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物理与核探测、核分析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叶沿林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01-308,共8页
文章概要介绍了随着核物理研究发展起来的辐射和粒子探测的原理、方法和主要技术,举例介绍了相关核物理与核探测、核分析的典型技术及其在高精度测量和医学中的广泛应用,如活化分析技术、穆斯堡尔谱学、核磁共振技术、加速器质谱技术、... 文章概要介绍了随着核物理研究发展起来的辐射和粒子探测的原理、方法和主要技术,举例介绍了相关核物理与核探测、核分析的典型技术及其在高精度测量和医学中的广泛应用,如活化分析技术、穆斯堡尔谱学、核磁共振技术、加速器质谱技术、核医学成像、同步辐射技术、中子散射分析、放射性示踪技术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物理 核探测 核分析技术 辐射 粒子探测
原文传递
基于数字化的通用获取系统及波形分析算法 被引量:5
2
作者 吴鸿毅 智焕 +4 位作者 吴婧 华辉 王翔 徐川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7期3553-3560,共8页
随着核物理实验研究对象向远离稳定性核区拓展,传统的模拟电子学获取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短寿命、低产额、高本底实验的需求.近年来,数字化获取系统在核物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显示出相对于模拟电子学系统的显著优势.本文介绍了北京... 随着核物理实验研究对象向远离稳定性核区拓展,传统的模拟电子学获取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短寿命、低产额、高本底实验的需求.近年来,数字化获取系统在核物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显示出相对于模拟电子学系统的显著优势.本文介绍了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组近年来开发的一套通用数字化获取系统及波形分析算法.该获取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南非iThemba LABS等国内外单位的实验终端上开展的多个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获取系统 触发 参数优化 波形分析
原文传递
A-60和A-80质量区原子核磁转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罗迪雯 徐川 +4 位作者 吴鸿毅 张双全 智焕 华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82-1089,共8页
近年来,人们在很多原子核中发现了具有强M1跃迁、较弱E2跃迁的磁转动结构,这已经成为原子核高自旋态的研究热点.通过在束γ谱学实验,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研究组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和南非iThemba国家实验室回旋加速器... 近年来,人们在很多原子核中发现了具有强M1跃迁、较弱E2跃迁的磁转动结构,这已经成为原子核高自旋态的研究热点.通过在束γ谱学实验,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研究组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和南非iThemba国家实验室回旋加速器上先后开展了对A-80和A-60质量区原子核磁转动结构的研究.在^(75)As、^(79)Se和^(62)Cu核中发现了高激发磁偶极带结构,利用基于协变密度泛函理论的倾斜轴推转模型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特点.研究表明,^(75)As和^(79)Se核中磁偶极带的角动量形成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磁转动剪刀机制,随着转动频率的增加,它们只有中子角动量J_(ν)向总角动量方向出现了较大角度的闭合,而质子角动量J_(π)基本上保持不动,总角动量的倾斜角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变化(向x轴方向闭合).这种只有一个剪刀片闭合的角动量形成机制被形象地称为订书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束Γ谱学 磁转动 订书机带 协变密度泛函理论 倾斜轴推转模型
原文传递
硅探测器的数字化脉冲形状甄别 被引量:3
4
作者 朋杰 智焕 +20 位作者 陈志强 吴鸿毅 田正阳 蒋伟 冯骏 臧宏亮 刘强 牛晨阳 杨彪 陶龙春 张允 孙晓慧 王翔 刘洋 奇特 楼建玲 华辉 江栋兴 叶沿林 《原子核物理评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7-183,共7页
介绍了利用硅探测器的脉冲形状甄别进行粒子鉴别的原理。详细叙述了基于数字化方法的脉冲形状甄别的实现。采样频率和位数是数字化方法的两个重要参数。对于硅探测器信号,采用100 MS/s,12 bit的Digitizer可以满足脉冲形状甄别法对时间... 介绍了利用硅探测器的脉冲形状甄别进行粒子鉴别的原理。详细叙述了基于数字化方法的脉冲形状甄别的实现。采样频率和位数是数字化方法的两个重要参数。对于硅探测器信号,采用100 MS/s,12 bit的Digitizer可以满足脉冲形状甄别法对时间分辨的要求。同时对该方法粒子鉴别的特征和能量阈值做了简要的分析和对比。粒子背面入射硅探测器的所得的阈值低于正面入射的情况。例如对于氖周围的同位素,背面入射情况的阈值约为100 MeV,为正面入射情况下鉴别阈值的二分之一,相当与?E-E方法中?E探测器厚度约为60μm情况下的阈值。最后定性讨论了硅探测器的电阻率不均匀性和沟道效应对粒子鉴别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探测器 脉冲形状甄别 上升时间 数字化方法 能量阈值 电阻率不均匀性 沟道效应
原文传递
低气压多丝正比室及其在放射性束流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智焕 陈陶 +15 位作者 叶沿林 江栋兴 华辉 王全进 葛愉成 庞丹阳 狄振宇 谭继廉 张金霞 凤盈 张保国 肖志刚 王宏伟 吴和宇 靳根明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964-970,共7页
介绍了为在放射性束流线上开展精确的散射和反应实验中 ,对入射束流的角度和有效数目等进行在线监测而设计制造的低气压多丝正比室 .它透射性好 ,不干扰束流 ,并方便在真空环境中工作 .测量表明 ,它的位置分辨率约0 5mm .对 2 0— 3 0M... 介绍了为在放射性束流线上开展精确的散射和反应实验中 ,对入射束流的角度和有效数目等进行在线监测而设计制造的低气压多丝正比室 .它透射性好 ,不干扰束流 ,并方便在真空环境中工作 .测量表明 ,它的位置分辨率约0 5mm .对 2 0— 3 0MeV/u的低Z的放射性束流有着大于 90 %的位置探测效率 ,适用于中能次级束实验靶前的束流定位及在线监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束流 实验 低气压多丝正比室 位置分辨 位置探测效率 探测器 加速器
原文传递
RIBLL上的β^+缓发粒子发射的在束测量 被引量:4
6
作者 肖志刚 王宏伟 +15 位作者 吴和宇 柳永英 靳根明 张保国 祖玉 段利敏 魏志勇 王素芳 卢朝晖 胡荣江 朱海东 岑玲 陈克良 陈陶 华辉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94-398,共5页
报道了在新建成的放射性次级束流线上完成的2 0 Na的 β+缓发α粒子发射2 0 Na—→β+   2 0 Ne →16 O +α的在束测量 .通过飞行时间和能损符合的方法实现2 0 Na次级束流的在束鉴别与调制 .在束和停束两个获取时段分别完成对次级束... 报道了在新建成的放射性次级束流线上完成的2 0 Na的 β+缓发α粒子发射2 0 Na—→β+   2 0 Ne →16 O +α的在束测量 .通过飞行时间和能损符合的方法实现2 0 Na次级束流的在束鉴别与调制 .在束和停束两个获取时段分别完成对次级束流和β+缓发粒子的记录 .利用脉冲发生器和记数器实现2 0 Na缓发粒子衰变半衰期的测量 .实验测量到2 0 Ne几个低能共振能级的衰变能量分别为 2 69,3 0 9,4 74 ,5 54MeV ,相对强度分别为 1 0 0 ,4 1 5,1 1 0 ,1 5 2 0 .测量到2 0 Na的β+缓发α衰变的半衰期为 (4 59± 7)ms,与现有的核数据基本上吻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缓发α衰变 共振能级 半衰期 在束测量 放射性次级束流线 RIBLL
原文传递
二维位置灵敏硅探测器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陈陶 智焕 +7 位作者 叶沿林 江栋兴 华辉 葛榆成 王全进 庞丹阳 狄振宇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2-75,共4页
对二维位置灵敏硅探测器进行了239Puα源刻度测试,并在弹性散射实验中使用了二维位置灵敏硅探测器.考察了两种定位方法在实验中与测试中的一致性.测量了二维位置灵敏硅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位置分辨率和位置畸变.对位置畸变进行了定性... 对二维位置灵敏硅探测器进行了239Puα源刻度测试,并在弹性散射实验中使用了二维位置灵敏硅探测器.考察了两种定位方法在实验中与测试中的一致性.测量了二维位置灵敏硅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位置分辨率和位置畸变.对位置畸变进行了定性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位置灵敏硅探测器 能量分辨率 位置分辨率 位置畸变 PSSD 测试
原文传递
高位置分辨平行板雪崩室的研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卢朝晖 吴和宇 +18 位作者 张金霞 张保国 凤莹 谭继廉 胡荣江 祖玉 魏志勇 段利敏 王宏伟 肖志刚 陈陶 智焕 柳永英 朱海东 陈克良 王素芳 靳根明 诸永泰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4-96,99,共4页
描述了灵敏面积为 10 0 mm× 10 0 mm和 150 mm× 150 mm两维位置灵敏雪崩室。采用分块结构 ,电极从两端分前后点引出 ,增加了延迟线的长度 ,延迟线跨边连接和在大气中直接封真空技术。在流动的 4 2 0 Pa的正庚烷气体中 ,用2 52... 描述了灵敏面积为 10 0 mm× 10 0 mm和 150 mm× 150 mm两维位置灵敏雪崩室。采用分块结构 ,电极从两端分前后点引出 ,增加了延迟线的长度 ,延迟线跨边连接和在大气中直接封真空技术。在流动的 4 2 0 Pa的正庚烷气体中 ,用2 52 Cf裂变源对探测器的性能进行了测试 ,得到Δx=Δy=1mm的位置分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板雪崩室 位置分辨 分块结构 探测器 入射粒子探测 加速器 放射性束流
下载PDF
大面积闪烁体探测器的中子探测效率刻度 被引量:1
9
作者 胡青元 智焕 +8 位作者 叶沿林 郑涛 江栋兴 王全进 狄振宇 庞丹阳 张高龙 王佳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7-421,共5页
介绍了一种利用同位素中子源 (2 41Am 9Be)通过γ n符合的中子飞行时间法对大面积探测器的中子探测效率进行刻度的方法 ,并用蒙特卡罗方法对该探测器的探测效率进行了模拟 .实验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
关键词 大面积中子探测器 同位素中子源 γ-n符合中子飞行时间法 探测效率刻度 蒙特卡罗法
原文传递
Calibration and Unfolding of the Pulse Height Spectra of Liquid Scintillator-Based Neutron Detectors Using Photon Sources 被引量:4
10
作者 谢旭飞 袁熙 +3 位作者 张兴 樊铁栓 陈金象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6期553-557,共5页
An accurate energy calibration of a 5"× 2" BC501A liquid scintillator-based neutron detector by means of photon sources and the unfolding of pulse height spectra are described. The photon responses were measure... An accurate energy calibration of a 5"× 2" BC501A liquid scintillator-based neutron detector by means of photon sources and the unfolding of pulse height spectra are described. The photon responses were measured with 22Na, 137Cs and 54Mn photon sources and simulated using the GRESP code, which was developed at the Physiknlisch Technische Bundesanstalt in Germany. Pulse height spectra produced by three different photon sources we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unfolding techniqu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four unfolding codes of the HEPRO and UMG3.3 packages, including GRAVEL, UNFANA, MIEKE and MAXED, performed well with the test spectra and produced generally consistent results. They could therefore be used to obtain neutron energy spectra in toknmak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 scintillation detector CALIBRATION pulse height spectra unfolding methods
下载PDF
RIBLL终端大面积中子探测器阵列研制方案的理论计算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志强 叶沿林 +13 位作者 王金川 肖国青 詹文龙 徐瑚珊 郭忠言 江栋兴 王全进 郑涛 张高龙 智焕 胡青元 庞丹阳 王佳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2-76,共5页
介绍了一种用于丰中子核研究的RIBLL终端大面积中子探测器阵列的研制 .利用Geant4软件包对该探测系统的中子探测效率、时间分辨和位置分布等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 ,同时对探测器的cross talk进行了研究 .给出了探测器的设计方案 .
关键词 RIBLL 中子探测器 探测效率 时间分辨 丰中子核 蒙特卡罗模拟 软件包 GEANT4 理论计算 阵列
原文传递
在33.4MeV/u^(17)N与~9Be反应中中子发射的起源 被引量:2
12
作者 华辉 江栋兴 +12 位作者 钱涛 吴和宇 靳根明 詹文龙 段利敏 郭忠言 肖志刚 祖玉 王素芳 张保国 王宏伟 胡佩钢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12-517,共6页
在不同角度测得的 33 4MeV/u17N +9Be反应中 ,发射中子的能谱具有复杂的形式 ,而且随着角度的增大显示出有规律的变化 发射中子至少来源于靶弹核间的核子 -核子碰撞、17N的破裂反应以及熔合热核的统计蒸发三种不同起源 分析结果表明 ... 在不同角度测得的 33 4MeV/u17N +9Be反应中 ,发射中子的能谱具有复杂的形式 ,而且随着角度的增大显示出有规律的变化 发射中子至少来源于靶弹核间的核子 -核子碰撞、17N的破裂反应以及熔合热核的统计蒸发三种不同起源 分析结果表明 :反应体系三种起源的发射中子截面分别为 4 4 9,0 4 4和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中子核 核反应 破裂反应 发射中子截面
原文传递
^(23)Al 的β^+延发质子测量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宏伟 靳根明 +15 位作者 吴和宇 张保国 肖志刚 段利敏 魏志勇 祖玉 卢朝晖 柳永英 陈克良 胡荣江 朱海东 岑玲 王素芳 陈陶 华辉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971-976,共6页
利用TOF- E和0°注入探测器的方法,鉴别并测量了23Alβ+延发质子衰变能谱,通过精密脉冲发生器和计数器测得23Al的半衰期 T1/2=(476±45)ms.实验中重现了能量为0.216,0.278,0.4... 利用TOF- E和0°注入探测器的方法,鉴别并测量了23Alβ+延发质子衰变能谱,通过精密脉冲发生器和计数器测得23Al的半衰期 T1/2=(476±45)ms.实验中重现了能量为0.216,0.278,0.438,0.479MeV的低能衰变质子.另外,还观察到了一个新的β+延发衰变能级 Ex= 8.916MeV,并给出了它们的相对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束流 β^+延发质子衰变 激发能级 半衰期 ^23Al 铝23 探测技术
原文传递
^(17)C反应截面和去中子截面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翠娥 叶沿林 +12 位作者 江栋兴 郑涛 华辉 智焕 陈志强 胡青元 张高龙 庞丹阳 王佳 Yamaguchi Y Ozawa A Tanihata I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52-1056,共5页
利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放射性束流线RIPS,测量了能量为79A MeV的^(17)C在^(12)C反应靶上的反应截面,并同时得到了^(17)C的移去1个、2个及3个中子的截面;分别利用有限力程Glauber模型和少体Glauber模型结合壳模型的谱因子分析了反应截... 利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放射性束流线RIPS,测量了能量为79A MeV的^(17)C在^(12)C反应靶上的反应截面,并同时得到了^(17)C的移去1个、2个及3个中子的截面;分别利用有限力程Glauber模型和少体Glauber模型结合壳模型的谱因子分析了反应截面和移去1个中子截面,研究了^(17)C的密度分布、结构和价中子布居。反应截面和中子移去截面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量,通过对两者的分析,都可以得出^(17)C由芯核^(16)C和价中子组成,并且价中子主要处于d_(5/2)轨道的结论。总结了现有的碳同位素的反应截面和相互作用截面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截面 去中子截面Glauber模型 TOF—△E—E方法 中子截面 GLAUBER模型 放射性束流线 化学研究所 RIPS ^12C 因子分析
原文传递
用于次级束物理实验的低气压多丝室
15
作者 王小兵 谭继廉 +7 位作者 张金霞 卢子伟 叶沿林 江栋兴 智焕 华辉 陈陶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7-229,共3页
阐述了位置灵敏探测器在核物理实验中的作用,同时详细叙述了低气压多丝室(LP-MWPC)的工作机理及时间、位置特性。描述了用于较高能量轻粒子的次级束实验的LP-MWPC的结构和测试结果,得到ΔX=ΔY=0.7mm的位置分辨。
关键词 次级束物理实验 低气压多丝室 位置灵敏探测器 核物理实验 工作机理 位置特性
下载PDF
晕核^6He(25MeV/u)的单、双中子转移截面测量 被引量:2
16
作者 叶沿林 庞丹阳 +16 位作者 葛愉成 江栋兴 郑涛 王全进 智焕 艾颖 张高龙 王佳 陈志强 胡青元 A.Ozawa Y.Yamaguchi C.Wu R.Kanungo D.Fang I.Tanihata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37,共3页
实验测量了 25MeV/u的6He+9Be反应中的单、双中子转移微分截面. 利用反应耦合道模型初步分析了实验数据, 计算大体重现截面值. 转移反应对末态有相当的选择性, 并且双中子转移截面主要来自到基态的一步过程. 后角度截面的上升可能与连... 实验测量了 25MeV/u的6He+9Be反应中的单、双中子转移微分截面. 利用反应耦合道模型初步分析了实验数据, 计算大体重现截面值. 转移反应对末态有相当的选择性, 并且双中子转移截面主要来自到基态的一步过程. 后角度截面的上升可能与连续态的耦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核 中子 微分截面 基态 截面测量 连续 上升 转移 反应 体重
下载PDF
晕核^6He(25MeV/u)在^9Be上的弹性散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庞丹阳 叶沿林 +14 位作者 江栋兴 郑涛 王全进 智焕 陈志强 胡青元 张高龙 王佳 A.Ozawa Y.Yamaguchi C.Wu R.Kanungo D.Fang I.Tanihata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0,共5页
分析了北京大学核物理实验小组在日本RIKEN实验室完成的 25MeV/u6He和9Be的弹性散射实验数据, 得到了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角分布. 利用双折叠模型, 并通过拟合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得到了此弹靶体系在此能量下的弹性散射光学势.
关键词 弹性散射 微分截面 晕核 核物理实验 角分布 实验数据 光学 实验室 研究 分析
下载PDF
^(17)F+p厚靶实验对^(18)Ne共振态性质的研究
18
作者 胡钧 何建军 +35 位作者 许世伟 陈志强 张雪荧 王建松 于祥 苏俊 二涛 王宏伟 田文栋 张立勇 杨彦云 马朋 章学恒 胡正国 郭忠言 徐星 袁小华 鲁皖 余玉洪 臧永东 唐述文 叶瑞平 陈金达 金仕纶 杜成名 王世陶 马军兵 刘龙祥 白真 雷祥国 孙志宇 张玉虎 周小红 徐瑚珊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8-432,共5页
实验通过17F+p共振弹性散射研究了复合核18 Ne激发态中与天体核反应14 O(#,p)17F相关的共振态性质。利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对弹核碎裂反应产生的放射性束17F进行了分离和提纯。经过降能后,能量为4.22 AMeV的17F束流轰击在T2终端... 实验通过17F+p共振弹性散射研究了复合核18 Ne激发态中与天体核反应14 O(#,p)17F相关的共振态性质。利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对弹核碎裂反应产生的放射性束17F进行了分离和提纯。经过降能后,能量为4.22 AMeV的17F束流轰击在T2终端的厚氢靶(CH2)n上。两套(E-ESi探测器望远镜放置在两个不同的探测角度θlab≈2.3°和14°上,对反冲质子的角度和能量进行了测量。实验观测到了复合核18 Ne的几条质子共振能级。通过R-Matrix理论程序对激发函数进行拟合,得到了共振态的能量、自旋、宇称和衰变宽度等共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态 厚靶方法 放射性核束 R-Matrix拟合
原文传递
^(17)F和^(18)Ne与质子的弹性散射角分布 被引量:1
19
作者 卢朝晖 吴和宇 +17 位作者 胡荣江 诸永泰 张保国 祖玉 魏志勇 段利敏 王宏伟 肖志刚 王素芳 靳根明 郭忠言 肖国青 朱海东 柳永英 陈克良 陈陶 智焕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94-599,共6页
采用逆运动学方法对放射性核束17F和18Ne与质子进行弹性散射实验 ,得到了实验测量微分截面 .用较准确描述放射性核素性质的CH89参数化的光学势为初始光学势 ,用扭曲波玻恩近似的理论计算程序DWUCK4和自动参数搜索程序ABOD对实验数据进... 采用逆运动学方法对放射性核束17F和18Ne与质子进行弹性散射实验 ,得到了实验测量微分截面 .用较准确描述放射性核素性质的CH89参数化的光学势为初始光学势 ,用扭曲波玻恩近似的理论计算程序DWUCK4和自动参数搜索程序ABOD对实验数据进行光学势参数理论拟合 ,得到了与实验数据相符合的光学势参数 .将得到的光学势参数进行分析 ,得到了17F和18Ne实势相互作用均方根半径分别为 3 2 3 9fm和 3 3 1 7f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F ^18Ne 质子 角分布 放射性核束 弹性散射 光学势 氟17 氖18 丰质子核 结构
原文传递
^(20)Na的β^+延发α粒子测量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宏伟 吴和宇 +15 位作者 靳根明 张保国 肖志刚 段利敏 魏志勇 祖玉 卢朝晖 柳永英 陈克良 胡荣江 朱海东 岑玲 王素芳 陈陶 华辉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31-735,共5页
利用兰州放射性次级束流线提供的2 0 Na束流 ,通过2 0 Na β+2 0 Ne →16 O+α过程 ,测量了2 0 Na的衰变半衰期T1/2 及衰变α粒子能谱 .结果表明 ,除了Ed≥ 2 .688MeV的 9条较高激发能级的衰变α粒子外 ,实验中还观察到衰变能量Ed 为 0 ... 利用兰州放射性次级束流线提供的2 0 Na束流 ,通过2 0 Na β+2 0 Ne →16 O+α过程 ,测量了2 0 Na的衰变半衰期T1/2 及衰变α粒子能谱 .结果表明 ,除了Ed≥ 2 .688MeV的 9条较高激发能级的衰变α粒子外 ,实验中还观察到衰变能量Ed 为 0 .890和 1 .0 54MeV ,1 .991MeV ,2 .4 2 4和 2 .4 57MeV的2 0 Ne低激发能级的 3条α谱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束流 β^+延发α衰变 激发能级 半衰期 天体核反应 放射性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