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草酸二铵治疗各类肝病629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09
1
作者 王慧芬 苏海滨 +3 位作者 刘鸿凌 季伟 捍卫 胡瑾华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 回顾性观察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治疗中消炎降酶的作用。方法 甘草酸二铵注射液 15 0mg ,加入 5 %~ 10 %葡萄糖注射液 2 5 0ml中静脉点滴 ,治疗轻~中度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药物... 目的 回顾性观察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治疗中消炎降酶的作用。方法 甘草酸二铵注射液 15 0mg ,加入 5 %~ 10 %葡萄糖注射液 2 5 0ml中静脉点滴 ,治疗轻~中度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共 6 2 9例 ,强力宁注射液(10 0ml/d)治疗慢性肝炎 12 7例作为对照 ,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的恢复无明显差异 ,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血清胆红素 (SB)的恢复速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 17d时治疗组有 93.3%患者的ALT恢复正常 ,而对照组为 73.3%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在治疗 10d时治疗组有 86 .7%患者的SB恢复正常 ,而对照组仅为 4 0 % ,两组有显著差异 (P<0 .0 1)。在治疗 17d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分别为 (4 4 .7± 5 .6 7) g/L和 (4 5 .2±5 .5 6 ) g/L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在本研究中 ,甘草酸二铵治疗组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甘草酸二铵可明显改善病毒性、药物性、酒精性等肝脏急性或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 ,在慢性肝炎组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二铵 治疗 肝病 疗效观察 肝炎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培养鉴定和功能特点 被引量:45
2
作者 邢利和 王福生 +6 位作者 刘明旭 朱传琳 捍卫 雷周云 王慧芬 张冰 金磊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48-351,共4页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 (DC)的功能特点 ,探讨其与肝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分离获得 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 ,加入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 (DC)的功能特点 ,探讨其与肝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分离获得 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 ,加入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IL 4,胎肝酪氨酸激酶受体的配体 (FLt3 L)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使DC细胞增殖、成熟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的表面标志 ,同时检测DC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中的刺激能力和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 DC在体外经细胞因子的刺激可明显增殖 ,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的增殖速度低于正常人 ;DC表面标志人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 (HLA DR)、CD 80 (B7 1)、CD 86 (B7 2 )和CD 1α的表达较正常对照均明显降低 (P <0 .0 0 1) ,尤以CD 1α的降低更为显著。DC在MLR中的刺激能力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 ,并且与正常对照相比 ,其产生的IL 12水平降低 ,而NO水平却增高 (P <0 .0 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的表型不成熟和功能的缺失 ,由此导致IL 12的产生和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的降低 ,可能是HBV感染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树突状细胞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肝癌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治疗后免疫活性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7
3
作者 施明 张冰 +8 位作者 汤紫荣 雷周云 王慧芬 冯永毅 刘敬超 范振平 捍卫 牟劲松 王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3期2049-2053,共5页
目的 观察肝癌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CIK细胞 )回输后 ,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 ,评价CIK细胞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成份血采血机采集13例肝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 目的 观察肝癌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CIK细胞 )回输后 ,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 ,评价CIK细胞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成份血采血机采集13例肝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后 ,于培养的第 4、7、10、13、15天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 ;CIK细胞回输前及回输后取病人外周血 ,流式细胞仪测定Ⅰ型树突状细胞(DC1)和Ⅱ型树突状细胞 (CD2 )的比例。结果 诱导培养后 ,CD3+ CD8+ ,CD3+ CD5 6 + ,CD2 5 + 效应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 ,分别由最初的 33 5 %± 10 1%、7 7%± 2 8%和 12 3%± 4 5 % ,上升至 36 6 %±9 0 %、18 9%± 6 9%和 16 4 %± 5 9% ,其中CD3+ CD8+ 可维持较高水平 ,CD2 5 + 和CD3+ CD5 6 + 比例分别于培养后的第 7天和第 13天开始下降。CD3+ CD4 + 和NK细胞比例略有下降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CIK细胞回输后DC1和CD2细胞亚群的比例明显升高 ,分别由回输前的 0 5 9%± 0 2 3%和0 2 6 %± 0 12 %上升至回输后的 0 85 %± 0 2 7%和 0 4 3%± 0 2 0 %。CIK细胞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无明显副作用。结论 CIK细胞治疗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自体细胞因子 杀伤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 临床意义 T细胞亚群 树突状细胞 免疫疗法
原文传递
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肝炎重度伴胆汁淤积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韩大康 陆星华 +5 位作者 程留芳 王贵强 捍卫 崔振宇 王宝恩 段钟平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2-84,共3页
目的评价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商品名优思弗)治疗慢性肝炎重度伴胆汁淤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慢性肝炎重度伴胆汁淤积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原有内科治疗基... 目的评价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商品名优思弗)治疗慢性肝炎重度伴胆汁淤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慢性肝炎重度伴胆汁淤积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原有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UDCA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UDCA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6%(P<0.05);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胆汁酸(TBA)及谷氨酰转肽酶(GGT)分别下降为(53.0±20.6)μmol/L、(101.0±41.6)U/L、(120.0±22.8)μmol/L(、103.0±24.6)U/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UDCA不良反应轻微;随访3个月,总胆红素未出现反弹。结论UDCA联合内科综合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慢性肝炎重度伴胆汁淤积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慢性 胆汁淤积 熊去氧胆酸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Ⅱ型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鉴定及其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段学章 王福生 +5 位作者 王敏 庄辉 刘敬超 胡瑾华 捍卫 张玲霞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48-552,共5页
目的 探讨Ⅱ型树突状细胞 (typeII dendriticcells,DC2 )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乙型肝炎 (乙肝 )患者病程、淋巴细胞亚群和HBVDNA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 10 3例乙肝患者 (包括HBV携带者 11例 ,慢性乙肝轻度 35... 目的 探讨Ⅱ型树突状细胞 (typeII dendriticcells,DC2 )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乙型肝炎 (乙肝 )患者病程、淋巴细胞亚群和HBVDNA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 10 3例乙肝患者 (包括HBV携带者 11例 ,慢性乙肝轻度 35例 ,中度 33例 ,重度 13例 ,急性乙肝11例 )和 2 5例健康人 (对照组 )的外周血DC2进行检测 ,同时检测患者血常规 ,计算出DC2绝对数 ;用体外灭活的 1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 1)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并与PBMC进行 2 4h共培养 ,检测上清中DC2的α干扰素产生能力 ;统计分析DC2数量、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对照组外周血DC2占PBMC比例为 0 32 %± 0 13% ,绝对数为 (7 2± 2 4 ) 10 6个 /L。与对照组比较 ,HBV携带者DC2的比例 (0 32 %± 0 12 % )和绝对数 (6 9± 3 4 ) 10 6个 /L无明显下降 ;急性乙肝患者的DC2比例和绝对数下降 ,但无统计学意义 ;而慢性肝炎患者DC2的比例和绝对数随病程加重而降低 ,中、重度肝炎的DC2下降较轻度更为显著。DC2产生α干扰素的功能在急、慢性乙肝患者及HBV携带者均降低 ,各组患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DC2的数量与HBVDNA病毒载量未发现相关性 ,但与自然杀伤 (NK)细胞及CD8+ T数量高低存在正相关。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DC2数量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外周血Ⅱ型 树突状细胞表型 功能鉴定
原文传递
肝爽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康玮玮 周莉 +3 位作者 党双锁 捍卫 陈煜 段钟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689-5693,共5页
目的:评价肝爽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服用肝爽颗粒,每次1袋,每天3次,及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每次2粒,每天3次;对照组服用水飞蓟宾葡... 目的:评价肝爽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服用肝爽颗粒,每次1袋,每天3次,及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每次2粒,每天3次;对照组服用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每次2粒,每天3次,疗程均为6个月。记录入组病例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检测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肝功能、凝血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免疫指标、Fibroscan值、治疗前后完善肝穿活检评估肝脏炎性活动度分级及纤维化程度分期。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胆红素下降、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5),对照组未见显著差异。肝穿活检炎性活动度分级及纤维化程度分期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肝爽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改善肝脏炎性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药物具有良好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爽颗粒 慢性乙型肝炎 保肝抗炎 抗纤维化
原文传递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42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文辉 高丽丽 +6 位作者 韩军 王新真 向璐 刘亭亭 程留芳 金波 捍卫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2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观察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H)的临床表现及胃镜检查结果并寻找原因。方法对421例UGH患者急诊胃镜检查,分析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与胃镜表现。结果 421例中,静脉曲张破裂所致为200例,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 目的观察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H)的临床表现及胃镜检查结果并寻找原因。方法对421例UGH患者急诊胃镜检查,分析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与胃镜表现。结果 421例中,静脉曲张破裂所致为200例,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为99例,贲门区、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分别为74例、27例;非静脉曲张破裂为221例,其中门脉高压性胃病为98例,然后依次为急性胃黏膜病变、肝源性溃疡等。结论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仍是UGH的主要原因,而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也是重要原因,以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最常见。及时的胃镜检查有助于鉴别不同病因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出血 静脉曲张 急诊内镜
下载PDF
拉米夫定致血液系统损害2例 被引量:17
8
作者 许彪 王慧芬 +1 位作者 捍卫 苏海滨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3年第3期188-189,共2页
关键词 拉米夫定 血液系统损害 药物不良反应 病例
原文传递
熊去氧胆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开放对照临床试验 被引量:17
9
作者 倪鎏达 谢青 +8 位作者 捍卫 韩文科 徐伟民 王琳 谢敬东 许昕 陈晓蓉 徐国光 陈成伟 《肝脏》 2009年第4期278-280,共3页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疗效。方法288例临床诊断DILI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144例采用保肝降酶加UDCA(750mg/d)治疗(A组),对照组144例采用保肝降酶治疗(B组),观察比较2组间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和肝功能生化指...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疗效。方法288例临床诊断DILI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144例采用保肝降酶加UDCA(750mg/d)治疗(A组),对照组144例采用保肝降酶治疗(B组),观察比较2组间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和肝功能生化指标的恢复情况。结果乏力、呕吐症状的改善A组较B组明显(0.0062和0.0344);在生化方面DBil、GGT下降明显优于B组(0.0016和0.0073),优效性检验(B组为对照)TBil、DBil两组差值有明显差异(0.0026和0.0002);在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中治疗前后的TBil、DBil、GGT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02、0.0000和0.0008)。结论UDCA可有效治疗DILI,尤其是对那些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熊去氧胆酸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2
10
作者 段学章 捍卫 +1 位作者 王敏 王福生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892-896,共5页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变患者体内树突状细胞 (DC)亚群 (包括MDC和PDC)的数量和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 12例急性乙型肝炎、4 3例慢性乙型肝炎、15例肝炎肝硬变患者及 2 2例健康...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变患者体内树突状细胞 (DC)亚群 (包括MDC和PDC)的数量和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 12例急性乙型肝炎、4 3例慢性乙型肝炎、15例肝炎肝硬变患者及 2 2例健康人体内MDC和PDC细胞的比例和数量 ;体外培养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DC1并检测其表型和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的能力 ,评价MDC的功能 ;用 1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 1)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并与PBMCs共培养 ,通过检测PBMCs产生的α 干扰素水平评估PDC的功能。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DC1表面CD80、CD86的表达水平低于健康人 ;健康人外周血MDC的比例为 0 .4 5 %± 0 .14 % ,绝对数为 (11.3± 6 .3)× 10 6个 L ,两者在肝炎肝硬变患者下降 ;而健康人外周血PDC的比例为 0 .36 %± 0 .15 % ,绝对数为 (8.9±4 .2 )× 10 6 个 L ,两者在慢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变患者均下降 ;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患者PDC分泌的α 干扰素量也低于健康人。结论 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后 ,患者体内两种DC均出现数量和功能异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健康人 肝炎肝硬变 人外周血 体内 慢性肝炎 亚群 表达水平 细胞 共培养
原文传递
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联合干扰素或苦参素治疗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1
作者 赵平 捍卫 +3 位作者 楼敏 程勇前 兰云 福军亮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联合干扰素或苦参素治疗的效果。方法  4 0例患者在继续应用拉米夫定的前提下 ,A组 14例联合应用干扰素a 2b 3MUIM每日 1次 ,30d ,然后隔日 1次 ,共计 6个月。B组 15例联合苦参素 ,苦参素 6 ...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联合干扰素或苦参素治疗的效果。方法  4 0例患者在继续应用拉米夫定的前提下 ,A组 14例联合应用干扰素a 2b 3MUIM每日 1次 ,30d ,然后隔日 1次 ,共计 6个月。B组 15例联合苦参素 ,苦参素 6 0mg ,IM每日 1次 ,3个月 ,然后改为口服0 2g每日 3次 3个月。C组 11例继续单用拉米夫定 10 0mg每日 1次口服。疗程结束后 ,观察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HBVDNA、HBeAg阴转及HBeAg anti HBe转换 ,肝功能 (ALT)恢复情况。结果 联合干扰素治疗组 ,HBVDNA阴转率为 35 71% (5 14 ) ;联合苦参素治疗组HBVDNA阴转率为 13 33% (2 15 ) ,ALT复常率分别为 85 71% (12 14 )、86 6 7% (13 15 )。C组无HBVDNA及HBeAg阴转 ,ALT复常率为 36 36 % (4 11)。结论 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联合干扰素或苦参素治疗后 ,可以提高拉米夫定疗效 ,抑制病毒复制 ,促进肝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耐药性 慢性乙肝 联合用药 干扰素 苦参素 治疗
原文传递
小儿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511例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鸿飞 杨晓晋 +4 位作者 陈菊梅 王林洁 朱世殊 徐志强 捍卫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和推动小儿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的开展和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小儿肝病科1983年~1996年511例小儿肝活检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14岁,男∶女为2.68∶1。均采用一秒钟肝穿法,按1995年... 目的探讨和推动小儿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的开展和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小儿肝病科1983年~1996年511例小儿肝活检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14岁,男∶女为2.68∶1。均采用一秒钟肝穿法,按1995年5月中华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病理诊断标准分型。肝穿刺指征如下:(1)原因不明的各种小儿肝病,包括原因不明肝脾肿大。(2)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迁延反复,血清病毒标志持续阳性者。(3)准备实施抗病毒治疗(如干扰素)者。(4)部分重症肝炎。结果本组研究肝活检成功率较高,穿刺率逐年上升。病因中以乙、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非甲~戊型约占6.5%,非病毒性肝病约占5.1%。结论小儿肝活检术是安全、简便、可行的,只要掌握指征,婴幼儿和年长儿同样成功与安全。通过小儿肝活检术的开展,可将小儿肝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组织检查 针吸 病毒性肝炎 儿童 应用
原文传递
异甘草酸镁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3
作者 孟繁平 捍卫 +2 位作者 赵平 金波 向轶 《肝脏》 2007年第4期318-319,共2页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 辅助治疗作用 临床观察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 保肝降酶 连云港
下载PDF
1078例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表现特点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文辉 +7 位作者 韩军 王新真 刘亭亭 刘影 向璐 祈小宝 金波 捍卫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7-160,共4页
摘要:目的对1078例食管胃静脉曲张(GOV)患者的内镜下表现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1月-2012年6月解放军第302医院内窥镜中心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4210例患者中1078例常规检查患者进行分析。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分为:轻度(... 摘要:目的对1078例食管胃静脉曲张(GOV)患者的内镜下表现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1月-2012年6月解放军第302医院内窥镜中心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4210例患者中1078例常规检查患者进行分析。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分为:轻度(EV1)、中度(EV2)和重度(EV3)。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分为轻度和重度。对胃静脉曲张提出新的分型方法:GVl、GV2、GV3、GV4和IGV。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078例患者中,Ev333例(30.89%);EV伴GV728例(67.53%):其中GVl占42.31%,GV2占14.42%,GV占19.78%,GV4占23.49%;IGV17例(1.58%)。无PHG542例(50.28%),轻度PHG324例(30.06%),重度PHG212例(19.66%)。PHG发生率与GOV的分型无明显关系(P〉0.05)。PHG的发生率与Ev的严重程度有关(P=O.0023)。结论GOV的内镜表现主要为EV伴GV占大多数,其中食管静脉曲张延伸至胃小弯最为常见,而食管静脉曲张只延伸至贲门也为数不少,可作为胃静脉曲张的分型之一。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随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静脉曲张 门脉高压性胃病 内镜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1
15
作者 捍卫 王慧芬 +2 位作者 王福生 金波 段学章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对16例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有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动态观察48周,在治疗前、后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对16例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有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动态观察48周,在治疗前、后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6例患者中,11例治疗持续有效,未发生YMDD变异,5例发生变异。无变异组的慢性乙肝患者,治疗12周时,HLA-D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48周时,CD80、CD40和CD1a与治疗前比明显提高(P<0·05)而HLA-DR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变异组患者,治疗12周时,CD83及HLA-DR降低(P<0·05);治疗48周时,HLA-DR仍低于治疗前(P<0·05)。无变异组患者,治疗12周时,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CD19+B细胞和CD4+/CD8+T细胞比值均无明显变化;48周时,CD4+T细胞比例增高,NK细胞比例下降(P<0·05)。而变异组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则无显著改变。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持续有效组,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40可随着HBV被长时间有效抑制而得到部分恢复,治疗过程中有DC表面的HLA-DR暂时降低,而后HLA-DR水平恢复和CD1a明显提高,同时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上升和NK细胞比例下降。而发生YMDD变异组,DC表面HLA-DR呈现持续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拉米夫定 树突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
原文传递
肝动脉超选灌注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金波 孟繁平 +11 位作者 冯宇 文凤 贾雪红 马雪梅 张敏 高银杰 向轶 汤汝佳 王华明 马威 捍卫 王慧芬 《传染病信息》 2011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目的分析肝动脉超选灌注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20例,从髂后上棘抽取骨髓,体外分离纯化骨髓源性干细胞,通过肝动脉超选注入肝脏,在移植后2、4、8、12周复查... 目的分析肝动脉超选灌注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20例,从髂后上棘抽取骨髓,体外分离纯化骨髓源性干细胞,通过肝动脉超选注入肝脏,在移植后2、4、8、12周复查肝功能,观察实验室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同时选取常规治疗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PTA水平自治疗第2周起即出现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B从治疗第2周即开始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上升趋势在治疗12周时仍存在。随访结束时,治疗组ALB水平从(26.55±3.24)g/L上升至(31.54±4.2)g/L。CHE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在治疗后逐步下降,至第12周时下降更为明显(P<0.05)。未发生与干细胞移植相关的并发症。结论经肝动脉超选自体骨髓干细胞灌注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干细胞 肝动脉超选 肝硬化
下载PDF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Ⅱ型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段学章 王福生 +3 位作者 王敏 庄辉 胡瑾华 捍卫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Ⅱ型树突状细胞(pDC2)的数量和功能变化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33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动态观察,拉米夫定治疗组14例,干扰素α...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Ⅱ型树突状细胞(pDC2)的数量和功能变化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33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动态观察,拉米夫定治疗组14例,干扰素α治疗组19例。检测患者外周血pDC2的比例、数量和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用体外灭活的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并与PBMCs进行24h共培养,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α的产量,以评估pDC2产生干扰素α的能力;统计分析pDC2数量、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α组患者外周血pDC2的比例、数量和产生干扰素α的功能在治疗前均低于对照组(P<0.05)。抗病毒治疗后,拉米夫定组pDC2的比例和数量有提高,伴随自然杀伤(NK)细胞及CD8+T细胞数量的提高;干扰素α组pDC2的比例无明显变化,但pDC2细胞数有提高,同时伴有CD4+T细胞、NK细胞及CD8+T细胞数量的上升。结论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作用机制不同,但均可提高慢性乙肝患者的pDC2、NK细胞及CD8+细胞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树突状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抗病毒治疗 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1型单纯疱疹病毒 慢性乙肝患者 pDC2 CD4+T细胞 干扰素α 拉米夫定 细胞数量 功能变化 治疗前后 NK细胞 PBMCs 培养上清液
原文传递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再次介入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长期疗效及再次手术原因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福全 岳振东 +9 位作者 赵洪伟 王磊 志伟 余灵祥 捍卫 金波 范振华 赵孟菲 姚健楠 左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30-835,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再次介入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771例应用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再次介入463例,共计625例获得随访,根据介入治疗次数将...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再次介入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771例应用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再次介入463例,共计625例获得随访,根据介入治疗次数将患者分为治疗1次组(组1)219例,治疗2次组(组2)246例和治疗3次及以上组(组3)160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存率、再狭窄率,重点探讨影响再次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初次手术成功率98.2%(757/771),病死率0.7%(5/757)、严重合并症发生率2.5%(19/757);再次手术成功率98.7%(457/463),无严重合并症及死亡发生。3组结果显示:术后1年再狭窄率组3患者明显低于组1(x2=7.908,P〈0.05),组2分别与组1(x2=3.777,P〉0.05)和组3(X2=1.100,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年再狭窄率组2及组3均明显低于组1(x2值分别为27.046、25.724、37.002、19.046,P值均〈0.05)。1年生存率组3和组2均明显高于组1(x2值分别为9.114、4.929,P值均〈0.05),但组2与组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78,P〉0.05);2~5年生存率组2及组3也明显高于组1(x2值分别为41.314、26.920、13.692、6.713,P值均〈0.05)。再次介入治疗的患者19.4%(79/406)有症状复发与分流道狭窄或闭塞同时存在;单纯症状复发伴有预示门静脉压力增高临床症状,及单纯分流道狭窄或闭塞伴有预示门静脉压力增高症状的患者分别为11.6%(47/406)与62.8%(255/406)。结论分流道狭窄或闭塞、症状复发及预示门静脉压力增高等是再次介入治疗的主要原因。TIPS再次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可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支架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高血压 门静脉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原文传递
从中医体质角度认知酒精性肝病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睿林 捍卫 +3 位作者 金波 孟繁平 申力军 吴贻琛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3-5,共3页
酒精性肝病的形成与湿热体质相关,湿热内蕴贯穿于酒精性肝病进展过程,在此基础上,不同的病程阶段有不同的特征表现。调节"湿热内蕴"体质是酒精性肝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 酒精性肝病 中医体质 湿热内蕴
下载PDF
重组人干扰素α-1b单药及联合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被引量:11
20
作者 金瑞 郭新会 +5 位作者 黄建峰 刘庄 捍卫 王贞彪 张斌 谢玉民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观察重组人干扰素(IFN)α-1b和重组人IFN α-1b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收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1例,其中49例为单药治疗组,给予重组人IFN α-1b治疗(50μg/... 目的 观察重组人干扰素(IFN)α-1b和重组人IFN α-1b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收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1例,其中49例为单药治疗组,给予重组人IFN α-1b治疗(50μg/次,隔日1次,肌肉注射),62例为联合治疗组,给予重组人IFN α-1b(50μg/次,隔日1次,肌肉注射)加LAM(100 mg/d,口服)联合治疗,疗程为6~12个月或>12个月.在治疗前、治疗后3、6、9、12、18个月及治疗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HBeAg及HBsAg血清转换率.同时检测LAM的耐药变异情况.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治疗3、6、9、12、18个月后,单药治疗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6.1%、8.2%、14.3%、28.6%、36.7%,联合治疗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6%、8.1%、14.5%、29.0%、38.7%,两组比较,x2值分别为1.602、0.000、0.001、0.003、1.500,P值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3、6、9、12、18个月后,单药治疗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分别为0、8.2、36.7%、53.1%、57.1%,联合治疗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分别为30.7%、66.1%、79.0%、83.9%、88.7%,两组比较,x2值分别为25.205、38.150、20.465、12.073、14.459,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单药治疗组,男性患者组和女性患者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4.5%、4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40岁和<40岁的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50.0%、3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6 log10拷贝/ml和HBV DNA<6 log10拷贝/ml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52.4%、25.0%两组比较,x2=3.87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适当延长疗程有利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学的转换;(2)联合治疗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高于单药治疗组;(3)单药治疗组中,高HBVDNA载量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比低HBV DNA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e抗原 乙型 干扰素Α 拉米夫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