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肝移植逆行灌注法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斯 江艺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65-768,共4页
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肝移植设想以来,经过动物实验阶段、临床试用及临床应用阶段,肝移植已逐步发展为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外科技术,成为公认的终末期肝病常规而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肝移植中,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难以避免,是引起术后肝... 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肝移植设想以来,经过动物实验阶段、临床试用及临床应用阶段,肝移植已逐步发展为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外科技术,成为公认的终末期肝病常规而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肝移植中,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难以避免,是引起术后肝功能不良的重要因素.此外,肝移植术中血液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和内环境紊乱对预后亦有影响.如何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术中血液动力学变化是临床肝移植的研究热点.近年的研究表明,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逆行灌注法能有效减轻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术后的早期肝脏功能,从而有效提高肝移植的成功率和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病 逆行灌注法
原文传递
胃间质瘤27例的诊治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斯 陈永标 林华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7期1974-1975,共2页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福建省长乐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结果首发症状中黑便15例(其中3例伴呕血);上腹疼痛、不适伴恶心、泛酸8例;腹胀、纳差4例。14例行胃镜检查时发...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福建省长乐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结果首发症状中黑便15例(其中3例伴呕血);上腹疼痛、不适伴恶心、泛酸8例;腹胀、纳差4例。14例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肿物(性质待查);5例胃镜活检为胃平滑肌瘤;3例胃镜活检为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镜活检为胃息肉;3例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胃间质瘤。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其中19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其中4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加幽门成形术,15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多发肿瘤行全胃切除术,7例行病灶楔形切除术。术后均存活,随访6个月至3年。结论胃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改良逆行灌注技术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斯 江艺 +9 位作者 蔡秋程 杨芳 陈永标 张小进 胡还章 张坤 吕立志 陈少华 幕宁 潘凡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8-232,共5页
目的 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改良逆灌注技术(逆行灌注改良法)对移植肝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4年9月我院108例肝病患者肝移植手术资料.其中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逆行灌注法手术治疗63例,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逆行灌注改良法手术... 目的 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改良逆灌注技术(逆行灌注改良法)对移植肝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4年9月我院108例肝病患者肝移植手术资料.其中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逆行灌注法手术治疗63例,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逆行灌注改良法手术治疗45例.采用倾向评分配比法(PSM)均衡组间协变量,获得匹配患者并对其进行术后肝功能恢复疗效分析.结果 经PSM匹配后得到27对患者.匹配后逆行灌注改良法组患者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较快.与逆行灌注法组比较,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碱性磷酸酶(AKP)、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逆行灌注改良法可改善移植肝早期肝功能,加快肝功能恢复,从而更有效提高肝移植的整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逆行灌注法 技术改进 倾向评分配比法
原文传递
改良逆行灌注法减轻原位肝移植术中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斯 江艺 +8 位作者 林邦邦 蔡秋程 杨芳 陈永标 张小进 胡还章 张坤 吕立志 陈少华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33-737,共5页
目的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改良逆行灌注法术中对移植肝损伤的影响。方法21例肝病患者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改良逆行灌注法,观察时间点设计为:移植肝开放下腔静脉前即刻(T1)、下腔静脉开放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门静脉放血10ml即刻(T2... 目的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改良逆行灌注法术中对移植肝损伤的影响。方法21例肝病患者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改良逆行灌注法,观察时间点设计为:移植肝开放下腔静脉前即刻(T1)、下腔静脉开放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门静脉放血10ml即刻(T2)、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门静脉放血50ml即刻(T3)、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门静脉放血200ml即刻(T4)。T1抽取受者下腔静脉血,他、T3、T4抽取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门静脉逆行灌注血,进行血标本生化检查和血气分析,供肝比较不同时点静脉血pH值、PaCO2、PaO2、BEecf、HC03-、T—CO2、SaO2、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K+、碱性磷酸酶(AKP)、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变化,以此观察术中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后的变化。结果21例患者静脉血血气分析pH值、PaCO2、PaO2、BEecf、HC03-、T—CO2、SaO2于T2、T3时点波动大,与T1、T4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于T4时点恢复趋向T1水平。其中T4时点HC03-、T—CO2恢复至T1水平(P〉0.05);pH值、PaO2、BEecf、SaO2高于T1水平(P〈0.05);PaC02低于T1水平(P〈0.05)。抽取的静脉血生化检查T1-T4时点中ALT、AST、AKP、K+都于1、2时点升至最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于T4时点下降至最低点,仍高于T1时点,T1、T2、T3、T4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于32、T3时点升高,于T4时点回降,低于T1时点,T2、T3时点分别与T1、T4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4时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可迅速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稳定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 肝病 改良逆行灌注法 门静脉 血液 生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