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过4-α衰变观测^(16)O中可能的玻色凝聚态
1
作者 陈家豪 叶沿林 +21 位作者 马凯 韩家兴 王东玺 林承键 贾会明 杨磊 李根 阳黎升 胡梓瑶 谭智威 魏康 蒲伟良 陈莹 楼建玲 杨晓菲 李奇特 杨再宏 骆天鹏 黄大湖 钟善豪 李智 许金艳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2-298,共7页
近期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开展的^(16)O+^(12)C非弹散射实验,给出了^(16)O中存在4-α玻色凝聚状态的新证据。实验采用多套双面硅微条带电粒子望远镜,首次在^(16)O衰变中实现了4个α粒子的准确识别(Part... 近期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开展的^(16)O+^(12)C非弹散射实验,给出了^(16)O中存在4-α玻色凝聚状态的新证据。实验采用多套双面硅微条带电粒子望远镜,首次在^(16)O衰变中实现了4个α粒子的准确识别(Particle Identification,PID)和符合测量。在此基础上获得了高分辨的反应O值谱并重建了清晰的4-α共振态。其中在阈值附近观察到4个高显著度(大部分高于5σ)的共振态,它们按照^(12)C(Hoyle state)+α的特征模式衰变,与理论预言的类Hoyle-BEC结构及其转动带特征相一致。本观测结果将推动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实验上也需要对上述共振态做更多物理量的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团结构 类Hoyle态 ^(16)O的共振态 高激发
原文传递
^(178)Hf同核异能态激发与退激路径研究
2
作者 贺子阳 吴晓光 +29 位作者 蒋伟 李聪博 周振翔 孙琪 郭明伟 吴鸿毅 李智 樊瑞睿 唐靖宇 李天晓 胡守扬 智宇 宋金兴 李沛玉 栾广源 张奇玮 王朝辉 陈雄军 胡世鹏 钟健 甘林 张智程 张苏雅拉吐 王德鑫 孙保华 庞萱 郑云 李笑梅 阮锡超 华辉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6-262,共7页
具有长寿命高激发态的同核异能素在国家战略安全和储能领域有重要的意义,其关键技术在于掌握人工诱发同核异能素快速退激到基态。近些年该项技术研究遇到了瓶颈,需从原子核结构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同核异能素的形成、受激激发和退激... 具有长寿命高激发态的同核异能素在国家战略安全和储能领域有重要的意义,其关键技术在于掌握人工诱发同核异能素快速退激到基态。近些年该项技术研究遇到了瓶颈,需从原子核结构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同核异能素的形成、受激激发和退激机制的深入研究,突破遇到的瓶颈,进而掌握诱发同核异能素快速退激到基态的关键技术。本工作是在实验技术方面利用白光中子束流轰击Hf靶,创新性地建立了由氟化钡探测器阵列GTAF-Ⅱ进行全能量测量与高纯锗探测器进行特征γ射线测量,再结合白光中子飞行时间测量组成的三重符合测量系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了^(178)Hf同核异能态激发到过渡能级并快速释放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8)Hf同核异能素 诱发衰变 核能释放 多探头多参数伽马谱符合测量装置
原文传递
四质子非束缚核^(18)Mg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金瑜 倪磊 +3 位作者 华辉 李智 牛晨阳 吴鸿毅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71,共9页
对滴线外原子核自发核子发射现象的实验研究,有助于人们探寻滴线外的新核素,揭示非束缚原子核的奇特结构和衰变特性,进而探索原子核稳定性的极限、理解同位旋极端不对称条件下核子间的相互作用。文章将介绍我们对质子滴线外的新镁同位素... 对滴线外原子核自发核子发射现象的实验研究,有助于人们探寻滴线外的新核素,揭示非束缚原子核的奇特结构和衰变特性,进而探索原子核稳定性的极限、理解同位旋极端不对称条件下核子间的相互作用。文章将介绍我们对质子滴线外的新镁同位素^(18)Mg的四质子衰变现象的实验研究。首先介绍实验使用的放射性束流线和探测器设置,给出了束流粒子与衰变产物的粒子鉴别结果。然后重点介绍了闪烁光纤探测阵列及其数据分析方法。结合该阵列在本次实验中的探测效率和位置分辨表现,模拟结果证明了该阵列对于提高不变质量谱分辨的必要性。最后利用不变质量法,由^(14)O+4p五体符合测量事件重建得到了^(18)Mg的衰变能谱。Gamow壳模型理论计算可以较好地描述实验结果,表明连续谱耦合效应对于滴线外原子核的结构存在显著影响。实验测得的^(18)Mg的2_(1)^(+)态激发能比传统幻数核^(20)Mg更高,表明在极端丰质子的Mg同位素中可能出现了N=8的壳减弱或某些奇特的核结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线 新核素 四质子衰变 ^(18)Mg 不变质量法 N=8壳
原文传递
质子滴线外奇异原子核的衰变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金瑜 倪磊 +3 位作者 华辉 李智 牛晨阳 吴鸿毅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7-340,共14页
质子滴线外原子核的质子衰变为研究极端同位旋条件下原子核的结构和稳定性提供了关键的谱学手段。首先总结了近年来质子衰变的实验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产生质子滴线外原子核的主要途径、质子衰变研究的主要实验方法,以及对滴线核质子衰... 质子滴线外原子核的质子衰变为研究极端同位旋条件下原子核的结构和稳定性提供了关键的谱学手段。首先总结了近年来质子衰变的实验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产生质子滴线外原子核的主要途径、质子衰变研究的主要实验方法,以及对滴线核质子衰变机制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最近开展的对^(18)Mg四质子发射现象的实验研究。通过不变质量法,实验上首次观察到超出质子滴线两个中子的新核素^(18)Mg,确定了其基态和2_(1)^(+)态的衰变能量和衰变宽度。实验测得为远离稳定区原子核中N=8壳层能隙的减弱提供了新的证据。对衰变产物的关联分析表明,^(18)Mg基态主要发生连续两步直接双质子衰变过程,经过中间核^(16)Ne的基态衰变到^(14)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线 质子衰变 ^(18)Mg 不变质量法 壳演化
原文传递
滴线附近原子核的衰变和结构研究
5
作者 倪磊 金瑜 +1 位作者 华辉 李智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3,共8页
滴线区原子核奇异衰变和结构研究对人们认识原子核新规律及发展新理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近些年来相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还有很多新现象和新规律有待人们去认识。以质子滴线外^(16)Ne原子核的双质子衰变为例,介绍了不变质量法在... 滴线区原子核奇异衰变和结构研究对人们认识原子核新规律及发展新理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近些年来相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还有很多新现象和新规律有待人们去认识。以质子滴线外^(16)Ne原子核的双质子衰变为例,介绍了不变质量法在质子衰变研究中的应用,得到了^(16)Ne基态和第一激发态的衰变能与动量关联。与利用飞行衰变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了运用完整运动学测量的不变质量法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共振态的衰变信息。假设^(16)Ne基态具有不同半衰期,通过模拟生成不变质量谱,研究了原子核寿命不同对不变质量谱准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寿命较短的原子核不变质量法有效且可靠,对于寿命较长的原子核飞行衰变法则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线 不变质量法 飞行衰变法 质子衰变 ^(16)Ne
原文传递
A-60和A-80质量区原子核磁转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罗迪雯 徐川 +4 位作者 吴鸿毅 张双全 李湘庆 李智 华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82-1089,共8页
近年来,人们在很多原子核中发现了具有强M1跃迁、较弱E2跃迁的磁转动结构,这已经成为原子核高自旋态的研究热点.通过在束γ谱学实验,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研究组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和南非iThemba国家实验室回旋加速器... 近年来,人们在很多原子核中发现了具有强M1跃迁、较弱E2跃迁的磁转动结构,这已经成为原子核高自旋态的研究热点.通过在束γ谱学实验,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研究组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和南非iThemba国家实验室回旋加速器上先后开展了对A-80和A-60质量区原子核磁转动结构的研究.在^(75)As、^(79)Se和^(62)Cu核中发现了高激发磁偶极带结构,利用基于协变密度泛函理论的倾斜轴推转模型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特点.研究表明,^(75)As和^(79)Se核中磁偶极带的角动量形成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磁转动剪刀机制,随着转动频率的增加,它们只有中子角动量J_(ν)向总角动量方向出现了较大角度的闭合,而质子角动量J_(π)基本上保持不动,总角动量的倾斜角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变化(向x轴方向闭合).这种只有一个剪刀片闭合的角动量形成机制被形象地称为订书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束Γ谱学 磁转动 订书机带 协变密度泛函理论 倾斜轴推转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数字化的通用获取系统及波形分析算法 被引量:5
7
作者 吴鸿毅 李智 +4 位作者 吴婧 华辉 王翔 李湘庆 徐川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7期3553-3560,共8页
随着核物理实验研究对象向远离稳定性核区拓展,传统的模拟电子学获取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短寿命、低产额、高本底实验的需求.近年来,数字化获取系统在核物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显示出相对于模拟电子学系统的显著优势.本文介绍了北京... 随着核物理实验研究对象向远离稳定性核区拓展,传统的模拟电子学获取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短寿命、低产额、高本底实验的需求.近年来,数字化获取系统在核物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显示出相对于模拟电子学系统的显著优势.本文介绍了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组近年来开发的一套通用数字化获取系统及波形分析算法.该获取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南非iThemba LABS等国内外单位的实验终端上开展的多个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获取系统 触发 参数优化 波形分析
原文传递
丰质子核^(29)S的β延迟γ衰变研究
8
作者 查思贤 李金海 +62 位作者 覃淑炼 常志芳 徐新星 孙立杰 刘嘉健 袁岑溪 林承键 李晓菁 李智 吴鸿毅 李朋杰 王建松 杨彦云 梁鹏飞 简豪 高雨枫 范锐 戴凡超 朱浩钒 王东玺 蓝乙华 马朋 段芳芳 高志浩 胡强 白真 马军兵 王建国 钟福鹏 武晨光 罗迪雯 蒋颖 刘洋 侯东升 李忍 马南茹 马维虎 石国柱 余功明 D.Patel 金树亚 王煜峰 余悦超 胡力元 王翔 臧宏亮 赵青青 杨磊 温培威 杨峰 贾会明 张高龙 潘敏 汪小雨 孙浩瀚 徐瑚珊 周小红 张玉虎 胡正国 王猛 陈若富 柳敏良 杨维青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1-347,共7页
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的放射性束流线(HIRFL-RIBLL1)上,使用由三块双面硅微条探测器及环绕它的五个高纯锗探测器组成的探测器阵列,对丰质子核^(29)S的延迟衰变性质展开研究。本次实验获得了^(29)S的半衰期,为183(4)ms。首次实现了^(29)... 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的放射性束流线(HIRFL-RIBLL1)上,使用由三块双面硅微条探测器及环绕它的五个高纯锗探测器组成的探测器阵列,对丰质子核^(29)S的延迟衰变性质展开研究。本次实验获得了^(29)S的半衰期,为183(4)ms。首次实现了^(29)S的延迟测量,准确地获得了4条射线,得到了通过衰变布居到子核^(29)P低激发态的衰变分支比,并由此建立了^(29)S的部分衰变纲图。基于实验数据,研究了^(29)S→^(29)P/^(29)Al→^(29)Si镜像衰变过程中的同位旋对称性破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质子核 Β衰变 半衰期 衰变纲图 镜像不对称性
原文传递
低气压多丝正比室及其在放射性束流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智 陈陶 +15 位作者 叶沿林 江栋兴 华辉 李湘庆 王全进 葛愉成 庞丹阳 狄振宇 谭继廉 张金霞 凤盈 张保国 肖志刚 王宏伟 吴和宇 靳根明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964-970,共7页
介绍了为在放射性束流线上开展精确的散射和反应实验中 ,对入射束流的角度和有效数目等进行在线监测而设计制造的低气压多丝正比室 .它透射性好 ,不干扰束流 ,并方便在真空环境中工作 .测量表明 ,它的位置分辨率约0 5mm .对 2 0— 3 0M... 介绍了为在放射性束流线上开展精确的散射和反应实验中 ,对入射束流的角度和有效数目等进行在线监测而设计制造的低气压多丝正比室 .它透射性好 ,不干扰束流 ,并方便在真空环境中工作 .测量表明 ,它的位置分辨率约0 5mm .对 2 0— 3 0MeV/u的低Z的放射性束流有着大于 90 %的位置探测效率 ,适用于中能次级束实验靶前的束流定位及在线监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束流 实验 低气压多丝正比室 位置分辨 位置探测效率 探测器 加速器
原文传递
二维位置灵敏硅探测器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陶 李智 +7 位作者 叶沿林 江栋兴 华辉 李湘庆 葛榆成 王全进 庞丹阳 狄振宇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2-75,共4页
对二维位置灵敏硅探测器进行了239Puα源刻度测试,并在弹性散射实验中使用了二维位置灵敏硅探测器.考察了两种定位方法在实验中与测试中的一致性.测量了二维位置灵敏硅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位置分辨率和位置畸变.对位置畸变进行了定性... 对二维位置灵敏硅探测器进行了239Puα源刻度测试,并在弹性散射实验中使用了二维位置灵敏硅探测器.考察了两种定位方法在实验中与测试中的一致性.测量了二维位置灵敏硅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位置分辨率和位置畸变.对位置畸变进行了定性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位置灵敏硅探测器 能量分辨率 位置分辨率 位置畸变 PSSD 测试
原文传递
New measurement of 4^(H)e and proton decays from resonant states in^(19)Ne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凯 叶沿林 +21 位作者 林承键 陈家豪 王东玺 韩家兴 贾会明 杨磊 阳黎升 胡梓瑶 陈莹 蒲伟良 李根 谭智威 黄大湖 骆天鹏 钟善豪 楼建玲 杨晓菲 李智 李奇特 许金艳 杨再宏 魏康 《Chinese Physics C》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50-56,共7页
A^(6)Li(^(16)O,^(19)Ne^(∗))^(3)H multi-nucleon transfer-reaction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populate the highly excited states in^(19)Ne.The subsequent decay particles,^(4)He or protons from the^(19)Ne resonant state... A^(6)Li(^(16)O,^(19)Ne^(∗))^(3)H multi-nucleon transfer-reaction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populate the highly excited states in^(19)Ne.The subsequent decay particles,^(4)He or protons from the^(19)Ne resonant states,were detected in coincidence with the recoil 3 H.The excitation-energy spectra of^(19)Ne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the detected proton or^(4)He and the deduced^(18)F or^(15)O data,respectively.A broad resonance at about 7.85 MeV(1/2^(+))was observed,with partial decay width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values,which ma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struction of 18 F in astrophysical processes.Several resonances up to very high excitation energ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with a largeα-clustering strength,which confirm the formation of the cluster structure with a one-hole configuration in light nuclei and encourage further systematic studies of the cluster structure in^(19)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onant state Q-VALUE branch ratio partial decay width
原文传递
高位置分辨平行板雪崩室的研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朝晖 吴和宇 +18 位作者 张金霞 张保国 凤莹 谭继廉 胡荣江 李祖玉 魏志勇 段利敏 王宏伟 肖志刚 陈陶 李湘庆 李智 柳永英 朱海东 陈克良 王素芳 靳根明 诸永泰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4-96,99,共4页
描述了灵敏面积为 10 0 mm× 10 0 mm和 150 mm× 150 mm两维位置灵敏雪崩室。采用分块结构 ,电极从两端分前后点引出 ,增加了延迟线的长度 ,延迟线跨边连接和在大气中直接封真空技术。在流动的 4 2 0 Pa的正庚烷气体中 ,用2 52... 描述了灵敏面积为 10 0 mm× 10 0 mm和 150 mm× 150 mm两维位置灵敏雪崩室。采用分块结构 ,电极从两端分前后点引出 ,增加了延迟线的长度 ,延迟线跨边连接和在大气中直接封真空技术。在流动的 4 2 0 Pa的正庚烷气体中 ,用2 52 Cf裂变源对探测器的性能进行了测试 ,得到Δx=Δy=1mm的位置分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板雪崩室 位置分辨 分块结构 探测器 入射粒子探测 加速器 放射性束流
下载PDF
硅探测器的数字化脉冲形状甄别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朋杰 李智 +20 位作者 陈志强 吴鸿毅 田正阳 蒋伟 李晶 冯骏 臧宏亮 刘强 牛晨阳 杨彪 陶龙春 张允 孙晓慧 王翔 刘洋 李奇特 楼建玲 李湘庆 华辉 江栋兴 叶沿林 《原子核物理评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7-183,共7页
介绍了利用硅探测器的脉冲形状甄别进行粒子鉴别的原理。详细叙述了基于数字化方法的脉冲形状甄别的实现。采样频率和位数是数字化方法的两个重要参数。对于硅探测器信号,采用100 MS/s,12 bit的Digitizer可以满足脉冲形状甄别法对时间... 介绍了利用硅探测器的脉冲形状甄别进行粒子鉴别的原理。详细叙述了基于数字化方法的脉冲形状甄别的实现。采样频率和位数是数字化方法的两个重要参数。对于硅探测器信号,采用100 MS/s,12 bit的Digitizer可以满足脉冲形状甄别法对时间分辨的要求。同时对该方法粒子鉴别的特征和能量阈值做了简要的分析和对比。粒子背面入射硅探测器的所得的阈值低于正面入射的情况。例如对于氖周围的同位素,背面入射情况的阈值约为100 MeV,为正面入射情况下鉴别阈值的二分之一,相当与?E-E方法中?E探测器厚度约为60μm情况下的阈值。最后定性讨论了硅探测器的电阻率不均匀性和沟道效应对粒子鉴别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探测器 脉冲形状甄别 上升时间 数字化方法 能量阈值 电阻率不均匀性 沟道效应
原文传递
大面积闪烁体探测器的中子探测效率刻度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青元 李智 +8 位作者 叶沿林 郑涛 江栋兴 李湘庆 王全进 狄振宇 庞丹阳 张高龙 王佳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7-421,共5页
介绍了一种利用同位素中子源 (2 41Am 9Be)通过γ n符合的中子飞行时间法对大面积探测器的中子探测效率进行刻度的方法 ,并用蒙特卡罗方法对该探测器的探测效率进行了模拟 .实验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
关键词 大面积中子探测器 同位素中子源 γ-n符合中子飞行时间法 探测效率刻度 蒙特卡罗法
原文传递
^(16)O具有类Hoyle结构的新证据
15
作者 陈家豪 叶沿林 +21 位作者 马凯 韩家兴 王东玺 林承键 贾会明 杨磊 李根 阳黎升 胡梓瑶 谭智威 魏康 蒲伟良 陈莹 楼建玲 杨晓菲 李奇特 杨再宏 骆天鹏 黄大湖 钟善豪 李智 许金艳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119-1126,M0003,共9页
多年来的研究认为,^(12)C中位于7.65 MeV的第二个0+态,也就是通常说的Hoyle state,具有类似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状态.但对于更重的核体系,如^(16)O,^(20)Ne,^(24)Mg等,尽管已有多种理论预言,但多年来对于类BEC态的实验研究尚未给出... 多年来的研究认为,^(12)C中位于7.65 MeV的第二个0+态,也就是通常说的Hoyle state,具有类似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状态.但对于更重的核体系,如^(16)O,^(20)Ne,^(24)Mg等,尽管已有多种理论预言,但多年来对于类BEC态的实验研究尚未给出明确的结论.近期北京串列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开展的非弹散射实验给出了^(16)O中存在类似4α-BEC状态的新证据.实验使用96 MeV的^(16)0束流轰击0.98μm的^(12)C靶,采用多套双面硅微条带电粒子望远镜对反应末态粒子进行探测,在^(16)O衰变中实现了4个α粒子的准确识别(PID)和符合测量.在此基础上获得了高分辨的反应Q值谱并重建了清晰的4α共振态.其中在阈值附近观察到4个高显著度(大部分高于5σ)的共振态,它们按照^(12)C(Hoyle state)+α的特征模式衰变,与理论预言的类Hoyle-BEC结构及其转动带特征相一致.本观测结果将推动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以及实验上对上述共振态做更多物理量的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电粒子 转动带 共振态 末态粒子 特征模式 理论预言 串列加速器 符合测量
原文传递
RIBLL终端大面积中子探测器阵列研制方案的理论计算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志强 叶沿林 +13 位作者 王金川 肖国青 詹文龙 徐瑚珊 郭忠言 江栋兴 王全进 郑涛 张高龙 李智 李湘庆 胡青元 庞丹阳 王佳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2-76,共5页
介绍了一种用于丰中子核研究的RIBLL终端大面积中子探测器阵列的研制 .利用Geant4软件包对该探测系统的中子探测效率、时间分辨和位置分布等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 ,同时对探测器的cross talk进行了研究 .给出了探测器的设计方案 .
关键词 RIBLL 中子探测器 探测效率 时间分辨 丰中子核 蒙特卡罗模拟 软件包 GEANT4 理论计算 阵列
原文传递
用于次级束物理实验的低气压多丝室
17
作者 王小兵 谭继廉 +7 位作者 张金霞 卢子伟 叶沿林 江栋兴 李智 华辉 李湘庆 陈陶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7-229,共3页
阐述了位置灵敏探测器在核物理实验中的作用,同时详细叙述了低气压多丝室(LP-MWPC)的工作机理及时间、位置特性。描述了用于较高能量轻粒子的次级束实验的LP-MWPC的结构和测试结果,得到ΔX=ΔY=0.7mm的位置分辨。
关键词 次级束物理实验 低气压多丝室 位置灵敏探测器 核物理实验 工作机理 位置特性
下载PDF
晕核^6He(25MeV/u)的单、双中子转移截面测量 被引量:2
18
作者 叶沿林 庞丹阳 +16 位作者 葛愉成 江栋兴 郑涛 王全进 李智 李湘庆 艾颖 张高龙 王佳 陈志强 胡青元 A.Ozawa Y.Yamaguchi C.Wu R.Kanungo D.Fang I.Tanihata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37,共3页
实验测量了 25MeV/u的6He+9Be反应中的单、双中子转移微分截面. 利用反应耦合道模型初步分析了实验数据, 计算大体重现截面值. 转移反应对末态有相当的选择性, 并且双中子转移截面主要来自到基态的一步过程. 后角度截面的上升可能与连... 实验测量了 25MeV/u的6He+9Be反应中的单、双中子转移微分截面. 利用反应耦合道模型初步分析了实验数据, 计算大体重现截面值. 转移反应对末态有相当的选择性, 并且双中子转移截面主要来自到基态的一步过程. 后角度截面的上升可能与连续态的耦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核 中子 微分截面 基态 截面测量 连续 上升 转移 反应 体重
下载PDF
晕核^6He(25MeV/u)在^9Be上的弹性散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庞丹阳 叶沿林 +14 位作者 江栋兴 郑涛 王全进 李智 李湘庆 陈志强 胡青元 张高龙 王佳 A.Ozawa Y.Yamaguchi C.Wu R.Kanungo D.Fang I.Tanihata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0,共5页
分析了北京大学核物理实验小组在日本RIKEN实验室完成的 25MeV/u6He和9Be的弹性散射实验数据, 得到了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角分布. 利用双折叠模型, 并通过拟合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得到了此弹靶体系在此能量下的弹性散射光学势.
关键词 弹性散射 微分截面 晕核 核物理实验 角分布 实验数据 光学 实验室 研究 分析
下载PDF
^(17)C反应截面和去中子截面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翠娥 叶沿林 +12 位作者 江栋兴 郑涛 华辉 李智 李湘庆 陈志强 胡青元 张高龙 庞丹阳 王佳 Yamaguchi Y Ozawa A Tanihata I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52-1056,共5页
利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放射性束流线RIPS,测量了能量为79A MeV的^(17)C在^(12)C反应靶上的反应截面,并同时得到了^(17)C的移去1个、2个及3个中子的截面;分别利用有限力程Glauber模型和少体Glauber模型结合壳模型的谱因子分析了反应截... 利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放射性束流线RIPS,测量了能量为79A MeV的^(17)C在^(12)C反应靶上的反应截面,并同时得到了^(17)C的移去1个、2个及3个中子的截面;分别利用有限力程Glauber模型和少体Glauber模型结合壳模型的谱因子分析了反应截面和移去1个中子截面,研究了^(17)C的密度分布、结构和价中子布居。反应截面和中子移去截面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量,通过对两者的分析,都可以得出^(17)C由芯核^(16)C和价中子组成,并且价中子主要处于d_(5/2)轨道的结论。总结了现有的碳同位素的反应截面和相互作用截面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截面 去中子截面Glauber模型 TOF—△E—E方法 中子截面 GLAUBER模型 放射性束流线 化学研究所 RIPS ^12C 因子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