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 被引量:1720
1
作者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53-558,共6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已列为“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项目,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逐渐加强。本文论述了全球环境变化中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内涵,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其主要研究内容、关键问题及研究方法,并介绍了...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已列为“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项目,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逐渐加强。本文论述了全球环境变化中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内涵,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其主要研究内容、关键问题及研究方法,并介绍了国外有关研究项目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全球环境变化 研究动向
下载PDF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 被引量:786
2
作者 朱会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43-650,共8页
近几年来,各类指数模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并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总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指数方法包括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转移矩阵、流向百分比、动态度、相对变化率、邻接度、多度、重要度、... 近几年来,各类指数模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并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总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指数方法包括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转移矩阵、流向百分比、动态度、相对变化率、邻接度、多度、重要度、景观指数等。但有关文献对这些指数的表述与计算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混乱与误用。文章通过分析国内相关文献中所涉及的各类指数方法,将其按资源变化的分析、变化方向分析、变化的空间形式分析等目的取向加以归类,然后在此类型框架下,详细阐述了各种指数方法的概念、计算方法、意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指数方法 资源变化 变化方向 变化空间形式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515
3
作者 朱会义 +1 位作者 何书金 张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3-260,共8页
根据 1 985和 1 995年 2期 TM影像资料 ,运用遥感影像机助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 ,全面分析了环渤海地区 3省 2市 1 985~ 1 995年间分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 根据 1 985和 1 995年 2期 TM影像资料 ,运用遥感影像机助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 ,全面分析了环渤海地区 3省 2市 1 985~ 1 995年间分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和区域方向。阐明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遥感影像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被引量:474
4
作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9-333,共5页
利用国家、省、县三级行政单位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了我国近20 年来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特征和驱动因子。揭示出:①减少的耕地主要是分布在东部地区质量较好的耕地,而增加的耕地主要是质量较差的边际土地; ②非农产业... 利用国家、省、县三级行政单位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了我国近20 年来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特征和驱动因子。揭示出:①减少的耕地主要是分布在东部地区质量较好的耕地,而增加的耕地主要是质量较差的边际土地; ②非农产业占地的多少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减仍十分敏感; ③城市化和乡镇企业的分散程度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者建议重新检讨现行的土地管理政策,提出了应尽快从行政区“耕地总量平衡”向“基本农田的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损失 驱动因子 政策启示 耕地面积 中国
下载PDF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被引量:396
5
作者 刘学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土地利用的基本竞争模型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驱动力分析的理论基础。把握土地利用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关系 ,尤其是它们之间的矛盾及其地区差异 ,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宏观分析的有效途径。工业化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农业... 土地利用的基本竞争模型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驱动力分析的理论基础。把握土地利用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关系 ,尤其是它们之间的矛盾及其地区差异 ,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宏观分析的有效途径。工业化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矛盾。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选取 11项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标 ,分省份计算了驱动力指数。结果表明 :西部地区以生存型经济福利驱动和环境安全驱动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指数 空间分异 中国 基本竞争模型 土地收益 边际效用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 被引量:290
6
作者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5-203,共9页
用途转移和集约度变化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土地特性自身的变化、土地使用者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及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 ,构成土地利用变化解释的理论框架。从土地特性考察 ,多宜性和限制性是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基本条件... 用途转移和集约度变化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土地特性自身的变化、土地使用者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及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 ,构成土地利用变化解释的理论框架。从土地特性考察 ,多宜性和限制性是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结果 ,总是趋向于使土地的多宜性降低和功能类型减少。竞租曲线、转移边际点以及打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的条件分析 ,是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 ;“土地利用 -环境效应 -体制响应”反馈环的作用机制 ,构成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模型 ,目前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和地租理论为基础。多视角的探索可能是土地利用变化机理综合分析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理论建设 机理模型
下载PDF
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87
7
作者 谈明洪 吕昌河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35-639,共5页
文章用较为详实的资料,对中国近15年城市土地扩张的基本态势及其3个影响因子,即人口、经济增长和城市环境改善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近15年来,中国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年均扩张速度为850km2。单因子回归分析表明,城市用地(城市建成... 文章用较为详实的资料,对中国近15年城市土地扩张的基本态势及其3个影响因子,即人口、经济增长和城市环境改善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近15年来,中国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年均扩张速度为850km2。单因子回归分析表明,城市用地(城市建成区)扩张与城市人口和GDP皆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但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GDP增长更能解释城市用地的扩张,经济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展最重要、最根本的驱动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这也将刺激城市对土地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用地 驱动力 城市人口 GDP 城市环境 城市化 中国 经济增长 土地需求
下载PDF
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93
8
作者 龙花楼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7-425,共9页
利用 GIS技术 ,通过分析处理长江沿线样带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的土地利用数据 ,得出了经过 1 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江沿线土地利用格局。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 ,定量诊断出... 利用 GIS技术 ,通过分析处理长江沿线样带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的土地利用数据 ,得出了经过 1 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江沿线土地利用格局。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 ,定量诊断出各影响因子对该区土地利用格局形成的贡献作用大小 ,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 ,检验了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沿线样带 土地利用格局 GIS 冗余度 典型相关分析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耕地的占用 被引量:213
9
作者 谈明洪 吕昌河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157-1165,共9页
界定了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利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的两期土地利用图,提取城市建设用地及其周围耕地的图斑.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最大的145个城市的扩张特点、对耕地的占用及其影响因素... 界定了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利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的两期土地利用图,提取城市建设用地及其周围耕地的图斑.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最大的145个城市的扩张特点、对耕地的占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这145个城市建设用地总体扩展较快,但区域差异性明显.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最快,中部地区扩展最慢,中部并出现城市人均用地大幅度下降的“不正常”现象.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占用地耕地比例大,且主要为生产力较高的优质耕地.研究认为,城市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增长对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区域差异的解释力最强,建设用地和耕地高邻接度的空间格局以及城市在空间上的摊饼式发展是导致城市扩展占用耕地比例大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中国 城市建设用地 耕地 土地问题
原文传递
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国际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64
10
作者 冷疏影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7-185,共9页
国内外有关土地资源的综合研究自7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应用基础学科——土地科学。进入90年代,在有关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化过程中,着眼于土地动态的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被列入核心研究领域;最近,旨在更好地掌握土地质... 国内外有关土地资源的综合研究自7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应用基础学科——土地科学。进入90年代,在有关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化过程中,着眼于土地动态的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被列入核心研究领域;最近,旨在更好地掌握土地质量变化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LQIs)研究又被土地科学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几大国际组织确定为优先研究项目。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际上有关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源起、概念框架、最新进展及在研项目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质量 指标体系 土地利用 国际研究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87
11
作者 唐国平 +1 位作者 Guenther Fischer Sylvia Prieler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根据 1 958~ 1 997年中国 31 0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 ,月平均降水量 ,日照时数等气象参数分析了中国气候的背景特征。用 3个大气环流模型 ,即 Had CM2、 CGCM1、ECHAM4来模拟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情景。同时 ,建立未来气候变化... 根据 1 958~ 1 997年中国 31 0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 ,月平均降水量 ,日照时数等气象参数分析了中国气候的背景特征。用 3个大气环流模型 ,即 Had CM2、 CGCM1、ECHAM4来模拟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情景。同时 ,建立未来气候变化的 6种方案。最后 ,根据3个 GCMs模拟的结果 ,利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 (IIASA)发展并改进的农业生态地带模型 (AEZ)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主要集中于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复种指数、可耕种土地面积、潜在粮食产量及其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大气环流模型 农业生产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89
12
作者 升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0-389,共20页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发生明显的耕地撂荒现象,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土地利用现象,深刻地改变了广大农村地区土地景观。本文以"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环境效应—政策响应"的框架系统梳理耕地撂荒主要研究进展。研究...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发生明显的耕地撂荒现象,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土地利用现象,深刻地改变了广大农村地区土地景观。本文以"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环境效应—政策响应"的框架系统梳理耕地撂荒主要研究进展。研究表明:1全球耕地撂荒仍主要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但发展程度的区域差异很大;2社会经济要素变化是耕地撂荒最主要驱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等原因引起的耕地边际化是撂荒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劳动力析出是造成耕地撂荒的直接原因;3耕地撂荒与否、撂荒程度以及撂荒地空间分布受村镇、农户、地块三个尺度的自然条件、劳动力特征、农业生产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4生态环境效应是当前撂荒效应研究的焦点,但该效应是以积极还是消极为主仍存争议;5增加农业补贴是当前减缓耕地撂荒的主要措施,但并非唯一和最合理的措施。未来,快速城镇化进程将促使中国耕地撂荒现象愈演愈烈,所以当前研究有待加强,本文认为应加强大范围耕地撂荒信息提取和监测、撂荒趋势预测和风险评估、社会经济效应评估及政策设计等方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撂荒 耕地边际化 土地利用变化 研究进展 展望
原文传递
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被引量:160
13
作者 朱会义 辛良杰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7-915,共9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耕地利用中,农户利益最大化的个体追求逐步由耕地产出最大化向劳动力效益最大化方向发展,粮食生产对于农户的重要性在下降,导致我国粮食生产中耕地、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在1998年...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耕地利用中,农户利益最大化的个体追求逐步由耕地产出最大化向劳动力效益最大化方向发展,粮食生产对于农户的重要性在下降,导致我国粮食生产中耕地、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在1998年后出现下降趋势,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广东等省(市)区甚至出现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下降的情况。耕地利用集约度的这一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分析上述情况后认为,为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国家目标,需要在耕地保护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以缓解粮食安全的国家目标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农户目标之间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集约度变化 粮食安全 耕地粮食生产效率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 被引量:139
14
作者 龙花楼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4-149,共6页
区域土地利用形态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它随着某个区域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即区域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它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论文在划分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 区域土地利用形态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它随着某个区域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即区域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它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论文在划分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类型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各区段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研究表明,长江沿线样带区域农村建房用地的转型基本上能反映整个样带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且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建房用地转型阶段非常明显。此外,还发现样带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建房用地转型阶段与整个样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形态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变化 长江沿线样带 区域类型 利用结构
下载PDF
近年来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复种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被引量:149
15
作者 辛良杰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8-65,共8页
利用农业统计资料和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分析了1998~2006年间我国双季稻区水稻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产量损失和驱动因子。揭示出:①1998~2006年间,我国双季稻区至少有174.4×104hm2的双季稻改为单季稻;②由此造成的我国水稻... 利用农业统计资料和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分析了1998~2006年间我国双季稻区水稻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产量损失和驱动因子。揭示出:①1998~2006年间,我国双季稻区至少有174.4×104hm2的双季稻改为单季稻;②由此造成的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减少13%,水稻总产量减少5.4%,粮食总产量减少2%。经济发达省份"双改单"现象和产量损失尤为严重;③我国双季稻区水稻"双改单"现象主要可归因于近期农民工工资上涨导致的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双季稻收益较低两方面因素。因此,政府的粮补应细化和具体化,适当提高早稻和双季晚稻的收购价格,并积极做好科技推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双季稻区 双改单 粮食损失 政策启示
原文传递
1980年以来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142
16
作者 陈瑜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9-478,共10页
基于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基础数据,在对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内部结构划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1980-2006年间中国粮食作物劳动集约度和资本集约度及其构成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国家尺度上的劳动集约度由1980... 基于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基础数据,在对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内部结构划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1980-2006年间中国粮食作物劳动集约度和资本集约度及其构成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国家尺度上的劳动集约度由1980年的398.5日/hm2快速降低到2006年的130.25日/hm2,下降幅度达67.37%,下降的阶段性明显。资本集约度总量不断上升,其中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增产性资本投入比重逐渐减小,在四大资本投入类型中所占比重由90.36%(1980年)下降到73.44%(2006年),相反,作为省工性投入的机械,所占比重由9.64%(1980年)迅速增加到26.56%(2006年),资本投入的内部结构变化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粮食单产的重要因素。区域尺度上,经济发达地区劳动投入相对较少,资本投入,尤其是省工性资本投入比重较大,农户在耕地利用中更加注重追求劳动生产率;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劳动集约度较高,资本集约度较低,资本投入中仍以增产性投入为主,体现了当地农民在耕地利用中追求土地生产率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集约度 资本集约度 省工性投入 增产性投入 中国
下载PDF
河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100
17
作者 许月卿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8-32,共5页
利用 1 94 9年~ 1 998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 ,分析探讨了河北省近 50a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50a来 ,河北省耕地总体趋势逐年下降 ,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农业结构调... 利用 1 94 9年~ 1 998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 ,分析探讨了河北省近 50a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50a来 ,河北省耕地总体趋势逐年下降 ,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灾害毁损和开荒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直接驱动因子 ,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耕地数量 动态变化 驱动因子 数量
下载PDF
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 被引量:121
18
作者 朱会义 +1 位作者 谈明洪 辛良杰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17,共6页
针对土地利用集约度测度混乱的状况,文章从投入指标还是产出指标、实物指标还是价值指标、综合测度还是分项测度、单纯测度还是复合测度以及初级集约度还是次级集约度测度等五个方面,辨析了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概念,评价了各种测度方法的... 针对土地利用集约度测度混乱的状况,文章从投入指标还是产出指标、实物指标还是价值指标、综合测度还是分项测度、单纯测度还是复合测度以及初级集约度还是次级集约度测度等五个方面,辨析了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概念,评价了各种测度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认为土地集约利用或粗放利用,本身不是土地利用的目标,是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两种基本途径。其本质是资源的替代。把土地集约利用定义为用资本和劳动来替代土地资源的现象,使集约度变化与用途转换这两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联系起来。提出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角度出发,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基本测度指标应为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的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数量,产出指标只可以作为代用指标。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需求的角度,对土地集约度指标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集约度 测度指标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1980年以来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112
19
作者 刘成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9-145,共7页
依托1980 ̄2002年的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基础数据,从集约度、播种面积与耕地撂荒变化三个方面,对中国1980年以来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西部地区农地利用的集约度具有强劲的上升态势,而... 依托1980 ̄2002年的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基础数据,从集约度、播种面积与耕地撂荒变化三个方面,对中国1980年以来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西部地区农地利用的集约度具有强劲的上升态势,而东、中部地区在1992 ̄1993年时集约度下降显著,在1997年以后,集约度具有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②东部地区农地利用的总播种面积显著下降,而西部地区却有相当稳定的扩大趋势;③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三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变化均经历了一个“三缩二扩”的变化过程:“缩小(1980 ̄1985)—扩大(1985 ̄1991)—缩小(1991 ̄1994)—扩大(1994 ̄1999)—再缩小(1999 ̄2002)”;但在变化幅度与发展态势上,三个区域之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播种面积有显著的下降态势,而中部与西部地区在1999年以前,其总的态势是播种面积有所扩大,此后播种面积明显下降,但其下降幅度小于东部地区;④中部地区耕地撂荒案例最多,涉及地域最广,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少;东部地区的耕地撂荒现象主要出现在1992 ̄1995年,而中部地区高度集中在1998 ̄2002年,西部地区耕地撂荒的时间分布较为均匀,没有高度集中出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地利用 集约度 播种面积 弃耕撂荒 区域差异
下载PDF
森林转型、农地边际化与生态恢复 被引量:119
20
作者 赵宇鸾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1-95,共5页
中国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国家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型,即代表自然生态空间的森林面积降至低谷后反转向上,代表人类干扰较强的耕地面积从扩张到收缩。这是生态状况从整体恶化向整体改善转变的最直接原因。森林转型对应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 中国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国家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型,即代表自然生态空间的森林面积降至低谷后反转向上,代表人类干扰较强的耕地面积从扩张到收缩。这是生态状况从整体恶化向整体改善转变的最直接原因。森林转型对应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演进过程,存在着必然性。其直接原因,是农林交错带的农业在与森林竞争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失去优势。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劳动力价格上升,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林木产品需求增加,是森林竞争力提高和农业竞争力下降的经济驱动力;而转型前农业扩张引起的生态退化,则是其政策驱动力。在中国森林转型初期,政策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口年龄结构向老年型转变,中国迎来了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的阶段。以坡耕地为代表的劳动力密集型农地利用方式,由于难以实现机械化,劳动生产率与平原区农业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被"边际化"的可能性越来越高。这给森林面积或自然生态空间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型 农地边际化 劳动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