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评估草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提升其碳汇能力对于深入认识国家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文献,本文总结了我国草地碳汇大小、空间格局及其未来趋势,并提出了提升草地碳汇的可能途径。结果发现,...准确评估草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提升其碳汇能力对于深入认识国家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文献,本文总结了我国草地碳汇大小、空间格局及其未来趋势,并提出了提升草地碳汇的可能途径。结果发现,不同研究对我国草地碳源汇特征的估算差异较大,大小介于-3.4~17.6 Tg C year^(-1)(1 Tg=10^(12)g),中值为13.0 Tg C year^(-1)。模型预测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草地碳汇呈增加趋势,由1970s—2010s的12.8 Tg C year^(-1)(不同研究结果的范围:-3.6~18.0 Tg C year^(-1))增加至2050s的29.0 Tg C year^(-1)(10.3~50.0 Tg C year^(-1))。通过构建退化草地恢复技术体系、加强重大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区和人工草地建设、利用碳汇植物提升荒漠化草地碳汇、以及实施有效的生态奖补政策等手段,有望进一步提升草地固碳能力。未来亟需在草地碳通量长期联网观测、碳循环关键过程对全球变化响应和反馈机制、数据—模型融合等方面加强研究,以降低草地碳汇估算中的不确定性。此外,还需加强草地退化和恢复过程中碳循环观测和模拟研究,从而针对性地恢复退化草地碳汇功能,为我国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展开更多
文摘准确评估草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提升其碳汇能力对于深入认识国家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文献,本文总结了我国草地碳汇大小、空间格局及其未来趋势,并提出了提升草地碳汇的可能途径。结果发现,不同研究对我国草地碳源汇特征的估算差异较大,大小介于-3.4~17.6 Tg C year^(-1)(1 Tg=10^(12)g),中值为13.0 Tg C year^(-1)。模型预测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草地碳汇呈增加趋势,由1970s—2010s的12.8 Tg C year^(-1)(不同研究结果的范围:-3.6~18.0 Tg C year^(-1))增加至2050s的29.0 Tg C year^(-1)(10.3~50.0 Tg C year^(-1))。通过构建退化草地恢复技术体系、加强重大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区和人工草地建设、利用碳汇植物提升荒漠化草地碳汇、以及实施有效的生态奖补政策等手段,有望进一步提升草地固碳能力。未来亟需在草地碳通量长期联网观测、碳循环关键过程对全球变化响应和反馈机制、数据—模型融合等方面加强研究,以降低草地碳汇估算中的不确定性。此外,还需加强草地退化和恢复过程中碳循环观测和模拟研究,从而针对性地恢复退化草地碳汇功能,为我国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