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男性运动员睡眠障碍的神经机制探究:基于复杂网络模型
1
作者 秦陇 车开萱 +2 位作者 Charles JSteward 赵丽 周越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0,共10页
目的:通过使用无目标不加权及目标加权的复杂网络模型方法,分析睡眠障碍运动员睡前神经机能状态与睡眠质量的复杂作用方式,揭示运动员发生睡眠障碍的神经机能状态特征。方法:在睡眠实验室内使用多导睡眠仪监测14名男性睡眠障碍运动员4... 目的:通过使用无目标不加权及目标加权的复杂网络模型方法,分析睡眠障碍运动员睡前神经机能状态与睡眠质量的复杂作用方式,揭示运动员发生睡眠障碍的神经机能状态特征。方法:在睡眠实验室内使用多导睡眠仪监测14名男性睡眠障碍运动员4晚完整睡眠,并在睡前使用便携式脑电仪、超慢波涨落潮技术、Polar H10心率胸带和心境状态量表,分别测试或评估中枢机能状态、脑内神经递质水平、自主神经状态以及情绪状态。基于测试数据分别建立无目标不加权,以及以睡眠质量为目标的加权复杂网络模型。结果:1)无目标不加权的复杂网络模型中,介数中心性结果提示,慌乱、精力和愤怒情绪、α抑制%、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所占百分比(PNN50)、平均R-R间隔、平均心率(MHR)和睡眠总时间是此网络的关键影响节点。特征向量中心性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指标中除PNN50、NE和MHR外,抑郁、紧张和疲劳情绪与其他指标仍是网络的重要连接节点。2)在以睡眠质量为目标的加权复杂网络模型中,目标介数中心性结果发现,情绪状态在到达睡眠质量指标的最短路径中出现频率最高(48.57%),其次神经递质和睡眠指标频率相同(14.29%),而中枢神经机能状态和自主神经状态出现的频率最低(11.43%)。目标特征向量中心性结果表明,情绪状态成为影响睡眠质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出现频率为82.86%,其次是自主神经状态出现频率为8.57%,而中枢神经机能状态、神经递质和睡眠指标出现频率相同(2.86%)。结论:运动员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为总时长短,睡眠期间觉醒时间长导致睡眠效率低。复杂网络模型方法揭示了情绪(主要为消极情绪)是睡眠质量低和睡眠障碍发生的主要影响节点和关键因素,其中愤怒、慌乱情绪与脑内神经递质(5-HT和DA)、中枢疲劳程度相关,中枢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质量 情绪状态 神经系统 复杂网络模型
下载PDF
冬训备赛期间优秀雪车运动员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2
作者 秦陇 张亮 +1 位作者 博雅 周越 《体育科研》 2022年第2期31-38,共8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监测雪车运动员完整睡眠过程、睡前自主神经状态和心境状态(POMS),探究雪车运动员冬训备赛期间,睡前自主神经和POMS对睡眠质量的具体影响,为解决雪车运动员睡眠问题提供合理的方案。方法:研究对象为8名国际级健将雪车运... 目的:本研究通过监测雪车运动员完整睡眠过程、睡前自主神经状态和心境状态(POMS),探究雪车运动员冬训备赛期间,睡前自主神经和POMS对睡眠质量的具体影响,为解决雪车运动员睡眠问题提供合理的方案。方法:研究对象为8名国际级健将雪车运动员。使用空气垫式睡眠监测仪监测睡眠完整过程,Polar心率胸带和Ignite手表监测睡前自主神经,POMS量表评价心境状态。对睡眠状态、自主神经和POMS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概要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雪车运动员睡眠质量与正常成年人相比,睡眠潜伏期偏长,浅睡眠占比过多,深睡眠占比过少,睡前交感神经占主导作用,消极情绪较多。经相关分析发现,总睡眠时长与疲劳值呈高度正相关;浅睡眠占比与副交感神经指数、RR间期(2个QRS波中R波之间的时间)连续差值的均方根、精力值呈高度负相关,与交感神经指数和平均心率呈高度正相关;觉醒期占比与低频功率(LF)呈高度正相关,与慌乱值呈高度负相关;睡眠潜伏期与高频功率(HF)呈极高度负相关,与LF/HF呈高度正相关。结论:雪车运动员冬训备赛期间的睡眠质量存在睡眠潜伏期长、浅睡眠占比过多、深睡眠占比过少的问题,可能与睡前交感神经占主导作用及消极情绪较多有一定关系。建议雪车运动员调整睡前自主神经状态,同时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疏导,以此提高睡眠质量,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质量 自主神经 心率变异性 心境状态 雪车运动员
下载PDF
HRV与EEG生物反馈训练对中枢疲劳运动员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秦陇 车开萱 +3 位作者 施明强 韩艳丽 迟立忠 周越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20,33,共8页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heart rate variability biofeedback,HRV-BF)和脑电生物反馈(electroencephalogram-biofeedback,EEG-BF)训练对中枢疲劳运动员神经机能状态和心境状态的作用及差异。方法:采用随机交叉实验设计,以14名国...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heart rate variability biofeedback,HRV-BF)和脑电生物反馈(electroencephalogram-biofeedback,EEG-BF)训练对中枢疲劳运动员神经机能状态和心境状态的作用及差异。方法:采用随机交叉实验设计,以14名国家二级及以上的中枢疲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个阶段进行为期15天、共8次的HRV-BF和EEG-BF训练,中间设置15天洗脱期。在每个训练阶段前后使用EEG诱导试验评价中枢机能状态;使用超慢波涨落潮技术测定脑内神经递质;通过Polar H10心率胸带测量HRV,用于评价自主神经状态;使用GMCS-FYS反应时测试仪测量反应时;使用心境状态量表评价心境状态。结果:1)在中枢疲劳状态方面,HRV-BF和EEG-BF训练后脑电波θ/β,中枢疲劳等级均显著降低(P<0.01)。2)在神经递质方面,HRV-BF和EEG-BF训练后5-羟色胺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HRV-BF训练后多巴胺水平显著提高(P<0.01),且5-羟色胺水平(P<0.05)和多巴胺水平(P<0.01)的变化均显著大于EEG-BF训练。3)在自主神经方面,HRV-BF训练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副交感神经作用减弱,而EEG-BF没有显著效果。4)在反应时方面,HRV-BF和EEG-BF训练后反应速度均显著提升(P<0.05)。5)在心境状态方面,2种训练后积极情绪水平均显著提升,抑郁(HRV-BF:P<0.05;EEG-BF:P<0.01)和情绪纷乱值(P<0.01)显著降低;2种训练方式的不同结果是,HRV-BF训练后疲劳感(P<0.01)和慌乱值(P<0.05)显著降低,而EEG-BF训练后愤怒值(P<0.01)显著降低。结论:HRV-BF和EEG-BF训练都能改善中枢疲劳运动员的中枢疲劳程度,降低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提高反应速度,并且提升积极情绪水平,而HRV-BF训练对脑内神经递质和自主神经的作用更为明显。2种训练可从不同方面改善消极情绪,这可能与中枢神经机能状态的提高有关。因此,选择适宜的生物反馈训练能够改善运动员不同情况的神经疲劳状态,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变异性 脑电 生物反馈 中枢疲劳 神经递质 自主神经 心境状态
下载PDF
优化运动表现的营养策略——周期化营养
4
作者 车开萱 秦陇 +1 位作者 杨俊超 邱俊强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39-748,共10页
周期化营养起源于周期化训练,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战略性地实施营养干预,以支持和增强特定的训练适应能力,以及特异性的运动表现。周期化营养策略侧重于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CHO)和脂肪周期化,主要包括“高训”(training with high... 周期化营养起源于周期化训练,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战略性地实施营养干预,以支持和增强特定的训练适应能力,以及特异性的运动表现。周期化营养策略侧重于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CHO)和脂肪周期化,主要包括“高训”(training with high-carbohydrate availability,高CHO可用性训练)策略、“低训”(training with low-carbohydrate availability,低CHO可用性训练)策略和“低训高赛”(fat adaptation with carbohydrate restoration,脂肪适应与CHO恢复相结合)策略。本文通过总结不同CHO可用性在实现训练适应和优化运动表现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机制发现:在训练或比赛涉及更高强度的工作量/技战术以及需要最佳运动表现时,有必要使用“高训”策略提供高质量的输出和/或最大化的恢复;而基于中低强度运动的训练负荷可能不需要高CHO可用性的支持。“低训高赛”策略对运动表现的益处适用于特定的情况或个体,尽管会带来高强度运动能力的受损,但在定期训练计划中,周密整合“低训”策略将有助于上调细胞信号传导,在促进机体产生训练适应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为未来运动员在运动营养实践方面,依据不同营养目标以及针对不同训练/比赛阶段,优先选择何种CHO可用性周期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化营养 高CHO可用性 低CHO可用性 训练适应 运动表现
下载PDF
后激活增强效应提高运动员无氧运动表现的神经机制研究
5
作者 秦陇 王瑾月 +4 位作者 车开萱 施明强 彦锦 周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52-358,共7页
目的:通过比较后激活增强效应(PAP)诱导热身与常规热身(定量自行车骑行)后的无氧运动表现、脑电信号(EEG)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特点,从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角度,探讨PAP热身提高无氧运动表现的神经机制。方法:实验对象为12名某... 目的:通过比较后激活增强效应(PAP)诱导热身与常规热身(定量自行车骑行)后的无氧运动表现、脑电信号(EEG)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特点,从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角度,探讨PAP热身提高无氧运动表现的神经机制。方法:实验对象为12名某大学体能班男性运动员。首先测量PAP诱导热身时的能量消耗,根据结果设置强度相同的常规热身方案。实验设计为均衡随机交叉自身对照。运动员按随机顺序前后间隔3天,完成85%1RM负重半蹲3次、间歇1分钟、重复3组为诱导强度的PAP热身或常规热身,以及两种热身后4~8分钟内的EEG及HRV等指标的测试,并在第8分钟进行Wingate 30s无氧功测试。结果:与常规热身相比,PAP诱导热身后最大无氧功率(PAP热身:11.53±1.30 W/kg;常规热身:10.70±0.75 W/kg)和平均无氧功率(PAP热身:8.36±0.72 W/kg;常规热身:8.08±0.77 W/kg)显著提高(P<0.05),达峰值功率时间(PAP热身:3502.36±1675.48 ms;常规热身:5274.82±2364.31 ms)显著缩短(P<0.05)。PAP热身后间歇第8分钟最大无氧功率的提高与7~8分钟内α1(r=0.801,P<0.01)、α2(r=0.759,P<0.01)以及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0.783,P<0.01)的增加呈正相关关系,达峰值功率时间的缩短与高频功率的提高呈负相关关系(r=-0.705,P<0.05)。结论:与常规热身方式相比,PAP诱导热身后8分钟时的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显著提升,最大功率的提高和达峰值功率时间的缩短与其热身后大脑唤醒水平和注意力的提高以及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后体能储备的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激活增强效应 中枢神经 自主神经 无氧运动 神经生理机制
下载PDF
改变步频对无氧阈跑速下能量消耗、表面肌电和步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秦陇 周越 王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6期4153-4159,共7页
背景:长跑训练中流行的观点是通过提高步频可以提高跑步效率,这需要多方面的科学评价及研究。目的:通过比较个体无氧阈强度下自选步频与改变步频后机体的心率、摄氧量、表面肌电和步态特征的变化,探究改变步频对跑者产生的影响,为提高... 背景:长跑训练中流行的观点是通过提高步频可以提高跑步效率,这需要多方面的科学评价及研究。目的:通过比较个体无氧阈强度下自选步频与改变步频后机体的心率、摄氧量、表面肌电和步态特征的变化,探究改变步频对跑者产生的影响,为提高跑步效率提供科学策略。方法:选择12名男性马拉松跑步爱好者。在试验开始前,首先通过跑台递增负荷试验进行有氧能力测试,得到跑者的通气无氧阈及无氧阈速度。在正式试验开始后,采用随机交叉设计,在无氧阈跑速下,进行自选步频、自选步频±5%和自选步频±10%跑台测试。使用配对t检验和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心率、摄氧量、表面肌电和步态特征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探究改变步频后各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北京体育大学的相关伦理要求,受试者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结果与结论:①心率和摄氧量:改变步频后,心率显著增加(P<0.01),步幅发生显著变化(P<0.01),自选步频-5%(P<0.05)和自选步频±10%(P<0.01)时摄氧量显著增加;步幅和与摄氧量呈正相关关系(r=0.57,P<0.01),步频/步幅与摄氧量呈负相关关系(r=-0.42,P<0.01);②表面肌电:自选步频+10%时,股二头肌、股直肌和股内侧肌平均功率频率(MPF)显著增加(P<0.05);自选步频-5%(P<0.05)和自选步频-10%(P<0.01)时胫骨前肌平均功率频率显著增加;自选步频+5%时,股直肌肌肉贡献率显著下降(P<0.05);③步态特征:提高步频时,触地时间(P<0.05)和腾空时间(P<0.01)减小,而触地时间/腾空时间增加(P<0.05);自选步频+5%时,膝关节蹬伸幅度减小3°至4°(P<0.05);自选步频+10%时,膝关节蹬伸幅度减小3°至4°(P<0.05),髋关节蹬伸幅度减小3°(P<0.05),膝关节前摆幅度减少4°(P<0.01);步频降低时,触地时间和腾空时间逐渐增加,而触腾比减小(P<0.05);触地时间(r=-0.71,P<0.01)和触地时间/腾空时间(r=-0.67,P<0.01)与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氧阈 步频 能耗 表面肌电 步态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