研究,并以亚失稳理论及实验室结果为指导,归纳总结跨断层观测获得的断层运动在亚失稳阶段的时空变... 基于川滇地区的跨断层观测资料,采用多种形变分析方法,针对川滇地区监测状况较好的1996年丽江、2013年芦山两次M_(S)7.0地震开展震例回溯研究,并以亚失稳理论及实验室结果为指导,归纳总结跨断层观测获得的断层运动在亚失稳阶段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可能的表现形式,寻找区域范围内断层运动协同化现象,探索地震进入亚失稳状态的跨断层识别标志。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前,震源区在震前数年主要表现为弱变形的状态,可能是孕震晚期发震断层闭锁、断层近场应力应变积累趋于极限的表现。震源区边缘附近300 km范围内在震前数月至3年出现显著的断层形变异常,断层活动具有协同化现象,但仅个别跨断层场地观测到了与实验室岩石破裂失稳过程类似的图像,大多数场地仅仅观测到了稳态(线性阶段)、亚稳态(偏离线性阶段)特征,亚失稳态特征并不清晰,分析可能与跨断层场地所处的构造位置及观测周期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M_(S)7.0地震 芦山M_(S)7.0地震 跨断层观测 震例回溯 亚失稳特征 川滇地区
下载PDF
基于跨断层和GPS资料综合分析张渤带运动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长云 贺建明 +1 位作者 腊月 杜龙 《华南地震》 2016年第3期17-28,共12页
基于传统跨断层测量监测断层活动的计算公式、主成分分析法以及GPS跨断层剖面方法分别计算了张渤带及其邻区主要断裂的运动特征。结果显示跨断层资料反映的断层近场变形特征沿张渤带各次级断裂以压性运动为主,与张渤带斜交的NE走向断裂... 基于传统跨断层测量监测断层活动的计算公式、主成分分析法以及GPS跨断层剖面方法分别计算了张渤带及其邻区主要断裂的运动特征。结果显示跨断层资料反映的断层近场变形特征沿张渤带各次级断裂以压性运动为主,与张渤带斜交的NE走向断裂以张性运动为主,部分测线不同时段会出现相反的运动性质。GPS观测资料表明NW走向的张渤带次级断裂以左旋走滑兼挤压运动特征为主,与张渤带斜交的NE走向的断裂以正断张性运动为主。各断层反映的张/压性质与利用震源机制解获得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张应力方向较为一致。GPS资料结果显示:张渤带各次级断裂的平行断层的滑动速率介于0.5-1.5mm/a之间,垂直断层走向的挤压速率,除廊坊-武清断裂和蓟运河断裂外,其它次级断裂的速率〈0.8 mm/a;基于跨断层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获取张渤带及其邻区断裂运动综合运动指标表明区内断裂垂直运动速率〈1.5 mm/a,与跨断层资料逐条断裂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总体来看,整个张渤带及其邻区断层活动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渤带 跨断层观测 断层活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下载PDF
首都圈地区震源机制解综合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武敏捷 武安绪 +4 位作者 徐平 林向东 董鸿燕 辛雪侠 腊月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3-401,共9页
对首都圈地区2002年1月~2010年6月619个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且依据区域构造特征将首都圈划分为3个区域,用聚类统计方法中的最长距离法对各分区的机制解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了各分区的构造应力张量特征... 对首都圈地区2002年1月~2010年6月619个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且依据区域构造特征将首都圈划分为3个区域,用聚类统计方法中的最长距离法对各分区的机制解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了各分区的构造应力张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首都圈地区震源机制解P轴方位的优势分布为NNE-NEE向,T轴方位的优势分布为NNW-NWW向,绝大多数地震震源处的应力场以水平作用为主,破裂以水平走滑为主。首都圈西部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NE75°,中部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NE62°,东部最大主压应力方位近EW向,区域构造应力场以水平向挤压为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系统聚类 应力张量 首都圈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地区地壳垂直形变演化特征及断裂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启凯 何庆龙 腊月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8-445,共8页
基于华北北部地区3期复测区域精密水准及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计算得出1985—2015年多个时间段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并结合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分析区域内主要断裂的活动性,明确该区域的整体地壳垂直形变演化趋势及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 基于华北北部地区3期复测区域精密水准及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计算得出1985—2015年多个时间段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并结合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分析区域内主要断裂的活动性,明确该区域的整体地壳垂直形变演化趋势及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除强下沉区外,华北北部地区以继承性运动为主,太行山山前构造带以西总体上升,华北平原下沉,燕山块体较为稳定。张家口—渤海构造带西段总体活动水平较低,山西断陷带中北段断裂总体以张性正断层活动为主,两条断裂相交错区域是垂直形变高梯度集中区,且中强地震发生频次相对较高,需持续和重点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形变 断裂活动性 高梯度 地震活动性 华北北部地区
下载PDF
北京及周边地区跨断层形变站网评估
15
作者 刘琦 腊月 胡乐银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1-502,共12页
为掌握北京及周边地区跨断层形变观测场地目前的效能情况,从而实现准确研判该区域地震危险性,降低未来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风险,综合考虑跨断层场地监测条件和地震预测效能两方面设计了观测站网评估方案,分别从场地监测环境、监测有效性... 为掌握北京及周边地区跨断层形变观测场地目前的效能情况,从而实现准确研判该区域地震危险性,降低未来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风险,综合考虑跨断层场地监测条件和地震预测效能两方面设计了观测站网评估方案,分别从场地监测环境、监测有效性、地下水位变化及地表沉降影响、场地预测配套性、最优预测指标效能和区域变形配套性等方面开展研究,给出了北京及周边地区跨断层形变站网的综合评估结果及后续站网优化建议。结果表明:①目前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跨断层场地对区域内大多数主要断层具有较好的监测能力和地震预测效能,但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裂上多数观测场地监测条件相对较差,预测效能普遍偏低,建议选择该断裂的其它位置补充新建若干观测场地。②除了断裂构造,区域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也对观测场地效能有重要影响,后续新场地选址时需要重点考虑这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观测 地震预测效能 监测条件 地下水位 构造环境 北京
下载PDF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断层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辛中 刘志广 +1 位作者 朱爽 腊月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3-261,共9页
利用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的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计算了断层活动累积量,定量研究了断层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活动特征,然后采用断层活动总体状态参量R(t)值对断层总体活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宁河-... 利用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的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计算了断层活动累积量,定量研究了断层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活动特征,然后采用断层活动总体状态参量R(t)值对断层总体活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在观测期内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兼具逆冲活动;断层总体活动状态参量R(t)显示,断层整体活动的不稳定性与强震有关,断层活动不稳定时,地震活动也较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 跨断层测量 断层活动性 R(t)值 地震活动 R(t)
下载PDF
利用水准测量数据分析芦山M_S7.0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应变积累 被引量:3
17
作者 宋成科 腊月 +5 位作者 孟庆筱 郑宇 管见 夏峰 周海涛 进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7-241,333,共5页
利用2010年和2013年两期一等水准测量数据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芦山MS7.0地震前的应变积累。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的发生明显加速了该区域应变积累的过程,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主要断层区域垂直形变速率为6-9 mm/a,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 利用2010年和2013年两期一等水准测量数据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芦山MS7.0地震前的应变积累。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的发生明显加速了该区域应变积累的过程,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主要断层区域垂直形变速率为6-9 mm/a,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加速了此次芦山地震的孕育过程;靠近鲜水河断裂带区域垂直形变速率为1-5 mm/a,低于汶川地震前的隆升速度。(2)芦山地震并未释放该区域长期积累的应变能,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仍然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积累 水准测量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芦山MS7.0地震
下载PDF
断层协调比方法在云南地区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智蓉 付虹 +1 位作者 洪敏 腊月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4,共9页
采用断层协调比方法,对云南省内所有跨断层场地进行了计算,利用3倍标准差为阈值,统计分析协调比参数单测点单项异常、单测点和多测点准同步异常与云南省内M≥6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测点协调比准同步异常与云南省内M≥6地震有很好的对... 采用断层协调比方法,对云南省内所有跨断层场地进行了计算,利用3倍标准差为阈值,统计分析协调比参数单测点单项异常、单测点和多测点准同步异常与云南省内M≥6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测点协调比准同步异常与云南省内M≥6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研究时段内出现的14次准同步异常后的1~16个月统计范围内,均有M≥6地震发生,无一虚报,且对应地震集中分布于川滇菱形块体内,占比64%。因此,跨断层多测点协调比准同步异常可作为年度判定指标运用于日常数据跟踪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跨断层测量 协调比异常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断层蠕变观测与地震 被引量:2
19
作者 腊月 胡乐银 +1 位作者 马伶俐 宋成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21-1125,共5页
利用断层蠕变观测数据,采用断层运动学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研究鲜水河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并探讨其与断裂带附近中强震孕育-发生及周边大尺度强震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1)鲜水河断裂带现今构造运动以左旋走滑为主,但错动方式... 利用断层蠕变观测数据,采用断层运动学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研究鲜水河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并探讨其与断裂带附近中强震孕育-发生及周边大尺度强震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1)鲜水河断裂带现今构造运动以左旋走滑为主,但错动方式并不唯一,在个别时段也出现短暂的右旋走滑。此外,鲜水河断裂带还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2)鲜水河断裂带断层蠕变观测在白玉M_S5.5地震、雅江M_S6.0地震、汶川M_S8.0地震、芦山M_S7.0地震以及康定M_S6.3地震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形变异常,属于这几次地震的前兆反应,而鲜水河断裂带于2001年底开始的大幅度拉张运动,主要是受2001-11-14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震后大区域应力场调整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断层蠕变观测 断层活动参数 主成分分析 形变异常
下载PDF
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运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晓 郑洪艳 +1 位作者 腊月 张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1-567,共7页
利用1980~2019年跨断层形变资料,基于断层三维运动模型和改进的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运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1)鲜水河断裂带总体呈左旋拉张运动,并具有明显的分段差异性运动特征;则木河断裂带具有正-逆断... 利用1980~2019年跨断层形变资料,基于断层三维运动模型和改进的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运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1)鲜水河断裂带总体呈左旋拉张运动,并具有明显的分段差异性运动特征;则木河断裂带具有正-逆断阶段性变化特征;滇南和滇西北主要表现为拉张运动。2)断层三维累积活动量与改进的灰色关联度综合指标对断裂附近6级以上地震均具有明显的震前异常及震后趋势转折变化,可能与断裂附近强震孕育-发生、同震及震后调整等影响有关。3)通过分析跨断层综合指标可知,川滇地区需重点关注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则木河断裂带及滇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跨断层 灰色关联度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