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14
1
作者 少昆 赵久然 +12 位作者 董树亭 赵明 崔彦宏 刘永红 高聚林 薛吉全 王立春 王璞 陆卫平 王俊河 杨祁峰 王子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41-1959,共19页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此重要历史关头,回顾中国玉...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此重要历史关头,回顾中国玉米栽培研究历程和科技进展,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表明,经过60年不懈努力,玉米栽培研究的目标已由产量为主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多目标协同发展,研究内容不断拓宽与深入,形成了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玉米栽培科学与技术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玉米栽培研究进入黄金发展期,在栽培理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围绕未来玉米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依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仍将是未来玉米栽培研究的主要目标,并提出今后20年重点研究的方向与任务:一是继续探索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潜力及突破技术途径,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围绕籽粒生产效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为目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质量,增强玉米市场竞争力;适度发展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等,促进玉米生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抗逆、减灾、稳产理论和技术研究,实施保护性耕作,实现玉米可持续生产;四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智能化栽培技术研究,实现玉米精准生产与管理;五是强化栽培学科基础研究,玉米设计栽培,夯实玉米科技研究和生产发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栽培 科学和技术 历史回顾 发展战略
下载PDF
不同施肥条件下夏玉米光合对生理生态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32
2
作者 刘奎 +1 位作者 周苏玫 栾丽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65-269,共5页
不同施肥水平下夏玉米光合对生理、生态因子的响应研究表明 ,施肥可以改善叶肉细胞的光合能力 ,使阻碍光合速率进一步提高的因素由非气孔限制逐渐转变为气孔限制 ,并可提高生育后期叶片的光合强度 ,延长高光合持续期 ,在日变化中表现为... 不同施肥水平下夏玉米光合对生理、生态因子的响应研究表明 ,施肥可以改善叶肉细胞的光合能力 ,使阻碍光合速率进一步提高的因素由非气孔限制逐渐转变为气孔限制 ,并可提高生育后期叶片的光合强度 ,延长高光合持续期 ,在日变化中表现为增加了叶片下午的光合强度。大田条件下 ,光合有效辐射 (PAR)和气孔导度 (Sc)是影响光合速率 (Pn)最主要的生态、生理因子 ,且其对 Pn 始终具有正的直接效应。而与 Pn 呈最显著线性相关的生态、生理因子则为PAR和蒸腾速率 (T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光合速率 气孔导度 蒸腾速度 通径分析 夏玉米 光合有效辐射
下载PDF
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153
3
作者 陈国平 高聚林 +12 位作者 赵明 董树亭 少昆 杨祁峰 刘永红 王立春 薛吉全 柳京国 王永宏 王友德 宋慧欣 赵久然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85,共6页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高纬度(40°~43°N)、较高海拔(1000~1500m)地区,这些地区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利于高产的自然因素,选择这样的区域是实现超高产的重要因素;(2)平均单产16692kghm-2,88950穗hm-2、每穗541粒,千粒重360.0g,穗粒重191.8g;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和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采用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合理提高密度,充足的水肥供给,科学管理和地膜覆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产量结构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49
4
作者 赵亚丽 薛志伟 +2 位作者 穆心愿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3359-3371,共13页
【目的】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但农业生产中旱涝频繁发生,同时还存在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区的粮食生产。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作为农业生产中两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 【目的】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但农业生产中旱涝频繁发生,同时还存在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区的粮食生产。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作为农业生产中两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作用。本文旨在探索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无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深松+无秸秆还田6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土壤贮水消耗量、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农田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和深松主要降低了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和周年总农田耗水量,提高了0—1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同时降低了休闲期无效农田耗水量。此外,深耕和深松还降低了夏玉米的株间蒸发量,但深耕显著增加了冬小麦的株间蒸发量,深松则相反。秸秆还田也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贮水消耗量,增加冬小麦农田耗水量,降低夏玉米和休闲期农田耗水量,增加冬小麦的株间蒸发量,降低夏玉米的株间蒸发量。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和深松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0.7%和9.8%,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8%和6.3%。秸秆还田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产量 耗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土壤性状及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34
5
作者 付国占 +4 位作者 王俊忠 王振林 曹鸿鸣 焦念元 陈明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2-56,共5页
采用田间和小面积模拟降水试验的方法,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间隔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田的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与深松相结合,可平衡和改善耕层土壤温度状... 采用田间和小面积模拟降水试验的方法,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间隔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田的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与深松相结合,可平衡和改善耕层土壤温度状况,在土壤温度较低时具有保温作用,在土壤温度较高时具有降温作用;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和保水能力,模拟降水后24h测定1m土层含水量比免耕不盖多26.1mm,全生育期平均耕层土壤含水量比免耕不覆盖高9.37%;土壤通透性也得到改善;最终水分利用效率比免耕不盖提高25.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茬覆盖 耕作方式 土壤物理性状 夏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38
6
作者 王宜伦 +2 位作者 谭金芳 张许 刘天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9-347,共9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和氮肥效率的影响,旨在了解超高产夏玉米(≥12000kghm^-2)的氮素吸收和转运特性,为实现夏玉米超高产合理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夏玉米施氮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9.62%-15....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和氮肥效率的影响,旨在了解超高产夏玉米(≥12000kghm^-2)的氮素吸收和转运特性,为实现夏玉米超高产合理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夏玉米施氮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9.62%-15.95%,氮肥后移比习惯施氮增产2.27%-5.33%。超高产夏玉米吐丝后氮素吸收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40.30%-47.78%,保证后期氮素养分充足供应对于夏玉米达到超高产水平至关重要;氮肥后移可促进超高产夏玉米后期的氮素吸收积累,降低夏玉米茎和叶片氮素的转运率,显著增强灌浆期夏玉米穗位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灌浆期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蛋白质产量;氮肥后移比习惯施氮的氮肥利用率提高1.88%-9.70%、农学效率提高0.962.21kgkg^-1,以"30%苗肥+30%大喇叭口肥+40%吐丝肥"方式施用氮肥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超高产 氮肥后移 产量 氮素吸收 氮肥效率
下载PDF
弱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4
7
作者 栾丽敏 +2 位作者 尹飞 王群 赵亚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24-830,共7页
以不同基因型玉米为材料,在玉米生长发育的3个主要阶段(苗期、穗期、粒期)进行分期遮光试验,研究不同时期弱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延缓了玉米叶片的出生速度,使叶片变薄;遮光可以延缓叶片的衰老,... 以不同基因型玉米为材料,在玉米生长发育的3个主要阶段(苗期、穗期、粒期)进行分期遮光试验,研究不同时期弱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延缓了玉米叶片的出生速度,使叶片变薄;遮光可以延缓叶片的衰老,但遮光解除后则加速叶片的衰老;遮光造成植株高度增加,但恢复正常光照后,其株高却逐渐低于对照;遮光使干物质积累下降,抽雄吐丝日期推迟,尤其是吐丝日期推迟更多,并使产量降低,但不同基因型玉米不同遮光处理下降程度不同。试验的4个品种中,掖单2 2和豫玉2号受遮光影响较小,而掖单36 38和丹玉13受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基因型 遮光 生长发育 产量
下载PDF
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15
8
作者 陈国平 杨国航 +9 位作者 赵明 王立春 王友德 薛吉全 高聚林 董树亭 宋慧欣 赵久然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2006~2007年全国出现39块玉米超高产田,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纬40°~43°的高海拔地区,其特点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产量在15000kg/hm2以上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是79725~84630穗/hm2,每穗560~588粒,千粒重347~359g,穗粒重200g... 2006~2007年全国出现39块玉米超高产田,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纬40°~43°的高海拔地区,其特点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产量在15000kg/hm2以上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是79725~84630穗/hm2,每穗560~588粒,千粒重347~359g,穗粒重200g左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是生态条件优越地区,采用良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及时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产量结构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缓/控释肥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09
9
作者 王宜伦 +1 位作者 王瑾 谭金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254-257,共4页
为推动缓/控释肥料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实现玉米简化栽培生产,笔者总结了国内报道的有关缓/控释肥料研究与应用的文献资料。在介绍缓/控释肥料概念和特性的基础上,概述了缓/控释肥料在玉米上的效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缓/控释肥料与等养... 为推动缓/控释肥料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实现玉米简化栽培生产,笔者总结了国内报道的有关缓/控释肥料研究与应用的文献资料。在介绍缓/控释肥料概念和特性的基础上,概述了缓/控释肥料在玉米上的效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缓/控释肥料与等养分量的常规化肥相比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对玉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增产率5.1%~19.6%,提高化肥当季利用率3.5%~19.1%,还可以提高玉米子粒品质等。提出了缓/控释肥料在中国玉米生产上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缓/控释肥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今后应大力研制和推广玉米专用缓/控释肥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料 玉米 展望
下载PDF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根系生长及吸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02
10
作者 胜利 +2 位作者 王群 郝四平 韩锦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706-1711,共6页
采用桶栽方法,探讨了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根系生长及吸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玉米根条数、根干重、根长和根系活力都呈现减少的趋势,且容重越大,减少的趋势越显著。玉米总根量和气生根数量随着整个土层平均容重的... 采用桶栽方法,探讨了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根系生长及吸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玉米根条数、根干重、根长和根系活力都呈现减少的趋势,且容重越大,减少的趋势越显著。玉米总根量和气生根数量随着整个土层平均容重的增加而降低。受土壤容重影响,根系在不同土层之间的生长具有一定的补偿效应,但作用有限,不足以弥补下层容重过大对根系造成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玉米 根系 根系生长 吸收活力 根系活力 补偿效应 不良影响 根干重 生根数
下载PDF
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生物活性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76
11
作者 王群 郝四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2-37,共6页
综述了不同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生物活性、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栽培耕作管理措施引起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对土壤生物活性、作物生长的影响 。
关键词 土壤 物理性质 生物活性 作物生长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不同产量水平玉米杂交种生育后期光合效率比较分析 被引量:74
12
作者 刘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9-383,共5页
大田条件下 ,玉米的光合速率 (Pn)受光子流密度 (PFD)的影响要大于受二氧化碳浓度 (Ca)的影响 ,并且对PFD和 Ca的响应也存在着差异。最大光化学效率 (Fv/ Fm )、实际光化学效率 (Φ PS )、光合速率 (Pn)、非光化学猝灭(NPQ)和光化学猝... 大田条件下 ,玉米的光合速率 (Pn)受光子流密度 (PFD)的影响要大于受二氧化碳浓度 (Ca)的影响 ,并且对PFD和 Ca的响应也存在着差异。最大光化学效率 (Fv/ Fm )、实际光化学效率 (Φ PS )、光合速率 (Pn)、非光化学猝灭(NPQ)和光化学猝灭系数 (q P)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其中 Fv/ Fm、Φ PS 、 q P呈倒抛物线型日变化 ,在中午强光下降低到一天中的最低值 ,且乳熟期大于蜡熟期 ;Pn、 NPQ则呈抛物线型日变化 ,在中午时分达到一天中的峰值 ,NPQ蜡熟期大于乳熟期。不同产量水平玉米杂交种的 Fv/ Fm、Φ PS 、 q P、 Pn、 NPQ变化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产量水平高的杂交种 YY2 3具有较高的 Fv/ Fm、Φ PS 、 q P、 Pn 和较低的 NPQ,产量水平低的杂交种 YY5具有较低的 Fv/ Fm、Φ PS 、 q P、 Pn 和较高的 NPQ,这些差异在日变化中以中午时分尤为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玉米 杂交种 生育后期 光合效率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超高产夏玉米植株氮素积累特征及一次性施肥效果研究 被引量:92
13
作者 王宜伦 +2 位作者 谭金芳 韩燕来 张许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3151-3158,共8页
【目的】探讨实现超高产夏玉米(≥12000kg·hm-2)简化、高产和高效施肥技术。【方法】2007年和2008年在河南省浚县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分配和积累特性及具有知识产权的缓/控释氮肥施用效果。【结果】拔节... 【目的】探讨实现超高产夏玉米(≥12000kg·hm-2)简化、高产和高效施肥技术。【方法】2007年和2008年在河南省浚县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分配和积累特性及具有知识产权的缓/控释氮肥施用效果。【结果】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至灌浆中期是超高产夏玉米两个氮素吸收关键时期,从出苗到吐丝期,叶片是氮素的分配中心,吐丝期以后,籽粒/果穗成为氮素的分配中心;吐丝后超高产夏玉米氮素吸收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40%—48%,生育后期土壤充足供氮促进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保证籽粒灌浆,对实现超高产至关重要。苗期一次性施用缓/控释氮肥的植株氮素积累量比常规2次施氮提高了6%—7%,产量提高了3%—4%,氮肥利用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1.26—1.59kg·kg-1。【结论】施用缓/控释氮肥有利于超高产夏玉米生育后期氮素吸收利用,实现了超高产夏玉米的一次性施肥,增产显著且省工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超高产 缓/控释氮肥 养分积累 一次性施肥
下载PDF
花期前后高温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0
14
作者 赵龙飞 +2 位作者 刘天学 王秀萍 僧珊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4947-4958,共12页
【目的】研究花期前后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性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耐热基因型浚单20和热敏感基因型驻玉309为材料,分别于花前(吐丝前0—8 d)和花后(吐丝后0—8 d)进行高温处理,测定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光... 【目的】研究花期前后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性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耐热基因型浚单20和热敏感基因型驻玉309为材料,分别于花前(吐丝前0—8 d)和花后(吐丝后0—8 d)进行高温处理,测定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和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活性及籽粒的产量和品质。【结果】花期前后高温胁迫导致2个基因型玉米产量显著下降,浚单20产量下降幅度小于驻玉309,且花后高温处理影响大于花前处理;高温处理降低了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量子产量(Φ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和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活性,提高了细胞间隙CO2浓度(Ci)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结论】花期前后高温胁迫对玉米的光合有显著影响,导致玉米产量显著降低,品质受到显著影响。高温胁迫下耐热玉米基因型比热敏感玉米基因型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能力,产量和品质受高温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基因型 高温 产量 品质 光合特性
下载PDF
不同质地土壤对玉米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79
15
作者 胜利 +2 位作者 王群 侯松 荆棘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334-1340,共7页
采用池栽方式对轻壤土、中壤土和轻粘土上玉米根系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质地土壤对玉米根系的形态、分布、生长具有很大影响。玉米根系弯曲度、平均根径的大小均为轻粘土>中壤土>轻壤土,轻壤土中玉米根系上部有更多的支... 采用池栽方式对轻壤土、中壤土和轻粘土上玉米根系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质地土壤对玉米根系的形态、分布、生长具有很大影响。玉米根系弯曲度、平均根径的大小均为轻粘土>中壤土>轻壤土,轻壤土中玉米根系上部有更多的支根但下部支根较少;拔节期,玉米根系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在轻壤土中范围最广,轻粘土中最小。大喇叭口期之后3种质地土壤玉米根系的分布范围无明显差异。轻壤土、中壤土、轻粘土随着土壤中物理性粘粒的增加,根量在上层土壤中所占的比例加大。轻壤土中玉米根系生长表现为“早发早衰”,拔节期前,根系生长速率大于中壤土和轻粘土,吐丝期根量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衰老。轻粘土玉米的根系则呈现出“晚发晚衰”,拔节期前根系生长缓慢,灌浆期根量才达到最大值,灌浆至成熟期根系衰老的速率远小于轻壤土和中壤土。中壤土中根系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平均生长速率和根量的最大值显著高于轻壤土和轻粘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玉米根系 生长动态 理化性质
下载PDF
超高产夏玉米养分限制因子及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研究 被引量:78
16
作者 王宜伦 +4 位作者 何萍 金继运 韩燕来 张许 谭金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9-566,共8页
2007年和2008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养分限制因子和植株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用ASI法推荐的氮、磷、钾平衡施肥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2051.2 kg/hm2和13246.3 kg/hm2,施用氮肥平均增产8.92%,钾肥平均增产7.14%,增产效果... 2007年和2008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养分限制因子和植株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用ASI法推荐的氮、磷、钾平衡施肥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2051.2 kg/hm2和13246.3 kg/hm2,施用氮肥平均增产8.92%,钾肥平均增产7.14%,增产效果显著,氮和钾为超高产夏玉米养分主要限制因子。超高产夏玉米植株体内氮、磷、钾的积累量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到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养分积累量的大小顺序为氮>钾>磷,每生产100 kg经济产量吸收养分比例N∶P2O5∶K2O为2.40∶1∶2.73。拔节期至吐丝期是养分吸收的关键时期,养分吸收速率大,积累量高,吐丝后植株仍能吸收较多的氮、磷。从出苗到吐丝期,叶片是氮、磷的分配中心,生育后期茎叶中氮、磷的转运率较高,而钾转移比例较小。超高产夏玉米整个生育期能持续吸收养分,吐丝后适当追肥保证灌浆期养分充足供应对夏玉米超高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 夏玉米 养分限制因子 养分积累 养分回收率
下载PDF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叶片衰老代谢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9
17
作者 付国占 +4 位作者 王俊忠 王振林 曹鸿鸣 焦念元 王小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5-160,共6页
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播种行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的夏玉米开花后叶片衰老生理特性和籽粒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和深松耕作的玉米叶片SOD和POD活性提高、MAD含量降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 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播种行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的夏玉米开花后叶片衰老生理特性和籽粒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和深松耕作的玉米叶片SOD和POD活性提高、MAD含量降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降解速度慢,维持了叶片后期较高的生理功能.最终开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和玉米籽粒产量表现为:覆盖显著高于不覆盖,深松显著高于翻耕和免耕,残茬覆盖与深松结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茬覆盖 耕作方式 夏玉米 衰老代谢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与氮素吸收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被引量:72
18
作者 王宜伦 刘天学 +3 位作者 赵鹏 张许 谭金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483-2491,共9页
【目的】探讨超高产夏玉米(≥12 000 kg.hm-2)节肥增效的适宜氮肥用量。【方法】在夏玉米超高产区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氮代谢、氮素积累、氮肥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超高产区夏玉米施用... 【目的】探讨超高产夏玉米(≥12 000 kg.hm-2)节肥增效的适宜氮肥用量。【方法】在夏玉米超高产区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氮代谢、氮素积累、氮肥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超高产区夏玉米施用氮肥两年增产幅度分别为6.76%—9.62%和5.21%—9.80%,夏玉米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施氮量300 kg.hm-2产量和收益最佳,经济最佳施氮量为255.40 kg.hm-2;施氮量300 kg.hm-2有利于提高硝酸还原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促进氮素吸收积累,可维持土壤硝态氮平衡,其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两年平均值分别为16.12%和3.69 kg.kg-1。【结论】综合产量、收益、氮素吸收、氮肥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等方面考虑,豫北地区黏壤质潮土超高产夏玉米合理的氮肥用量为255—3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超高产 氮肥用量 产量 氮素吸收 氮肥效率 土壤硝态氮
下载PDF
深松(耕)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3
19
作者 赵亚丽 刘卫玲 +6 位作者 程思贤 周亚男 周金龙 王秀玲 张谋彪 王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489-2503,共15页
【目的】研究深松(耕)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砂姜黑土区适宜的土壤耕作制度,为构建砂姜黑土合理耕层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置5个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耕作处理,分别为秋季旋耕+夏季免耕(... 【目的】研究深松(耕)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砂姜黑土区适宜的土壤耕作制度,为构建砂姜黑土合理耕层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置5个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耕作处理,分别为秋季旋耕+夏季免耕(ART+SNT,对照)、秋季深松+夏季免耕(ASS+SNT)、秋季深耕+夏季免耕(ADMP+SNT)、秋季深耕+夏季下位深松(ADMP+SSSS)和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ADMP+SSSL)。研究深松(耕)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土壤物理特性、根系形态、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深松(耕)显著降低了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促进了冬小麦和夏玉米根系生长,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深耕的效应大于深松,在冬小麦季深松(耕)的影响大于夏玉米季。与秋季旋耕+夏季免耕相比,秋季深松(耕)土壤紧实度降低20.9%,土壤三相比R值降低12.9%,作物根系干重密度增加29.8%,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总产分别增加22.0%、8.8%和15.2%,冬小麦季、夏玉米季及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8.2%、7.9%和14.0%,经济效益增加19.8%。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对土壤耕层特性的改良效果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其作物根系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与单一秋季深松(耕)相比,秋季深耕+夏季深松(ADMP+SSS)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降低5.6%和15.0%,作物增产4.4%,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加4.0%和3.3%。5个处理中,以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对土壤耕层特性的改良效果最好,作物根系生长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分别降低28.4%和26.6%,夏玉米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系干重密度分别增加67.0%、45.3%、23.1%和49.5%。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冬小麦、夏玉米和周年作物产量比秋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三相比R值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1
20
作者 赵亚丽 +2 位作者 薛志伟 穆心愿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97-1807,共11页
为探讨黄淮海地区一年两熟制下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适宜模式,2010—2012年进行了两年度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比较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 为探讨黄淮海地区一年两熟制下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适宜模式,2010—2012年进行了两年度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比较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无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深松+无秸秆还田6个处理,发现深松(耕)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农田耗水量,降低休闲期农田耗水量,提高作物叶片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茎秆伤流量,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进而提高作物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与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相比,深耕+秸秆还田和深松+秸秆还田处理的作物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9.3%和22.9%,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18.0%和19.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5.9%和15.1%,且两处理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与本试验相似环境条件下,宜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配合深松或深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耗水量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