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向世界打开中国:17世纪两部荷兰戏剧中的明朝之亡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
春园
(
译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0,共9页
本文以"开放"(openness)一词(及其反义词)在17世纪明亡记录中反复出现的不同形式为中心,考察了17世纪荷兰的"公共"观念。通过广泛阅读有关明朝崩溃的各种文本——耶稣会士的记载、荷兰东印度公司旅行日志、报纸中...
本文以"开放"(openness)一词(及其反义词)在17世纪明亡记录中反复出现的不同形式为中心,考察了17世纪荷兰的"公共"观念。通过广泛阅读有关明朝崩溃的各种文本——耶稣会士的记载、荷兰东印度公司旅行日志、报纸中的新闻报道、Johan Blaeu制作的地图集,尤其是发表于1667年的两种剧作,显示在17世纪知识生产的各个领域中都特别凸显"公共"或"开放"这个概念:地理学著作将羽翼渐丰的荷兰描绘成一个向海洋开放的国家(与封闭陆疆的中国相反),神学论著强调与上帝的公开交流(与沉浸于迷信中的中国相反),而经济论著强调开放的贸易(与中华帝国抱守财富相反)。通过研究这些文献,揭示出中国在欧洲构建"开放"的自我形象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指出通过强调"开放",荷兰文献记录是如何阻止了"新闻"传播的其他可能形式的。其中最典型的是有关明朝灭亡的中文记录中所使用的流言、杂录、野史和戏剧等文学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主义
17世纪
荷兰
中国
戏剧
原文传递
题名
向世界打开中国:17世纪两部荷兰戏剧中的明朝之亡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
春园
(
译
)
机构
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
不详
出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0,共9页
文摘
本文以"开放"(openness)一词(及其反义词)在17世纪明亡记录中反复出现的不同形式为中心,考察了17世纪荷兰的"公共"观念。通过广泛阅读有关明朝崩溃的各种文本——耶稣会士的记载、荷兰东印度公司旅行日志、报纸中的新闻报道、Johan Blaeu制作的地图集,尤其是发表于1667年的两种剧作,显示在17世纪知识生产的各个领域中都特别凸显"公共"或"开放"这个概念:地理学著作将羽翼渐丰的荷兰描绘成一个向海洋开放的国家(与封闭陆疆的中国相反),神学论著强调与上帝的公开交流(与沉浸于迷信中的中国相反),而经济论著强调开放的贸易(与中华帝国抱守财富相反)。通过研究这些文献,揭示出中国在欧洲构建"开放"的自我形象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指出通过强调"开放",荷兰文献记录是如何阻止了"新闻"传播的其他可能形式的。其中最典型的是有关明朝灭亡的中文记录中所使用的流言、杂录、野史和戏剧等文学形式。
关键词
东方主义
17世纪
荷兰
中国
戏剧
Keywords
orientalism
17th-century
Holland
China
theater
分类号
I563.073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向世界打开中国:17世纪两部荷兰戏剧中的明朝之亡
李
春园
(
译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